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階段從任何時候開始都可以,但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這個階段。我真的見過很多三十好幾的人,你問他們到底想要做一份怎樣的工作,他們很難說清楚。到最后,對工作的評判標準只能集中在工資上,工資高就去做,工資低就不考慮。往往這么去評價一份職業的人,很難拿到更高的工資。如果沒有認真做過職業規劃,那么你就永遠都像是漂浮在海上,漂到哪兒算哪兒,哪兒有工資就去哪兒。而有職業規劃的人,更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力氣應該往什么地方使,在什么地方積累經驗,然后慢慢地成為那個行業的精英或專家。
如果你高中就能有職業規劃的意識,那么你就有更多的時間去準備、去學習,你也會比同齡人更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無所事事。
如果你大學才有職業規劃的意識,也沒問題,起碼在大四畢業那一年,你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可事實是,還有很多人直到進入職場之后,才開始有這樣的意識。因為沒有經歷過職場規劃和調整期,直接進入煉獄期,過快的節奏和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認為人生似乎就只能這樣,無法再輕易改變。其實,職場規劃從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只要你能確定自己在哪個階段,就能重上軌道,而不是慌亂無章、隨波逐流。
所以,職場規劃是最重要的一步。它能讓你少走彎路、少撞南墻,比別人更有自信地站在起跑線上。當槍聲響起,你會心無旁騖地朝你認定的方向奔跑。而那些沒有規劃的人,要么跑錯了方向,要么只能跟著別人跑,全然不知道自己的終點。
那么接下來,我就從個人的角度聊聊我看到的職業規劃期。
對很多人而言,大學畢業是進入社會還是繼續讀書,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考研還是工作,哪一個更適合我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的好辛苦,各種信息和資訊瘋狂爆炸,如果想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我們就必須了解所有的信息,可基本上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就常常被道聽途說來的信息所影響。正因為我已經發現自己無法從蕓蕓眾生的建議中找到真正的答案了,所以我只聽自己的:我究竟想要做什么?
這個方法成功的關鍵點在于——不要欺騙自己。
比如,那時我考上湖南師范大學,在很多專業中選擇了中文系。有人問我父母為什么我要選中文系,父母的回答是:中文系是萬金油,什么工作都能做,比較好找工作。同學問我為什么要選中文系,我的答案是:因為湖南師范大學的中文系最吃香。高中老師問我為什么要選中文系,我的回答是:我覺得我的性格比較適合坐辦公室,懂得察言觀色和與人打交道。
以上種種答案,都是我為了讓別人能夠認為我選擇中文系是理所當然的。現在看來確實如此,很多同學要選擇中文系,無非也不過這幾種理由。
但是,如果真的因為如此,導致大學的幾年,為了讓自己成為萬金油,為著自己將來要坐辦公室,為著自己有一張好文憑而奮斗,那就是從骨子里把欺騙別人的理由當成了自己的信念。
在我爸宴請一大群人祝賀我考上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前幾天晚上,一個發小問我為什么要選中文系。我想了很久,很無奈地回答他:“那請你告訴我,就以我現在什么都很差,什么都做不好,沒有任何耐性的情況來看,我還能選其他什么專業?”
我選擇中文系只有一個原因:除了語文我還能勉強看一看,其他的專業我壓根兒沒任何興趣。正因為我知道這是我唯一有可能會產生興趣的專業,所以未來的四年里,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對中文系產生興趣,而不是因為中文系是萬金油,不是為了拿文憑,不是為了找一個體面工作——我真的只是想讓自己更舒服一些而已。
漫畫家蔡志忠十五歲時(初中二年級),奇跡般地擊敗了另外二十九名應征大學畢業生,進入了光啟社。編輯問他:“怎么那么篤定我們會要你這么個沒文憑的人?”他說:“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適合做總統,有人適合掃地。如果適合掃地的人以做總統為人生目標,那只會一生痛苦不堪,受盡挫折。我知道自己能畫,也喜歡畫,所以我就適合做一個畫漫畫的。”
能夠真切地認識自己,是件多么幸運的事。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對別人的各種解釋是出于應付,欺騙自己就說不過去了。你理解并認同的那句話,就是你此生應當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你曾告訴別人的一句話。
所以,回過頭,你究竟是想工作還是考研?
有的人考研是因為家庭條件好,不需要急著工作。
有的人考研是因為自己還沒做好工作的準備,準備先在學校待個幾年緩沖緩沖,好確定目標。
有的人考研是為了拿文憑,奔著某個硬指標的工作崗位而努力,比如公務員,或留校當老師。
有的人考研是因為本科畢業生工作難找,一畢業就失業,那還不如延遲畢業。
有的人考研是為了換個城市、換個學校、換個專業,為人生重設一個轉折點。
有的人考研純粹是因為對知識的熱愛。
在以上眾多答案中,哪一個是你的答案?
很多人選擇考研,他們會說:“呃,因為其他人都要考研,所以我覺得我也要考。”于是,你就被擠上了那條叫作“考研”的船,朝著一個你不知道的方向前進。周圍的人胸有成竹,人手一本《孫子兵法》,只有你,混了進去。上了船不知道船前進的方向,下了船又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兒走。
好,放棄考研,聊聊工作。
比如,銷售這個崗位你了解嗎?
銷售,做到最后,要讓你的客戶一天看不到你,心里就不踏實,人會變得消瘦。鑒于市場上關于如何成為金牌銷售員的書太多了,這里我只簡單地說兩句。銷售都是賣產品的,你的客戶要使用你的產品,使用次數越多、數量越多,你就是越好的銷售員。可人家憑什么要用你的產品,而不是別家的?很多年前,我問過幾個做銷售的朋友,他們都很隱晦地說:“哎呀,我們自然有自己的路子。”聽起來好像是什么私下的交易,而這樣含糊的回答也讓更多想從事銷售的新人覺得“給回扣”可能是成為好銷售員唯一的辦法。
先暫時拋開違法不談,退一萬步講,如果你的競爭對手能給更高的回扣,那為什么人家要用你的產品,而不是別家的?一些銷售員想了想,梗著脖子回答:“那我還會給得更高!”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工程,需要用鋼筋的使用了竹竿,需要用水泥的用了泡沫……行吧,這樣的算銷售嗎?還能好好談職業嗎?
我見過一個剛畢業的傳媒銷售員,他對銷售沒有任何概念,對客戶也沒有任何概念,可是一年的時間,他就做到了全公司銷售第一。在發表獲獎感言時,他說:“我給客戶們的第一次提案,客戶們對我都沒什么好臉色。給我安排五分鐘的見面時間,就已經很給面子了。所以,我必須在五分鐘之內,讓對方覺得和我這一次見面,不會是浪費時間的見面,起碼得讓客戶覺得我這個人值得見第二次面。因為我見過太多的銷售員上來就說‘我們有什么,你們缺什么,我們可以賣給你們什么,價格好說’。幾句話就把談話的格式給定了。所以,我一般上來就說:‘你們用的是什么產品,最近做了哪些活動。聽說你們的競爭對手做了一些活動,我覺得挺好,但是我們剛好有一些好的節目方案,是競爭對手忽略的……’”
“放心吧,當你說到這兒的時候,你說的內容,就是他們一會兒打發了你之后,需要去開會的內容,但你居然提到這個部分了,他們覺得不如把會議室挪到這里,順便聽聽你的建議。所以,我十次有七次的結果是,我的客戶打電話讓他的其他同事一起參加我的提案。當然,也有很多次我失敗了,或者我所提供的傳播方案最終不能和對方所匹配,但是客戶對我都產生了一定的信任感。一旦他們有什么新的產品要進行推廣的時候,都會主動給我打電話,希望聽聽我的方案。”
有人私下問他:“那么,你難道從來不提回扣的事情嗎?”
這個新生代的銷售員反問:“你會和你不熟的人談回扣嗎?一個陌生人上來突然對你說‘我要給你回扣’,你不會被嚇到嗎?”
“當然會。”
“所以,在銷售員和客戶彼此的信任感還不夠深的時候,任何涉及灰色收入的事情都不能提。”
“那你到底會不會給回扣呢?”依然有人問。
依然在問回扣的這些人,我覺得他們一輩子都做不好銷售,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聽出這位年輕金牌銷售員的言下之意,他們都認為做銷售就是搞關系。
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的社會里,誰愿意花時間和你搞關系?關系怎么搞?你以為你請人吃個飯,你們的關系就好了?真正有價值的人時間值錢多了,他不會花時間讓你來浪費,來搞關系的。最好的方式是在他每天感興趣的話題上和他找到共鳴。這里說的共鳴不是談愛好,不是攀親戚,那些教你們用各種旁敲側擊的方法取勝的銷售技巧都是騙人的,你們要談的是專業。當你真的能夠幫助到他的工作時,他自然會對你產生信任感。一個本身不專業、喜歡搞歪門邪道的合作者,自然會讓你走上歧途,這樣的甲方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內。
我有一個朋友被某飲料客戶連續拒絕了10次見面,最后他做了一個該飲料在校園推廣的方案,長達88頁,發到了客戶的郵箱里。第11次,他獲得了見面的機會。現在,該飲料的客戶已經和他合作了5年,無論他跳槽到哪兒。他的感觸是:要做一個好銷售員,在搞關系之前,必須要用專業的態度讓客戶信任你,否則一切免談。
說到這兒,你應該明白了。我們常常道聽途說、本末倒置,以為那些聽到的就是我們唯一能做的。殊不知,這些障礙都是那些聰明人拿來陷害后來者的道具罷了。
所以,無論是工作還是考研,似乎都很難,沒有任何一條路是你選擇了就能駕輕就熟的。想要繼續讀書,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想要工作,首先你要了解這份工作真正的需求。不要把別人的決定當作自己的選擇,不然你就過了別人的生活,一生都難以找到自己。
我明年就畢業了,現在的工作很難找嗎
對于成績好的同學來說,考研很簡單。對于準備好要工作的同學來說,找工作也不難。
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年年都在創歷史新高,但大多數企業的工作崗位是固定的。上個星期,我問某個在播音主持系當老師的朋友:“你們的畢業生找工作的情況如何?”他一臉愁容,反問我:“那天,你的微博還寫從小看著何老師的節目長大。那時我就在想,何老師已經立在那兒十幾二十年了,也還將立在那兒十幾二十年。即使他退下來,也只有一個崗位。我每年百來個學生,全國幾萬個學播音主持的學生怎么辦?”把學生找不到工作歸根到沒有崗位似乎有點兒無理取鬧,但這個市場確實又不需要太多的主持人,這么聽起來似乎又有點兒道理。
這位朋友告訴我,他們班上有將近100個學生,70%的畢業生檔案被打回原籍,也就意味著他們沒有接收的單位。
“那不是還有30%的學生找到了匹配的工作嗎?”我問。
“剩下30%的學生有的考研,有的進了傳媒行業,也有的轉行了。”
“轉行?能做什么?做得好嗎?”
跨專業找工作是很多畢業生的心理障礙,但有數據報告顯示每年有超過四成的畢業生跨專業求職。自然,我對這個比較感興趣。
說到這兒,朋友的心情好了點兒,說起他的一個畢業生。
這個女孩是學校活動的主持人,暑假時其他人都去電臺、電視臺實習,只有她選擇去汽車4S店實習。當時,我朋友也覺得奇怪,不過覺得學主持的多看看各種行業也好,也許對未來的工作有幫助呢。隔三岔五,他也會打電話問問情況,畢竟一個女孩去4S店賣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剛開始的幾天,她很困惑,在那樣一個以銷售業績為導向的環境,每個銷售員都為賣出更多的車而努力,誰都顧不上她。她去了三天,沒人帶她吃飯,沒人告訴她規矩。即使給她分配了師父,師父也沒空搭理她。即使這樣,她那幾天發的朋友圈也滿是各種鼓勵的正能量。看了幾天后,她發現到店的顧客跟她沒什么關系,她頂多倒倒水,帶訂車的顧客走走流程,然后就觀察其他人在做什么。
慢慢地,她發現,大多數顧客不是主動上門的,而是電話預約好才來的,而電話預約的顧客都是在網上留言,或咨詢過問題的。于是,她決定每天幫師父上網回答更多顧客的問題,盡可能回答得仔細、誠懇。等到顧客愿意留下自己的電話時,她就成功了一大半。給顧客打電話對于其他銷售員來說,是件特別難的事,但對她來說卻再簡單不過了。她大二時就去電臺做過主持人,也一直在學校廣播站做主持,考市級廣播臺初試是第一名。一個這樣的人給顧客打電話,基本上她聯系的顧客都能確定看車的時間,甚至和她在電話里成了朋友。因為這個優勢,她成為公司電話預約的保障。不到一個月,她和師父的銷售成績就成了門店第一。
“除此之外,4S店常常會做一些優惠活動,組織一些聯誼活動。以前都是普通職工上去主持,現在自然而然就變成她主持,以至于在場的顧客更傾向于相信她。再加上她又好學努力,素質也不錯,本來她只是那個汽車集團某個二線品牌汽車的銷售員,現在被總部調去直接負責一線品牌汽車的銷售了。我問她做銷售員會不會覺得怪怪的,她說:‘我知道我能做什么,就有底氣。我也知道未來我想做什么,就有方向。現在,這個職位不是我最想做的,但是我覺得這樣做下去,就一定能做到那個位置。’我問她想做什么,她說想做一家4S店的店長。如果未來還有可能,做總經理也不是不可以。”朋友的話語中,都是對自己學生的褒獎。我戲謔地看著他,問:“所以,你覺得那么多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崗位太少了嗎?”
他立刻反應過來“掉進了坑里”,哈哈大笑起來。
從他那兒回來之后,我寫了一條微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只要愿意,一般都能找到工作。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想來想去,往往都很難找到工作。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一般都能找到一份離理想不遠的工作。一個人找不到自己,才顯得找工作有點兒難。”這或許不是找不到工作的正確答案,但卻是能給我一些啟示的答案。
話說回來,找一份工作難嗎?其實不難。各種快餐店的服務員、外賣員、快遞員、手機軟件維修人員,這些為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務崗位,只要你愿意做、喜歡做,自然能養活自己,而且收入不錯。但是,如果你想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除了要知道自己的特長、有拿得出手的專業,還得有一些“過人之處”。而所有的“過人之處”都是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就像那位去4S店工作的女同學,標準的普通話是她的專業,現場主持活動是她的膽量,在電話里約顧客上門看車靠的是她在日常生活中鍛煉的交流能力,能幫新顧客將汽車從頭到尾每一個部分都講解清楚是她的學習能力……我學這個專業就只能做這個專業的工作嗎?真的不一定,如果我們能盡量多地、盡量早地挖掘出自己身上的優點,會發現原來很多工作自己都是能去“夠一夠”的。
非名校畢業的我,要如何逆襲
現在很多公司、單位對簡歷的要求都很嚴格,有些單位只招“985”或“211”畢業的學生,是不是對我們這些學校的同學很不公平?
在微博上收到一個提問:“同哥,或許您會覺得我問的問題很狹隘,但還是想聽聽您的意見。來自小縣城的非名校畢業生該如何逆襲?創業潮太‘洶涌’且時間成本太高,進名企又需要高學歷,考研刷學校是最好的途徑嗎?難道真的一步錯就步步艱難嗎?該怎么努力才能有立足之地?”
在回答這幾個問題之前,我首先要從個人的角度糾正一下問題當中的幾個誤區。
首先,創業的人太多,于是你覺得競爭太激烈,覺得自己不適合創業。請問現在什么事情做的人很少、競爭不激烈,等著你去做?現在,任何事一旦有了苗頭,大家都會去做,而且不辭辛苦。什么樣的人才能發現機會?就是那些每天和人競爭、在競爭中尋找機會的人,絕對不是坐在那兒等著發現機會的人。
其次,你認為創業的時間成本太高。請問為什么有人能考上名校,有人考不上?是靠運氣嗎?恐怕很少有人真的能靠運氣考上名校吧,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小學努力、初中努力、高中努力,在別人玩、放空、無聊、談戀愛的時候努力,所以才能考上名校,他們的成本不高嗎?相比之下,如果他們找工作更容易,或者獲得機會更容易的話,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社會的學歷歧視,而是他們曾經付出了相比之下更多的努力(高考突然考砸的人不算啊,但如果是突然考砸的話,那么重新考肯定沒問題)。
又次,考研到底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文憑?這個值得商榷。我想分享我一個朋友的故事:90后,三線城市,高考650分考入北京師范大學,畢業時是全國優秀畢業生,拿著簡歷去了世界級公關公司實習,然后到世界級數據調研公司工作。工作一年之后,他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決定去美國深造。回國后,進入某世界五百強做管培生,做了兩年,現在重新調整定位在鏈家公關部。我覺得他實在是太折騰了,但是他覺得:既然知道自己不行,為什么不努力去多深造、學習一下呢?
我想說明的是,深造不是因為你現在走投無路了,只能去拿文憑,而是你想變得更好,必須找一個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地方。總之,抱著刷文憑的心態考研的人,我非常狹隘且愚昧地覺得:他們就算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應該也做不長久——因為他們并沒有找到深造的本質原因。
再次,你說的:“難道一步錯,就步步艱難嗎?”如果你真能有勇氣邁開第一步,你能在行為中反思并立刻糾正錯誤,即使第一步錯了,你也不會步步艱難。可是,你的提問讓人感覺:“反正我以前成績不好,沒考上好大學,現在我進社會了,難道就不能給我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嗎?”說實話,真的不能,人生是一個累積經驗值的過程,你的經驗值不夠就沒有辦法升級。大學之前沒有吃夠的苦、學夠的經驗,必須彌補回來,沒有辦法假裝一切能重來的。
最后,說個題外話。
關于縣城和城市的話題。簡單來說,如果你覺得城市戶口很重要,那你現在就努力爭取拿到城市戶口。這樣,你的孩子就不需要那么辛苦,而不是抱怨自己的競爭者都是城市戶口。哪怕他們沒努力,他們的父母也曾經很努力或者很走運。人可以比能力,但千萬別和其他人比運氣,運氣是沒什么可比性的。省下抱怨的工夫,自己努力,造福后代吧。
如果一個人的問題從認知上就出了錯,那么答案便不重要了。
為了表達清楚我的觀點,我再說說逆襲。從大的范疇而言,我覺得逆襲適合于一類人群,就是愿意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學習、反省、努力、堅持、改進的人。“逆襲不按人群的層次分,按人性的本質分。”這句話在一部分沒有目標的人看來,肯定覺得,又是一頓“雞血”。但是,對于已經在努力改變的人來說,他們肯定知道意味著什么。
我的總結是:第一,縣城非名校畢業生逆襲和城市名校畢業生逆襲是一回事,都需要付出一樣的努力;第二,任何事都需要付出時間成本;第三,天上不會掉餡餅,你不比別人付出更多,就不可能得到更多——如果你想輕而易舉就獲得更多,那你就要承擔違法的后果;第四,這個世界的獲得與付出絕大多數是成正比的,沒有捷徑——對于極少數不成正比的人來說,那是他們運氣好,比不了。
有時候,我們很難做成一件事,是因為我們的認知出了問題,還遠遠沒有到談能力的時候。
我有勇氣和夢想,為什么沒人給我一次機會
如果不想努力,又沒有準備,只有勇氣,那這也不是勇氣,而是走投無路的破罐子破摔。
有一天,正在開電影《橫沖直撞好萊塢》的策劃會,我突然覺得特別缺人。以行業招聘更準確的話來說,我們并不缺人,而是缺好人。當然,在工作崗位上,“好”這個字并不是會說話、心腸好,而是能干事、廢話少。
也就在覺得缺人的同時,我在微博上發了條招聘啟事,大致意思是:我們很缺和我們一樣的逗B青年,如果你逗B,而且很會新媒體營銷,請用以前寫過的原創微博(要求1),為《橫沖直撞好萊塢》想一個微博文案(要求2),和你的簡歷發到我們的郵箱×××@××.com(要求3)。
第二天,我收到兩千多封郵件。有一些郵件長篇大論說自己的人生,就是不直接回復我們的要求,所以我只能特別仔細地從頭看到尾,最后發現壓根兒就沒有我們要的回復。有一些郵件發來的材料特別多,巨大的文件需要下載解壓縮。還有一些根本就不符合基本要求,要么沒有簡歷,要么沒有原創微博,要么沒有微博文案。
有的郵件寫:沒發過原創微博,也從來沒接觸過傳媒專業的東西,只是想這是一個機會,試一下,萬一成功了呢?
有的郵件寫:我對你們的工作特別感興趣,但是在發資料之前,我想多問一句,你們的待遇怎么樣?
有的郵件寫:對不起,我沒有做微博文案的經驗,但是請相信只要你給我一個機會,我就一定能完成你交給我的任務。
……
看到這樣的郵件,我的內心是極其生氣的。原因很簡單,這些應聘者對自己都不滿意,卻天真地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掉下來一個餡餅。我把郵件的截圖發到了家人群給表弟、表妹們看,以此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找工作的話,請更認真地對待一下自己。
其中一個表弟看到截圖后說:“我覺得挺棒的啊,雖然他沒有寫過原創的微博,但起碼他敢給你發郵件應聘。光是這一點,就比大多數人勇敢。你為什么要批評他呢?”
為了讓他知道自己的無知,我把給他們發的圖片內容,配上一段文字發了一條微博:不要把這個世界當成彩票,所以沒有萬一。即使你想擁有萬一,也得先付出價值兩塊錢能換張彩票的努力。
我想看看大家的態度,最后卻證明了我的無知。
有條留言被贊了好幾百次,態度和我表弟類似。最后一個回復說:“你難道就沒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不為別的,就為這位朋友的勇氣點贊!反正我是沒有勇氣發的!”說實話,看完這一條的時候,我愣了。一個人從來沒為一份工作付出過努力,僅僅是想憑運氣得到一份工作,這也能被稱為“夢想”?我覺得這不是夢想,這是白日夢。至于勇氣,我覺得很多事情光靠勇氣是不夠的,還需要能力,以及誠意。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被贊最多的那條留言,這令我頗感安慰。表弟不失時機地給我發來一條消息:你看,我就說了吧。
當時,我的心情確實很糟糕,我并不想倚老賣老,但我真的很想對他說:“我付出了多少努力,做了多少準備,才能在大四畢業那一年考入湖南臺進入傳媒行業,我怎么能忍受連一條原創文字都沒有寫過的人,僅憑運氣就妄想進入這個行業呢?這不是對我不公平,而是對這個行業的褻瀆。”
當然,這些話我都沒說,我寫了另外一段話送給那些理解并想努力的同學,我說:既然有挺多人覺得這位同學有勇氣、做得對,我就平靜地接受。但是,借這件事我也想告訴另外一些同學,正因為這個世界上很多人能接受“不付出就能得到的萬一”,所以只要你“真正努力過”,你就能立刻和別人不一樣,就能超過那些相信“萬一見鬼”的人。
所以,謝謝那些把機會留給我們的人,也謝謝那些時刻準備著放棄每一個機會的人。
每天都在看娛樂節目的我,為什么做不了傳媒
現在,讓我們具體來談一下什么叫愛好,什么叫熱情,什么叫專業。如何區分這三者,如何將這三者融合。
我工作是為了養家糊口。
我工作是被家里人逼的。
我工作就是想每天玩,老板還付費。
以上三個選項,如果讓你選,你選哪一個?只要不傻,都會選三吧?但是,如果讓你從中選擇一個符合自己現在處境的選項,選三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吧?
有同學問:“我超愛傳媒的,我恨不得從生下來就從事傳媒業。我現在每天都看各種娛樂新聞,看各種電影,我就想進入傳媒這一行業。請問同哥,我該怎么做呢?能不能推薦相關的書?”
這位同學,你覺得我會信你嗎?會信你超愛傳媒?
如果你喜歡一個女同事,喜歡到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而日益憔悴,那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表白并追到她。你都這樣了,你的大腦應該早就在你傷神時想過一萬個可能性了吧。如果遇見她,怎么搭訕;如果遇不見她,怎樣找個機會搭訕;看了她的微博,知道她喜歡吃牛蛙;看了她朋友的微博,知道她原來最喜歡唱梁靜茹的《可惜不是你》;通過鏈接又進了她的博客,發現她最新的博文是上半年發表的,那是因為她受了一次情傷,男朋友劈腿把她甩了,她超級恨花心男;她曾經向往的愛情圣地是普羅旺斯;她時常會想念父母給她做的糖醋小排……
于是,你組織了一次少量同事的聚餐,當然少不了她。點餐時,問她是否喜歡吃牛蛙,因為你打算要一份水煮牛蛙。然后,餐間不經意說想吃糖醋排骨,因為你家人做得特別好吃,自己也會做。同時,借機說一下自己上一段感情失敗的經歷,也是被甩得“昏天暗地”,為何做一個老實人總是會受情傷,你覺得世界上總有一個人理解你的心情。吃完飯主動提出去K歌,然后點男生版的《可惜不是你》……好了,我不用再說下去了。如果這樣你都獲得不了這位女同事的關注,要么證明你根本入不了對方法眼,要么證明你演技太差,差到對方一眼就看出來你醉翁之意不在酒。
既然對自己喜歡的人能想出那么多方法,為什么對于你愛的行業,卻連看一本什么書都不清楚,還要來問我?
什么叫愛傳媒呢?
面試的時候,這是一道很常見的考題。很多同學的回答是:“《快樂大本營》、《康熙來了》我每期都看哦。”
你再問:“它們都好看在哪里?”
大多數回答是:“它們的主持人好好笑。”
“還有嗎?”
“沒有了。”
拜托,你不就是一個觀眾嗎?你喜歡吃水煮魚,你就來挑戰做水煮魚的大廚師,睡醒了嗎?
當然,愛傳媒的孩子會這么回答:“《康熙來了》里嘉賓說的每一個故事都很好笑。每一期節目里,每個嘉賓會有兩三個故事保底。現場再挖,再爆料。主持人如果忘記的話,早期他們會寫成提示板進行提示。”
愛傳媒的孩子還會這么回答:“《康熙來了》有五個機位,一個游機,一個搖臂,三個固定機位,應該還有軌道……”
姑且不論答案是否正確,想做傳媒的同學,與喜歡看電視節目的同學的回答是不一樣的。前者會涉及電視節目制作的工序,后者僅僅是表達了一個觀眾的喜好。盡管你再三強烈地表達了你對電視節目的愛,我們也只能發一個“優秀五號超元氣電視觀眾”的匾給你,然后say goodbye(說“再見”)。
如果你愛它,你對它的感覺當然就不會僅僅停留在表層。你會開始研究,開始分析。當你明白里面的規律之后,就會越來越明了。斗志告訴你,你也要做一個如此牛的節目才行。于是,你上班是節目,下班也是節目;坐公交車是節目,等地鐵也是節目……節目,節目,節目……當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的生活等同于節目時,恭喜你,你已經不自覺地將你的工作變成了你的生活。你感覺不到工作的壓迫,是因為你征服它了。你不再為它所累,而是:你想它,它就出來;你不想,它就靜靜地趴著,也不讓你焦慮。
真正的傳媒人骨子里都流淌著創意,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創意便做成一檔收視率奇高的節目。可是換成普通人,或者普通傳媒人,誰有這個本事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陌生人,總是會猜測:他是誰?看他的打扮他是做什么的?他一個月能掙多少錢?于是,歐美有了一檔節目叫《身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邊走路邊哼歌,永遠都是記得曲調,忘記唱詞。于是,歐美又有了一檔節目叫《合唱小蜜蜂》,演變過來就是《我愛記歌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忘記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卻又自詡越來越聰明。于是,節目組派一群小學生和你比小學試題。縱使你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資深律師,我們要看的就是你落荒而逃,然后當著全國電視觀眾的面說一句:我不如小學生。于是,有了一檔節目叫《你比五年級小學生聰明嗎》。
還有好多……
做電視難不難?仔細想想好像不難,再仔細想想其實挺難。
做傳媒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但是,如果你真的愛它,你一定能想到,而且能異想天開。如果你真能把興趣做成你的工作,你的人生起碼成功了一半。
沒背景沒資源,怎樣才能進入理想的行業
這是我看到的想進傳媒行業的同學的努力,或許對有些人會有所觸動。
在一兩年之前,我在微博上注意到一個人,他常常會@我,然后附上他新拍的一段視頻、一段文字或者自己制作的一些海報。我并沒有時間看完他的作品,但一來二去,對他的微博名字倒是有了一些印象。
某天出差途中,又看到他@我,點進去看是一段小視頻。我花了一分鐘時間看完,覺得被觸動了,然后把他之前發在微博上的作品看了看,記住了這個人的名字。我并不知道他未來的夢想是什么,但我覺得他挺敢想敢做的。有一天錄制《職來職往》,我對主編說:“微博上有一個人,你們可以聯系他一下,看看他是否有意愿來參加節目。”
后來,導演告訴我,他同意來參加節目錄制,求職方向是節目編導。然后,我就在錄制節目現場見到他了。他其貌不揚,戴著眼鏡,瘦瘦小小的。很多老師問了他一些問題,他顯得不是特別自信,老老實實地把自己的觀點說了出來,唯一能留下印象的就是他很真誠。
后來,我問了他一個問題——當時我所在的娛樂節目組剛報上來的選題:一對明星結婚了,他們給節目組寄了一張明信片以及一盒四顆的巧克力。我問他:如何根據這個線索做一條新聞?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先去微博搜索關鍵詞,看看還有誰收到了明信片和巧克力,然后看看是否有人收到的巧克力顆數不同。還可以把收到巧克力的這些人一一列出來,看看他們行業的分布、區域的分布,然后根據快遞的電話找到快遞小哥,問問他今天給多少人寄了同樣的快遞。不能只知道是全北京城的,至少要知道這個區域會有多少,巧克力是否一樣。最后還要打電話給巧克力的品牌公司,問問這是不是他們贊助的。如果是贊助的,贊助了多少。如果沒有贊助,就順便恭喜他們,這免費給他們打了一個巨大的廣告。”
說這些的時候,雖然他的語言并無吸引力,但邏輯清晰,感覺他全身心投入在這樣一個策劃案里。我爆燈選了他。求職成功后,他說了一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很多年前,他就想進這個行業,一直在努力靠近,今天他靠自己的能力靠近了,他知道自己可以,他會更努力的。
我們成為同事之后,他確實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在微信群里,任何同事發了自己的東西,他都會第一時間提自己的意見,也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有同事會覺得他一個新人膽子也太大了。我有時開玩笑,問他怎么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他說:“把一個東西發到群里,就是要聽意見的。如果沒人給我提意見,我才會難過,因為表示沒人在乎我。”一開始,他因為不近人情而屢遭同事非議。時間久了,同事對此似乎已經習慣了。再后來,他們也開始在群里提意見,理由是:大家都在說話,我不說,好像顯得我特別沒想法。他把公司配置的電腦退了,自己換了臺大的蘋果臺式機,說是效率高、速度快。他每天很早來上班,很晚才下班,說是工作起來特別有干勁,反正他自己也沒什么別的事,可以多做一些工作。
大概大半年之后,突然有同事對我說:“你知道嗎,他一直住在公司旁邊居民樓的地下室,特小一間,進去轉身都難,里面什么都沒有。他不回去是因為里面太吵,那個地方也就能睡覺。”說的時候,同事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我能明白她的意思,一個看起來干勁十足、各方面都要求甚高的人,大半年默默一個人住在地下室,即使對比我們北漂的頭幾年,也是太苦了。
有一次回他的母校宣講電影,我問他:“你家庭條件也不差,為什么要住地下室?”他說:“想趁還能吃苦時趕緊吃點兒苦,以后不是沒苦可吃了,而是怕自己吃不了苦了。”
年輕時沒什么資本,哪有多少虧可吃?想好了就要全身心投入。我不知道他能在這一行走多遠,但我喜歡他對事情的態度:簡單,堅定,果斷,不反復。如果每個年輕人都能如此,即使失敗了,我想他們也不會有多少遺憾吧。
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最后,在各位進入職場之前,我們來探討一下工作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對于很多年輕人而言,工作與生活似乎是兩個格格不入的概念。
比如“校團委老師又找我們部門的碴兒”“公司周末非得開活動的總結會議”,這是我在校園宣講會上聽到的來自大學生以及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的部分抱怨。我長了一張無公害的臉,所以他們看不到我內心燃燒的熊熊火焰。
抱怨老被老師找碴兒的男孩二十出頭,是學生會的部長。我問:“你說老師又找你們的碴兒,你抱怨的到底是老師總針對你們,還是因為你們總是有碴兒讓自己很尷尬?”聽完我的問題,男孩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來,硬著頭皮說:“在學生會工作本來就已經是我業余時間的付出了,老師還老看我不順眼,總是把精力花在讓我難堪上,我每天都被整得很尷尬。你說她難道不是故意的嗎?”很多人都是這樣,一旦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出了問題,就無所謂事件本身的正確與否,全部轉移到了人際交往的層面上來。
我說:“第一,你會尷尬,證明你確實被抓到了把柄。那為什么你總是能被抓到把柄呢?只能證明你總是會出‘問題’。第二,如果老師不找你的碴兒,你依然過得很快活,證明你還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第三,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覺得自己特完美,但有一個人每天把時間花在你的身上,讓你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里。連你都不在自己身上花時間,憑什么別人還要在你的身上花時間?老師欠你的?第四,不要認為你花了自己的業余時間在學生會,你就達到要求了。在學生會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對自身素質的測試。如果你本身出了問題,要考慮的是如何改變自己,而不是想著如何阻止別人發現你的問題。也許至今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問題,因為你根本沒有把心思花在解決自身的問題上,只是在想老師為什么要讓你難堪。”
男孩被說得很尷尬,但是我相信,這種尷尬純粹是醒悟之后的尷尬。其實,很多問題都是類似的,如果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或許就不會那么排斥工作了。就拿活動總結會議來說,如果你認為這一份總結不僅僅是工作的總結,還有自己對于某個事物判斷的總結,或許你就能很好地接受它了。
小王剛參加工作一年,完全沒有辦法接受公司加班。她認為公司加班就是在占用她的個人時間。我問她:“公司之所以急著開總結會,是因為出現了問題嗎?”小王說是的,但是她又補充了一句:“反正周一就上班了,也能總結,為什么非得周六總結?”
“究竟是出了什么問題?”我問。
“我們去機場接活動嘉賓,司機的時間、嘉賓改簽機票之后的時間都沒對接上,現場很混亂。”
“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嗎?”
“這不是沒有開總結會嗎?我暫時還不清楚。”
看著她一張特別無所謂的臉,我有想沖上去把她打一頓的沖動。每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會體現出來。在工作中無法協調一系列的變動,難道在生活中就能協調了嗎?缺乏的就是一種預警的意識:沒有想到有人會自己改簽,沒有想到改簽會產生的票務,沒有想到通知安排調度的同事。一系列的“沒有想到”不僅僅證明工作做得不好,還證明這個人在生活中就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
我把自己的想法表達之后,問小王:“如果你生活中把家人的聚會安排得一塌糊涂,你會第二天再說,還是馬上跟所有親戚把事說清楚?”
“當然會立刻解釋清楚。”
“這與工作完全一樣,你身上已經出現了問題,你不解決,還企圖第二天再解決。這不能證明公司對你們太苛刻,只能證明你對自己壓根兒沒什么要求。”
“那你認為周末公司加班就是對的嘍?”
“如果你能把工作中發生的所有問題都當成是自身的提升,你根本就不會先計較公司是否加班。只有當一份工作變得只是單純的體力活時,你才要思考是否需要個人休息的時間。”
有人曾問:愛情與事業究竟哪個比較重要?我覺得好的愛情一定能包容事業。正如工作與生活沒有沖突一樣,所有反映在工作中的問題,都是關于這個人的成長問題。真正的工作不是讓你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換每個月的月薪,而是讓你用犯過的錯誤去糾正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