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嬰語:1歲前孩子的行為心理學
- 牛牛爸爸
- 1322字
- 2019-02-21 11:29:04
前言
“4+2”模式:幫你讀懂嬰語
如果說與3歲孩子交流是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會,那么與1歲寶寶的交流則更像是在說啞語,因為這時的寶寶根本不能流暢地表達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甚至只會簡單的咿咿呀呀,這種“溝通”上的障礙,令很多新手爸媽不知所措。
不過好在,寶寶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已經掌握了一門屬于自己的語言——嬰語??墒切率职謰寗倓偂吧下贰保芏鄷r候根本無法完全讀懂嬰語:“為什么寶寶總是哭個不停呢?”“寶寶為什么會眉頭緊鎖呢?”“怎么越哄他哭得越厲害呢?”……而且很多時候,爸爸媽媽甚至還會誤解寶寶的一些行為,比如:看到寶寶啃腳丫,會呵斥“臟死了,不要吃”;看到寶寶撕紙,會說“哼,又故意搗亂”;看到寶寶玩弄生殖器,會大為惱火“好羞羞,好丟人”;等等。
不知道寶寶的小腦袋里在想什么,這不禁讓爸爸媽媽感到沮喪和茫然失措,難道寶寶的內心世界真的是一座無法探索的迷宮?其實不然,很多爸爸媽媽之所以如此煩惱,是因為沒有掌握一定的嬰語知識。嬰語是寶寶與外界交流的方式與途徑,同時也是寶寶表達自己需求和生理狀況的一種獨特方式。如果爸爸媽媽讀懂了嬰語這門獨特的“語言”,就能走進寶寶的內心世界,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書采用了“4+2”的模式,幫助爸爸媽媽了解嬰語這門神奇的“學科”。
所謂“4”指的是寶寶常見的四大嬰語:
1.嬰語之表情語言
寶寶是個天生的表情藝術家,他時而笑容滿滿,時而擠眉弄眼,時而嘟嘴賣萌,時而眉頭緊鎖……如果爸爸媽媽能成功“破譯”寶寶的表情“暗語”,就一定能讀懂寶寶古靈精怪的小心思。
2.嬰語之聲音語言
當寶寶咿咿呀呀不停地“講話”時,當寶寶發出抑揚頓挫的“哼哼哈兮”時,當寶寶扯開嗓子高分貝尖叫時……這是寶寶在“炫耀”自己學習了新本領——聲音語言,爸爸媽媽要用心傾聽寶寶的聲音語言,因為只有讀懂寶寶的話,才能明白寶寶的意思,接收到他的各種信息。
3.嬰語之肢體語言
隨著寶寶表情語言和聲音語言的豐富,寶寶的肢體動作也開始豐富起來,尤其是手部動作和腳部動作開始靈活起來,寶寶會不時地揪耳朵、動手指,有時還會做踢腿運動,甚至還學會了和爸爸媽媽揮手說再見。當然,細心的爸爸媽媽還能從寶寶的肢體語言中看出寶寶的身體狀況。
4.嬰語之行為語言
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會十分糾結寶寶的一些看起來“古怪”的行為,如吮手指、啃腳丫、撕紙、玩弄生殖器、反復扔東西等。其實,寶寶的這些行為背后都隱藏著深刻的行為心理學原因,爸爸媽媽只要稍加挖掘,就能理解寶寶的諸多怪異行為了。
所謂“2”,其實是“1+1”。第一個“1”指的是首章對“嬰語”這一基本概念的講述,相當于嬰語入門;第二個“1”指的是書中的最后一章——策略章,即寶寶的一些常見的糟心問題的講述及相應的解決方法,如不好好吃奶、不愛洗澡、愛鬧覺、愛發脾氣等問題的探究及應對策略。
除了“4+2”模式,本書中還設置了諸多板塊,如“寶貝觀察室”和“幸福分享站”,爸爸媽媽既可以通過和寶寶的互動增進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融洽親子關系,還能把一些值得分享的感動和趣事分享出來,抑或是學習到一些護理小技巧。
最后,希望所有閱讀本書的爸爸媽媽都能順利通過嬰語四六級的測試,成為“嬰語專家”,陪伴寶寶度過0~1歲這段略顯忙亂卻又甜蜜溫馨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