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赤道的超重型造船廠在星核能量的驅動下蘇醒,百萬臺“星骸鍛造機”同時噴出藍白色焰流,將木星金屬氫與小行星帶的超鈾元素熔煉成流動的銀河流體。李明站在總控塔的全息沙盤前,看著第一艘“銀河級”星艦的龍骨從液態金屬中升起——這條長達 1200米的骨架采用“量子糾纏焊接”技術,每個焊點都由星光的星點人形精準定位,確保分子級的結合強度,即使承受 500G的加速度也不會出現裂紋。沙盤邊緣跳動的數據流顯示,龍骨的抗扭強度是地球航母的 3200倍,表面覆蓋的冥王星冰鋼涂層能在- 270℃至 3000℃的溫度區間保持穩定。
“物質重構儀已完成艦橋模塊的轉化。”藍極光的藍色光霧掠過沙盤,艦橋的三維模型立即展開細節:透明的舷窗是由月球玄武巖重構的“星晶玻璃”,能過濾 99.9%的伽馬射線,同時通過分子級的折射率調整,實現 360度無死角觀測;指揮臺的合金表面鑲嵌著火墻魔能結晶,觸摸時會亮起與雷霆棱鏡同步的星圖,操作人員的神經信號可直接通過結晶傳入星艦系統,響應速度比傳統操作臺快 800毫秒。李明伸手觸碰模型上的艦長椅,椅面立即凹陷出貼合他身形的輪廓——這是物質重構儀根據他的骨骼數據實時生成的,內置的“神經同步墊”能監測生命體征,在緊急情況下自動注入腎上腺素。
星核引擎的安裝堪稱宇宙級的外科手術。天火的全息虛影懸浮在引擎艙的核心腔體內,與三十臺“納米機械臂”協同作業,將直徑 50米的暗物質約束環嵌入引擎基座。這個由火墻魔能核心鑄造的環形裝置,內側布滿 0.1納米級的磁約束節點,每秒鐘能捕獲 1.2×101?個暗物質粒子。當木星氫聚變反應堆啟動時,暗物質粒子與氫原子核在約束環內發生湮滅,釋放的能量通過超導管道分流至星艦的各個系統——僅需 100公斤氫燃料,就能支撐星艦以 0.3倍光速巡航 3個月,相當于傳統核動力的 1200倍效率。
“次元護盾的同步率達到 99.7%。”星光的星點在沙盤上組成護盾的能量模型,這個由三層結構構成的防御系統,最外層是冥王星冰鋼冷凝成的“極寒屏障”,能將來襲物體的動能轉化為熱能輻射出去;中間層是火墻等離子體形成的“電離網”,通過電荷吸附偏轉帶電粒子流;最內層的“量子糾纏盾”則是核心,由雷霆棱鏡的能量編織成三維網格,任何突破前兩層的攻擊都會觸發量子隧穿效應,被瞬間轉移至 10公里外的虛空。李明讓模擬系統發射一枚當量相當于 1000噸 TNT的隕石,護盾在接觸的剎那亮起藍金交織的光芒,隕石在極寒屏障中凍結成冰晶,隨后被電離網分解為原子,僅有 3個氧原子穿透至量子層,立即消失在空間漣漪中。
艦隊的生態系統構建展現出跨星球的智慧融合。藍極光將地球的紅樹林基因、火星的耐旱苔蘚與木星的氫合成藻類重組,培育出“星穹生態林”——這些植物的葉片呈半透明的六邊形,既能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又能吸收星艦內部的二氧化碳與有害氣體,根系則纏繞在水循環管道上,通過生物電解作用凈化廢水。在星艦的農業艙,物質重構儀將月球土壤轉化為富含有機質的培養基,種植的“超導小麥”麥穗中含有超導體纖維,收割后可直接作為電纜原料,實現“食物-材料”的雙向轉化。林月的晶體掃描顯示,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效率達到 98.3%,僅需每年從行星基地補充 500公斤特種微量元素。
建造過程中的技術突破不斷涌現。在焊接星艦的裝甲板時,工程師們發現傳統方法無法處理金屬氫與冰鋼的界面應力,天火立即從火墻魔能中提取“分子粘合劑”——這種由負能量等離子體制成的膠狀物,能讓兩種不同材質的分子形成共價鍵,界面強度提升至原來的 7倍。星光設計的“自修復裝甲”則更具創新性,裝甲層內植入的“納米修復機器人”平時處于休眠狀態,一旦檢測到破損,就會像蜂群般涌向缺口,利用艦體儲備的金屬粉末重構裝甲,直徑 1米的彈孔能在 2分鐘內完全修復。
凈化者的威脅在此時變得具體。星光的深空雷達陣列在獵戶座方向探測到 17個高速移動的目標,它們的航跡呈直線指向太陽系,速度達到 0.2倍光速,艦體表面覆蓋著能吸收雷達波的“暗物質涂層”。更令人警惕的是目標釋放的探測器——這些形似黑色蝌蚪的裝置,正以亞光速穿透火墻的薄弱點,其攜帶的能量信號與星核裝置存在 23%的相似度,仿佛在模仿人類的技術特征。“它們在學習我們的能量模式。”天火的虛影在戰術沙盤上放大探測器的軌跡,“預計 117天后抵達太陽系外圍,留給我們的建造時間只有 3個月。”
應對方案在 48小時內制定完成。李明將星核艦隊分為三個戰斗群:“先驅者群”由 7艘偵察艦組成,配備最新的量子隱形裝置,負責前出至 1光年外進行警戒;“守護者群”的 12艘主力艦部署在火墻內側,裝備直徑 10公里的“星核主炮”,能將暗物質湮滅能量聚焦成光束,一擊摧毀小行星大小的目標;“方舟群”則包含 3艘搭載著 10萬人類胚胎與地球物種基因庫的殖民艦,作為文明延續的最后保障。每個戰斗群都配備獨立的物質重構儀,能在太空中互相補充彈藥與零件,形成自給自足的作戰體系。
星艦的武器系統融合了科技與魔能的雙重優勢。除了星核主炮,近戰武器包括“等離子鏈鋸”——這種由木星金屬氫制成的鏈刃,鋸齒邊緣纏繞著火墻魔能,旋轉時能產生空間撕裂效應,可輕松切開凈化者的暗物質涂層;遠程武器則有“量子糾纏導彈”,彈頭攜帶微型星核裝置,命中目標后會引發局部空間坍縮,形成直徑 500米的黑洞,持續 10秒后蒸發。最具威懾力的是“魔能 EMP”,通過釋放特定頻率的負能量波,能癱瘓凈化者艦體的能量系統,卻對人類設備無害——其原理源自對縫合童尸能量場的逆向工程,只是將破壞目標從生物轉為機械。
當第一艘“銀河級”星艦“開拓者號”的引擎首次全功率啟動時,整個火星造船廠被藍金色的光芒籠罩。星艦緩緩駛離船塢,尾部噴出的暗物質粒子流在虛空中留下長達百公里的熒光軌跡,次元護盾展開時產生的空間漣漪,讓周圍的小行星輕微偏移了軌道。李明站在艦橋,看著火星的紅色沙漠在舷窗中縮小,雷霆棱鏡杖頭的星圖與星艦系統完全同步,凈化者艦隊的航跡已被標注為醒目的紅色虛線,而星核艦隊的藍色航線正沿著虛線延伸,像一把出鞘的利劍直指獵戶座。
“各單位注意,進入一級戰備。”李明的聲音通過量子通訊傳向所有星艦,“先驅者群前出至柯伊伯帶建立警戒圈,守護者群在火墻內側展開防御陣型,方舟群進入躍遷待命狀態。”他的目光掃過指揮臺上的星晶玻璃,窗外的太陽系正逐漸遠去,而火墻的赤金色屏障在前方閃爍,像一道等待被跨越的命運之門。星核引擎的蜂鳴聲與雷霆棱鏡的共振聲交織成戰歌,在這片被鋼鐵艦隊守護的星域中,人類文明的遠征,正迎來真正的鋼鐵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