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實戰筆記:教你掌握創業下半場的生存要訣
- 孫志超 鄭可君
- 3147字
- 2019-07-30 17:56:52
二、我要準備什么
投資人喜歡講風口,但我認為創業者不能講風口,過去的成長經歷不是你自己能選擇的,所以即使風口存在,可能也跟你沒有關系,創業者應該從自身出發,從價值出發創造價值。創業者應該有以不變應萬變的信念,對自己的方向有宗教一樣的信仰,誰能預測5年之后的市場熱點,誰能預測10年后的社會形態呢?
如果你要生產一款產品,真正要了解的是:哪些人迫切需要這款產品?如果你自己就是產品的目標用戶,那樣最好。如果不是,那你就需要非常了解你的目標用戶。最主要的考慮在于:產品有沒有實質的需求支撐,以及需求以什么方式被滿足。這個需求支撐不必是幾億人的廣大需求,但是需要有明確的需求。然后,這個需求是不是以全新方式被滿足了?這一點很難,世界上聰明人太多,需求很快就會被發現并被填滿。
舉一家戶外運動的創業公司作為例子。就戶外運動的目的而言,是滿足人們向往大自然、體驗自然的經驗,并從中獲得快樂與健康。這家公司針對客戶的需求提出服務內容,包括:明確的服務資訊與服務內容以及流程清楚、品質可供驗證,同時滿足客戶對于多元戶外運動需求的服務,比如溯溪、劃獨木舟及帆船等,甚至可以親子同游。最終這家公司的服務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也帶來業務的盈利。我們投資過一些看似很有前途但還沒有想清楚創業方向的團隊,希望他們得到資金支持后可以想出好想法并將其變為現實,但無一例外地都失敗了。問題在于,一旦成立了公司,思維就會受限,結果只能提出一個中規中矩的想法,這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真正的創業起點,應該是觀察哪些領域的效率有提升的空間,對技術變革保持足夠的敏銳度,多和聰明有趣的人溝通交流。一旦時機成熟,好想法自然會蹦出來。
創業好玩刺激的地方就在于,機會永遠都在,等待有心人去發現。比如說你想生產食品,應該從更高的需求層次出發,如自然原料、生活品位、健康等,應該還有不少創業的商機在里面。
創業的方法說來也是非常簡單,嗶哩嗶哩(bilibili)聯合創始人陳睿認為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大概只有產品、運營、技術架構、團隊執行、市場規劃,我們不能掌控的東西是運氣與機會。但是機遇我們可以選擇。小公司能打敗大公司的唯一原因就是——新需求。
適合拿來創業的新需求大概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最好是兩年以后才會被媒體關注的新需求。陳睿在投資bilibili的時候,媒體上基本沒有bilibili的報道,而三年之后才得到較多的媒體關注。在選擇創業方向的時候,如果是從媒體上看到的方向,基本上創業者可以不去考慮。
第二,新需求不要處在大公司的業務延長線上。例如,在移動電源市場中小米移動電源對其他同類產品的碾壓。
第三,需求真實有效。需求都不是由創業者創造出來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客觀的。我們只是發現,無法臆想。
第四,預測需求的成功率會非常低,而且很困難。
第五,需求會隨著我們生活的環境變化而發生改變,生活環境發生改變時,就會誕生新需求。
第六,尋找新需求的最好方法就是與普通用戶在一起。
對于一個創業者來說,視野非常重要。因為視野決定認知,你可以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東西。如果你知道今天的互聯網格局,再穿越到十年前,你創業的方向就很可能非常迎合需求。2004年,UC開始做手機瀏覽器,它在當時預見到了未來手機都可以上網,只要上網都會需要一個瀏覽器,這就是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當時大家并沒有意識到,也只有UC未雨綢繆。UC長時間專注做這樣一件事,并且做到極致,這就是創始人的視野與認知。
互聯網這個行業中有一句話叫作:回頭看,都是機會。因為發展的速度足夠快,所以如果以慣性思維決定方法論,在互聯網行業中創業失敗的概率就會非常高。此外,還需要有認知,認知就是你比別人先懂一個東西,那你就比別人擁有更多優勢。
但除了商業規則上的探討,創業真正的成功基礎,就要回歸到下一個更重要原則,就是創業所產生的感覺,必須是你自己喜歡的、掌握度高的。你在這個領域充滿了熱情,做再多也不覺得累,而且在這個領域你游刃有余。
大公司在進入新領域時,主要是在商業層面的考量,市場分析、SWOT分析(態勢分析)、競爭策略擬定……以判斷投入資源后,是否能獲得足夠的回報率。企業用資源打長期戰,個人創業則是以熱情和初衷作為最大的資源,這和企業以商業分析及策略、執行計劃的方式,在出發點就不同,發展邏輯自然會有所不同。
再說一個我作為投資者所熟悉的領域——“內容創業”,可能在多數人看來,似乎做自媒體,有了流量,然后發廣告、賣東西……就叫創業成功。但實際上,過去的門戶網站和社交媒體,承載的是傳統紙質媒體受眾向互聯網的遷移,幾乎每一個頻道、每一個大號,都能對應過去的某種報刊;而現在我們看到的無數自媒體人,尤其是偏圖文視頻的,其創作的形式在傳統平臺完全沒有對應的形式,所以其實并非是內容品質達到壟斷,而是先發優勢、市場化加上規模效應,迅速占據了這一內容形式的多數受眾群體。你會發現這些火起來的內容,大部分都與個人生活形態相關,并且與傳統紙媒、電視類似,重視習慣養成,使受眾形成訂閱喜好,固定在特定時間,選擇特定平臺,觀看特定文、圖、視頻節目,并且強調對受眾流動的掌控,不斷擴展內容,希望減少受眾流失。
目前大部分成型的內容創業者,都有類似的套路,先做主題規劃,針對特定受眾需求或相關話題,進一步挑選網絡上最相關且最好的資訊,組織整理并呈現分享。選材精煉,包括一個特定主題內相關資訊的收集、辨識、過濾及選擇,得到最相關且最好的內容后,進行聚合、提升、組織、賦予意義并作風格化的呈現。然后通過分享,提供受眾期待的內容,并符合他們的需求,同時與受眾保持交流、討論、回饋等互動,甚至與相同理念者進行合作與宣傳。
但長久來看,這類采編化的媒體形式是最容易被占滿的。未來內容的核心價值仍在于原創而非形式。新的內容形式的產生速度終將減慢,人口紅利也會日益下滑,最終還是會進入內容形式可分門別類的那一天。到那時候,純粹的內容創業幾乎不會再被提起,而會回歸本來的定位——內容創造。
在內容爆炸的時代,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吸引消費者眼球,產出原創內容已經成為產業最根本的挑戰,掌握原創內容的源頭才是成功的關鍵。如何有效引導創作能量,提供適當的資源與機制,讓這股創作能量成為內容產業的活水,是應該正視的事情。只要是原創內容的創作與發行營銷,未來都將改變,從過去由創作者與出版商、發行商掌握的單向形態,轉變為以社群分享、社群共創、利益共享的理念,通過社群參與、直接銷售等形式與消費者進行價值交換,從而產生新的服務、新的商業模式。
這幾年下來,真正重視原創內容創造,并不斷發展新的互動形式與商業模式的創業團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也許他們并不具備先知先覺的能力,但對行業的清醒認知,推動他們走得更遠。
很多時候,勇敢冒險比縝密分析更有價值。亞馬遜(Amazon)旗下有家電視制作公司Amazon Studio曾經利用免費試看功能,監督觀眾的收視行為與評分,利用大量收集而來的數據,以決定未來電視節目的走向。另一家提供影片服務的公司Netflix,也同樣以現有的觀眾數據,深入了解所有觀眾的小細節與偏好,以找出下一個頂尖節目。兩家公司都有相似的觀眾數據作為分析基礎,并且設定了相同的目標即賣座,但結果卻不相同。Netflix制作出了人氣爆棚的《紙牌屋》,但Amazon Studio卻只做出稍高于市場均值的內容。
Amazon Studio的做法,正是謹守“這是數據告訴我們的”,全程用數據來制定決策,雖然是個安全的做法(也能制作出中上的節目),但是卻不一定能有杰出表現。決策的難處不在于收集大量資料,而在是否在過程中有勇氣承擔決策的風險,如同電影《喬伊》中,女主角堅毅又無畏的創業精神,讓她最終以暢銷的創新產品,改變了自己與家人的命運。直面“風險”,才有機會引領你走向登峰造極。
只有對一個領域足夠了解之后,你才能掌握真正的價值鏈條和發展趨勢。基于此,再決定你是否要走上創業路,創“什么”業,其實自己的心就會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