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3.1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關于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夏皮羅在其《宏觀經濟學》中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宏觀經濟學考察的是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包括國民經濟中物品和勞務的總量和資源的總利用量是如何決定的,以及引起這些總量波動的原因是什么。”他力圖說明:為什么有時候勞動力中的失業人數小到3%,而另一些時候卻大于9%,甚至9%以上;為什么有些時候國民經濟的生產能力按工人、工廠、設備和技術知識來衡量達到了充分利用,而有些時候這種生產能力卻有很大一部分被白白被浪費掉。他還力圖說明:為什么生產出來的物品和勞務總量在某十年當中以年平均4%的速度增長,而在另一個十年中卻以2%的平均速度增長,為什么有些時期價格水平急劇上升,而另一些時期卻保持穩定,甚至下降。簡而言之,宏觀經濟學力圖回答的是經濟生活中確實“大”的問題——充分就業還是失業,充分開工的生產還是開工不足的生產,一個令人滿意的增長率還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增長率,通貨膨脹還是物價水平穩定。

既然宏觀經濟學以國民經濟總體為研究對象,它就必然要研究衡量國民經濟總體活動的總量指標及其變動情況,如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變動,國民收入與經濟增長、經濟周期、充分就業、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利率與匯率之間的關系,如何通過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來對國民經濟進行調節等。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宏觀經濟學涉及的都是國民經濟的重大問題,自凱恩斯開始,經濟學家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各種理論及模型,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宏觀經濟學大體上由4部分組成: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宏觀經濟問題分析和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包括導論(宏觀經濟學的定義、研究對象、特點,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研究方法)、國民收入核算理論、消費與儲蓄理論、投資與貨幣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包括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宏觀經濟問題分析包括失業理論、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技術進步政策、鼓勵資本形成政策、人力政策、對外貿易政策及宏觀經濟學流派等。

1.3.2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研究方法,宏觀經濟學也不例外。宏觀經濟學在對國民經濟進行總量分析的同時,還采用了以下一些具體的研究方法。

1.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方法

均衡一詞原是物理學用語,指相互作用的力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經濟學中的均衡,是指經濟系統中各種力量相互作用而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狀態。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這種狀態將繼續保持下去。

均衡分析就是要揭示經濟系統處于均衡狀態所需要具備的條件,找出變量變動的方向,從而說明如何來滿足這些條件。應該注意的是,均衡分析方法并不是描述從不均衡到均衡的具體變化過程,而是論證均衡存在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以及如何實現均衡。在宏觀經濟學中,均衡分析法廣泛運用,例如,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正是運用均衡分析方法說明國民收入實現均衡的條件,這些條件的變動如何引起均衡狀態的變化,以及如何實現國民收入的均衡。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運用的主要是均衡分析方法。與均衡相對應的是非均衡分析方法。非均衡分析最早見于希克斯的《價值與資本》,他通過引進計劃、預期等概念,分析了經濟如何從非均衡走向均衡的動態過程。20世紀60年代,為了重新解釋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建立起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經濟學家克羅沃、萊榮霍夫德、巴羅、格羅斯曼、貝納西等人提出了非均衡分析方法。目前,非均衡分析方法越來越受到宏觀經濟學家的青睞。

2.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方法

靜態原是物理學的用語,指事物不再發生變化的狀態。在經濟分析中,靜態分析是指探討經濟變量在同一時期內的相互關系,它不涉及變量在不同時期中的變化。靜態分析通常與均衡分析結合起來運用,如分析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等時采用靜態分析。靜態分析一般只能在一些嚴格的假設條件下分析實現均衡的條件。

比較靜態分析是指分析在已知條件發生變化以后,均衡狀態的變動。值得注意的是,比較靜態分析不考察從一種均衡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而是對兩種均衡狀態進行對比。例如,在IS-LM模型分析中,當IS或LM曲線移動時,會引起均衡狀態的改變,進而分析IS或LM移動對國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影響。

動態分析則是探討宏觀經濟變量及其均衡在不同時期的變動。其本質是把經濟變動過程中的時間變量考慮在內。例如,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假說(消費函數)是把時間變量考慮在內,分析一個人一生的收入對消費支出的影響;又如,經濟周期理論就是把時間因素考慮在內,研究經濟增長隨著時間變化而周期性變化的規律。

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主要采用比較靜態分析方法,而凱恩斯以后的宏觀經濟理論則主要采用動態宏觀分析方法。

3.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方法

規范分析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對經濟問題提出分析和處理的標準,并提出如何才能達到這些標準的對策建議。規范分析回答的是“應該是什么”或“怎么樣”的問題。這里的價值判斷指的不是對商品的價值進行的判斷,而是對經濟事物的社會價值的判斷,是對經濟事物的贊成或不贊成所做的判斷。它受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因而所得出的結論無法用經驗事實來驗證,或者說規范命題沒有正誤之分。

實證分析是以一定的假設為前提,然后分析其經濟行為及效果,并試圖對結論進行檢驗。實證分析回答的是“是什么”。它排除價值判斷,只研究經濟本身的內在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來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效果。宏觀經濟學在對國民經濟進行總量分析時,既進行實證分析,也進行規范分析,凱恩斯本人在進行宏觀分析時主要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它力圖說明總需求的變動引起收入、就業和價格方面的變動情況;凱恩斯的追隨者也大都采用實證分析方法。不過,20世紀70年代以來,規范分析方法越來越受到經濟學家的重視。例如,經濟學家們認為,要研究經濟增長的價值和意義,而不能只為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要研究充分就業、穩定物價和國際收支平衡的福利含義,而不能只把它們作為行動的目的;要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符合某種價值標準,而不能只主張實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4.邊際分析方法

邊際分析方法是微觀經濟學常用的方法,但是,宏觀經濟學也廣泛采用此方法。與微觀經濟學不同的是:宏觀經濟學采用邊際分析方法來分析經濟總量變動之間的關系,例如,在分析收入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時,采用收入增量對消費增量和儲蓄增量的影響,其影響程度,前者稱為邊際消費傾向,后者稱為邊際儲蓄傾向;又如,在分析乘數和加速數時,也都采用邊際分析方法。

【補充資料】

宏觀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3個階段。與此相適應,宏觀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也經歷了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理論向宏觀經濟學范式轉變和宏觀經濟學“本土化”3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這一階段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初,研究的中心問題是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及其應用。20世紀50年代,在完成經濟恢復任務以后,我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歷程。20世紀50年代,我國經濟理論界論證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符合馬克思關于擴大再生產兩大部類的關系和列寧關于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原理。與此同時,我國討論了如何使工業與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基本建設與人民生活保持一定比例的發展問題,提出了綜合平衡、保持經濟協調發展的經驗標準和數量界限。20世紀60年代,我國老一代經濟學家于光遠、孫冶方等組織和發起了再生產、經濟核算和經濟效果三大問題的討論,并取得了頗有建樹的理論成果。劉國光和董輔礽于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社會主義再生產問題》和《社會主義再生產和國民收入問題》反映了當時的研究成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再生產理論,并且出版了《學習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兩大部類對比關系研究》和《社會主義再生產有關再生產范疇的分析》等著作。

第二階段,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理論向宏觀經濟學范式轉變。這一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前。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國開始了市場取向的改革之路,理論界積極引進現代經濟學。一些中青年經濟學家的宏觀經濟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有戴園晨的《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學》(1986年),符鋼戰、史正富、金重仁的《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分析》(1986年)和樊綱等的《公有制宏觀經濟理論大綱》(1990年)。這一階段,理論研究開始從生產領域轉向整個國民經濟的研究,并且采用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內容涉及宏觀經濟學的各個方面。

第三階段,宏觀經濟學“本土化”。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我國經濟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與此同時,中國的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以后,也進入了本土化階段,即根據中國經濟的現實特點,采用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理論,從而建立起中國版的宏觀經濟學。這一階段涌現出了許多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有:吳敬璉的《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1990年)和《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1999年)、于光遠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1992年)、張卓元的《論爭與發展:中國經濟理論50年》(1999年)、樊綱的《非均衡的中國經濟》(1992年)、貝納西的《市場非均衡經濟學》(1989年)與《宏觀經濟學:非瓦爾拉斯分析方法導論》(1990年)、吳曉求的《緊運行論——中國經濟運行的實證性考察》(1991年)、《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分析——從供求角度所作的考察》(1992年)、楊瑞龍的《宏觀非均衡的微觀基礎》(1992年)、李拉亞的《通貨膨脹機理與預期》(1991年)、陳學彬的《宏觀金融博弈分析》(1998年)、陳東琪的《強波經濟論》(1992年)、《微雕論——走出短缺后的中國經濟與政策》(1999年)、鄭超愚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的理論框架》(1998年),此外還有大量的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論文。其中,吳敬璉、樊綱等從中國經濟實踐出發確立了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分析角度,歷以寧、貝納西、吳曉求、楊瑞龍等引入非均衡概念,并致力于將宏觀經濟結構置于合理的微觀分析基礎之上;樊綱等引入了制度分析,李拉亞、宋國青、陳學彬等引入預期與博弈分析,陳東琪等系統化了在20世紀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形成的微調理論,鄭超愚、李曉西嘗試構造一個一致的宏觀經濟分析理論框架。

可以說,經過大批經濟學家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理論體系或稱其為中國版的宏觀經濟學,為宏觀經濟調控建立了理論基礎。不過,距離成熟的中國版宏觀經濟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資料改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龙胜| 东丽区| 河间市| 和林格尔县| 河东区| 永泰县| 长葛市| 江永县| 昌乐县| 汪清县| 浦东新区| 瓦房店市| 太原市| 常熟市| 高台县| 洛隆县| 金塔县| 武夷山市| 西贡区| 都匀市| 乐安县| 睢宁县| 灵台县| 栾川县| 丹东市| 平利县| 万载县| 称多县| 清流县| 丹凤县| 平陆县| 晴隆县| 旌德县| 临安市| 阳山县| 囊谦县| 张北县| 沁阳市| 双峰县| 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