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發球—接發球式互動”的重要性
·幫助或不幫助嬰兒應對壓力
許多關于幼年不幸與兒童發育的新研究都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的悖論:一方面對貧窮所滋生的問題有了非常清楚明白的認識與了解,而另一方面卻對解決之道茫然無知。現如今人們常常會覺得好像你得成為一位神經化學博士才能明白那些生活條件差的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全都是怎么回事。然而那門錯綜復雜的科學——那些腎上腺得以分泌糖皮質激素、免疫細胞得以發送細胞因子的精確的機制——并不太能告訴我們如何才能最好地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孩子。也許有一天會出現對付這些神經化學失衡癥狀的神經化學療法——打一針或者吃一片藥就能神奇地對抗童年不良環境的影響。不過現在我們要糾正或補償那些影響,最好的法子還是一個笨辦法:改變孩子們所生活的環境。
當我們聽見“環境”這個詞語時,我們通常最先想到的是一個孩子的物理環境。不利的物理環境在兒童的發育中確實起著一定的作用,尤其是當它們真的有毒的時候,如兒童所飲用的水中含鉛或所呼吸的空氣中有一氧化碳。但是這一批新的研究人員最重大的發現之一是,對大部分兒童來說,環境因素中最重要的不是他們所居住的房屋,而是他們所感受的關系——即生活中成年人與他們的互動方式,尤其是當他們感受到壓力時。
兒童發展情感、心理與認知能力的首要環境是他們的家庭——更具體地說,是其家人。從嬰兒期開始,兒童就依靠父母的反應來理解世界。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人員將之稱為“發球與接發球”式互動。嬰兒發出一種聲音或看著某個物體——那就是發球——父母的接發球則是關注孩子所關注的東西,通過手勢、面部表情和言語回應孩子的咿咿呀呀:“對,那是你的狗狗!”“你看見風扇了?”“噢,寶貝,你不高興了?”父母和嬰兒之間這些基本的互動,在父母看來常常是沒有意義的重復,但對嬰兒來說卻充滿了寶貴的信息,能告訴他世界會是什么樣子的。它們比嬰兒的任何其他體驗更能觸發其大腦中控制情緒、認知、語言與記憶區域的神經聯系的發展和強化。
父母在孩子幼時所扮演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是孩子壓力的外在調節者,從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來說都是如此。有研究表明,要是父母表現嚴厲或者喜怒無常——尤其是當孩子心煩意亂的時候——天長日久,孩子們就不太可能培養出管理強烈情緒的能力,而更有可能對壓力情境做不出有效的反應。與之相反,能夠幫助孩子處理壓力時刻、在發過脾氣之后或恐懼之余能夠自己冷靜下來的父母,對于孩子養成長期管理壓力的能力則通常具有深刻的積極作用。嬰幼兒時期自然有很多大哭大鬧的時候,而每一次哭鬧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即便對于當時的孩子父母來說是難以置信的)。當一個孩子的照料者敏感而沉著地回應其躁動的情緒時,孩子就更有可能明白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即使是那些強烈的不愉快情緒也能管理。那種理解雖然首先還不是一種知性的理解,但卻會深深地銘刻在孩子的心靈深處,以后當這孩子再次面臨壓力情境甚至面對危機的歲月時,那將會是他極其寶貴的財富。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神經系統科學家們在嚙齒動物和人類研究中都證實,父母的照顧,特別是緊張時刻父母的照顧,不僅會影響兒童荷爾蒙水平和腦內化學物質的發育水平,而且能更深刻地影響其基因表現水平的發展。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表明,母鼠特定的育兒行為會改變幼鼠DNA中某些化學物質固定在某些序列上的方式,即其所謂甲基化過程。幼鼠緊張時母鼠溫暖而積極的回應與養育——尤其是被稱為舔舐和理毛的那種撫慰性的母性行為——會正好在幼鼠DNA中控制成年后海馬體處理壓力荷爾蒙的方式的那個區域創造甲基化效應。(盡管具體的證據還有待發現,但)有強烈的跡象表明,作為對相應的人類養育行為的反應,同樣的甲基化效應也發生在人類嬰兒身上。麥吉爾大學的研究證實,許多父母(和已經長大的孩子回憶童年時)直觀地感覺到,哪怕是父母關注的小小瞬間也在很深的層次上有助于促進兒童的發展——事實證明,能一直影響到我們的基本基因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