- 成語里的中國歷史
- 喬忠延
- 1939字
- 2019-03-15 18:57:28
堯天舜日
【堯天舜日】比喻太平盛世。宋葉適《代薛瑞明上遺表》:“巖棲穴處,未嘗不戴于堯天;氣盡行銷,無復再瞻于舜日。”(《漢大成語大詞典》)
為何要用這則成語比喻太平盛世?那是因為堯天舜日里承載著由部族向國家演進的光輝歷程。
黃帝之后,最有作為的就是帝堯。他帶領部族定居在平陽,即現今的山西省臨汾市,一心想讓大伙過上好日子,可這想法還真不容易實現。首先,要讓民眾吃飽肚子就是個難事。雖然,神農氏嘗百草確定了農業耕種,但是,啥時候下種還很難把握。不是種早了,就是種遲了。種早了,種子發不了芽,長不成苗,沒收成;種遲了,還沒有完全成熟便遭受霜打,就會歉收。因而,不是廣種薄收,就是有種無收,民眾要吃飽肚子確實很難。于是,帝堯打定主意要改變這種狀況。
改變的辦法是觀天測象,帝堯選擇能人組成了一個探究日月星辰的班子。從《尚書·堯典》看,這個班子的成員有羲叔、羲仲、和叔、和仲。他讓羲仲住在東方的陽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別測定太陽東升的時刻,確定春季;讓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別測定太陽往南運行的情況,恭敬地迎接太陽從最南端回來,確定夏季;讓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別落日,辨別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確定秋季;讓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別觀察太陽往北運行的情況,確定冬季。由此掌握了四時變化,帝堯判定,一個輪回是三百六十六天,多余的日子增加閏月,這就是最早的一年。
我國最早的歷法就這樣誕生了,史書上叫作欽定歷法。過去說堯時期有了歷法,不少人懷疑,因為沒有證據。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發現了古觀象臺,這是最早觀察日出確定節氣的地方。那時的人們就已經會使用包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內的主要節氣。而且,觀測的時段恰在帝堯時期,這便確信無疑了。在人類發展史上,我國是最早使用“兩分兩至”的。
確定歷法,敬授民時,先民掌握了農時節令,播種就有了正確時日。這一來,不再廣種薄收、有種無收,收獲的五谷多了,眾生都能吃飽肚子,平陽到處是歡樂景象。一天帝堯來到一個村莊尋訪,眾人在做擊壤游戲,一邊投擲,一邊歌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堯見大伙這樣高興,就問這是什么村莊?得知這是康莊,他夸獎村里全是小康人家。小康社會,就由那個古老的年代傳播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平陽年年豐收,衣食富裕,因而成為周邊各部落仰慕的地方。東西南北的部族,紛紛前來朝拜效仿,帝堯不僅讓農官后稷“教民稼穡”,還賜予他們最好的種子,平陽的富庶光景迅速普及開去。像葵花朝陽一般,平陽成為天下子民向往的樂土。

黃帝之后,最有作為的就是帝堯
帝堯掌管的地盤更大了,平陽周邊那些部落和部落聯盟,都演變為地方性的國家。幾千年后,歷史學家遙想當年的盛況,稱之萬國林立,平陽恰好處在萬國林立的國中之國,因此簡稱“中國”。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來歷,也是國家初創的雛形期。雖然此時的“中國”還只是地理格局的稱謂,但是為我們祖國準備了最好的名稱。
帝堯的功績不只是欽定歷法,敬授民時。為了抵御大旱,他開鑿了水井,解救眾生;為了廣聽諫言,他設立了誹謗木,后來演變為天安門前后屹立的華表;為了供養年邁者,他將老人安頓在米庠吃住,又讓他們教化孩童,米庠遂成為最早的學校。最令人稱道的是,他奉行天下為公的思想,沒有將帝位禪讓給兒子丹朱,而是禪讓給了平民子弟虞舜。
帝堯到了晚年,深感精力不濟,就想尋找個理想的接班人繼位。民間盛傳他四處訪賢的故事。他找到了許由,人家非但不接受,還嫌帝堯的話污染了耳朵,居然跑到潁水河邊去洗耳朵。帝堯又找見高士齒缺、蒲伊、王倪,他們異口同聲推薦了虞舜。這一日,帝堯來到歷山尋找虞舜。正是秋種時節,大片的田地被一條條攏起的土線分割成塊。這是為什么?農夫告訴他,這是劃分土地的地壟。以往,各家各戶經常因為田地多少引起爭吵,自從有了這壟線,各種己田,再也沒有爭端。這真是個好辦法。
帝堯問這是誰的主意?農夫指了指不遠處耕田的一位后生。這后生只揚鞭,不打牛,打的是犁后頭的簸箕。帝堯感到新奇,上前詢問。原來后生心疼牛,不忍心打它們,還說一鞭下去打不到兩頭牛身上,打哪頭,哪頭用勁,不挨打的,不用勁。兩頭牛用勁不勻,地很難耕平。
這后生就是虞舜,看看他耕過的地,果然平整如鏡。虞舜既有仁愛之心,又有智慧才能,真是難得的賢人。為了進一步考察虞舜的道德才能,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虞舜娶了帝堯的女兒,仍然像往常那樣對待父母和弟弟,盡管繼母和弟弟幾次謀害他,他也不計前嫌,仍然畢恭畢敬,恪守孝道。后來,帝堯就把他召進宮中,代為攝政,管理天下的事情。虞舜兢兢業業,盡心盡責,將天下治理得國泰民安,帝堯放心地將帝位禪讓給了他。
虞舜一如既往,嘔心瀝血,為民眾操勞,天下繼續著帝堯時的太平盛景。后世子孫把這段眾人向往的歷史,贊頌為堯天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