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同步軌道上的“星環樞紐”已初現雛形。這個由 24個巨型空間站組成的環形結構,通過量子糾纏電梯與地面連接,每個空間站都配備著星核裝置與物質重構儀,能在 48小時內將月球巖石轉化為星艦零件。李明站在樞紐主控室,看著全息投影中不斷擴張的建筑網絡:赤道上空的“太陽能矩陣”覆蓋了 30萬平方公里,收集的能量通過星核裝置轉化為暗物質粒子,輸送至太陽系各處的基建點;北極冰蓋下的“地熱轉換器”將地核熱能導入電網,讓地球的能源自給率達到 120%,多余的能量正用于融化南極的永久凍土層,露出的土地將被改造為星穹生態農場。
月球背面的“靜海造船廠”是太陽系最大的星艦生產基地。趙剛的工程機械隊用物質重構儀將月壤轉化為鈦合金方塊,這些方塊在星核能量的作用下自動拼接,每周能下線 3艘“銀河級”星艦。船廠周圍的“氦- 3開采站”像銀色的花朵綻放在環形山上,每座開采站的鉆探深度達到 50公里,年產能足以支撐星核艦隊進行 100次星際躍遷。最驚人的是“月球電梯”——這條由碳納米管與木星金屬氫復合而成的索道,從月球表面延伸至地月拉格朗日點,貨運艙以 0.1倍光速往返,單次運輸量相當于 10艘航空母艦的總重。
火星的“鐵銹平原”已變成紅色的工業森林。周玲設計的“大氣改造塔”每隔 10公里就矗立一座,塔尖噴出的氫合成藻類在稀薄的二氧化碳中繁殖,讓火星的氧氣濃度以每年 0.5%的速度增長。平原中央的“超深礦坑”深達 20公里,星核鎬與納米機器人組成的采礦網絡,每天能提取 5000噸鐵鎳合金,這些合金通過“行星傳送帶”——一條利用電磁力懸浮的管道,直接輸送至軌道上的冶煉廠,轉化為星艦裝甲的方塊原料。在北極的“冰蓋基地”,藍極光的低溫技術將固態水重構為液態氫燃料,儲存罐的規模足以支撐整個太陽系艦隊的半年消耗。
木星軌道的“氫能源站”是人類最宏偉的能源工程。由 1000個浮空平臺組成的采集網絡,像一串珍珠環繞著這顆氣態巨行星,每個平臺的“引力錨”能抵抗木星的強磁場,伸出的“氫吸管”深入大氣層 500公里,每天可收集 10萬噸液態金屬氫。這些氫燃料通過“星核轉化爐”處理后,能量密度提升至原來的 300倍,通過量子糾纏管道輸送至太陽系各基建點。平臺下方的“磁約束環”則利用木星的磁場發電,單環的輸出功率相當于地球所有核電站的總和,為星際躍遷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能量。
冥王星的“冰鋼鍛造廠”將極端環境轉化為優勢。這里的溫度低至- 230℃,恰好滿足火墻魔能核心的冷凝需求,李明的工程隊用物質重構儀將冰層轉化為透明的冰鋼,這種材料的抗壓強度是鈦合金的 5倍,且能在超低溫下保持韌性。鍛造廠的“魔能鍛爐”由星核裝置與火墻能量驅動,能將冰鋼與木星氫金屬融合,制造出“星艦龍骨方塊”——每塊方塊長 100米,可直接用于拼接 1200米級的銀河艦體。環繞冥王星的“ Kuiper帶采礦站”則像撒網般捕獲彗星,將其中的水冰與氨轉化為殖民點的生態循環原料。
當太陽系的基建網絡形成閉環時,李明的“開拓艦隊”已駛出奧爾特云。他們的第一顆目標星是“α-12”,這顆巖石行星的表面覆蓋著黑曜石平原,地底蘊藏著能增強星核裝置效能的“共振水晶”。艦隊的物質重構儀在 72小時內筑起能量穹頂,水晶礦脈被接入星核裝置后,能量輸出提升 40%,足以支撐方圓 500公里的殖民點運轉。趙剛的工程隊在此建造的“黑曜石防御塔”,能折射凈化者戰艦的能量攻擊,其設計靈感正來自《我的世界》中的方塊防御陣型。
“β-7氣態行星”的殖民展現了人類對極端環境的駕馭力。這顆行星的大氣層由氫氦混合氣體組成,李明的艦隊在云層中搭建“浮空殖民島”——這些由輕質合金與魔能浮力裝置構成的島嶼,通過星核引擎的反重力場懸浮在 50公里高度,島上的“甲烷轉化廠”每天能生產 3000噸合成食物。更關鍵的是發現了“超導閃電”:行星內部的雷暴產生的電流,在超低溫環境下呈現超導狀態,藍極光設計的“閃電收集器”將其導入星核裝置,單座島嶼的發電量就相當于木星能源站的 1/3。
“γ-3冰巨星”的衛星成為戰略前哨。這顆被冰層覆蓋的衛星重力僅為地球的 0.3倍,李明的小隊用星核引擎的余熱融化冰層,露出下方的液態海洋——與藍晶星不同,這里的海水富含重氫,是制造星核燃料的優質原料。周玲培育的“抗凍生態鏈”在此扎根:能在- 196℃存活的“冰藻”與發光水母共生,既提供氧氣又能指示洋流變化;“深海采礦機”順著水母的光芒潛入海底,開采的“氘化水晶”每克能釋放相當于 1噸 TNT的能量,成為艦隊躍遷的核心燃料。
在“δ-9巖石行星”的占領戰中,人類首次應用“行星重構技術”。這顆星球的自轉周期長達 120小時,導致晝夜溫差超過 300℃,李明命令星核裝置釋放能量脈沖,通過改變行星內核的轉速,將自轉周期調整至 24小時。隨后,物質重構儀將 70%的地表巖石轉化為土壤,趙剛的團隊在此種植的“超導小麥”,麥穗中蘊含的能量波能穩定行星磁場,抵御恒星風的侵蝕。當第一座城市“新希望”的穹頂亮起時,δ-9的星空下,人類的燈火與地球的光芒遙相呼應。
開拓艦隊的星圖上,已標注出 27顆被占領的星球。這些星球按功能分為四類:能源星(如β-7)提供燃料與電力,資源星(如α-12)供應礦產與原料,生態星(如δ-9)培育食物與氧氣,戰略星(如γ-3衛星)作為艦隊休整的前哨。每個殖民點都通過量子通訊網連接,共享著星核技術與防御數據,形成橫跨 50光年的“人類星鏈”。李明在最新的戰報中看到,鐵環星的工廠已開始量產“殖民方塊”——這種集成了星核裝置、生態系統與防御系統的模塊化建筑,能讓艦隊在陌生星球上 4小時內建立前進基地。
太陽系的基建成果為星際拓殖提供了堅實后盾。地球的“星環樞紐”每天能發射 10艘殖民艦,月球造船廠的產能提升至每周 5艘銀河艦,火星的礦場供應著整個星鏈的金屬需求,木星的能源站則保障著所有星核裝置的運轉。藍極光的數據分析顯示,人類的資源利用率已達到宇宙文明的“行星級”標準,科技樹中“恒星改造”“黑洞能源”等選項正逐漸解鎖。
當李明的旗艦“開拓者號”駛入新發現的“ε-5雙星系統”時,全息星圖上的人類疆域已像展開的折扇,太陽系是扇柄,27顆殖民星是扇骨,而扇面正朝著銀河中心不斷延展。他站在舷窗前,看著兩顆恒星在虛空中互相環繞,其中一顆的光芒映在雷霆棱鏡上,杖頭的星圖與眼前的雙星系統完美重合。通訊器里傳來地球的消息:月球造船廠的第一百艘星艦即將下水,火星的大氣改造已進入最后階段,木星的氫能源站開始向鄰近星系輸送能量。
“下一個目標,蟹狀星云?!崩蠲鞯氖种冈谛菆D上劃出航線,這條航線穿過 5個已占領的星球,連接著人類文明的過去與未來。星艦引擎的轟鳴中,他仿佛聽到太陽系基建的叮當聲、殖民點的歡聲笑語、游戲中方塊世界的能量流動——這些聲音交織成人類文明的新史詩,在星辰大海中奏響。而那把星核方塊模型,此刻正躺在他的背包里,與雷霆棱鏡共振,像一塊濃縮了整個文明勇氣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