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漢·陸賈《新語·辨惑》:“至如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也,以鹿為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問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馬。當此之時,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從邪臣之說。(《中國成語大辭典》)
一個朝代的衰敗總是從思想混亂開始的。“指鹿為馬”這則成語真實地說明,秦朝無法挽救地走向滅亡。當然,能夠掃除六國的秦朝走向滅亡也還有個過程,而且雄心勃勃的秦始皇不僅要江山永固,還要萬代相傳。當年,秦昭襄王想得到美玉和氏璧,因藺相如不辱使命未能如愿。滅掉趙國后,和氏璧到了秦始皇手里,他命丞相李斯用篆書寫下八個大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又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把這八個大字雕琢在上面,稱為“傳國璽”。傳國璽,顧名思義就是要江山社稷代代相傳,“既壽永昌”。
僅靠一塊傳國璽就能讓江山萬代永固嗎?秦始皇自然不這么幼稚,他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穩定大局,首要的就是加強中央集權。他率先以皇帝相稱,儼然是“受命于天”的天子,自稱為“朕”。并規定皇帝的命稱“制”,令稱“詔”。他接受周朝分封同姓子弟,形成國家林立,互相爭奪,連天子也無法控制大局的教訓,不再分封諸侯,推行郡縣制,維護一統天下。秦朝設立中央和地方兩級統治機構,皇帝無疑是最高的領導。中央行政機構設丞相、太尉和御史,統稱“三公”。丞相,分為左丞相、右丞相,以左丞相為尊。丞相為百官的最高長官,承奉皇帝旨意,處理國家事務。丞相下面分設“九卿”,即奉常,執掌宗廟禮儀,負責祭祀事宜;郎中令,掌管皇帝侍衛大事;衛尉,主管宮廷守衛,包括宮門兵禁、屯衛宮殿、值班巡守等事宜;太仆,掌管宮廷車馬,負責皇帝御駕儀式和出宣詔命;廷尉,執掌刑辟,主管刑罰監獄,是最高司法長官;典客,掌管少數民族入朝接待、朝覲禮儀;宗正,管理皇族事物;治粟內史,主管國家財政,錢糧賦稅收入、支出大事;少府,管理山海池澤賦稅和皇家的生活所需。這一套統治機構的設立,為以后的社會管理奠定了基礎,提供了范式。當然,秦始皇用心不在于此,而在于強化體制,使社稷代代相傳。
要想皇權穩固,代代相傳,只靠機制管理不行,還要有務實行動。前面說過的同文同軌,就是秦始皇的重要舉措。統一文字,以小篆為通用書體,其余寫法全部廢除。秦始皇讓李斯、趙高和胡毋分別用小篆抄寫《乏頡》《爰歷》《博學》,作為范本,供國人學習。統一貨幣,法定為黃金和銅錢,黃金屬于上幣,銅錢屬于下幣。銅錢為圓形方孔,鑄有“半兩”字樣,史稱“秦半兩”。原先六國使用過的布幣、刀幣、銅貝、龜貝、珠玉和銀錫,一律廢除,再不能充當貨幣。統一度量衡,原先六國各自為政,交流非常不便。秦朝規定,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實行十進制;量制以龠、合、升、桶(斛)為單位,除兩龠為一合外,其余都是十進制;衡制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進制各有不同,24銖為1兩,16兩為1斤,30斤為1鈞,4鈞為1石。
度、量、衡統一后,秦始皇下令以都城咸陽為中心,修建了兩條貫穿全國的馳道。一條向東北通往齊、燕方向,即今河北、遼寧、山東一帶;一條向東南通往吳、楚方向,即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一帶。馳道全程一致,寬度五十步,每隔三丈栽植一棵松樹,修成后貫通了全國交通,對于發展經濟、相互交流,實在是難得的大好事。
大力發展建設,秦朝肯定會很快興旺發達。然而,皇權初始也有不同聲音。公元前213年的一次宴會上,仆射周青臣大唱贊歌,頌揚秦始皇功德無量。博士淳于越則指責周青臣是“面諛”,應該恢復分封制。本來有不同意見屬于正常,這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風習的延續。然而,丞相李斯卻認為代表儒生的淳于越指責當世,是“不師今而學古”,禍亂百姓,如不禁止,大臣就會結成不同派別,削弱皇權。于是,他提出禁私學,焚詩書的文化專制主張。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主張,下令除《秦記》和醫藥、卜筮、種樹類的圖書,一律在30天之內交官府燒毀。逾期不交者,處以黥刑,并服四年勞役。私學也被關閉,要學法令,只能以吏為師。毀滅圖書,禁錮思想,這是中國精神文化的一次大倒退。其危害是無法估量的,即使像《尚書》這樣珍貴的典籍,若不是博士伏生將一部藏于墻壁中,也會付之一炬,導致失傳。
如此文化專制,自然會遭到正義之士的非議,隨之便有了坑殺儒生的事件,460余人被活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盡管近年來有學者研究,坑殺的不全是儒生,還有蠱惑秦始皇求仙的侯生和盧生之流,但即使將坑儒剔除在外,僅焚燒圖書,禁辦私學,造成的危害也夠大了。
秦始皇如此推崇李斯的文化專制,無非是要形成維護皇家世襲制的話語霸權。然而百密一疏,重用了趙高使他的良苦用心化為泡影。趙高的母親是從趙國俘虜來的下人,他出生在秦宮,卻對秦朝有刻骨仇恨。不過,趙高雖然沒有像荊軻刺秦王的悲壯大舉,然而卻比他要高明得多。為接近秦始皇,他不惜自殘本身,甘受宮刑;為討好秦始皇,他苦讀“獄律令法”,熟讀成誦。果然,趙高受到秦始皇青睞,成為少子胡亥的老師。進而,他當上中車府令,負責皇帝乘車、印信和文書管理的事宜。他顯然是秦始皇身邊最貼近的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前往東南巡行,相伴的除了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就是趙高。到了沙丘(今河北省光宗西北),秦始皇自感末日來臨,趕緊吩咐寫信,令公子扶蘇回來主辦喪事,繼承皇位。信未發走,秦始皇便一命嗚呼了。此時離咸陽千里迢迢,李斯怕暴露秦始皇死去的風聲,引起變亂,與趙高合謀秘不發喪。趙高則盤算胡亥對他言聽計從,如果扶蘇繼位,他便很難將朝政玩弄于掌股之中。于是,他一番巧言和李斯結成同盟,假傳圣旨,逼死扶蘇和大將蒙恬,扶立胡亥繼位。這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靠趙高當上皇帝,對他更加信任。趙高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小施手段,李斯便以謀反的罪名被處死。李斯死后,趙高當上丞相,權傾朝野。趙高并不滿足這種現狀,他還要一手遮天。他實施的手段就是指鹿為馬,公然帶著鹿上朝,指認為馬,還要秦二世和大臣都視鹿為馬。在朝堂視鹿為馬者,他即重用;沒有看他眼色行事的,都受到打壓。趙高以指鹿為馬的手段,搞亂了是非觀點,控制了朝野,很快將秦朝送到了終點。他達到了顛覆秦朝的目的,達到了荊軻沒有達到的目的。可是,由于他手段拙劣,被世人釘在了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