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釋義不確
釋義是詞典的核心任務,詞典的釋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詞典的質量。一般來說,一部好的詞典在釋義上必須做到以下三點:首先,釋義要準確無誤。其次,釋義要明確,要使讀者對詞語有清晰的概念,對事物、現象有明白無誤的認識。再次,釋語要精練和規范。從整體上說,《大詞典》的釋義水平是相當高的,但也有部分條目的解釋不夠精確,少數條目還有可商之處。例如:
(1)一卷18頁“一六兀剌”條:“形容說話別人聽不清或聽不懂。元無名氏《端正好·朔風寒同云密》曲:‘我見他一六兀剌地說體禮,他那里阿來不來的唱一直。’又《端正好·我常在地曹行》曲:‘我見他一六兀剌的舌頭兒念了些吸哴糊突的呪。’亦作‘一溜兀剌’。元無名氏《哨遍·畋獵》曲:‘馬背后齊梢掛,掛的來力修綠簌,打番語一溜兀剌。’”
按:就釋義與所引之例看是貼合的。但此為象聲詞,一詞異寫,音無定字。又書作“亦溜兀剌”、“咿嚦嗚剌”、“壹留兀淥”等,例如《全元散曲·柳營曲·題章宗出獵》:“剔溜禿魯說體例,亦溜兀剌笑微微。”湯式小令《湘妃引·京口道中》:“咿嚦嗚剌杜宇聲干。”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他這般壹留兀淥的睡。”以上或者模擬人的笑聲、哭聲注6,或者模擬鳥鳴之聲,不限于含混難懂的人語聲。概而言之,當是形容很快發出的一連串的聲音。原釋缺少概括性。
(2)一卷25頁“一地里”條:“③一時之間。《金瓶梅詞話》第九一回:‘要尋個娘子當家,一地里又尋不著門當戶對婦。’”
按:“一地里”即“滿地里”,意同“到處”。“一地里尋不著”即“到處找不到”。金元以來白話作品中用例極多(詳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語匯釋》),然只用于空間,尚未見用于時間的。且 “一地里”系言范圍廣大,“一時之間”系言時間短暫,很難有引申關系。
(3)一卷49頁“一周”條:“④指一周年。”
按:該釋義不夠完整。“一周”還可指一周歲。例如《三遂平妖傳》第一回:“老娘婆收了,不免做三朝、滿月、百歲、一周,取個小名:因是紙灰涌起腹懷有孕,因此取名叫做永兒。”《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八回:“我那等說,還不到一周的孩子,且休帶他出城門去。”又第八十五回:“婦人道:‘何曾出來了,還不到一周兒哩。’”故釋為“指一周年或一周歲”,方為完備。
(4)一卷55頁“一柞”條:“猶一疊。柞,約為拇指和食指伸開的距離。”
按:“柞”在元曲中有多種寫法,又作“拆”、“折”、“扎”、“札”等。如《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繡鞋兒剛半折,柳腰兒勾一搦。”“折”,王季思校注本作“拆”。蘭楚芳散套《粉蝶兒·思情》[迎仙客]曲:“我則見窄弓弓藕芽兒剛半扎。”“柞”、“折”、“拆”、“扎”和“札”,都是“搩”的借用字。《集韻》:“搩,手度物。”引申為量詞,今寫作“拃”。指拇指至中指伸直的長度,而非從拇指到食指伸開的距離。徐嘉瑞《金元戲曲方言考》曾釋此為“一堆”,誤。今《大詞典》釋為“猶一疊”,亦不確。上舉元曲二例,均以“半扎”(猶言三寸)形容鞋小,均不能用“堆”、“疊”衡量。又,《醒世姻緣傳》第五十八回:“狄希陳取出那炮仗來,有一札長,小雞蛋子粗。”此言一個“炮仗”的長度,顯然不能說是“一疊長”。
“搩”,實來自“磔”,《廣雅·釋詁三》:“磔,張也。”又“磔,開也。”漢譯佛經多于數字后用“磔手”,即取手指張伸、張開量物長短為義。《慧琳音義》卷六十八“磔手”注:“磔手者,張其手取大指中指所至為量也。”可知“搩”乃“磔”之后出本字。
(5)一卷75頁“一停”條:“②猶言一部分。元張可久《小梁州·春日次陳在山韻》曲:‘海棠開后一停春,過了三分。’《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少說,這里頭也有一停兒沒爹娘的女孩兒,只好都當姑子去罷!’”
按:將“一停”釋為一部分,較為寬泛。因為照《大詞典》的解釋,總數的十分之一可以稱為一停,十分之九也可以稱為一停。正確解釋應該是“將事物的總數分成幾部分,其中的一個部分為一停”。《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三停人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溝壑,一停跟隨曹操。”《水滸傳》第一一六回:“誰想把我弟兄們三停損了一停。”兩例中的“一停”皆指總數的三分之一。另外,從《大詞典》對“八停”條(猶言八成。表示多數)和“九停”條(九分;九成)的解釋,亦可證明“一停”條所釋不確。
(6)一卷85頁“一犁雨”條:“指春雨。雨量足夠開犁耕種,故名。”
按:釋為“雨量足夠開犁耕種,故名”是正確的,但釋為“春雨”則欠妥,因為“一犁雨”并非專指春雨,“一犁”是用來修飾雨量的,而非修飾下雨的季節的。《大詞典》六卷280頁“犁”條:“⑩量詞。表示雨量相當于一犁入土的深度。”確。下例亦可為證:清佚名《施公案》第九十六回:“(眾人)走到殿前,只見傻和尚赤著身體,獨坐三官殿供桌之上,閉目沉睡,渾身淋汗——此時正在隆冬,天氣甚為寒冷,他仍赤身大汗淋漓。眾人看罷,說道:‘有些奇異!’從此合村人無不供奉。到次日早起,合村人約齊老少男女,同奔到三官殿內,見了傻和尚一起參拜。……”又第九十九回:“皇爺寶座上點頭道:‘但愿如此,無奈亢旱依然,朕甚覺有愧于心。愛卿保國佑民,速行施法,祈得一犁甘雨,慰朕如渴之望。’”仔細閱讀《施公案》第九十六回至九十九回,我們不難發現,這幾回講的都是求雨的事情,且九十九回皇爺說話的時間就是九十六回所說的“次日”,也就是說,當時仍然是“隆冬季節”。那么,“一犁甘雨”應該是“冬雨”,而非“春雨”。
另外,“一犁雨”如指春季之雨,多點明“春”字。如宋蘇軾《如夢令·有寄》詞:“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清曹寅《江村雜詠·耕煙閣》詩:“敕敕復力力,一犁春雨晴。”由此亦可知“一犁雨”并非專指“春雨”。
(7)一卷91頁“一跳八丈”條:“形容精力充沛。《醒世姻緣傳》第二回:‘咱昨日在圍場上,你一跳八丈的,如何就這們不好的快?想是脫衣裳凍著了。’現多用以形容脾氣很大,容易發怒。如:他一跳八丈高地大發雷霆。”
按:該條釋義問題有二:1.“一跳八丈”中“八丈”不是確指,而是虛指。言其高。其本義當為“跳得很高”。如果認為它引申出“精力充沛”義,似無不可,且放入所舉例句中也能講得通。但再看下例:《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回:“待不多會,只見小冬哥一跳八丈的跑了來。狄員外讓他吃飯,他也沒吃。”如果以該引申義釋此例中的“一跳八丈”,則捍格難通。詞典釋義應具有周遍性,不應該在此例句中能講通放到其他例句中就講不通。我們認為,該條就應釋本義。“你一跳八丈的”就是“你還跳得高高的”,言外之意是你還沒病。“小冬哥一跳八丈的跑了來”即“小冬哥蹦蹦跳跳地跑了來”。所用皆為本義。2.說“現多用以形容脾氣很大,容易發怒”,不確。先從其所舉之例看,“他一跳八丈高地大發雷霆”,該句中“一跳八丈”是用來形容人發怒時的情狀,而非言人脾氣很大,容易發怒。如果僅說“他一跳八丈”,人們并不知所云為何。故應釋為:現多用以形容人發怒時的情狀。
(8)一卷297頁“上臉”條:“得臉;有臉面。《紅樓夢》第三九回:‘平兒啐道:“好了,你們越發上臉了。”’亦用以謂卑幼對尊長開玩笑。《人民日報》1981.12.14:‘混丫頭,跟她爹上臉哩!’”
按:此詞多謂卑幼者因恃寵等原因而說話隨便,舉止張狂,不合身份。常與“上頭”、“上頭腦”連用。例如《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六回:“待要說是奴才老婆,你見把他逞的沒張置的,在人根前上頭上臉,有些樣兒!”又第七十二回:“你如今不禁下他來,到明日又教他上頭腦上臉的,一時桶出個孩子,當誰的?”兩例系譏諷婢女仆婦與家主勾搭成奸后變得輕狂。“逞的沒張置”、“有些樣兒!”可為說明。上引《紅樓夢》一例,平兒是說:“你們越來越不像樣子了”,而非謂越來越有臉面。所舉《人民日報》例,也是說女兒對爸爸的態度太隨便。今徐州話說“跐著鼻子上臉”,亦是批評人(多為年幼者)言行越來越不成體統。
(9)一卷309頁“下子”條:“③表示本領、技能。”
按:“下子”本為量詞,用以表示動作的次數。由此并不能引申出“本領、技能”義。此條下所引例證為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一:“蕭隊長他又來了,這人是有一兩下子的。”此句是言蕭隊長有本領,但此義不是由“下子”而是由“一兩下子”表示出來的。我們生活中說某人有本領常說“他有一兩下子”或“他有兩下子”,“一兩下子”、“兩下子”才表示“本領、技能”義。《大詞典》釋“兩下子”為“指辦法或本領”。“下子”則不當作此釋。
(10)一卷541頁“表襮”條:“亦作表暴。”義項①釋為:“自炫。”引例為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孔戣)治人以明,事神以誠,內外單盡,不為表襮。”
按:此義雖于文例可通,但仍稍欠妥當。《說文·衣部》:“表,上衣也。”又:“襮,黼領也(刺黼文于領)。”《通雅》卷三十六:“衣外飾曰襮,即謂表也。”若釋“表襮”為“自炫”,則“自”無所從出。又如《新唐書·李晟傳》:“晟每與賊戰,必錦裘繡帽自表,指顧陣前。懷光望見,惡之,戒曰:‘將務持重,豈宜自表襮,為賊餌哉!’”《朱子語類》卷二九:“問甯武子愚處。曰:‘蓋不自表暴,而能周旋成事,伊川所謂“沈晦以免患”是也。’”據上,“表襮”義項①當改釋為:“表現,炫耀。”
(11)一卷707頁“半上落下”條:“猶半途而廢。”共引《朱子全書》兩條文例,如《朱子全書》卷十九:“圣人不肯半上落下,直是做到底。”
按:《大詞典》釋為“半途而廢”,應該是受其所引例證的下文“直是做到底”的影響所致。又《朱子語類》卷八:“學者做工夫,當忘寢食做一上,使得些入處,自后方滋味接續。浮浮沉沉,半上落下,不濟得事。”又同卷:“如兩邊擂起戰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落下,半沉半浮,濟得甚事!”從上例看,“半上落下”與“浮浮沉沉”和“半沉半浮”并列,其義相當,可理解為不上不下的中間狀態,引申指事情只做到一半,不夠徹底。此義與“半途而廢”不同。此外,《大詞典》收錄有“半上半下”條,釋義為:“謂兩可之間。”例證均引自《朱子全書》,并可參證。
(12)一卷717頁“半籃腳”條:“舊時女人纏裹的不大不小的腳。《醒世姻緣傳》第四九回:‘皂角色頭發,洼跨臉,骨撾腮,塌鼻子,半籃腳,是一個山里人家。’”
按:釋義不確。“不大不小”易理解為“恰好”、“正合適”。然“半籃腳”并非正合適的腳。《醒世姻緣傳》將其與“皂角色頭發”、“洼跨臉”、“骨撾腮”、“塌鼻子”一起形容人,皆言其丑陋。“半籃腳”蓋謂舊時女子因裹足失敗而致腳大(介于天足和小腳之間)。又如《醒世姻緣傳》第十回:“首帕籠罩一窩絲,襪桶遮藏半籃腳。雄赳赳跪在月臺,響亮亮說出天理。”亦作“半攔腳”。例如明陸人龍《型世言》第三十七回:“自此在店里包了個頭,也搽些脂粉,狠命將腳來收,個把月里收做半攔腳,坐在柜身里,倒是一個有八九分顏色的婦人。”民國姚靈犀《采菲錄》:“再就好看一點說,小腳誠然已成時代之落伍者,但是短而肥的半攔腳,既無天足之活潑大方,再無小腳的瘦小玲瓏,實在難看。”均可為證。《大詞典》失收“半攔腳”,其詞形亦早于“半籃腳”。
(13)一卷759頁“乜乜些些”條:“裝癡作呆。《西游記》第六十一回:‘[牛王]將身一變,變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
按:釋義有誤。牛王化作香獐吃草,只是想躲過追殺而已,與“裝癡作呆”有何關系?正確的解釋應是“慢慢騰騰”。此處是說牛王所變的香獐,在崖前慢騰騰地吃草,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既非牛王更非香獐在裝癡作呆。此詞又寫作“乜乜屑屑”。《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三回:“我說:‘你吃了可早些出去回奶奶的話,看奶奶家里不放心。’他乜乜屑屑的不動憚。”“乜乜屑屑的不動憚”即慢慢騰騰不動彈,亦可為證。今魯南方言稱人行動遲緩仍說“乜些”、“乜乜些些”。例如:“這人真乜些,半天的活兒三天還沒干完。”“他在那兒磨磨蹭蹭,乜乜些些,真讓人受不了。”此與《西游記》《醒世姻緣傳》用法正同。
(14)一卷794頁“干噎”條:“氣逆。《紅樓夢》第二九回:‘那寶玉又聽見他說“好姻緣”三個字,越發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說不出話來。’”
按:噎,謂食物堵住食管。吃東西時,僅吃干的,不喝稀的,把難以下咽的東西硬咽下去叫干噎。方言中,噎又引申指說話頂撞人或使人受窘沒法說下去。齊如山《北京土話》、陳剛《北京方言詞典》等均有記述。干,指無可奈何的狀態。例如:“干憋”,言人心里憋氣而沒有辦法發泄。“干瞪眼”,意為睜大眼睛看著某事發生卻無可奈何。“干挓挱手”言人伸著兩手而不知所措。故“干噎”喻指人忍氣受窘卻說不出話來的狀態。《紅樓夢》中又寫作“干咽”,見第一○一回:“鳳姐聽了,氣的干咽,要和他分證,想了一想,又忍住了。”意同。今徐州方言仍流行此語。釋作“氣逆”則不夠詳確。
(15)一卷1270頁“低心下意”條:“謂小心謹慎、專注不移。《朱子語類》卷四四:‘下學是低心下意做,到那做得超越,便是上達。’《朱子語類》卷七六:‘“巽”,只是低心下意要制事。須是將心入那事里面去,順他道理,方能制事,方能行權。’”
按:所釋“小心謹慎”用于上引第二例難以說通。改釋為“實實在在,一心一意”似更為妥當。又如《朱子語類》卷七九:“遜志者,遜順其志,捺下這志,入那事中,子細低心下意,與它理會。若高氣不伏,以為無緊要,不能入細理會得,則其修亦不來矣。”
(16)一卷1531頁“做滿月”條:“在嬰兒出生滿一個月時,舉行某種儀式或慶祝活動,謂之做滿月。”
按:釋義不夠全面。“做滿月”尚可指人慶賀結婚滿一個月。《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侄女玉奴招婿,也該請我吃杯喜酒。如今,請人做滿月,開宴六七日,并無三寸長一寸闊的請帖兒到我。”此句中“滿月”指金玉奴結婚滿一個月,金玉奴此時并未生孩子。清無名氏《人中畫》:“孟小姐若慮兄弟幼小,滿月之后,聽憑回家料理可也。”此句中“滿月”亦言結婚滿一個月。從上兩例中亦可看出古時結婚滿月時舉行慶賀活動的習俗。
(17)一卷1562頁“偏手”條:“外快。指正當收入之外的收入。”
按:釋義過于寬泛。從《大詞典》所引三例中可以看出,“偏手”均指在交易中發生的現象。現將三例照錄如下: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鄭范溪書》:“偏手之說,信有之也。時滿酋尚幼,不與其事,今見其兄獨專厚利,故比例橫索耳。”《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如出得二百兩與眾人,另外我要一百兩偏手,若肯出這數,即今就同你去。”《醒世姻緣傳》第十二回:“這五百是過付的,那二百是伍小川、邵次湖兩個的偏手,不在稟帖上。”三例中“偏手”均指回扣,即交易中賣方給中間人的額外款項。下面再補一例,明周清原《西湖二集》第十三卷:“后來二人共做一注生意,趙小乙打了個偏手,蔣七老氣忿不過,與他爭論。”“打了偏手”亦即“吃了回扣”。
高文達《近代漢語詞典》釋“偏手”為“私得的外快”,這與《大詞典》基本相同;許少峰《近代漢語詞典》釋為:“私下落錢。今俗稱揩油。”把“偏手”釋為動詞性“落錢”、“揩油”似為不妥。此兩部詞典均引用《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五回:“原來兩個媒婆已是先與冉家講定了是二十四兩,分外多少的,都是兩個媒人的偏手。”此例中“偏手”系代指所落的錢財。
(18)二卷96頁“兵牌”條,義項①釋為:“傳令的士兵。”
按:釋義偏狹。宋時稱兵丁軍卒為牌軍,故有兵牌之稱。多系泛指。例如《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三回:“這陳經濟打了回梆子,打發當夜的兵牌過去,不免手提鈴串了幾條街巷。”此例之“兵牌”即指巡夜的士兵,而非傳令者。
(19)二卷148頁“真章”條:“當真,頂真。”
按:“真章”是一個方言詞,今河北唐山一帶仍在使用。賈采珠編《北京話兒化詞典》也有解釋:①事情的真相:姐姐如果一定要見真章,少一時自然看得見。我倒要問他個真章。②實在的、確實的,也叫“真格的”:見了真章,就有些虎頭蛇尾咧!該解釋基本正確,只不過義項②改為“真的(不是說說就算的)”更好。《大詞典》釋為“當真,頂真”,不確。
(20)二卷241頁“先兒”條:“‘先生’的俗稱。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胡先兒,他這個是什么病?’《金瓶梅詞話》第六七回:‘西門慶道:“咱們和溫老先兒行個令。”’《紅樓夢》第四三回:‘不但有戲,連耍百戲并說書的女先兒全有,都打點著取樂玩耍。’”
按:釋義過于籠統。因為《大詞典》“先生”條列有14個義項。釋義時應該指明同“先生”的哪一個義項。細讀“先兒”條的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第一、三兩個例子中的“先兒”義同“先生⑨”(舊時稱以相面、卜卦、賣唱、行醫、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而第二個例子中的 “先兒”義同“先生④”(稱老師),“溫老先兒”即塾師溫秀才。筆者認為,為了避免釋義的模糊,不應該使用多義詞來訓釋詞語,如果使用,應該具體注明是多義詞的哪一個義項。
(21)二卷352頁“京堂”條:“清代對某些高級官員的稱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等寺的長官,概稱京堂。在官文書中稱京卿,一般為三品、四品官。中葉以后,成為一種虛銜。”
按:京堂,明清對某些官員的稱呼。明時常指四品或五品官員,到清代則一般指三品或四品官員,清中葉后成為一種虛銜。如明焦竑《玉堂叢語》卷六《事例》:“故事,父任京堂而子為科道者,例得回避改他官。”明于慎行《谷山筆麈》卷一《制典上》:“左班面西侍立,一品、二品為第一行,三品次之,為第二,四品五品京堂次之,為第三,宮坊五品六品次之,為第四,翰林六品七品次之,為第五,兩房中書次之,為第六,此為一段。” 又“其北面行禮班次,則公、侯、駙馬、伯列三班于前,……四品五品京堂至翰林史官、吉士第三,科道、中書第四。”《三垣筆記·附識上崇禎》:“吳撫甡因明旨有提學官三年清公有望者,閑擢五品京堂,以示優異,乃具疏薦之。”《辭源》84頁“京堂”條:“清代對某些高級官員的稱呼,一般是三品或四品官。如……”由上文幾例我們發現早在明代就有“京堂”之稱,且指四品或五品官員。可見,《辭源》《大詞典》等大型辭書的編纂者多未見以上幾例,從而造成釋義不夠準確。《中國歷史大辭典》卷下1914頁“京堂”條:“明清對某些高級官名之稱呼。言其為堂上之官。一般為三品或四品官。……”釋義亦欠準確。
(22)二卷586頁“分際”條義項②釋為“緊要關頭”。
按:《大詞典》所舉兩例分別為:《水滸傳》第十二回:“兩個又斗了十數合,正斗到分際,只見山高處叫道:‘兩位好漢不要斗了!’”《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二人拳手廝打,四下人都觀看。一肘二拳,三翻四合,打到分際,眾人齊喊一聲,一個漢子在血濼里臥地。”兩例均指雙方戰到勝負將分之際,故此處釋為“形勢明朗的時刻”較妥。此義當由義項①“界限;分寸”引申而來。又如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八回:“那一壁廂,欒廷玉戰到分際,賣個破綻,勒馬逃回。”此處指欒廷玉按事前計劃行事,并不是想戰敗對方。釋為“緊要關頭”顯然不妥。
(23)二卷610頁“列子”條:“①即列御寇,相傳為先秦早期道家。②指眾士子。《金瓶梅詞話》第九七回:‘風吹列子歸何處?夜夜嬋娟在柳梢。’”
按:列子,戰國時鄭人,相傳他能御風而行。《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后人多用此典,以形容人飄飄欲仙。如元盧摯《雙調·殿前歡》曲:“誰人與共?一帶青山送,乘風列子,列子乘風。”此是寫作者在喝醉以后飄飄欲仙,像列子御風一般的感覺。《金瓶梅詞話》兩引“風吹列子歸何處”詩。一是第七回寫西門慶娶孟玉樓,一是第九十七回寫陳經濟娶葛翠屏,引此詩是為了表現人物得意盡歡,飄飄欲仙的感覺。《大詞典》釋為“眾士子”,不知何據,當非用典之意。
(24)二卷661頁“到頭”條:“①掉頭。”引例為《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那呵灘》:“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彎。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
按:若只就《大詞典》所引例證來看,釋“到頭”為“掉頭”并無不妥。然而這樣一來,其詞形和語義之間的關系實在令人難以索解;而且,并沒有其他“到頭”作“掉頭”解釋的文獻用例來作為旁證。其實,此例中的“到頭”解作“到最后”似更確切,詩的后兩句即“希望篙櫓折斷,教郎到最后還是回來”。又如唐白居易《憶廬山舊隱及洛下新居》詩:“無奈攀緣隨手長,亦知恩愛到頭空。”《朱子語類》卷二五:“問:‘征伐固武王之不幸。使舜當之,不知如何?’曰:‘只看舜是生知之圣,其德盛,人自歸之,不必征伐耳。不然,事到頭,也住不得。’”又同書卷三七:“勇,本是個沒緊要底物事。然仁、知不是勇,則做不到頭,半途而廢。”《大詞典》該條義項②釋為“最后,直到最后”,是。
(25)二卷703頁“剔亮”條:“剔透明亮。臧克家《大別山》詩:‘流泉到處賣弄清響,把石子沖洗得光滑剔亮。’”
按:釋義有誤。“剔亮”應該是很亮的意思,《大詞典》系隨文釋義。石子被水沖刷的結果應該是非常光滑,非常明亮,而不應該是“剔透”。“剔”在這里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相當于“很”、“甚”等,而且這個意義在近代漢語中常用。如元曲中多用“剔圓”、“剔團圞”。又如《警世通言》第十三回:“押司娘聽得說,柳眉剔豎,星眼圓睜。”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磨難曲》第三十一回:“那山后剔陡石崖,不用招架的,就是前三面出路,須用車輛樹頭緊緊塞斷。”均可為證。
(26)二卷734頁“割鬧”條:“方言。指碎草,細料。”
按:“割鬧”并非僅指“碎草”,也不是什么“細料”,而是碎草、樹葉等混雜物。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慈悲曲》第四回:“見哥哥已咱把各鬧打掃了一大堆,還在那里掃。”董遵章《元明清白話著作中山東方言例釋》:“各鬧,帶塵土的碎草殘葉。”李行健《河北方言詞匯編》:“各鬧,碎柴草。”在河北方言中,柴禾也可稱“各鬧”。由此可知《大詞典》釋義不夠準確。
(27)二卷1112頁“基址”條:“②指一地之范圍。《宋書·州郡志二》:‘宋武帝欲開拓河南,綏定豫土。九年,割揚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屬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
按:《大詞典》釋“基址”為“一地之范圍”,大概是受其所引文例前半句“割揚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屬豫州”誤導所致。《大詞典》忽略了文例后半句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即“一地之范圍”與“因此而立”很難搭配。《大詞典》該條義項①釋義為:“建筑物的地基、基礎。”義項②之文例只不過是此義的比喻用法而已。《經律異相》卷六引《善見律毘娑沙論》卷三:“沙彌修摩那令作基址。”《玉篇》:“墌,基址也。”《慧琳音義》卷八八:“基址:《古今正字》云:‘址亦基也。’”又卷九六:“基址:《說文》云:‘址,基也。’”字又作“基趾”。如《朱子語類》卷二三:“大率學者且要盡從小處做起。正如起屋,未須理會架屋,且先立個基趾定,方得。”故義項②當刪。
(28)二卷1293頁“對撇子”條釋為“猶對心眼”。即指“心思、想法相同”。
按:“對撇子”當指“情趣相投,合得來”,而非指“心思、想法相同”。今北方方言中仍用。如:“俺們倆挺對撇子的。”劉小南《黑龍江方言詞典》將其釋為“情趣相投,合得來”,較貼當。
(29)二卷1505頁“夾細”條:“仔細。《朱子語類》卷四八:‘子夏亦自知之,故每亦要做夾細工夫,只這子細便是他病處。’”
按:在《大詞典》所引文例中,“夾細”與“子細”同時出現,很容易使人在二者之間建立起某種關聯。然而,細加分析卻并非如此。不妨看一下該例的具體出處:《朱子語類》卷四九:“(論‘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夏之意,只為大節既是了,小小處雖未盡善,亦不妨。……大抵子夏之說自有病,只是他力量有行不及處。然既是有力不及處,不免有些小事放過者,已是不是,豈可謂之‘可也’!……子夏亦自知之,故每亦要做夾細工夫。只這子細,便是他病處。”
從引文中可以看出子夏的“子細”之所以是他的病處,正是因為子夏“每亦要做夾細工夫”,這里的“子細”并非指的是“認真細致”,而是“小心謹慎”之義。注7這里的“夾細”也與“仔細”無涉,而應該解釋為“猶言十分瑣細”。又同書卷三六:“又問:‘橫渠云:“四者既亡,則‘以直養而無害’。”’曰:‘此“直”字說得重了。觀孟子所說處,說得觕。直,只是“自反而縮”。后人求之太深,說得忒夾細了。’”亦即此義。《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又諸州科納,止令縣具單賬供州,不得令逐鄉造夾細帳,以致煩擾。”此例之“夾細帳”即指的是記錄十分瑣細以至于令查檢者不勝其煩的賬單。又如《永樂大典·王與鈞藍縷集》:“嘉定故相,本不知兵用,兵上房老吏,置局府前,畫揭貼圖,編夾細冊,幾三邊險阨之血脈,道理之遠近,屯戍之多寡;某為喉衿,某為沖要;某處糧草,見客若干;某屯制領,見差何人;某可嬰城自守,某可一面拒敵;某可聲援策應,某處有急,調某人兵為便,移某司財為速;某為南人,某為北人;某為山寨,某為水寨;指掌可辨,按圖可知。其在當時酬應邊事,罕聞疏脫,觕有規模。”此例后文冗長的并列成分,正是對“夾細冊”所錄內容的具體說明,其煩瑣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30)二卷1657頁“尖尖”條:“②方言。猶狠狠。《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劉宦差回,尖尖打了十五個老板。’又第六三回:‘十六日放告的日子,叫他在巡道手里尖尖的告上一狀,說他奸霸良人婦女。’”
按:“尖尖”,猶言足足。“尖尖打了十五個老板”即足足打了十五大板,一點也沒有減少。“尖尖的告上一狀”形容罪狀羅列之多。又同書第十一回:“自己把嘴每邊打了二十五下,打得通是那猢猻屁股,尖尖的紅將起來。”此“尖尖”猶云“高高”(與“足足”相通),而不能說成“狠狠地紅將起來”。上引《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五回例,黃肅秋校注本注云:“狠狠地。”《大詞典》未辨黃注之誤而沿用,亦誤。今方言口語說“尖尖的一碗米飯”,言米飯盛得滿,亦“足”義。
(31)三卷76頁“叨貼”條:“猶貼補、沾光。”
按:“貼補”指拿出錢物幫助別人,“沾光”是在錢物等方面得到別人的幫助,方向是相反的,似不當將其統一在一起解釋。“叨貼”實際上只有“沾光”義,即從別人那里得到好處。例如明陸人龍《型世言》第二十三回:“又有這些趨附小人,見他有錢,希圖叨貼,都憑他指使。”又同回:“我看你平日只是叨貼他些,明日去了,將什么去贖這衣物。”“叨貼他些”意為沾他一些光,而非貼補他一些。
(32)三卷371頁“草料”條:“②自謙之詞。謙稱自己無能力或無福分。”引《水滸傳》第二九回:“武松答道:‘小人年幼無學,如何敢受小管營之禮?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慌得鄧九公連忙爬下還禮不迭,說:‘我的老父母,你可不要折了我鄧振彪的草料!’”《三俠五義》第七二回:“倪忠道:‘官人如何這等呼喚?惟恐折了老奴的草料。’”諸例。
按:釋義不確。“草料”在三例中俱為名詞,作“折”的賓語,“折了……草料”猶言“折了……的福分、陽壽”。而“無能力或無福分”則為動詞性短語,不能作賓語。高文達《近代漢語詞典》將其釋為“謙稱自己的福分和壽限”,確。
(33)三卷373頁“啞酒”條:“俗謂啞巴酒。喝酒而不行令猜拳。”
按:釋義范圍過窄。“行令猜拳”僅是喝酒時助興方式中的一種。“喝酒而不行令猜拳”可以稱為“啞酒”,但是除了猜拳行令,如果沒有其他的方式來助興,也可以稱為“啞酒”。例如《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回:“我從來吃不得啞酒。你叫鄭春上來唱個曲兒我聽,我才罷了。”清竹溪山人《粉妝樓》第三十七回:“又飲了一會,李定道:‘啞酒無趣,叫家人取我的方天戟來,待我使一路與眾位勸酒。’”許少峰《近代漢語詞典》釋為:“沒有游藝助興的喝酒。”意思雖較《大詞典》準確,但不大合乎語法規范,不如釋為“喝酒而沒有游藝助興”更為妥帖。
(34)三卷607頁“回天”條:“②舊以皇帝為天,凡能諫止皇帝改變意志者稱回天。”
按:釋義不明確,容易引起歧解。因為“者”字作代詞講時,既可以代指物,又可以代指人。釋為“凡能諫止皇帝改變意志者稱回天”,容易使人理解成“凡是能夠諫止皇帝改變意志的人稱為回天”。這和其想要表達的“諫止皇帝改變意志稱回天”的意思是不符的。另外,十卷770頁“迴天”條:“②舊以皇帝為天,故喻諫止皇帝改變意志。”亦可證明“回天”義項②釋義不妥。不如去掉“凡能”和“者”,這樣,不僅語言簡潔,而且不會產生歧義。
(35)三卷614頁“回殘”條:“舊時官府在營建后將剩余物資變賣回繳國庫之稱。”舉如下兩例:唐元結《請收養孤弱狀》:“有孤兒投軍者,許收驅使;有孤弱子弟者,許令存養。當軍小兒先取回殘及回易雜利給養。”《新唐書·食貨志二》:“文宗大和九年,以天下回殘錢置常平義倉本錢,歲增市之。”
按:回殘,將剩余物回售之義。如清顧祿《清嘉錄》卷三《犯人香》:“廟祝、司香,收神前殘蠟,復售于燭肆,俗呼‘回殘蠟燭’。……《舊唐書·王毛仲傳》:管閑廄芻粟之類,‘每歲回殘,常致萬斛。’……吳人謂買物用過,仍賣回店中為‘回殘’。二字本此。”《吳方言詞典》165頁收錄了“回殘”條,釋義為“將用過的貨物賣還給商店”。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到,回售的不僅是用過的,還有多余的。故《吳方言詞典》所釋亦欠準確。
“回殘”還有一義,即“剩余物”。該義在唐以來文獻中常見。如《全唐詩》王建《贈田將軍》詩:“大小獨當三百陣,縱橫只用五千兵。回殘匹帛歸天庫,分好旌旗入禁營。”杜佑《通典·食貨六·賦稅》:“其時錢谷詞,唯務割剝,回殘剩利,名目萬端,府藏雖豐,閭閻困矣。”《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九《嗤鄙二·韓琬》:“本立與琬頗不平之,曰:‘腐儒不解事,為公殺此雞。’張生索取學徒回殘食料。”《春染鄉塌》第三回:“銀匠看了,又是異鄉人,便弄手腳,空心一簪子,足差一錢銀子,打完,連回殘一稱,道:‘瞧瞧看,不缺一厘。’”又清光緒五年《鎮海縣志》:“物之剩余曰回殘。唐天寶年間,修造紫陽觀,敕牒有回殘錢若干貫,回殘銀若干兩之文。”胡祖德《滬諺》:“物之剩余曰回殘。‘若要富,買買回殘貨。’”《漢語方言大詞典》卷二1971頁“回殘”條舉上兩例釋為“〈名〉剩余之物。吳語。上海。”
綜上,“回殘”有二義:①剩余之物;②將剩余之物回售。可見《大詞典》所釋既不準確,也不全面。
(36)三卷864頁“峣崎”條:“奇特;古怪。”共引文例兩則:《朱子語類》卷十一:“讀書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曉,不必去偏曲處看。《易》有個陰陽,《詩》有個邪正,《書》有個治亂,皆是一直路徑可見,別無峣崎。”《朱子語類》卷一二五:“圣賢言語自平正,都無許多峣崎。”
按:釋義欠當。當釋為:“謂山勢峻險難行,引申指言語晦澀難解。”《說文·山部》:“嶕峣,山高貌。”“崎”本作“”,《說文·危部》:“
,險也。”該詞在《朱子語類》中多次出現,如卷一一:“觀書,當平心以觀之。大抵看書不可穿鑿,看從分明處,不可尋從隱僻處去。圣賢之言,多是與人說話。若是峣崎,卻教當時人如何曉。”例中“峣崎”當與“隱僻”義近,不同于“與人說話”之語的平直易解。又如卷二二:“或問:‘良何以訓“易直”?’曰:‘良,如今人言無峣崎為良善,無險阻密蔽。’又曰:‘易,平易,和易;直,無屈曲。’”朱子以“無峣崎”和“無險阻密蔽”答復“良何以訓‘易直’”,并進一步說明:“易,平易,和易;直,無屈曲。”以上例中“峣崎”如用“奇特;古怪”去解釋恐難合文意。另外,文例中的“峣崎”有時用如名詞,可釋為“曲折難解之處”。
(37)三卷902頁“行鬼路”條:“躲躲閃閃地走路。《金瓶梅詞話》第七三回:‘這玉樓扭回頭看見是金蓮,便道:“是這一個六丫頭。你在那里來? 猛可說出句話,倒唬我一跳。單愛行鬼路兒!你從多咱走在我背后?”’”
按:此言人走路躡足潛蹤,聽不見聲響。故孟玉樓問:“你從多咱走在我背后?”可見她毫無知覺。僅釋“躲躲閃閃”,語意尚嫌不足。
(38)三卷904頁“行財”條:“②出納錢財。《水滸傳》第六一回:‘五年之內,直抬舉他做了都管,一應里外家私都在他身上,手下管著四五十個行財管干。一家內都稱他李都管。’”
按:此當指掌管錢財出納的人。《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六回:“你無故只是他家行財,你也擠撮我起來。”可證。胡竹安《水滸詞典》該條釋作“管錢財進出的”,亦看作名詞。
(39)三卷1007頁“從臾”條:“見‘從諛’。”同卷1014頁“從諛”釋為“亦作‘從臾’、‘從惥’。慫恿;奉承。”
按:從臾,勸說義。如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三《黃希聲》:“蓋好事須從臾,不則恐沮其志也。”明焦竑《玉堂叢語》卷八《仇隙》:“又,次揆諸城為從臾,則曰:‘吾以某日赴,自閣出,即造公,不過家矣。’”明于慎行《谷山筆麈》卷五《臣品》:“御史大夫葛端肅公終身不置姬侍,年且五十,夫人以其老,求一姬奉之,公固不肯,夫人從臾百端,不得已一往,至則姬直侍臥內,公拂衣而出,竟不復往。”明陸粲《庚巳編》卷十《九尾龜》:“此九尾龜,神物也,欲買放去。君從臾成此,功德一半,是君領取。”從以上幾例,可見“從臾”為鼓勵、勸說義。有褒義色彩。故《大詞典》釋義不確,且所舉《山陽王君墓志銘》“而余在遠,弗及為之從臾也”例中“從臾”亦非“慫恿、奉承”之義。
(40)三卷1580頁“寬打周遭”條:“亦作‘寬打周折’。謂多費口舌。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我與你寬打周遭向父親行說。’元施惠《幽閨記·幽閨拜月》:‘和你寬打周折……說你小鬼頭春心動也。’”又,十卷1121頁“遠打週遭”條:“謂繞大圈子,不直截了當。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這老兒可有些兜搭難說話,慢慢的遠打週遭和他說。’”
按:“寬打周遭”、“寬打周折”與“遠打週遭”乃同詞異體,而所釋不一。當從后者。“周遭”或“周折”皆曲折、回旋義。“寬”與“遠”意亦相通。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白維國《金瓶梅詞典》均釋為“繞圈子”。王學奇等《關漢卿全集校注》中《拜月亭》第三折注為:“指繞圈子說話,即從遠處逐漸兜到本題。”是。然并非單指“說話”,其本義是說走路如何。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二折:“兩下里慌速速怕甚么路途賒,必然寬打著大周折。”“寬打著大周折”即“繞大圈子(走路)”。可見釋“多費口舌”不盡準確。由繞圈子走路,引申為不好直言時繞著彎子說話。《金瓶梅詞話》第十回:“婦人聽了,瞅他一眼,說道:‘怪行貨,我不好罵你!你心里要收這個丫頭,收他便了。如何遠打周折,指山說磨,拿人家來比。’”潘金蓮所以有此怨言,正是因為西門慶說話拐彎抹角。又同書第三十四回:“實對二爹說:小的這銀子,不獨自一個使,還破些鉛兒,轉達知俺生哥的六娘,繞個灣兒替他說,才了他此事。”“繞個灣兒”正是“遠打周折”極好的注腳。
(41)四卷72頁“巴”條:“④粘住。《中國諺語資料·一般諺語》:‘人笨怪刀笨,飯巴怪筲箕。’”
按:此例中“巴”義為“黏著”,就其上下句結構看,形容詞“笨”與“巴”相對,“巴”亦當為形容詞。此其一。其二,如釋“巴”為動詞“黏住”,則與句意不符,且沒有相應的賓語,句子結構不完整。故“巴”應釋為“黏著”。進而引申為“干燥后凝結黏著的東西”,如“鍋巴”類。
(42)四卷760頁“村牛”條:“蠢牛。對文盲的貶稱。《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那主兒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識的村牛。你卻不骯臟了一世!’”
按:釋“蠢牛”尚可,后加“對文盲的貶稱”,一者畫蛇添足,再者釋義上缺乏概括性。因為被稱為“村牛”的不一定就是文盲。宋胡云翼《南鄉子·紹興太學生》詞:“萬里歸來休夸舌辯,村牛!好擺頭時便擺頭。”這里的“村牛”指的是“紹興太學生”,試想,太學生怎么會是文盲呢?“村”實乃鄙陋、粗俗義。多用作詈詞。袁賓等《宋語言詞典》釋為:“鄉巴佬,傻瓜蛋。罵人的話。”高文達《近代漢語詞典》釋為:“罵人的話。傻瓜,蠢蛋。”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釋為:“罵人話:笨牛。”均較《大詞典》為勝。
(43)四卷765頁“村路歧”條:“鄉間戲班子。”
按:此條釋義問題有二:一是“路歧”按十卷475頁所釋當為“宋元時流動賣藝的民間藝人的俗稱”。而釋為“戲班子”則嫌釋義過窄。“民間藝人”不一定全指唱戲的人。二是“戲班子”系一班人,為復數。“路歧”多指個人,近代漢語文獻中比比皆是。例如《三遂平妖傳》第三十一回:“眾位在上!媳婦不是路歧,也不會賣藥打卦。” 再就《大詞典》所引元無名氏《藍采和》四折例證看,“那里每人煙鬧,是一火村路歧,料應在那公科地,持著些槍刀劍戟,鑼板和鼓笛,更有那帳額牌旗。”“一火村路歧”意即“一伙賣藝人”,表復數用“一火”。故“村路歧”以釋“鄉間賣藝人”為妥。
(44)四卷1016頁“根絆”條:“猶牽掛。《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此處既無根絆,明日換過大船,就做好日,開了罷。’”
按:“根絆”當釋為“具有親屬或相識關系的人”。所引例證是說,郭七郎上京討債,花錢買了個橫州刺史,幾年后回家,發現家里因戰亂房屋變成了瓦礫,弟弟被殺,妹妹被劫走,只剩下老母寄居古廟旁的茅屋里。“此處既無根絆”就是郭七郎要帶母親同去上任時說的話,義即“此處既無親人”。再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七:“大凡出路之人,長途寂寞,巴不得尋些根絆,圖個往來。”“巴不得尋些根絆”即“巴不得尋些親識關系”。如果以“牽掛”釋此句,則捍格難通。
(45)四卷1060頁“梳攏”條:“①舊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妓院中處女只梳辮,接客后梳髻,稱‘梳攏’。”
按:“梳攏”亦作“梳弄”、“梳櫳”、“梳籠”。除《大詞典》外,《中文》釋“梳攏”為:“謂娼家處女初次薦寢于人也。”《辭海》釋“梳攏”為:“(二)舊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謂此后即當梳髻。”王利器主編《金瓶梅詞典》釋“梳弄”為:“或作‘梳攏’,指妓女第一次接客。從前妓院里清倌(處女)頭上只梳辮子,接客以后才梳髻,故稱。”另釋“梳籠”為:“嫖客第一次包占雛妓。又作‘梳攏’,有籠發為髻,使之成人之意,為古之笄禮所演化。”上引四種釋義,除最后一種外,其余三種皆基本與《大詞典》相同。那么是不是這些釋義都正確呢?可先看下列例句:
①《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原來西門慶有心要梳攏桂姐,故索落他唱。”又第三十二回:“俺媽說他才教南人梳弄了,還不上一個月。”
②《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偶然有個金二員外,大富之家,情愿出三百兩銀子梳弄美娘。”
③清褚人獲《堅瓠十集·妓家祝獻文》:“九姐愿得富翁梳弄,十姐只求財主成雙。”
④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二折:“前日小子見他說,要去這院里,揀一個女孩兒梳攏他。”
⑤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年十五時,一客以千金啖三胖誘之梳攏,不從。”
⑥《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他家里還有一個粉頭,排行三姐,號玉堂春,有十二分顏色,鴇兒索價太高,還未梳攏。”
⑦清孔尚任《桃花扇·傳歌》:“這里有位罷職縣令,叫做楊龍友……常到院中夸俺孩兒,要替他招客梳櫳。”
⑧《醒世姻緣傳》第十三回:“正統五年,梳櫳接客,兼學扮戲為旦。”
⑨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二:“梳籠謂之‘開襆’。幼女梳籠以得美少年為貴,不計財帛。”
⑩歐陽予倩《桃花扇》第一幕第二場:“我有意舉薦侯公子梳攏香君,你看怎么樣?”
上引諸例包括“梳攏”的各種詞形,其義均相同。如以《大詞典》之釋義“舊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來解釋上例,均不通。因為該釋義中動作發出者為“妓女”,而各例句中“梳攏”的動作發出者均為嫖客,有的句子盡管未出現嫖客,如例⑥,但其所言之義為“被梳攏”。或是其后賓語省略,如例⑤⑦,動作的發出者也是嫖客。唯一能說通的是例⑨,但同時也可以看作“被梳攏”。具體分析例①,“西門慶有心要梳攏桂姐”,所言是西門慶要對桂姐怎么樣,而桂姐是受動作支配的對象。如按《大詞典》所釋則無法解釋。筆者同意《大詞典》中“妓院中處女只梳辮,接客后梳髻稱‘梳攏’”的解釋,這講的是該詞的本義,但該詞在使用上已產生新的借代義。應當指嫖客出高價讓未接過客的尚是處女的妓女伴宿。在口語中,還可借指女人使童男子有了性行為。如《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七回:“那個閨女拿著一塊瓜,往狄希陳口里填,說:‘怎么來!上門子怪人!溺尿唬著你來么?原來還沒梳櫳的個相公,就唬他這們一遭仔。’”又同回:“我的小哥!你可是我替你梳櫳的,你可別忘了我!”此兩例中“梳櫳”的對象又是男人,但這可以看作是該詞的臨時比附用義,并未固定。但它同樣可以說明《大詞典》之釋義不確。
(46)四卷1380頁“支值”條:“輪值侍候。《英烈傳》第四八回:‘如今你這百只小船,不可在外,可分投里面去支值,省得再誤大事,招惹受軍政司計較。’”
按:釋義欠妥。“支值”即“輪值”、“輪流當值”義。如明薇園主人《清夜鐘》第二回:“遺下生意,兩個兒子支值。”釋為“輪值侍候”義嫌過窄。
(47)五卷97頁“獃”條:“今也作‘呆’。”
按:“獃”和“呆”本是異體關系。古白話作品中即用“呆”。例如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二折:“垂釣的嚴子陵,不是呆。”明周清原《西湖二集》第二十四卷:“也有道周必大是個呆鳥,怎生替人頂缸,做這獃事。”后一例中兩字并行,可見并非今天才用此字。故似應將釋語改為:“同‘呆’。今多簡作‘呆’。”
(48)五卷142頁“獻臺”條:“猶擂臺。用來角技、比武的高臺。《秦并六國平話》卷下:‘便殿磚鋪紅瑪瑙,獻臺石砌碧琉璃。’《水滸傳》第七四回:‘三月二十八日又近了,小乙并不要帶一人,自去獻臺上,好歹攀他攧一交。’又‘一個年老的部署拿著竹批上得獻臺,參神已罷,便請今年相撲的對手出馬爭交。’”
按:該條問題有三:首先,“獻臺”本義是“供桌,祭獻供品之臺”,而非“擂臺”。《辭源》“獻”條:“①獻祭。”又《大詞典》“獻”條:“①祭宗廟所用之犬。引申指獻祭。”可證。其次,義例不合。第一例中的“獻臺”并非“擂臺”義。請看該例的上下文:“徐福入海求神仙。忽然望見一廟宇,來至祠下,但見:裊裊祥云影里……便殿磚鋪紅瑪瑙,獻臺石砌碧琉璃……兩廊佳木秀宮槐,千載廟碑存古篆。廟門金碑寫道:‘三神仙之祠。’”這一段文字講的都是徐福所見到的三神仙祠里面的景象。試想,在神仙的廟宇里面,怎么會有擂臺呢?鐘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釋其為“陳設供品的臺子”,是。他例亦可為證:《五代史平話·漢史上》:“又行至灌口二郎神廟里,又撞著六個在那獻臺上賭博。”“在那獻臺上賭博”謂在那供桌,祭獻供品之臺上賭博。再次,語言不簡明。釋為“猶擂臺”即可,加上“用來角技、比武的高臺”純屬多余。所以正確的解釋應為:“供桌,祭獻供品之臺。亦借指擂臺。”
(49)五卷158頁“殊不知”條:“猶言竟不知。《關尹子·一宇》:‘觀道者如觀水,以觀沼為未足,則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新唐書·陳貞節傳》:‘平子猥引僖公逆祀為比,殊不知孝和升新寢,圣真方祔廟,則未嘗一日居上也。’《紅樓夢》第四三回:‘比如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來并沒有個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謊話。’”
按:釋義有誤,應為“實際上;其實”。“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是說“實際上我的津液、涎、淚都是水”;“殊不知古來并沒有個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謊話”,是說“其實自古以來并沒有個洛神,那原來是曹子建說的謊話”。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墻頭記》第一回:“他說的極好,我就分了。殊不知他是欣羨我那地,誰給誰糧食!”意思是:“他說得很好,我就分了。實際上他是羨慕我那土地,到頭來還不知道誰給誰糧食。”同上《磨難曲》第六回:“不消講遲呀耶看去的晚了,又說俺受了賄哩。殊不知俺是一口水也不曾吃的。”“殊不知俺是一口水也不曾吃的”等于說:“其實(實際上)我連一口水也沒喝他的。”同上《翻魘殃》第一回:“那一等無知的小人,見人家有碗飯吃,就嫉妒他;有點不好,就加點禍給他,殊不知做著天么?”又第三十四回:“你這不是欺起下官來了么?殊不知我愛護他,正是愛你處。”同上《富貴神仙》第四回:“難道說方二爺他潮么?殊不知這正是方二爺他那乖處。”又《禳妒咒》第十八回:“我合妹夫相戲,殊不知我疼他什么。”“竟不知”是“不知道”,與“殊不知”意義懸殊,以《大詞典》所釋“竟不知”代入以上諸例都是講不通的,反之則暢然無礙。今方言口語中尚有用例。如:“嘴上說得挺好,殊不知心里比誰都壞。”
(50)五卷236頁“戧2”條:“②決裂。《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幾句話就同雷太守說戧了。’又第五四回:‘兩個人說戧了,揪著領子,一頓亂打。’”
按:應釋為“(言語)沖突;頂撞”。此由“戧”的“逆,不順”之義引申而來。“戧”是一種言語行動,“決裂”只是其結果之一,而并非唯一的結局。例如說“你別老拿話戧他”,意即別總是說話頂撞人,此時雙方并未決裂。
(51)五卷265頁“比是”條:“猶既是。《金瓶梅詞話》第十二回:‘桂姐道:“甚么稀罕貨,慌的恁個腔兒。等你家去,我還與你。比是你恁怕他,就不消他剪的來了。”’《金瓶梅詞話》第十五回:‘祝日念道:“比是哥請俺每到酒樓上,何不往里邊望望李桂姐去。”’”
按:釋義有誤。“比是”應該是一個表示假設的詞,釋為“如果”、“要是”更為合適。“比是你恁怕他”,就是說“要是你那么怕他”;“比是哥請俺每到酒樓上,何不往里邊望望李桂姐去”,意思是說:“要是哥哥請我們到酒樓上,為什么不順便去看看李桂姐呢?”《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五回:“比是你有恁性氣,不該出來往人家求衣食,唱與人家聽。趁早兒與我走,再也不要來了!”又第七十八回:“西門慶聽了,說道:‘比是我與人家打伙兒做,我自家做了罷,敢量我拿不出這一二萬銀子來!’”皆假設之辭。
(52)五卷337頁“步戲”條:“指在戲臺上扮演的戲。《金瓶梅詞話》第十九回:‘叫了四個唱的,一起樂工、雜耍、步戲。’”
按:“步戲”并非在戲臺上扮演的戲,而是民間地方戲的一種表演形式,演出不搭臺,只在平地表演,四周圍以長板凳,觀者坐板凳觀看。因演員是在平地邊走邊唱,而且沒有固定演出場地,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故稱“步戲”。詳參隋文昭《釋“步戲”》注8。蔡敦勇《金瓶梅劇曲品探》亦指出:“明代中葉,那些公侯、縉紳以及富豪之家,其府第之中都無舞臺,所以樂人、戲班的演出或其他藝術活動,大都是在廳堂的紅氍毹上進行。……它是一種樂人自彈自唱,邊走邊唱的演唱形式。”注9皆道出了“步戲”的得名之由,當從。
(53)五卷353頁“歪蹄潑腳”條:“猶言亂糟糟。《金瓶梅詞話》第二三回:‘你別要管他,丟著罷,亦發等他們拾掇,歪蹄潑腳的,沒的展污了嫂子的手。’”
按:“歪蹄”,言腳不周正。戲曲小說中“蹄子”、“歪辣骨”多用以詈稱婦女。如《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九回:“我知道你這囚牢忘八合小淫婦蹄子有了帳,待氣殺我哩。”《金瓶梅》第四十三回:“金蓮道:‘你怎的叫我是歪剌骨來?’因蹺起一只腳來,‘你看,老娘這腳,那些兒放著歪?你怎罵我是歪剌骨?那剌骨也不怎么的!’”此金蓮自言其腳周正,實即暗喻自己行為端方也。“潑腳”,即大腳。“潑”有大義。《金瓶梅》中有“潑步撩衣”一語(見二十五回),“潑步”即大步。《水滸傳》第六十三回:“早見宋江軍馬,潑風也似價來。”“潑風”即大風。元史九敬先《莊周夢》第二折:“浮名浮利總是虛,潑天富貴等何如。”“潑天富貴”謂大富大貴。《紅樓夢》第八十回:“金桂聽見他婆婆如此說,怕薛蟠心軟意活了,便潑聲浪氣大哭起來。”“潑聲”即大聲。今一些方言仍說“潑膽”,亦即大膽。“歪蹄潑腳”云云,是潘金蓮針對宋惠蓮背后說她腳大而故意自貶的說法,以此表示她已知道宋說她的那些壞話,來敲打宋。此語當釋為腳大、不周正。
(54)五卷584頁“旺跳”條:“謂精力旺盛。”
按:“旺跳”為山東方言。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書證大多出于《金瓶梅詞話》和《醒世姻緣傳》兩部作品。又董遵章《元明清白話著作中山東方言例釋》也收釋該詞。因此我們應當從方言的角度來考察它的準確含義。先說《大詞典》所存在的問題。如果以《大詞典》的釋義解釋所舉例證,也能講通。但看下二例:《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去昨年畢姻的日子整整一年,生了一個白胖旺跳的娃娃,喜得晁夫人繞屋里打磨磨。”又同回:“晁夫人說:‘這倒不消慮的,我下意不的這們個旺跳的俊孩兒舍了。他就認回去了,您也是他的養身父母,孩子也忘不了你。’”此二例中均言剛出世不久的孩子“旺跳”,顯然不宜以“精力旺盛”釋之。此詞與今山東臨沂方言中“活旺八旺”相當,言及小孩子時義猶“活蹦亂跳”,言及成年人時,往往指人身體健壯。《大詞典》用例亦可以為證。《金瓶梅詞話》第八回:“你指著旺跳的身子,說個誓,我方信你。”《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回:“他要不是我的姐姐,他把我一個旺跳的爹兩場氣氣殺了,我沒的就不該打他么?”如果以“(身體)健壯”釋這兩句中的“旺跳”,當勝于“精力旺盛”。
(55)五卷1178頁“凈”條:“④指男子去掉生殖功能。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濟濟,狀貌堂堂,卻為甚偏嫌俺妓女,怕見婆娘,莫不他凈了身不辨陰陽。’”
按:此義不妥。“凈”應釋為:指雄性動物除掉外生殖器官。如明王锜《寓圃雜記·優語》:“南京癸卯科頗有漏泄,方鹿鳴宴,有一老優負凈豬一口而至,群優曰:‘此豬何為?’”文中“凈豬”指被閹割的豬。《漢語方言大詞典》卷三3617頁有“凈貓”條釋為:〈動〉閹貓。冀魯官話。河北新河。1930年《新河縣志》:“閹貓稱凈貓。”亦用于人,如上引“凈身”例。《大詞典》單指人,有點兒以偏概全。
(56)五卷1180頁“凈軍”條:“由太監組成的軍隊。”舉《野獲編·內閣三·江陵震主》《霜援集》《明史·樊瑩傳》三例。
按:此義欠精確。“凈軍”特指明末由太監組成的一種軍隊。如明焦竑《玉堂叢語》卷四《調護》:“杖其首惡三人百,發邊戍,余九人各六十,為南京凈軍。”明鄭曉《今言》八十六:“司禮珰王岳為劉瑾所惡,發充南京凈軍,瑾黨長隨王成等追至臨清小沙灘,縊殺之。”《辭源》“凈軍”條:“由閹人組成的軍隊。”舉明周同谷《霜援集》:“轅門殺氣蔽邪曛,未得恩頒似凈軍。”注:“天啟中魏珰選京師凈身者四萬人,號曰凈軍。”說明“凈軍”只是明代后期特有的產物。
(57)五卷1182頁“洋”條:“⑨用同‘漾’。(1)晃動。《金瓶梅詞話》第十二回:‘月洋水底。’(2)拋擲。《古今小說·任孝子烈性為神》:‘老娘不是善良君子,不裹頭巾的婆婆!洋塊磚兒也要落地。’”
按:說“洋”借作“漾”是對的,然釋為“晃動”似不確。元曲中時見“漾在水中”一類說法,系“拋擲使沉入”義。例如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我為甚將幾陌黃錢漾在水里? 便死呵,也博個團圓到底。”杜善夫散套《耍孩兒·喻情》:“鐵球兒漾在江心內,實指望團圓到底。”《金瓶梅》第十二回:“潘金蓮睡不著,走來花園中,款步花臺,月洋水底,猶恐西門慶心性難拿。”此言潘金蓮與西門慶雖已結為夫妻,但仍時刻擔憂失寵。所謂“月洋水底”,指月亮投影于水底,暗喻團圓到底義,與上舉元曲二例正同。故宜以“拋擲”為第一義,改“晃動”為“使投入,沉入”,作為第二義。
(58)五卷1353頁“淹淹纏纏”條:“沒精打采貌。《醒世姻緣傳》第二二回:‘一到家就沒得精神,每日淹淹纏纏的。’”
按:當指久病淹牽。白維國《金瓶梅詞典》該條釋作“形容久病不愈的樣子”,是。《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二回:“乃是第六的小妾,生了個拙病,淹淹纏纏也這些時候了。”正謂久病不痊。李瓶兒臨終之前病勢已十分沉重,說她只是“沒精打采”顯然不確。《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一回:“從此即淹淹纏纏的再不曾壯起,卻只不曾睡倒。”亦言病病懨懨,拖延時日。《大詞典》所引“每日淹淹纏纏的”,“每日”猶日日,意同“一直”。前已說“沒得精神”,后緊接著用“淹淹纏纏”強調這種狀態一直拖延著,不見好轉。再從構詞上看,淹淹纏纏乃“淹纏”的重言。清桂馥《札樸》:“鄉語以病久為淹纏,語訛也。《集韻》:‘痷,疫病。’”《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六回:“久病淹纏,氣蠱癱癆類;疥癬痍瘡,遍體膿腥氣。”氣臌、癱、癆均屬難治之癥,故云“久病淹纏”。“久病”與“淹纏”同義復用,起強調作用。重疊為“淹淹纏纏”則強調程度更甚。
(59)六卷297頁“手帕姊妹”條:“稱妓女結拜成的姊妹。”
按:“手帕姊妹”,指意氣相合的女子結成姐妹。清王韜《淞隱漫錄》中多次出現此詞。如卷六《陸月舫》:“以婁江往來多戚串中人,不能公然設勾欄,適有相識者來,述其手帕姊妹在漢皋青樓,甚著名譽,遂往依之。”卷十《合記珠琴事》:“琴者,金陵曲中女。生于名地,出自小家。早失怙恃,無所依。母之手帕妹秋瑟,固向日勾欄中翹楚也。”卷十二《甘姬小傳》:“父為米家傭,恒出販鄰境,覓升斗需。母素為媒婦,善作撮合山。與鄰媼沈氏結手帕姊妹,亦同業中人,見女艷之,曰:‘此一顆掌上明珠也。’”此例中沈氏與甘姬母均為媒婆,可見并非一定為妓女。許少峰《近代漢語詞典》1039頁有“手帕姊妹”條,釋為:“意氣相投的女子結為異姓姊妹之稱。”甚確。小說中亦見此詞。如清錢钖寶《梼杌萃編》第十三回:“好在媚薌的娘有個手帕姊妹,包了一個倌人,前節生意甚好,上月因患癆病死了。”
(60)六卷324頁“打旋磨”條:“②引申指周旋獻殷勤;磨煩。《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回:‘那玉簫跟到房中打旋磨兒跪在地下,央及五娘千萬休對爹說。’”
按:“打旋磨”,即圍著某人團團轉,是死命央求人或纏著別人不放的表現。“打旋磨跪著”,是被央者把身子轉向哪邊,央求者就立即跟到哪邊,始終面向被央求者跪著。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折:“趕著我后巷前街打旋磨兒。”《紅樓夢》第九回:“你那姑媽只會打旋磨兒,給我們璉二奶奶跪著借當頭。”均此意。
(61)六卷372頁“抄估”條:“舊時主人侵吞奴仆財產的一種手段。”
按:此釋的依據是明陶宗儀《輟耕錄·奴婢》中的一段話:“然奴或致富,主利其財,則俟少有過犯,杖而錮之,席卷而去,名曰抄估。”此詞元代已有用例。如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庫官但該一貫霓須黥配,庫子折莫三錢便斷除,滿百錠皆抄估。”此句中“抄估”猶言“抄沒、沒收”。陶宗儀為元末明初人,細揣《輟耕錄》之語,其所言“抄估”亦當為“抄沒、沒收”義。
(62)六卷464頁“拐”:“⑧方言。用臂肘碰。”
按:釋義偏狹。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增補幸云曲》第十六回:“跳了一跳,貪慌抅那汗巾,把桌子上酒壺拐倒。”例中“拐”可釋為“用臂肘碰”。賈鳧西《木皮詞》:“古板正傳的方孝孺,金鑾殿上把孝棒兒拖;血瀝瀝十族拐上了朋友,是他那世里燒了棘子乖了鍋!”“乖了鍋”即“碰了鍋”,“乖”即“拐”。魯南方言中還說:“別拐,那狗會咬人。”“這東西很沉,拐著你就不輕。”此指“其他物體碰”,而不一定用臂肘。故“拐”當釋為“碰,撞擊”。
(63)六卷536頁“拿手”條:“指有財物可以敲榨的對象。《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老爺方才不該放他,這是一個極好的拿手!’”
按:“拿手”并不是敲榨的對象,而是敲榨的憑借,應理解為:以之要挾,制服別人的條件或者把柄,也不限于敲榨財物方面。今徐州一帶仍流行此語,例如:“對付這種人,你非得有個拿手不可。”
(64)六卷762頁“插手”條:“②叉手。表示無所事事。”引例為《朱子全書》卷九:“然圣人也不是插手掉臂,做到那處,也須學始得。”
按:此義似可商榷。該條例證實則出自《朱子語類》卷一七,原文為:問:“切磋琢磨,是學者事,而‘盛德至善’,或問乃指圣人言之,何也?”曰:“后面說得來大,非圣人不能。此是連上文‘文王于緝熙敬止’說。然圣人也不是插手掉臂做到那處,也須學始得。如孔子所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兩相對照可以看出,《大詞典》在引證文例時由于句讀與原文不同,所以造成了誤解。又,《大詞典》六卷666頁收錄有“掉臂”條,義項②釋義為:“自在行游貌。”引例為:唐·呂巖《七言》詩:“閑來掉臂入天門,拂袂徐徐撮彩云。”元·汪元亨《折桂令·歸隱》曲:“問先生掉臂何之?在云外青山,山上茅茨。向隴首尋梅,著杖頭挑酒。”上引卷一七之“掉臂”即為此義的引申用法,可以理解為“輕松自在”。相對而言,語用意義可以與“掉臂”并列的“插手”一詞用例較少,僅覓得一條,《北史·高句麗傳》:“俗潔凈自喜,尚容止,以趨走為敬。拜則曳一腳,立多反拱,行必插手。”值得注意的是,此例中的“插手”亦與行走時的姿態有關注10。據上分析,《大詞典》所引文例中的“插手”可以解釋為:“行走的姿態,引申指輕松自在的行游。”
(65)六卷1103頁“爬拉”條:“頻頻撥飯菜入口。”
按:“爬拉”有時指“很快”、“迅速”地撥動,指速度。有時帶有“隨意撥動”的附加義,不一定指速度快。例如:“好歹爬拉兩口得了。”即如此。“頻頻”則指頻率高。與以上兩種情況均不相合。
(66)六卷1248頁“脆骨”條:“②作為食品的動物的軟骨。”
按:釋義不夠準確。“動物的軟骨”不一定都“作為食品”,直接解釋為“動物的軟骨”似乎更為妥帖。
(67)六卷1297頁“脫空”條:“②落空;沒有著落;弄虛作假。”
按:“脫空”義為欺騙,虛誑。宋呂本中《東萊呂紫微師友雜志》:“劉器之嘗論至誠之道,凡事據實而言,不涉詐偽,后來忘了前話,便是脫空。”《宣和遺事》亨集:“朕語下為敕,豈有浪舌天子脫空佛?”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我便是蘇秦般嘴巧舌頭快,我這里越分說他那里越疑猜,常言道脫空到底終須敗。”元高明《琵琶記·拐兒脫騙》:“自家脫空行徑,掏摸生涯。”以上各例皆欺詐義。“脫”本字當為“詑”。《說文·言部》:“詑,沇州謂欺曰詑 。”王學奇先生指出:“《舊唐書·代宗紀》:‘太仆寺佛堂有小脫空金剛。’偶像之所以名‘脫空’,就因它有外殼而中空。今謂‘脫空’為‘說謊’,正是從這個意義引申而來。”注11
(68)六卷1339頁“腔子”條:“①胸腹;軀體。”
按:“軀體”是大概念,“胸腹”是小概念。不應該將其并列歸納為一個義項,這樣會造成邏輯上的混亂。可以改為:“胸腹。亦可代指軀體。”
(69)七卷500頁“恁”條:“你;您。”
按:此條釋義問題有二:1.“恁”是方言人稱代詞。可用為單數,釋作“你”;也可用作復數,義為“你們”。例如《劉知遠諸宮調》第十一:“恁子母說話整一日,直到了不辨個尊卑。”“恁”指“子母”二人。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隔著山門厲聲叫:‘滿寺里僧人聽呵,隨俺后抽兵便回去,不隨后恁須識我。’”“恁”指“滿寺里僧人”。《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三回:“嗔道恁恁久慣老成!”第一個“恁”指西門慶與潘金蓮兩個人。以上數例皆為復數甚明。2.宋元明時代的“恁”(或寫作“您”)并無表尊敬之意味,不同于現代普通話中的“您”。詳呂叔湘《釋您,俺,咱,喒,附論們字》。故“恁”應釋為“你;你們”,方為確切。
(70)七卷585頁“情管”條:“大概。”引例為《醒世姻緣傳》第四回:“禹明吾看著童山人道:‘老童,情管你的法靈了。’”和第十九回:“唐氏道:‘情管你那輩子就是這們個老婆。’”
按:“情管”乃“管保、保準”義,表達的是肯定語氣,而非推測語氣。“情管你的法靈了”即管保、保準你的法靈了。“情管你那輩子就是這們個老婆”即管保、保準你那輩子就是這們個老婆。另外,從《醒世姻緣傳》中的其他例子也可以證明“情管”乃“管保、保準”義。如第二回:“我叫人做些酸辣湯,你吃他兩碗,熱炕上發身汗出,情管就好了。”又第十八回:“晁爺你不信,只叫大官人替唐老爺做上女婿,情管待不的兩日就是個知州。”二例中的“情管”皆“管保,保準”義,如釋為“大概”,則與文意不符。
(71)七卷806頁“將久”條:“持久,堅持下去。”引例為《朱子語類》卷一〇四:“看過了后,無時無候,又把起來思量一徧,十分思量不透,又且放下,待意思好時,又把起來看,恁地,將久自然解透徹。”
按:釋義不確。此處“將久”當釋為:“時間長久,久而久之。”此種意義的“將久”在唐代已有用例,如韓愈《和仆射相公朝回見寄》詩:“盡瘁年將久,公今始暫閑。事隨憂共減,詩與酒俱還。”高適《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詩:“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不知邊地別,只訝客衣單。”《朱子語類》中該詞亦多次出現,除上所引一例外,又如卷三:“今且須去理會眼前事,那個鬼神事,無形無影,莫要枉費心力。理會得那個來時,將久我著實處皆不曉得。”又卷一一八:“大凡自家見得都是,也且做一半是,留取一半且做未是。萬一果是,終久不會變著;萬一未是,將久浹洽,自然貫通。”“將久”皆長久義。
(72)七卷818頁“母兒”條:“①指標準。《玉壺春》二折:‘做子弟的有十個母兒。’”
按:“母兒”義為“本領、本事、才能”。“十個母兒”即十樣本事或十種才能。注12字又寫作“末兒”或“抹兒”。如元鄭廷玉《后庭花》第三折:“那恰似一部鳴蛙,絮絮答答,叫叫吖吖,覷了他精神口抹,再言語還重打。”《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因向安老爺說道:‘不但我這女兒,就是女婿,也抵得一個兒子。第一:心地兒使得,本領也不弱,只不過老實些兒,沒什么大嘴末子。’”《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一回:“西門慶在房里向玉樓道:‘你看賊小淫婦兒,在泥里把人絆了一交,他還說人踹泥了他的鞋。恰是那一個兒,就沒些嘴抹兒。’”“口抹”、“嘴抹”,如釋為“標準”顯然不可通。
(73)七卷857頁“神子”條:“①謂祖先的遺像。”
按:非專指祖先,亦用于一般人。《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三回:“花子由道:‘姐夫如今要傳個神子? ’”又同回:“西門慶與他行禮畢,說道:‘煩先生揭白傳個神子。’”此言為李瓶兒留個紀念像。故以釋“謂祖先的遺像,也稱人死后所留的紀念像”為宜。
(74)七卷1354頁“略綽”條:“②粗壯。”引例為《秦并六國平話》卷中:“撞出一員猛將,牙齒如鉆如鑿,背略綽如虎如狼。”
按:釋義似可商榷。釋為“粗壯”,就其所引《秦并六國平話》例雖然尚可相協,但是驗之他卷則未必可通。如敦煌寫本(伯三四六八)《兒郎偉》:“咬蛇之鬼,唇口略綽。”《元刊雜劇三十種·陳季卿悟道竹葉舟雜劇》第四折:“這個賸簪花曾游大羅,這個吹鐵笛韻美聲和,這一個口略綽手拿著個笊籬,這個發蓬松鐵拐斜拖。”《水滸傳》第十五回:“只見一個人從里面走出來。生得如何?但見:眍兜臉兩眉豎起,略綽口四面連拳。胸前一帶蓋膽黃毛,背上兩枝橫生板肋。”“背略綽”,形容人背部寬闊。“唇口略綽”、“口略綽”(略綽口)則形容人嘴部寬大。“略綽”均非“粗壯”義。據上,義項②當釋為:“寬大,寬闊。”
(75)八卷17頁“私房話”條:“不讓別人知道的秘密話;體己話。”
按:釋為“不讓別人知道的秘密話”就行了,后邊加上“體己話”,一者純系蛇足,再者較被釋詞語還覺晦澀難懂,這不符合詞典的釋義原則。《辭源》釋為:“不讓別人知道的秘密話。”較勝。
(76)八卷51頁“科兌”條:“典當、借貸時,估量抵押品,兌付銀錢。《金瓶梅詞話》第十六回:‘家里有三個川廣客人,在家中坐著,有許多細貨要科兌與傅二叔,只要一百兩銀子押合同,約八月中旬找完銀子。’”
按:“科兌”,是把大宗貨物一總折價轉手。上引《金瓶梅詞話》第十六回一例系言川廣商人來不及自己發賣貨物,而又急于回家鄉,只好大宗出手,將貨物賤價轉賣給西門慶。并非典當、借貸時,將物品作為抵押,兌付銀錢之義。
(77)八卷84頁“稍間”條:“梢間。指房屋梢端處的一間,常用以堆放柴草等。《金瓶梅詞話》第十五回:‘儀門去兩邊廂房三間,客座一間,稍間過道穿進去第三層,三間臥房,一間廚房,后邊落地緊靠著喬皇親花園。’”
按:“稍間”非僅指房屋梢端處的一間,亦可指正房兩邊的偏房。《金瓶梅詞話》八十二回:“兩邊稍間堆放生藥香料。”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三折:“少了我房錢,不要你頭房里住,你梢間里住去。”
(78)八卷85頁“稈草”條:“作飼料的禾莖雜草。”
按:釋義有誤。稈草只是谷物的莖稈,“禾莖雜草”所指稱的范圍要廣得多,是不能稱之為稈草的。稈草是民間喂養牲口的常用飼料,大多用鍘刀切碎拌上麩皮或者炒熟的黑豆喂養牲口,也有用整個的秸稈喂養的,應該包括“稻草”。
(79)八卷88頁“程程”條:“②一程又一程。謂路途遙遠。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程程去也,相見何時卻。’”
按:釋義誤。“程程”當為“漸漸”義。明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中呂粉蝶兒·李爭冬有犯》:“撒花蓋頭程程重,掙了個鯉魚跌脊滾了個蝴蝶翻風。”“程程重”就是漸漸重。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磨難曲》第十九回:“悶懨懨,悶懨懨,每朝夾馬更加鞭,家越發在眼前,程程的走的慢。”又《慈悲曲》第一回:“不覺的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就是一年有零,張訥程程瘦了。”上例言“程程的走的慢”意為“漸漸的走得慢了下來”。張鴻漸因為殺了人,為逃避官方的追捕而遠離家鄉,由于思念親人不得不返回。而當村莊就在眼前時,卻又“怕人認得,不免帶上眼罩”,所以腳步也就漸漸地慢了下來,反映了張鴻漸極為矛盾的心理。后例言人“程程瘦了”,顯然與路程無關,是說人漸漸瘦了。陳玉琛《聊齋俚曲通論》(續):“程程:迅速。”注13誤。將該釋義代入以上各例皆不通。
字亦寫作“撐撐”。同上《磨難曲》第十五回:“罵了半日無人理,你就撐撐的乍了毛。”“撐撐的乍了毛”即漸漸乍了毛。由劇情可知,罵人者因見無人出頭對抗,所以膽子越來越大,也就漸漸地大發作起來,此與路途遙遠毫不相涉。嚴薇青《聊齋俚曲中的山東方言詞語和歇后語》釋“程程”為“漸漸”注14,甚為允當。
(80)八卷95頁“稅調”條:“謂放置調度。《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發言時直要停虅,稅調處直如穩審。’”
按:釋義不確。“稅調”當為“慫恿,游說”義。“稅調處”即“慫恿時,游說時”,與前面“發言時”相照應。《維摩詰經講經文》其他用例如:“若見時交巧出言詞,稅調者必生退敗。”“稅調者”猶言游說者。有時又寫作“說調”。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鄭恒的言語無憑準,一向把夫人說調。”此言一向把夫人慫恿、游說。
(81)八卷134頁“積泊”條:“方言。指善、惡之行的報應。”
按:“積泊”當釋為“積累”。例如《醒世姻緣傳》第十五回:“小小年紀,要往忠厚處積泊,不要一句非言,折盡平生之福。”又第四十八回:“狄婆子折身回去,一邊說道:‘前生,前生,這是我半輩子積泊的!’”《大詞典》所引二例相同,其釋義問題有二:1.從語義角度看,以“善惡之行的報應”解釋兩句的“積泊”均捍格難通。2.從語法角度看,兩例句中的“積泊”都應是動詞,不當以“善惡之行的報應”這一名詞性短語作釋。另外,“積泊”還具有“慣縱、嬌慣”義,是由“積累”義引申出來的。例如《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八回:“他爹做了場老教官,兩個兄弟掭著面,戴著頂頭巾,積泊的個姐姐這們等。”
(82)八卷166頁“白不呲咧”條釋為“方言”。其中義項①釋為“指衣物退色發白”。自造例子為:還不到兩年,這件衣服已經洗得白不呲咧的了。
按:此條釋義過窄。“白不呲咧”不一定僅指衣服等物體,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你病了吧,臉怎么白不呲咧的。”即謂臉色。故此條當釋為:“顏色發白而難看。”
(83)八卷175頁“白扯”條:“白說;沒有效果地說。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八:‘你跟他說八天八宿也是白扯。他的心早按到胯骨肘子上去了,他就早沒安排到正地方。’”
按:釋義偏狹。并不一定“說”沒有效果就是白扯,“做”沒有效果亦可釋為白扯。此詞系東北、北京方言。當釋為“徒勞”、“沒有效果”。尹世超《哈爾濱方言詞典》、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均收有此詞,釋為“徒勞”、“白搭”。許典舉例之一為:“這些作法都是白扯,不解決問題。”可以為證。
(84)八卷249頁“皂絲麻線”條:“比喻是非混亂,糾纏不清。”
按:此條問題有二:1.“皂絲麻線”的本義是“黑線白線”,由此不能引申出“比喻是非混亂,糾纏不清”之義。其演變線索當為:黑線白線——白黑分明——比喻是非差錯。例如《警世通言·喬彥杰一妾破家》:“在我家中,我自照管著他,有甚皂絲麻線?”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第四卷:“若是我女兒到了你家,有甚皂絲麻線落在你眼里,這便合應受打、受罵、受辱。”兩例均為“差失”義。2.如以“是非混亂,糾纏不清”解釋《大詞典》所引下面的例句則過于牽強:《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我自半路遇見小娘子,偶然伴他行一程,路途上有甚皂絲麻錢,要勒掯我回去?”《水滸傳》第二十六回:“如今這事有甚難處,只使火家自去殮了,就問他幾時出喪。若是停喪在家,待武松歸來出殯,這個便沒甚么皂絲麻線。”而如以“是非差錯”解釋,則順暢無礙。
(85)八卷472頁“窮廝”條:“舊時對貧窮、卑微者的蔑稱。”
按:釋義略寬。“廝”用來指人時,常指男性。例如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又有個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兒的,喚做紅娘。一個小廝兒,喚做歡郎。”《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賈璉)少不得和心腹小廝計議。”因此,“窮廝”當釋為“舊時對貧窮、卑微男子的蔑稱,猶今語之窮小子”。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這喚門的正是俺那窮廝。”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一折:“他罵道孫二窮廝煞是村。”“窮廝”均指男子,即可為證。
(86)八卷523頁“皮錢”條:“皮錢,明代所鑄的一種薄而小的銅錢。”
按:釋義偏狹。方言俗語中通常把銅錢稱作“皮錢”。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禳妒咒》第十七回:“你若是許了交易,我許上兩吊皮錢。”同上《增補幸云曲》第十四回:“我夜來使了幾個皮錢,稱了一兩好麻,待錐錐鞋來,為著搬你就耽誤了。”這里的皮錢顯然不是指明代的銅錢,只是指一般的銅錢。后來引申為普通的錢,現在魯南蘇北口語中仍然使用:“這個杯子最多值兩皮錢。”
(87)八卷693頁“聲嗽”條:“猶聲欬。借指言談笑語。”
按:“聲嗽”猶“聲欬”,并不能借指“言談笑語”,當為借指“較小的聲音”。例如《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回:“登時一隊隊都到宅門首一字兒擺下,喝的人靜回避,無一人聲嗽。”此句中“聲嗽”活用為動詞,指發出小的聲音。《水滸全傳》第八十一回:“李師師執盞擎杯,親與燕青回酒謝唱,口里悠悠放出些妖嬈聲嗽。” 另外,“聲嗽”又可指行話。例如明祝允明《猥談》:“所謂鶻伶聲嗽,今所謂市語也。”明代有一部收錄市井語的書,其名即為《行院聲嗽》。
(88)八卷796頁“致語”條:“①古代宮廷藝人在演出開始時說唱的頌辭。”
按:當為古代藝人在演出開始時說唱的頌辭。如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十二《熙朝樂事》:“過官府豪門,各有贊揚致語,以獻利事。”可見,“致語”不僅僅為宮廷藝人所用。
(89)八卷1297頁“舉發”條:“②發作。”
按:釋義略寬。“發作”一詞,《大詞典》列有九個義項。“舉發”之第②義項指的是“發作”的哪個義項,不清楚。故,應明確為“疾病發作”。且與所引例句均相符合。
(90)九卷94頁“補襯”條:“②破布塊。”
按:“補襯”是補衣服或制鞋底用的碎布。又寫作“鋪襯”。例如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俊夜叉》:“拾了根繩子扎著腿,上下一堆破鋪襯。”《大詞典》十一卷1292頁“鋪襯”條釋為“襯衣、制鞋底的碎布”,是。這些碎布,條塊均有,且往往新、舊混雜,并非僅僅是“破布塊”。《俊夜叉》之“破鋪襯”,才專指破舊的碎布。
(91)九卷161頁“美除”條:“謂除授美官。”
按:可以從兩方面說明此條釋義之誤:1.“美除”為一偏正式合成詞,其中心語為“除”,“除”為動詞時義為“授予官職”,在“美除”中指“官職”,“美除”應釋“美官”,而不應釋為“除授美官”。2.從“美除”同其他詞語的搭配可以看出,“美除”為一名詞性詞語,而不具有動詞性。例如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白士中孩兒也,喜得美除。我恰才道罷,孩兒果然來了也。”明孟稱舜《嬌紅記》第三十七出:“幸喜兩兒高第,又得美除,真家門之幸也。”兩例中“得美除”均為動賓結構,義為“得到美官”。故不當以動詞性的“除授美官”釋之。
(92)九卷293頁“花哄”條:“猶胡鬧。”
按:“花”常用來指與女人有關的事物,如“花街”、“花胡同”、“花酒”、“花柳營”等。“哄”有“攪鬧”義,故“花哄”指和女人攪在一塊,即嫖女人。例如明夢覺道人《三刻拍案驚奇》第十九回:“不期撞出他一個本房書手張三來。這人年紀不多,好的是花哄嫖賭。”又,第二十一回:“這呂達日在道路,常只因好花哄嫖賭,所以不做家。”明金木散人《鼓掌絕塵》第三十七回:“(張秀)見陳通死了,他好似失群孤鳥,無倚無依,卻便意回心轉,竟不思量花哄,指望立業成家。”明陸人龍《型世言》第二十三回:“愷兒日日回家要錢,只見拿出去,不見拿進來,日逐花哄,怕蕩壞了身子。”皆其例。
(93)九卷295頁“花酒”條:“①在妓院中狎妓飲宴。”引唐呂巖《敲爻歌》:“色是藥,酒是祿,酒色之中無拘束,只因花酒誤長生,飲酒帶花神鬼哭。”《官場現形記》第七回:“你看來往官員那一個不吃花酒。”《收獲》1981年第4期:“你又花天酒地,吃花酒。”三例。
按:該釋義存在兩方面問題:1.義例不合。第一個例子中的“只因花酒誤長生”中的“花酒”為名詞,指“酒色”,而“在妓院中狎妓飲宴”則為動詞性詞組。“花酒”作“酒色”講還有其他用例。如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自幼頗習儒業,學成滿腹文章,只是一生不能忘情花酒。”2.條例不合。詞條是“花酒”,但二、三兩例中出現的卻是“吃花酒”。而《大詞典》(三卷130頁)是將“吃花酒”(舊時謂在妓院狎妓宴飲)作為一個另外的詞條來處理的。
(94)九卷298頁“花報”條:“報應。《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只怕后人不悟前因,學了歹樣……如曹操欺凌獻帝故事,顯其花報,以警后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我只因見你姿色,起了邪心,卻被胡生先淫媾了妻子。這是我的花報。’”
按:釋義略寬。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第五卷:“莫可今生富貴,兩子連登,是前生做娼妓時救難周貧,修橋造路,所以受此果報。臨終時惡病纏身,乃因平白強占紫英,使他不得不從。壞此心術,所以有此花報。果報在于后世,花報即在目前。”由“花報即在目前”可知“花報”應為眼前的報應。又《大詞典》四卷820頁“果報”條:“佛家語。因果報應。即所謂夙世種善因,今生得善果;為惡則得惡報。”該釋義與《石點頭》中所說的“果報在于后世”是相符合的。
另外,“花報”即“目前的報應”,從《大詞典》所引的兩個例子中也可以看出來。為了便于理解,我們不妨把第一個例子補充完整:“只怕后人不悟前因,學了歹樣,就教司馬懿欺凌曹氏子孫,一如曹操欺凌獻帝故事,顯其花報,以警后人。”該例是說曹操因為欺凌獻帝,后來,其子孫同樣遭到了司馬懿的欺凌。這并不是曹操本人來生遭到什么報應,亦即并非“果報”,所以,才有“顯其花報”之說。另一例是說那人想奸淫別人的妻子,但適得其反,卻被胡生先淫媾了自己的妻子。這也是目前的報應。
(95)九卷311頁“芳名”條:“②對他人名字的美稱。”
按:釋義過寬。“他人”,既可指女人,也可指男人。但我們不能稱一個男人的名字為“芳名”,因為這是一個專用于女性的詞。《大詞典》所舉明陳汝元《金蓮記·湖賞》、《紅樓夢》、巴金《家》三部作品例句中的“芳名”均為女性。再如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八出:“(生云)這都領命。只問姐姐貴姓芳名?”清蘧園《負曝閑談》第十四回:“時豪人望著錢胡子說道:‘有翁先生,這位貴相好叫啥格芳名?住勒啥場化?’”《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芳名”條義項①為:“指女子的名字(一般用于年輕女子)。”釋義準確。
(96)九卷439頁“菽水”條:“豆與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后常以‘菽水’指晚輩對長輩的供養。”
按:從《大詞典》所引三條書證看,“菽水”當釋“多指晚輩供養長輩的費用”。現錄三例于下:①宋陸游《湖堤暮歸》詩:“俗孝家家供菽水,農勤處處筑陂塘。”此例“菽水”與“陂塘”同為名詞。釋為“費用”比釋為“供養”更為貼合。②元高明《琵琶記·高堂稱壽》:“入則孝,出則弟,怎離白發之雙親?到不如盡菽水之歡甘齏鹽之分。”“菽水”與“齏鹽”相對,亦應釋為“供給之費用”。③郁達夫《再游高莊偶感續成》詩:“只愁母老群兒幼,菽水蒲編供不周。”此謂“菽水”和“蒲編”供應不周,也當釋為“供給之費用”。
茲再衍數例:明陸人龍《型世言》第十八回:“且老母高年,河清難待,今我為君奉養,菽水我自任之,不縈君懷。”又第十九回:“若為窮所使,便處一小館,一來可以藉他些束修,資家中菽水。”又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三十四回:“望陛下以孝治天下為心,放臣得還故里,奉菽水于日月,盡定省于晨昏,終養優游。”清許奉恩《里乘》卷五《制軍某公》:“小生一寒至此,老母菽水尚缺,行將棄儒而賈,復何奢望?”諸例亦皆“供給之費用”義,可資佐證。
(97)九卷1040頁“纂作”條:“做作。元無名氏《南牢記》第一折:‘不照顧自己,說別人是非,婆娘家見識,纂作著哄誰?’”
按:釋義誤。“纂作”當為“編造”義。通常含貶義。“纂作著哄誰”就是說“編造(謊話)哄騙誰”。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慈悲曲》第三回:“你這些屁,是聽誰放的?必然是小訥子那忘八羔纂作的!”此言“一定是小訥子那個忘八羔子編造出來的”。近代作品中還有“纂捏”、“纂舌頭”等說法,義均同“纂作”。《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七回:“心中懷恨,便從此以后,在相大妗子與相進士娘子面前,時時纂捏是非。”《金瓶梅詞話》第十二回:“也不枉說的,恁一個尿不出來的毛奴才,平空把奴纂一篇舌頭。”“纂”乃“撰”的借字。
(98)九卷1238頁“篾片”條:“①猶清客。舊時豪富人家專門幫閑湊趣、圖取余潤的門客。”
按:“篾片”不一定是富室的門客,其“幫閑湊趣、圖取余潤”的對象也并不限于“豪富人家”。例如清谷口生《生綃剪》第十回:“翠兒忙著去尋原中房主,個個都凹過了,都是一班無家的光棍。原來就是一向相與的這些篾片扎的火囤。”此稱“無家的光棍”為篾片。清劉省三《躋春臺·審豺狼》:“何二娃前番與史銀匠當篾片時即與翠翠私通,今見史、朱二人已死,意欲獨占。”“史銀匠”亦非豪富。清艾衲居士《豆棚閑話》有一段話解釋了“篾片”得義之由,見第十則:“(老白賞)一名篾片,又名忽板。這都是嫖行里話頭。譬如嫖客本領不濟的,望門流涕,不得受用,靠著一條篾片幫貼了方得進去,所以叫做篾片。大老官嫖了婊子,這些篾片陪酒夜深,巷門關緊,不便走動,就借一條板凳,一忽睡到天亮,所以叫做忽板。”由上例可知,“篾片”本為妓院行話,指在妓院中幫閑湊趣以圖余潤之徒。其活動處所后來亦不限于妓院,可泛指一般幫閑者。因此,將“篾片”釋為“專事趨奉湊趣以圖余潤之人”較為妥當。
(99)十卷185頁“賊知”條:“謂出鬼主意。知,‘智’的古字。”
按:此條釋義問題是:以詞的臨時活用義代替本義。此條下原引例證為:唐柳宗元《送范明府》詩序:“由是吏得為奸以立威,賊知以弄權,詭竊竄易,而莫示其實。”此句中“為奸”與“賊知”對舉,“賊知”可釋為“出鬼主意”。但這種用法并不常見。“賊知”的習用義是“鬼主意、鬼點子”。例如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第十卷:“這人有氣力,有賊知,久慣幫打官司,賭場中捉頭放囊,衙門里買差造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六回:“往后料想一時倒退不及,他便起了個賊知,把身子往下一蹲……”
(100)十卷224頁“賣皮鵪鶉”條:“舊指賣淫的婦女。”
按:“賣皮鵪鶉”為賣淫的隱語。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潘樓東街巷》:“先至十字街,曰鵪兒市,向東曰東雞兒巷,向西曰西雞兒巷,皆妓館所居。”因鵪兒市多妓館,故以“賣皮鵪鶉”隱指賣淫。《大詞典》該條所舉例證為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折:“俺家里賣皮鵪鶉兒,老兒你在那里住?”此是動詞性詞組構成的隱語作謂語,不當以名詞性偏正詞組釋之。
(101)十卷315頁“見背”條:“①謂父母或長輩去世。”
按:同輩親人去世亦可稱“見背”,并不專指父母或長輩。例如清酌元亭主人《照世杯·百和坊將無作有》:“繆奶奶嬌聲顫語道:‘妾夫見背,沒沒無聞。得先生片語表彰……’”《中文》第三十冊同條:“親死曰見背,謂離我而去。”義較勝。
(102)十卷316頁“見便”條:“猶知趣。《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紅蓮已經十歲,清一見他生得清秀,諸事見便,藏匿在房里。’《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張員外]見他會書算,又且見便,諸色周全,便叫他在店中做主管。’”
按:《大詞典》“知趣”條,列有兩個義項:①領悟情味。②謂識時務;知進退,討人喜歡。從“見便”條的書證來看,當與義項②相對應。高文達《近代漢語詞典》釋“見便”為:“乖覺,聰明。”釋義直截了當,且通俗易懂。
(103)十卷328頁“規復”條:“圖謀恢復。”
按:釋義不確。“規復”實即“恢復”義,而非未完成時。就其所引三例《魏書·楊椿傳》《明史·丘民仰傳》和蔡鍔《滇省光復始末記》看,均既已“恢復”,而非“圖謀恢復”。今再舉一例: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三省合攻,希圖規復,總算大加振作了。”此處要表示將來時,須在“規復”前另加“希圖”,可資為證。
(104)十卷379頁“重完”條:“重新完聚。《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畢竟冤仇盡報,夫婦重完,此可為世人之勸。’《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孺人道是骨肉重完,舊物再見,喜歡無盡。’”
按:《大詞典》三卷1337頁“完聚”條義項有二:①謂修葺城郭,聚集糧食。②團聚;團圓。亦指男女結為夫婦。而“重新完聚”中“完聚”當指義項②。為避免釋義模糊和歧解,不如直接釋為“重新團聚、團圓”。
(105)十卷558頁“蹬”條:“方言。踢蹬四肢。”
按:釋義不確。該詞既可以指一般動物的踢蹬,也可以指人的抽搐。指人時只能下肢踢蹬,上肢如何踢蹬?故以釋“腿連續踢蹬”為是。如《醒世姻緣傳》第十三回:“行到那前日邵次湖死的所在,只見伍小川大叫道:‘列位休要打我!邵兄弟,你攔他們一攔,我合你們同去就是了!’張了張口,不禁幾蹬,就‘尚饗’去了。”此言沒禁得住幾下抽搐。
(106)十卷635頁“都抹”條:“方言。嘟起嘴巴不吭聲。《醒世姻緣傳》第四八回:‘狄希都抹了會子,蹭到房里。’”
按:釋義誤。“都抹”義為徘徊、磨蹭,又寫作“篤么”、“獨磨”、“突磨”、“杜磨”等。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問侍婢以來,兢兢戰戰,一地里篤么。”《凍蘇秦》第二折:“去不去兩三次自猜疑,我我我突磨到多半晌。”皆其例。“都”、“篤”等字當系“踱”的借字,《集韻·鐸韻》:“踱,一曰乍前乍卻。”與噘嘴無涉。
(107)十卷671頁“鄉頭”條:“明初南京的鄉中役職。”
按:釋義略窄。“鄉頭”是舊時鄉中的役職,但并不只限于明朝,也非僅限于南京。因為元代雜劇中已見使用,且意義相同。例如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二折:“牛表、牛筋是你親戚大戶、鄉頭是你相識。”故,“鄉頭”當指舊時村中社長、里正一類的小吏。
(108)十卷1142頁“遙地里”條:“方言。遠處;各處。《醒世姻緣傳》第七五回:‘你放著眼皮子底下一門好親戚,他不消打聽我,我不消相看他,你們不上緊點兒,可遙地里瞎跑。’又第九四回:‘小濃袋自己也愿情待去,要跟著遙地里走走,看看景致。’”
按:“遙地里”即“一地里”,義同“到處,各處”,并沒有“遠處”的意思。“遙地里瞎跑”即到處、各處瞎跑;“遙地里走走”即到處、各處走走。試再舉二例:《醒世姻緣傳》第十回:“郭姑子,你既來投托蔣太太,你在蔣府里靜坐罷了,你卻遙地里去串人家,致得人家敗人亡。”又作“搖地里”。同書第三回:“家里又有兩個不知好歹的孩子,搖地里對了人家告訟,說他家有一壇銀錢。”“遙地里”、“搖地里”皆“到處,各處”義。后者《大詞典》未收錄,當補。
(109)十一卷838頁“雌”條:“⑨用同‘泚’。淌;噴涌。《醒世姻緣傳》第二五回:‘[狄宗羽]雖是讀書無成,肚里也有半瓶之醋,滉滉蕩蕩的,常要雌將出來。’《醒世姻緣傳》第二一回:‘(小孩子)照著晁夫人的臉合鼻子,碧清的一泡尿雌將上去。’”
按:此系隨文釋義。本作“泚”,“雌”為借字。多指水、尿等噴射。例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五回:“中間露出白玉也似的嬰兒,呱的一聲,一張小卵朝著空里雌出一泡尿來。”用“泚”的例子如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寒森曲》第二回:“實說那日趙惡虎,我恨沒泚出他腦兒漿,罷了!”
(110)十一卷840頁“雌答”條:“亦作‘雌搭’。沖撞,不禮貌。”
按:“雌答”是方言詞。現代口語中仍有用例。陳剛等編《現代北京口語詞典》有“呲得”條,實“雌答”之同詞異寫。其釋文為:“訓斥,指責,也說‘呲登’。如:有話好好兒說,別盡呲得人。”今河北唐山也有此語,同時也單用“雌”,義同“雌答”。如:“這半天他沒好氣,老雌(答)人。”考《醒世姻緣傳》,“雌”和“雌答”并用,義相同。如第四十四回:“素姐說:‘沒的你也嫁了他罷?不回去!’雌的薛如卞兄弟兩個一頭灰,往外跑。”又第七十四回:“兩邊的皂隸一頓喝掇了出去。雌了一頭灰,同了薛三槐夫婦敗興而反。”“雌答”《大詞典》釋文中已舉《醒世姻緣傳》中兩例。現再舉一例:第四十八回:“狄婆子說:‘一個丫頭,打了一二千鞭子,風了的一般。媳婦子說,罵媳婦子;婆婆說,罵婆婆。薛親家悶悶渴渴的,是他閨女雌答的;咱怎么的來,他惱咱?’”綜觀各例,我們認為,“雌答”即“訓斥,指責”。
(111)十一卷897頁“離離拉拉”條:“方言。猶稀稀拉拉。”
按:“離離拉拉”當釋為“斷斷續續”。“稀稀拉拉”系指數量少。劉小南等《黑龍江方言詞典》釋“稀稀拉拉”為“稀不拉的”。而《大詞典》之引例: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二:“男子和女人,三個一伙,五個一群,離離拉拉地來啦,站成一圈。”此“離離拉拉”當為狀語修飾“來”,表其來的狀態,即“斷斷續續”地來,而非表明數量多少。故釋為“稀稀拉拉”不妥。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尹世超《哈爾濱方言詞典》均釋其為“斷斷續續”。
(112)十一卷930頁“阿郎雜碎”條:“方言。羅唆麻煩。《醒世姻緣傳》第七一回:‘平白地給我磕甚么頭?阿郎雜碎的,我見他做甚么?’”
按:釋義有誤。在魯南方言中有“雜七雜八”、“不三不四”的意思。可指物,亦可指人。上引例系指人。陳公因為對童家有恩,童奶奶便前往陳府拜謝,陳太太倚財仗勢,不想見無財無勢、“猥瑣低下”的童奶奶。其實童奶奶并非出身寒門,也不猥瑣下賤,而是個爽利之人,有靠山,有背景。所以后文陳太太道:“這是個有主意有意思的女人。我當是個混賬老婆來。”“混賬”正與“阿郎雜碎”的不三不四義相呼應。
(113)十一卷937頁“阿摟”條:“揉搓。元李壽卿《度柳翠》第二折:‘抖搜的寶釧鳴,僝僽的云髻松,阿摟的湘裙皺。’”
按:上引《度柳翠》二折句系寫牛頭鬼力攝過柳翠將斬,柳翠被“嚇殺”的情景。此處“抖搜”、“僝僽”、“阿摟”互文,均為顫抖貌,是對上文“(旦兒做驚醒科,云:)兀的不嚇殺我也!”一句賓白的具體描繪。王學奇主編《元曲選校注》第四冊上卷注“抖搜”:“顫動貌,因極度驚恐而身體哆嗦。《雜劇選》本、《柳枝集》本均作‘抖摟’,義同。”得之。“阿摟的湘裙皺”,亦系因顫抖而使湘裙波動起皺之謂,不當釋作“揉搓”。今徐州一帶方言仍說“阿摟”,音近似“合摟”,正為晃動、抖動、攪動義。
(114)十一卷953頁“附就”條:“謂與之貼近或靠攏。《紅樓夢》第三十七回:‘除這兩日外,倘有高興的,他情愿加一社,或請到他那里去,或附就了來,也使得。’”
按:釋義不確,當釋為“順從”或“屈從”。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寒森曲》第三回:“雖然持服不出嫁,說是明年該禁婚,附就著娶了禮也順。”“附就著娶了”就是說將就著娶了,是不情愿的,而不是靠攏或者貼近。《紅樓夢》中尚有用例:第七十九回:“金桂知其不可犯,每欲尋隙,又無隙可乘,只得曲意附就。”“曲意附就”即心里不是很樂意地做。以《大詞典》所釋代入本例顯然不通。
(115)十一卷1068頁“陽炎”條:“耀眼的陽光。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十:‘武昌城遠遠地在陽炎中橫陳著,腳跟是看不見的,白蒙蒙地好像是一座蜃氣樓。’”
按:釋義誤。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陽焰”:“曠野中虛幻的光氣。《維摩詰經講經文》:‘永拋不久停,陽焰非真實。’(頁555)又一篇:‘如炎者,如似荒郊陽炎,那得久停?’(頁581)”江藍生等《唐五代語言詞典》“陽焰”條:“曠野中浮動的光氣。焰,也作‘炎’。”從二者對“陽焰”的解釋可以看出,“陽炎”就是“陽焰”,指曠野中的光氣,并非指耀眼的陽光。在光氣中遠望武昌城,才會出現“腳跟是看不見的,白蒙蒙地好像是一座蜃氣樓”的景象。或據《玄應音義》卷三、《慧琳音義》卷七、卷三十六之“陽爓”釋為“塵埃”、“熱氣”,可備一說。
(116)十一卷1221頁“鈞旨”條:“對帝王將相的命令的敬稱。”引例為《水滸傳》第一○二回:“兩個公人帶王慶上前稟道:‘奉老爺鈞旨,王慶拿到。’”
按:釋義不確。“鈞旨”并非專指“對帝王將相的命令的敬稱”。“鈞”是敬詞。古代的書札及口語中,對尊者多用鈞安、鈞啟、鈞座、鈞旨等語。《水滸傳》第一回:“奉知縣相公鈞旨,著我與朱仝兩個引了部下士兵,分投下鄉村各處巡捕賊盜。”《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大尹道:‘若是人物好時,就是五十兩也不多。明日庫上來領價,晚上就要過門的。’張婆道:‘領相公鈞旨。’” 以上二例中的“鈞旨”分別是對“知縣”和“大尹”命令的敬稱。“大尹”是對府縣行政長官的稱呼,并非是什么帝王將相。另外,《大詞典》所引書證“奉老爺鈞旨”中的“老爺”指的是開封府府尹,也不是帝王將相。高文達和許少峰的《近代漢語詞典》分別釋為“尊稱上司的命令”、“對上司命令的敬稱”,是。
(117)十一卷1291頁“鋪潦”條:“猶淋漓。《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回:‘像狄大哥,叫你使鐵鉗子擰的遍身的血鋪潦,他怎么受來?’”
按:“鋪潦”是指皮膚因受傷而起的泡。多由燙傷、燒傷或接觸硬物摩擦引起,但皮膚并不潰破,所以沒有“淋漓”的結果。釋者當是受書證中前一個詞“血”的影響,以為“血鋪潦”就是“血淋漓”,乃望文生義。“血鋪潦”實即血泡。“泡”分音為“鋪潦”。
(118)十二卷583頁“饑困”條:“饑餓困頓。”
按:“饑困”即“饑餓”,復詞偏義,實與“困頓”無關。《百喻經·五百歡喜丸喻》:“爾若出國,至他境界,饑困之時,乃可取食。”由“取食”可知“饑困”是“饑餓”,而非“困頓”。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墻頭記》第一回:“他急自極好害饑困,何況等了半日多,此時不知怎么餓。”這是說他平時非常耐不住饑餓,更何況等了大半天,不知會餓到什么程度。馮德英《山菊花》第十二章:“好兒壓下一口氣,道:‘你歇著,俺弄點吃的。’‘不用,我不饑困。’”“不饑困”也就是“不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