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浪淘沙
唐教坊曲。劉禹錫、白居易并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凄壯之音。《樂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調”,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復就本宮調演為長調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韻,第三段兩仄韻,定用入聲韻(唐宋人詞,凡同一曲調,原用平聲韻者,如改仄韻,例用入聲,原用入聲韻者,亦常改作平韻)。《清真集》入“商調”,韻位轉密,句豆亦與《樂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韻,第二、三段各五仄韻,并葉入聲韻。
格一(七言絕句式)
+|--+|-(韻)+-+||--(韻)+-+|+-|(句)+|--||-(韻)
附注:此用仄起式。亦有用平起者,與七絕平起式全同。
例一(仄起式)

例二(平起式)

格二(雙調小令)
+||--(韻)+|--(韻)+-+||--(韻)+|+--||(句)+|--(韻)
+||--(韻)+|--(韻)+-+||--(韻)+|+--||(句)+|--(韻)
例三(小令定格)

例四

例五(小令別格)

格三(商調慢曲)
|-|(句)--||(句)||-|(入聲韻)-|--||(韻)--||||(韻)|||---||(韻)|-|(豆)||-|(韻)|||--|-|(句)--|-|(韻)
-|(韻)|-||-|(韻)|||----|(句)||-||(韻)-||--(句)-|-|(韻)|-||(韻)-|-(豆)-|---|(韻)
-|----|(韻)--|(豆)|-||(韻)|-|(豆)---||(韻)|-|(豆)||--(句)|||(句)--||--|(韻)
附注:此種慢曲,必須選用入聲韻部。所有拗句與領格字,不但要遵守平仄,更得注意四聲,方能符合曲體。
例六(慢曲)
曉陰重·,霜凋岸·草,霧隱城堞△。南陌脂車待發△,東門帳飲乍闋△。正拂面垂楊堪攬結△,掩紅淚、玉手親折△。念漢浦離鴻去何許·?經時信音絕△。
情切△,望中地遠天闊△。向露冷風清無人處·,耿耿寒漏咽△。嗟萬事難·忘,唯是輕別△。翠尊未竭△,憑斷云、留取西樓殘月△。
羅帶光消紋衾疊△,連環解、舊香頓歇△。怨歌永、瓊壺敲盡缺△。恨春去、不與人·期,弄夜色·,空余滿地梨花雪△。
——周邦彥
附注:詞中領格字,除“嗟”字用平聲領四言二句外,余如“正”、“念”、“向”三字皆得用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