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金融學(第2版)
- 魯守博主編
- 4212字
- 2019-05-21 11:46:32
1.4 貨幣流通規(guī)律
1.4.1 貨幣流通
1.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的關系
在商品交換中,由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連續(xù)不斷的運動就是貨幣流通。流通中的貨幣往往交替發(fā)揮這兩種職能。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關系是: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貨幣流通是商品流通的結果。因此,貨幣流通的規(guī)模和速度受制于商品流通的規(guī)模和速度。但貨幣流通不是完全被動的,它對商品流通具有顯著影響,在一定條件下,貨幣流通還會超越商品流通而形成自身的運動。
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貨幣數量與商品流通規(guī)模相互適應。流通中貨幣數量過多時,多余貨幣會退出流通進入貯藏狀態(tài);反之,流通中商品數量多于貨幣時,貯藏的貨幣又會進入流通滿足商品流通需要。因為金屬貨幣也是商品,有價值,它與商品交換是等價交換,多余的貨幣會自行退出,貨幣短缺時又會返回流通領域。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與商品交換不是等價交換關系,因此,當流通中貨幣數量多于商品數量時,過多的貨幣會追逐特定數量的商品,當這種量超過一定程度時,會造成物價上漲,發(fā)生通貨膨脹。反之,當流通中的貨幣量少于商品量時,又造成部分商品價值不能完全實現。所以,適應商品流通需要的貨幣流通是商品經濟順利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要實現社會經濟的正常發(fā)展,就必須重視貨幣流通規(guī)模,使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相適應。
2.貨幣需要量與貨幣流通量
(1)貨幣需要量。貨幣需要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為保證商品流通正常進行所必需的貨幣量。流通中必需的貨幣量取決于三個因素:待實現的商品總量,單位商品的價格和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速度。可見,貨幣需要量是客觀量,不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意志。流通中貨幣需要量以公式表示為:

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等于待流通的商品總量和單位商品價格的乘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是單位貨幣一定時期的流通次數。該公式表明,流通中貨幣需要量與待實現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單位貨幣流通次數或速度成反比。
在金屬貨幣流通時,公式左邊的數量單純由右邊決定。在紙幣流通時,等式左邊的數量不僅決定于右邊數量,而且等式左邊的數量也會影響右邊的數量。因為貨幣數量既是內生變量,也是外生變量,受人為因素影響。
(2)貨幣流通量。貨幣流通量是流通中實際存在的數量,通常又稱貨幣供給量。實際的貨幣流通量通常并不完全等于貨幣需要量,為了保證貨幣供給量與貨幣需要量相適應,貨幣當局必須根據貨幣需要量提供貨幣供給,以有利于社會經濟正常發(fā)展。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下,貨幣需要量與貨幣流通量具有趨同性。在紙幣流通條件下,二者之間具有不確定關系,或者一致或者不一致。因為貨幣政策成為調節(jié)經濟的主要工具,控制和調節(jié)貨幣流通量不僅是為了實現貨幣流通自身平衡,還要實現宏觀社會經濟目標。在某些情況下,為實現宏觀發(fā)展目標,貨幣當局會人為增減貨幣供給數量,使流通中貨幣數量與貨幣需要量不完全相符。可見,貨幣需要量和貨幣流通量是不同的概念。貨幣需要量是客觀量,貨幣流通量受人為因素影響,帶有主觀性。
3.貨幣流通量與貨幣購買力
貨幣購買力是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數量。在一定條件下,單位貨幣購買的商品越多,貨幣購買力越大;反之,購買得越少,貨幣購買力越低。在金屬貨幣時期,貨幣數量對貨幣購買力影響不大,因為多余貨幣會自動退出流通領域,形成貯藏。而貨幣數量不足時,貯藏貨幣又回到流通中。但在信用貨幣時期,由于貨幣本身沒有價值,貨幣購買力與商品、勞務價格直接相關,價格水平又與流通貨幣數量正相關,也就是說,當過多的貨幣滯留在流通時,會造成過多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形成物價水平上升,使貨幣購買力降低;反之,當流通中貨幣數量較少時,商品價格會下跌,單位貨幣購買力會提高。因此,使用信用貨幣時,要保持貨幣購買力穩(wěn)定,就要保持貨幣數量與經濟發(fā)展要求相適應。
1.4.2 貨幣流通形式及渠道
1.貨幣流通形式
在現代信用制度下,貨幣流通有兩種形式:現金流通和非現金流通。現金流通是以紙幣和鑄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完成的貨幣收付行為;非現金流通是指各經濟主體在銀行存款賬戶基礎上通過銀行轉賬完成貨幣收付的行為。現金流通和非現金流通構成統(tǒng)一的貨幣流通。二者之間既是統(tǒng)一的、互相聯(lián)系的,但又互相區(qū)別。
(1)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表現在:①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當買方通過銀行將貨款轉給賣方時,這時發(fā)生的是非現金流通。當賣方收到貨款后提取現金用于日常零星購買時,這時又轉化為現金流通。當現金進入銀行賬戶時,現金流通轉化為非現金流通,使銀行資金來源增加,信貸投放增加,導致信用擴張。反之,資金從銀行流出,會造成信貸規(guī)模收縮。②由于現金流通和非現金流通相互轉化,因而它們在性質上一致。
(2)二者之間的區(qū)別。①服務對象不同。現金流通主要服務于個人、家庭小額貨幣收支;非現金流通主要服務于企事業(yè)之間大額貨幣收付行為。②受銀行控制程度不同。現金流通主要受個人支付行為支配,銀行對它支配、控制程度小;而非現金流通主要通過銀行轉賬辦理,處于銀行的監(jiān)督管理之下。
由上可見,現金流通和非現金流通的區(qū)別是相對的,在經濟主體的貨幣收付中,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意愿選擇支付方式。在當今信息、網絡技術高度發(fā)達的情況下,非現金流通日益成為主要的流通形式。
2.貨幣流通渠道
貨幣流通渠道是指貨幣進入和退出流通的路徑。與貨幣流通形式相適應,貨幣流通渠道有兩條:現金流通渠道和非現金流通渠道。
(1)現金流通渠道。現金由中央銀行發(fā)行庫轉入商業(yè)銀行業(yè)務庫,稱出庫,再由商業(yè)銀行業(yè)務庫投入流通領域,稱現金投放。現金投放渠道主要有四條:
①對個人工資及其他支付。它是機關團體、企事業(yè)等對職工發(fā)放工資、獎金、救濟金、撫恤金等。這是銀行向城市居民投入現金的主渠道,形成城市居民購買力。
②采購支出。主要是向城鄉(xiāng)集體及個體經濟單位采購農副產品、工礦產品、手工產品時支付的現金。農副產品采購支出是銀行向農村投放現金的主要渠道,形成農村居民購買力。
③行政管理費支出。包括機關、團體、企業(yè)、事業(yè)等從銀行提取現金支付管理費用,滿足日常開支。
④財政支出和信用支出。財政支出主要包括國家對農村的財政支援、抗災、救濟撥款等,對國債的還本付息也以現金形式進行。信用支出主要有:銀行對農村企業(yè)、個人貸款,儲戶提取存款,金融債券的還本付息等。
上述支出分兩大類:購買支出和非購買支出。前者是投放貨幣取得商品,如采購支出。后者是投放貨幣而沒有取得商品,如工資支出、財政撥款、信用支付等。
當現金從流通領域回到商業(yè)銀行時,稱為現金回籠,再從商業(yè)銀行業(yè)務庫回到中央銀行發(fā)行庫,稱入庫。現金回籠渠道包括:
①商品銷售收入。主要是企業(yè)單位銷售商品獲得現金收入,銷售的商品包括消費資料和生產資料,這是現金回籠的主渠道。
②服務收入。是服務單位提供服務而獲得收入,也稱服務回籠。如提供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娛樂,公共交通等服務而獲得收入。
③稅費收入。指單位和個人向國家交納稅款、罰沒款項、各種費用等取得收入。
④信用收入。指金融機構吸收存款,收回到期貸款等得到現金。
(2)非現金流通渠道。非現金流通渠道是通過銀行轉賬完成各主體之間的貨幣收付活動,它只使各單位存款賬戶數額發(fā)生增減變化,而不影響銀行存款總量。根據轉賬結算的內容,非現金流通渠道主要有以下四條:
①商品價款收支。這是由各主體之間因購買活動而形成貨幣收付,它是非現金流通的主要部分。
②勞務費用收支。這是各單位之間因發(fā)生勞務活動產生的貨幣收付行為。
③貨幣資金的繳撥。主要包括各單位上繳的利稅費,財政部門撥付給行政機關、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經費以及主管部門與下屬單位之間的資金撥付等。
④信貸資金的發(fā)放和回收。主要指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各單位發(fā)放貸款及回收到期貸款等。
1.4.3 貨幣流通規(guī)律
對于貨幣流通規(guī)律,我們分別探討金屬貨幣流通規(guī)律和紙幣流通規(guī)律。
1.金屬貨幣流通規(guī)律
金屬貨幣包括銅、鐵、銀、金等形式,最初以不規(guī)范的條塊方式充當流通媒介,但后來在流通實踐中不斷發(fā)展,逐步演化為規(guī)范化的鑄幣流通。此時,金屬貨幣與各種商品實行等價交換,進入流通中的金屬貨幣數量能自動適應商品流通需要,所以,在金銀貨幣流通速度穩(wěn)定的條件下,一定時期金銀貨幣的流通規(guī)律可以概述為:一定時期內流通所需貨幣量與待流通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則有:

在金銀貨幣流通條件下,當一定時期內貨幣流通速度為1次和實行等價交換條件下,流通中金銀的價值量與流通中的商品價值量相等;但當生產金銀的勞動生產效率變化時,單位金銀貨幣的價值量會發(fā)生反向變動。假定待流通商品價值量不變,當生產金銀生產率提高,單位金銀貨幣的價值量降低,流通中需要的金銀貨幣數量就會增加;反之則相反。所以,流通中金銀貨幣的需要量與單位金銀貨幣包含的價值量成反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但與待流通商品價值量成正比。
在商品流通中若出現賒銷行為,則會直接引起貨幣流通數量的變化,即賒銷的發(fā)生會導致貨幣流通量減少,賒銷到期時又會引起貨幣流通量的增加,所以,由賒銷或債務清償引起的貨幣減少或增加,會改變貨幣流通量,因此,流通中所需要貨幣量現在應修改為:

2.紙幣流通規(guī)律
在金銀貨幣流通條件下,單位貨幣價值量是穩(wěn)定的。然而,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并不固定。當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與單位金銀貨幣的價值量相等時,市場上的價格總水平同金銀貨幣流通時完全一樣,紙幣發(fā)揮了與金銀貨幣相同作用。若當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是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十分之一時,則流通中商品和勞務價格總額就會10倍于金銀貨幣流通時的價格水平。這表明,在紙幣流通情況下,商品價格總額既決定于商品價值大小,又決定于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銀價值。同時,假定貨幣流通速度不變,在單位紙幣代表的價值量與金銀貨幣價值量相等時,則流通中需要紙幣量與金屬貨幣流通時需要的數量相同。但當紙幣所代表價值量是金屬貨幣價值量十分之一時,流通中需要的紙幣數量也會增加10倍。可見,紙幣代表的價值高低,與價格成反比關系,與紙幣數量成正比。
對紙幣流通規(guī)律,馬克思指出:紙幣流通的特殊規(guī)律只能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系中產生。這一規(guī)律簡單說來就是:紙幣的發(fā)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數量。既然紙幣代表金幣進行流通,如果紙幣發(fā)行量與金幣量相一致,這時紙幣作用與金幣完全一樣。但如果紙幣發(fā)行量超過它所代表的金屬貨幣量,就會造成單位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相反,紙幣發(fā)行量若低于需要量則會造成信用緊縮,物價下降,失業(yè)增加及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