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臘羅馬神話
- (英)菲利普·馬蒂塞克
- 1942字
- 2019-03-08 10:06:10
前言
古希臘羅馬神話是什么?它們又為什么值得研究?
如果古希臘羅馬神話僅僅是一整套關于魔法變形與爭吵不休的諸神的故事的話,那么閱讀它們就沒有多大意義了。首先,這些神話為數眾多,而且里面全是令人困惑的名字與家譜,那么我們又為什么非要去了解、在意它們呢?
因為這些神話展現了古代人的世界觀,而且這些英雄、受到冤屈的婦女與雖然強大卻又任性得可怕的神祇等原型塑造了古希臘羅馬人看待自身以及人與宇宙間關系的方式。事實上,這些原型的形象是如此強大,以至于直到今天人們還在使用它們。當心理學家(這個職業的名字與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公主普緒刻有關)提到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或者自戀狂(narcissist)的時候,他們就是在使用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原型。畢竟,俄狄浦斯(Oedipus)和納喀索斯(Narcissus)的神話故事本身就有力地闡釋了人類精神中的這些特定癥結,在這方面它們一直都未曾被超越。
這就把我們領到了閱讀神話的更深層理由面前:這些神話故事能在近三千年的歷史中經久不衰,并非因為它們是“文化范式”“母題素的主位序列”(或者是隨便什么當下學界偏好的其他時髦術語),而是因為它們歸根結底,是描述有力且極其令人愉悅的敘事。
神話世界并不像它乍看上去那么混亂,許多神話故事都有著共同的主題。英雄們備受磨難,但作為補償卻獲得了相應的天賦與能力;少女們飽受愛情之苦,但最終又總是能得償所愿。而那些更為嚴酷的故事又告訴我們:命運三女神(the Fates)會紡織、丈量、最終割斷生命之線,這條不可變更的生命之線主宰著人的命運,而生命的全部意義就在于堅毅而高貴地直面命運。
另外,這些神話還有一個統攝一切的主題:盡管彼此間有著矛盾、分歧與誤解,神祇、半神和人類還是會并肩作戰去對抗那些象征著混亂的力量與肆無忌憚的破壞的怪物和巨人。現代故事的主題往往是正義戰勝邪惡,而古典神話中的挑戰卻是文明、理性與混亂、野蠻間的對抗。從根本上來說,希臘神話是關于將人性價值帶入到一個專橫而又充滿敵意的宇宙的故事。這也正是盡管有時盲目的仇恨、恣意的破壞以及非理性好像在當今世界中占了上風,但古典神話也并未失去其力量的原因。
這是一份關于如何理解曾經聯結了希臘羅馬世界的信仰與神話為我們留下的遺產的導讀,或者說是指南。它有以下三個最終目的:
理解古典神話的總體情況
從許多方面來說,在其最廣泛的意義上只有一種古典神話。這個故事是在一千多年歷史中逐漸成型的,自公元前9世紀從古希臘的民間記憶與民俗故事中誕生,最終完成于公元2世紀的古羅馬作家之手。古希臘羅馬神話是所有集體寫作的故事里最偉大的,而作為兩種不同文化合作的成果這一點則使它更令人敬畏。這最終成就了卷帙浩繁而漫無邊際的古希臘羅馬神話,它有著數不盡的次要情節和上千個人物,同時又有基本的故事脈絡、清晰的主角,還包含了完整的開頭、中間和結尾。
因此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讀者能夠從整體上審視神話的全貌,把它看作一個古代希臘羅馬的孩童都耳熟能詳的故事。
了解古典神話的語境
然而這本書還有著更深層次的目的,如果這本書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指南書的話,它不能僅僅講述故事,同時也要解釋古代人是如何理解這些神話的。我們需要走進古希臘羅馬人的內心世界,以他們的方式看待神祇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需要把自己設想為一個即將第一次聽到某段神話的古希臘或羅馬人。然后你就會了解故事的背景、出場的大部分主要人物和他們的性格特征,某段故事在整個神話體系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去理解其中涉及到的人物的動機。由于歐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以及其他古典戲劇大師所作的傳世悲劇都取材于這些神話,理解了這些神話也就能更深刻地欣賞這些劇作家的杰作,如今這些作品在西方文化中有著里程碑意義。
神話的現代回響
最后,這些神話影響是如此巨大,而又如此深地嵌入了西方人的意識之中,以至于直至今日它們也從未真正退場。自文藝復興時代起,它們一直影響著不計其數的畫家、雕塑家、作曲家以及作家,因此本書中以設置獨立專欄的形式強調了每個古代神話在后世的影響和流變。除此之外,即便是在當下,我們也會經常使用和古代諸神相關的詞匯或處理與之相關的事物,盡管我們通常并沒意識到這一點。本書希望讓大家注意到當代生活中涌現出的與古代神話相關的許多細節——它們常常會在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出現。我希望我這樣做不僅能讓讀者們更熟悉古典世界,同時也能夠增進他們對現代世界的了解。
這份指南匯編的原材料范圍包括從荷馬與維吉爾的史詩,到更少為人知的赫西俄德、奧維德,以及抒情詩人如品達和巴庫利德斯以及俄耳甫斯教禱歌(Orphic Hymns)。而關于原始材料中的矛盾之處(尤其是在誰是誰的生父這件事上),我們采信的一般是那些看起來更能形成連貫流暢的故事的。同時我們也為那些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讀者注明了一些更有爭議的說法。除非特別標注,全書中涉及對古代文獻的翻譯均由作者自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