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型哭泣
丁丁出生后她媽媽就當起了全職媽媽,全身心地照顧她。丁丁從來沒有和媽媽分開過。轉眼間,丁丁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她就給媽媽出了一個大難題。當媽媽把丁丁交給老師和她道別時,丁丁突然大哭起來,抱著媽媽的腿,抓著媽媽的衣服,哭喊著“我不要上幼兒園,我要媽媽”,任憑媽媽和老師怎么哄她都無濟于事。媽媽強行離開后,丁丁哭了很久,并且不肯吃東西,不肯睡午覺。等傍晚媽媽來接她時,她又委屈地哭了起來,晚上睡覺時甚至哭醒了。第二天,丁丁無論如何也不想離開媽媽一步。
丁丁排斥去幼兒園并且大哭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寶寶和依賴對象分開時表現出的一種不安的情緒和行為,它與孩子的安全依戀有關。心理學家調查發(fā)現,一般孩子都會有分離焦慮,只是因孩子的特質或氣質不同而有所差異。
那么,為什么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呢?
首先,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陌生的環(huán)境充滿了挑戰(zhàn)和潛在的危機,他們因離開父母后對新環(huán)境缺乏控制而感到緊張,從而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形成焦慮。其次,父母的過度照顧也是原因之一。父母的過度照顧影響了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的發(fā)展,過多的擔憂減少了孩子接觸陌生環(huán)境的機會,讓他逐漸失去了主動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最后,很多父母平時工作太過忙碌,孩子只能由爺爺奶奶或者保姆照顧,當父母離開時,孩子因缺乏父母關愛,就會出現大哭大鬧的情形。
一般來說,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是比較短暫、可以改變的。所以,父母不妨按照心理專家的建議進行嘗試。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做好分離緩沖
璇璇是一個一歲半的小女孩,媽媽每次外出,都會告訴她說:“媽媽外出有點事,你先和奶奶一起玩,媽媽很快就回來!”聽媽媽這么說,奶奶就把璇璇抱在懷里,帶她去小區(qū)公園玩,并且輕拍著她的小肩膀說:“奶奶知道璇璇想媽媽了!媽媽很愛璇璇,很快就會回來找璇璇的!”這樣,璇璇就明白了,和媽媽分離只是暫時情況,媽媽會按時回到她身邊的。璇璇媽媽告訴了孩子離開的時間、理由,奶奶又做了合理的安撫,從而緩沖了孩子的情感波動和心理震蕩,增強了孩子的安全感。媽媽和孩子分離的時候,千萬不能依依不舍地做出“一步三回頭”的動作,否則,孩子覺察到媽媽的內心變化,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不舍,就仿佛受到了鼓勵一樣,可能會哭鬧得更厲害。
2.提前適應離開媽媽
讓孩子適應陌生環(huán)境,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太著急。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學著適應短時間的分離,讓孩子慢慢接受。父母可在孩子正式入園的前六個月左右,就有計劃地讓孩子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逐步增加與孩子分開的時間。比如,由分離半個小時過渡到一個小時,再過渡到五個小時。另外,在第一次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時,父母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我現在要離開一會兒,但是我下午四點會準時接你回家。”讓孩子清楚與父母見面的時間,從而潛意識里形成一種預期。當然,父母也要說到做到,以增加孩子對自己的信任。
3.教孩子學會表達需求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與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平時,父母就要讓孩子做一些表達自我需求的訓練,讓他學會自己組織語言去表達內心的想法。比如,孩子指著水瓶要喝水的時候,父母不要著急給孩子拿水瓶,而是要鼓勵孩子把“我要喝水”這句話說出來。
4.提前訓練生活技能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融入新環(huán)境,父母還需要提前訓練、提高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比如自己獨立地穿衣服、穿鞋子、上廁所等。如此,孩子在進入幼兒園后就不會因為不能獨立完成這些事而出現哭鬧行為與抵觸心理。
5.不要恐嚇孩子
父母千萬不能對哭鬧的孩子說“你要是再哭,就把你送幼兒園”之類的威脅話語,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害怕與父母分開,更加排斥去幼兒園,加劇孩子的焦慮情緒與哭鬧行為。
6.給寶寶時間適應新環(huán)境
對于那些剛入園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足夠的時間去適應新環(huán)境。父母不妨先與幼兒園老師溝通好,提前帶孩子去幼兒園適應一段時間,鼓勵孩子接觸一下其他小朋友,陪伴孩子在幼兒園做一做游戲,讓孩子對陌生環(huán)境保存一些印象,這樣孩子在入園的時候就不會因為與父母分離而過度焦慮、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