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貨幣的規定性

貨幣的規定性表現在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兩方面。

1.3.1 貨幣“質”的規定性

從價值形式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到,貨幣是從商品交換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但貨幣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所以說,貨幣的本質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體現了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所以,貨幣“質”的規定性實際解決的是“什么是貨幣”的問題。

馬克思曾指出,貨幣代表著一定的社會關系,但這種關系卻采取物的形式表現出來。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不同社會形態下貨幣的共性;貨幣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體現的生產關系是貨幣所具有的特性。

1.貨幣的共性

貨幣充當一般等價物有三個主要特征:

(1)貨幣最終也是一種商品。也只有它是商品才能發揮各項職能。

(2)貨幣是一切商品的價值表現形式。自從貨幣產生后,所有商品的價值不再由另一種普通商品來表現,而是通過貨幣這種特殊商品來表現。任何商品只要能換取貨幣,該商品的價值得以實現,生產商品的私人勞動得到社會承認,這為生產的繼續進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3)貨幣具有購買一切商品的能力。貨幣雖然來源于商品,但它不同于一般普通商品。貨幣的本質特點決定了它成為財富的一般代表,誰擁有了貨幣,也就擁有了財富。因此,貨幣為整個社會普遍接受和使用,能和任何商品相交換。

2.貨幣的特性

貨幣在不同歷史階段體現著不同社會生產關系。在奴隸社會,貨幣大量掌握在奴隸主手中,因此,貨幣成為奴隸主購買奴隸的工具,貨幣反映了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關系。在封建社會,封建地主以貨幣地租的形式剝削農民,它體現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剝削關系。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貨幣不僅可以購買一般商品,而且還可以購買勞動力,因此,貨幣轉化為資本,貨幣也就成了資本家用來生產和占有剩余價值的工具。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貨幣服務于國家、企業和個人,體現了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的互助合作關系。當然,不否認在社會主義商品貨幣關系中,仍然存在著商品生產的內在矛盾,甚至少數人會利用貨幣從事犯罪活動,但這些矛盾,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利用自身力量和適當手段加以克服和解決。

1.3.2 貨幣“量”的規定性

貨幣數量多少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不同時期出現的通貨膨脹大多與該時期貨幣供應增長過快、過多有關。而某些失業現象增多、經濟蕭條的出現也往往與該時期貨幣供應下降相聯系。可見,貨幣供給數量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貨幣“量”的規定性實際上是解決“貨幣是什么”的問題,即貨幣包含的范圍及數量多少的問題。

1.西方學者的貨幣數量觀

西方學者通常將貨幣定義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認為只要具備這兩種職能的物品就是貨幣。這在金屬貨幣流通階段是不存在疑問的。但后來,隨著銀行券和紙幣等代用貨幣的出現,以及再后來匯票、本票、支票等信用工具的產生,爭議也就出現了。因為紙幣、支票等也能充當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它們或多或少具有貨幣性。那么,貨幣的范圍到底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各類學者各有不同認識。

第一類學者僅僅將通貨看作貨幣。

第二類學者將通貨和活期存款共同看作貨幣,因為通貨與活期存款可以相互轉化,二者具有類似性。如果用C代表通貨,用Dd代表活期存款,用M1代表貨幣量,則有:

M1=C+Dd

第三類學者如克勞爾認為,在現代社會中,有些信用工具如銀行透支額、信用卡和旅行支票等也可以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也應看作貨幣。如果用T代表上述這些工具,則貨幣的范圍應修改為:

M1=C+Dd+T

但有的學者對于將銀行提供的透支額、信用卡、旅行支票等納入貨幣范圍的觀點提出反對意見。因為使用銀行卡透支所購買的商品最終要用現金或活期存款支付,因此交易媒介與支付手段是有差別的。而把透支額和信用卡所代表的貨幣量計算在貨幣范圍內形成重復計算,因而并不可取。

第四類學者認為,貨幣作為一種資產具有貯藏職能,因此,全部銀行體系的儲蓄存款、定期存款也應屬于貨幣范圍,這是因為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活期存款及現金。如果用DS代表商業銀行體系的儲蓄存款,用Dt代表商業銀行體系的定期存款,則以M2表示的更廣泛的貨幣范圍應修改為:

M2=C+Dd+Ds+Dt

第五類學者認為,在西方國家,除了商業銀行能夠接受儲蓄和定期存款外,一些專業銀行也接受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因此在邏輯上就不能把這些金融機構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排除在貨幣范圍之外。如果用Dn代表這些專業銀行的定期和儲蓄存款等,用M3代表更廣泛的貨幣范圍,則有:

M3=M2+Dn

第六類學者認為,由于金融市場不斷發展,許多金融工具具有相當程度的流動性,如各類債券、保險公司的保單、互助基金、股票等,這些金融資產在金融市場上都可以變現,它們與狹義貨幣相比只是流動性高低不同,也應包含在貨幣范圍內。若用L代表上述這些金融工具,以M4代表最廣泛的貨幣范圍,用公式表示則有:

M4=M3+L

總之,關于貨幣范圍的認定,目前學者尚未取得一致意見。但多數學者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把現金和活期存款作為貨幣的基本定義及范圍,這是因為:

(1)貨幣的主要職能是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貨幣的貯藏職能屬次要職能。

(2)作為交易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交易成本較低,而作為貯藏職能的貨幣交易成本較高。

2.馬克思關于貨幣數量范圍的觀點

馬克思在其經濟著作中對貨幣范圍的論述,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盡相同,大致可以歸結為狹義和廣義之分。

(1)狹義的貨幣范圍。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明確指出:“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就是貨幣,并且“有一種商品在歷史過程中奪得了這個特權地位,這就是金”;在《資本論》第2卷中,他進一步指出,“在這整個第2卷中,我們所說的貨幣是指金屬貨幣,不包括象征性的貨幣、單純的價值符號和尚未闡明的信用貨幣”。而在第3卷中他卻改變了原先的表述,他這樣指出:“我們這里所說通貨的量,指的是一個國家內一切現有的流通的銀行券和包括貴金屬條塊在內的一切硬幣的總和。”由此可見,第1卷談的貨幣僅指金,第2卷指的是金屬貨幣,到第3卷是指硬幣和銀行券之和,貨幣范圍逐步擴大。

(2)廣義的貨幣范圍。馬克思認為,貨幣的形式是可以多種多樣的,職能資本家“要預付的資本必須以貨幣形式預付,并不會由于這個貨幣本身的形式(不論是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價值符號或其他等)而消除。”他還進一步指出信用貨幣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銀行券、匯票、支票,信用貨幣是一種象征性貨幣,而“用一種象征性的貨幣來代表另一種象征性的貨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這樣,貨幣可能采取的形式就具有無限多樣性。馬克思有時甚至把商業票據也列入信用貨幣范圍。馬克思之所以將貨幣范圍作寬窄不同的劃分,是由當時歷史條件和商品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金屬鑄幣流通,后來,隨著商品經濟擴大,出現了票據流通,因此,把票據流通納入貨幣具有現實性。可見,馬克思把任何時候都不受限制、可以穩定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金鑄幣視為流通的基礎,在研究實際問題時又根據實際不斷發展貨幣理論,這是符合實際需要的、科學的研究態度。由于貨幣現象的復雜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對貨幣范圍做出絕對肯定的劃分,這是由客觀實際情況決定的。

3.我國對傳統貨幣量范圍的片面認識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觀念中的貨幣數量范圍是指現金,或者將貨幣等同于“錢”,形成這種認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片面的依據、理解了馬克思關于貨幣理論的論述。依據馬克思所說的通貨的量是指一個國家內一切現有的流通的銀行券和包括貴金屬條塊在內的一切硬幣的總和,認為通貨只包括紙幣和硬幣。

(2)機械地承襲了20世紀初期蘇聯的理論觀點和實際做法。當時蘇聯不承認生產資料是商品,不承認為生產資料服務的非現金結算屬于貨幣流通,把轉賬結算排除在貨幣流通領域之外,這種觀點直接影響了我們的做法。

(3)源于過去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時期,對資金管理非常嚴格,存款和現金之間不能自由轉化,所以,存款貨幣也就不被看作貨幣范圍。

片面的認識導致了實踐的片面性,這表現在:

(1)由于不承認轉賬結算領域中的存款屬于貨幣,實質上也就否認了該領域有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存在。

(2)把衡量貨幣流通正常與否的指標只歸結為現金流量的多少這一指標,現金流通數量多于社會商品零售額,就簡單認為貨幣流通數量過多;相反,當銀行回籠現金增加時,就認為流通中現金會減少,未能認識到這也可能是貨幣供給量增大的結果。

(3)分析物價上漲的原因也僅僅將其歸結為是現金流通量過多引起的,而看不到存款通貨的膨脹或結構調整所形成的合理漲價部分,僅把通貨膨脹與現金流通多掛鉤。

實踐證明,統一的現金流通不僅應包括現金,而應該是現金和存款貨幣之和。這是因為現金和存款貨幣之間在數量上互相轉換,很難做出準確劃分。

1.3.3 貨幣量的層次劃分

所謂貨幣量的層次劃分,就是把流通中貨幣按照流動性大小進行排列,分成不同層次并用一定符號表示的一種方法。劃分這種層次的目的是把握各種貨幣的性質、運動特征及對商品流通的不同影響,以便中央銀行制定有效的貨幣政策。

1.西方國家對貨幣層次的劃分

西方國家對貨幣層次的認識,有一個漫長過程。19世紀上半期,西方大多數國家實行金銀復本位制,當時發行的銀行券就不被作為貨幣看待。盡管這時也有了銀行匯票和銀行支票的結算方式,但人們也未意識到可轉賬的活期存款就是貨幣。到了19世紀下半期至20世紀初期,各國中央銀行相繼成立,客觀上要求中央銀行對經濟、金融情況有及時地了解和判斷,在此情況下,人們才將銀行券和活期存款也看成貨幣。到20世紀中期,世界各國普遍流行關于可轉賬的活期存款和紙幣同樣是貨幣,將各種其他銀行存款也看作貨幣的觀點。當今世界各國根據自身不同情況,公布了互不相同的貨幣供給量層次指標體系,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調整。

現主要介紹世界上幾個國家的貨幣層次劃分情況。這些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達程度上包括發達、中等發達和欠發達三個層次,在外匯管理方面涉及完全開放型和部分管制型兩種,在地域上橫跨歐、亞、非三個大陸。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情況能反映當今世界各國貨幣供應統計實踐的概貌。

(1)英國關于貨幣層次劃分情況。情況如下:

M1=在英格蘭銀行之外流通的現鈔和硬幣+英國私人部門的英鎊即期存款

M2=流通的現鈔和硬幣+英國私人部門持有的在銀行的10萬英鎊以下的活期存款+其他存款(一個月內通知銀行提取的零售性存款)

英鎊M3=M1+英國私人部門的英鎊定期存款+英國公有部門的英鎊存款

M3=英鎊M3+英國居民持有的其他通貨存款

PSL1=私人部門所持有的英鎊M3+私人持有的國庫券+私人在地方機構及金融機構的存款+納稅存款證+銀行承兌匯票

PSL2=PSL1+國民儲蓄證券+在住房協會、信托儲蓄銀行和國民儲蓄銀行的存款

(2)日本對貨幣供應層次劃分。日本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統計分四個層次,分別是M1、M2+CDs、M3+CDs和廣義流動性,其中狹義貨幣劃分:

M1=現金+活期存款

現金指銀行券發行額和輔幣之和減去金融機構庫存現金后的余額;活期存款包括企業支票活期存款、活期儲蓄存款、通知即付存款、特別存款和納稅準備金存款。

M2+CDs=M1+準貨幣+可轉讓存單

其中,準貨幣包括定期存款,零存整取存款,非居民日元存款和居民外幣存款;CDs是指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

M3+CDs=M2+CD+郵政、農協、漁協、信用合作和勞動金庫的存款以及貨幣信托和貸方信托存款

此外還有廣義流動性,它等于“M3+CDs”+回購協議債券、金融債券、國家債券、投資信托和外國債券。

在上述各層次貨幣統計中,存款持有者包括非金融性公司、個人和地方政府。

(3)美國的貨幣層次劃分情況。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貨幣供應量統計由M1、M2、M3、M4等四個層次組成。

M1=流通中現金+活期存款+其他支票賬戶存款+旅行支票

M2=M1+商業銀行發行的隔夜回購協議(RP)+隔夜歐洲美元存款+貨幣市場互助基金股份(MMMF)+在所有存款機構的儲蓄和貨幣市場存款賬戶(MMDA)+在所有機構的小額定期存款

M3=M2+所有存款機構的大額定期存款+定期回購協議和定期歐洲美元+貨幣市場互助基金股份

M4=M3+短期財政部證券+商業票據+儲蓄債券+銀行承兌票據

注:①是指財政部、聯邦儲備銀行和橫跨州內機構以外的硬幣和紙幣。

②是指在銀行的無息支票賬戶。

③是指可轉讓提款單賬戶(NOW),超級可轉讓提款單賬戶(super NOW),自動轉賬賬戶(ATS),信用協會股金提款賬戶等賬戶的計息賬戶。

④是指存款機構的計息賬戶,每月開出的支票數額有限。

⑤、⑥分別是指發行的定期存單面額在100000美元以下和以上者。

在貨幣供應量統計體系不含外匯存款的國家中,美國最具代表性,它擁有高度發達的經濟和金融市場體系,美元作為最重要的國際貨幣,其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高度開放,巨額游資成為貨幣供應統計的擾動因素,致使貨幣供應量與經濟運行和物價之間的關系變得松弛,如果把巨大且不穩定的外匯存款添加到貨幣供應中,勢必進一步弱化貨幣供應量的監測價值。

(4)歐洲中央銀行貨幣層次劃分。其貨幣供應量由三個層次組成,分別是狹義貨幣M1,中間貨幣M2和廣義貨幣M3,其中M3是歐洲中央銀行重點監測的指標。

狹義貨幣M1=現金+具有即時支付能力的存款,如隔夜存款是歐洲中央銀行貨幣統計中流動性最強的貨幣,處于貨幣體系的最底層。

中間貨幣M2=在狹義貨幣的基礎上增加了期限為兩年以下的定期存款。

廣義貨幣M3=在中間貨幣M2基礎上增加了回購協議、貨幣市場基金(MMF)和貨幣市場票據,期限為兩年以內的債券。期限超過兩年的定期存款在廣義貨幣M3之外統計并公布,作為一個參考指標。

(5)愛爾蘭貨幣供給層次。劃分情況如下:

狹義貨幣M1=流通中現金+可轉賬性本、外幣存款

廣義貨幣M3E=M1+本、外幣儲蓄存款+本、外幣帶利息可轉賬性存款

(6)埃及貨幣供給劃分。由于經濟、金融市場不發達,其貨幣層次劃分相對簡單。

狹義貨幣M1=流通中現金+本幣可轉賬性存款

國內流動性M2=M1+外幣活期存款+本、外幣儲蓄存款+郵政儲蓄存款

2.我國貨幣供給統計口徑

為了加強宏觀監測,更好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根據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實際情況和國際通用的統計原則,199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向社會公布貨幣供應量統計指標。當時貨幣供應量分為三個層次:M0為流通中現金;狹義貨幣M1由M0和能開支票進行支付的單位活期存款組成,不包括居民的活期儲蓄;廣義貨幣M2由狹義貨幣M1和準貨幣(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組成。從1996年起貨幣供應量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對貨幣供應量范圍進行了第一次修訂,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計入M2。2002年初,隨著我國金融統計機構范圍的拓展,中國人民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統計進行了第二次修訂。目前,我國對貨幣供給量的劃分基本分為四個層次,經常公布的是三個層次。

M0:流通中現金,即在銀行體系外流通的現金。

M1:狹義貨幣供應量,即現金加上企業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即廣義貨幣供給量,是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

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

M1被稱為狹義貨幣,流動性較強,是現實購買力,M2被稱為廣義貨幣,M2與M1之差被稱為準貨幣,流動性較弱,是潛在購買力。M3是考慮到金融創新現狀而設立的,暫未測算。截至2013年2月,我國廣義貨幣供給量達到99.86萬億元,逼近100萬億元,居世界第一。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貨幣層次的劃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了提高成員國貨幣金融統計對風險的敏感性反映,增強不同國家之間主要金融指標的可比性,于1996年制定并頒布了《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Manual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隨后分別于1997年和2000年兩次修改。《統計手冊》為貨幣供應量統計提供了概念、框架體系和基本方法,是指導各國貨幣供應量統計的重要文件。在1997年版的《統計手冊》中,對貨幣供應量統計的一般性原則、貨幣定義和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給予具體表述。

貨幣供應量統計的原則:貨幣在經濟政策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中央銀行在編制貨幣供應量時必須依據機構組織和市場特點,以滿足政策制定和經濟分析的需要。根據這一基本原則,各國在編制貨幣供應量時,主要考慮的應當是本國經濟、金融特點,以實證分析為主要依據。

貨幣的定義:貨幣是金融中介機構的負債,包括流通中現鈔、可轉讓存款和近似的公眾金融資產。其中,金融中介機構主要指存款金融部門,金融工具包括以本幣面值和外國貨幣面值兩種。哪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被包括在廣義貨幣統計中,應當通過實證性研究確定,在不同方案中選擇與宏觀經濟變量——通貨膨脹和名義經濟產出——最具有密切關系的作為確定廣義貨幣供應量統計標準。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是:

M0=現金,即本幣流通中現金

M1=狹義貨幣,即M0+可轉讓本幣存款和在國內可直接支付的外幣存款

M2=狹義貨幣和準貨幣,即M1+一定期限內的(三個月到一年之間)單位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外匯存款+CD

M3=廣義貨幣,即M2+外匯定期存款+商業票據+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

隨著金融業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貨幣概念有了很大程度地擴展,僅僅采用金融中介的負債已不能完全反映貨幣內容,也不能涵蓋所有成員國的貨幣構成,在這種情況下,1997年版的《統計手冊》對貨幣和貨幣分層的定義已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因此在2000年版的《統計手冊》中,取消了對貨幣和貨幣分層的定義,轉而采用更為原則和籠統的方法規范貨幣供應量統計。

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我們不能確定哪個層次的貨幣總量指標是真正的貨幣,如果各貨幣總量指標走勢一致,無論根據哪個層次指標來實施貨幣政策其結果會大體一致。這樣,就不能確定貨幣層次這一事實不會給實際工作造成損失。但如果根據各個貨幣層次總量制定的政策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會給我們的決策帶來極大困難和迷惑,從而給實際工作帶來極其不同的嚴重后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临湘市| 鄂托克前旗| 甘肃省| 木兰县| 秀山| 汶川县| 霍山县| 崇信县| 巨野县| 张掖市| 曲沃县| 新化县| 抚顺县| 永州市| 刚察县| 苏尼特右旗| 麻江县| 永靖县| 开平市| 思南县| 赤城县| 萝北县| 姜堰市| 宝山区| 瑞安市| 通州市| 衡阳县| 沾益县| 丹巴县| 枣庄市| 连江县| 新昌县| 天台县| 开平市| 西平县| 海林市| 承德县| 河源市| 天长市|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