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消費物價指數
消費物價指數(CPI)用來監測生活費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動情況。當消費物價指數上升時,一般家庭必須支出更多的貨幣才能維持同樣的生活水平;相反,當消費物價格指數下降時,人們可減少支出的貨幣量。認識消費物價指數,對人們了解自己的生活水平變化狀況及政府相對于指數變化而采取的政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旨在增加人們收入水平的政策制定者來說具有重要的指標參考價值。
2.2.1 消費物價指數的計算原理
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普通消費者所購買的物品與勞務的總費用的衡量標準。當美國勞工統計局計算消費物價指數和通貨膨脹率時,要使用成千上萬種物品與勞務的價格數據。為了說明如何編制這些統計數字,假設消費者只購買兩種物品——漢堡與上衣,如表2.5所示。
表2.5 消費物價指數及通貨膨脹率的計算

表2.5講述了消費物價指數計算的基本原理。表2.5中,2008年是基年。這一年,一籃子漢堡和上衣的費用是8美元。因此,各年的消費物價指數等于各年的一籃子物品價格除以8美元并乘以100。2008年的消費物價指數是100,2009年的消費物價指數是175。這意味著,2009年一籃子物品的價格是基年的175%。換個說法,基年價值100美元的一籃子物品在2009年值175美元。同樣,2010年的消費物價指數是250,表示2010年的物價水平是基年物價水平的250%。
【知識鏈接】
美國勞工統計局編制的CPI的籃子里有什么?當美國勞工統計局編制消費物價指數時,竭力想根據消費者購買的每一種物品的多少來對這些物品與勞務進行加權。這些被選進籃子里的主要物品與勞務有:①住房,它占普通消費者預算的43%,這個項目包括住所費用(33%)、燃料和其他公共服務(5%),以及家具和維修(5%)。②交通,占有17%,包括用于汽車、汽油、公共汽車和地鐵等的支出。③食物和飲料,占15%,包括在家消費的食物(8%)和在外面消費的食物(6%)以及含酒精的飲料(1%)。④醫療、休閑活動、教育和通信,大約各占6%,這一項包括諸如大學學費和個人計算機等費用。⑤包括衣服、鞋和首飾在內的服裝占消費者預算的4%。⑥其他物品與勞務,如香煙、理發和喪葬費支出。
(本案例由作者根據相關資料改寫)
2.2.2 用消費物價指數來計算通貨膨脹率
消費物價指數是計算通貨膨脹率、反映消費者購買物品與勞務的能力變化的更好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當期通貨膨脹率=(當期CPI-上期CPI)÷上期CIP×100%
這樣,對表2.5進行核算,可以得出2009年的通貨膨脹率是75%,2010年是43%。
2.2.3 消費物價指數(CPI)存在的問題
消費物價指數的目的是衡量生活費用的變動。換句話說,消費物價指數是要確定為了保持生活水平不變,收入應該增加多少。但是,消費物價指數并不是生活費用的完美衡量指標。這個指數有3個受到廣泛承認但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稱為替代偏向。當價格年復一年地變動時,它們并不都是同比例變動的:一些物品的價格上升得比另一些快。消費者對此的反應是少購買價格上升相對較快的物品,多購買價格上升較慢甚至是價格下降的物品。這就是說,消費者傾向于用那些變得不太昂貴的物品來替代。如果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時假設一籃子物品是固定不變的,就忽略了消費者替代的可能性,從而高估了從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費用的增加。
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設想在基年蘋果比梨便宜,因此,消費者購買的蘋果比梨多。當勞工統計局編制一籃子物品時,它包括的蘋果就比梨多。假設下一年梨變得比蘋果便宜了,消費者對價格變動的反應自然是多買梨少買蘋果。但勞工統計局在計算消費物價指數時仍在使用固定的一籃子物品,實際上就是假設消費者仍然購買和以前同樣數量而現在變貴的蘋果。由于這個原因,消費物價指數所衡量的生活費用的增加要大于消費者實際感受到的。
第二個問題是新產品引進。當引進了一種新產品時,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這就減少了維持相同經濟福利水平的費用。為了說明原因,考慮一種假設的情況:假設可以在提供各種物品的大商店的100美元禮品券和物品價格相同但選擇范圍有限的小商店的100美元禮品券之間做出選擇。你會偏好哪一個?大多數人會選擇品種更多的商店。實際上,可選擇范圍的擴大使每美元更值錢,這對經濟進步同樣適用。當引入新產品時,消費者就有更多選擇,每一美元也就更值錢了。但由于消費物價指數基于固定不變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它就沒有反映出因引進新物品而引起的美元價值的增加。
再來看一個例子。20世紀70年代末,引進了錄像機后,消費者可以在家里看自己喜歡的電影。雖然這不是在大屏幕前看首輪放映的電影的完全替代品,但在自家的房間看一部老電影是增加消費者消費機會的一種新選擇。對于任何既定的美元量而言,錄像機的引進使人們的狀況變好;反過來說,為達到同樣的福利水平要求的美元量少了。一個完美的生活費用指數應該能夠反映出錄像機的引進所帶來的生活費用的減少。但是,消費物價指數并沒有因錄像機的引進而下降。最終,勞工統計局調整了這一籃子物品,將錄像機包括在內,而且改動后的指數也反映了錄像機價格的變動。但是,與最初錄像機引進相關的生活費用的減少從不反映在指數中。
第三個問題是無法衡量的質量變動。如果一種物品的質量逐年變差,那么,即使該物品的價格保持不變,一美元的價值也下降了,因為消費者支付同樣的貨幣量得到的物品質量卻變差了。同樣,如果一種物品的質量逐年上升,一美元的價值也就上升了。勞工統計局盡其所能地考慮質量變動。當籃子里一種物品的質量變動時(如從某一年到下一年,一種車型馬力更大或更省油),勞工統計局就要根據質量變動來調整物品的價格。實際上,這是力圖計算一籃子質量不變的物品的價格。盡管做了這些努力,但質量變動仍然是一個問題,因為質量是難以衡量的。
關于這些衡量問題有多嚴重以及對此應該做些什么,在經濟學家中仍然存在著許多爭論。20世紀90年代發表的幾項研究的結論是:消費物價指數每年高估了1%的通貨膨脹。針對這種批評,勞工統計局采取了一些技術性變動以改善CPI。許多經濟學家相信,現在這種偏差只是以前的一半。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許多政府計劃是用消費物價指數來調整物價總水平的變化。例如,社會保障領取者每年補助的增加就與消費物價指數相關。一些經濟學家建議修改這些計劃,如通過減少補助自動增加的數量糾正衡量中存在的問題等。
2.2.4 GDP平減指數與消費物價指數
GDP平減指數反映的是名義GDP與實際GDP的比率。名義GDP是按現期價格評價的現期產出,而真實GDP是按基年價格評價的現期產出。所以,GDP平減指數反映了相對基年物價水平的現期物價水平。經濟學家和決策者為了判斷物價上升的速率,既要關注GDP平減指數,又要關注消費物價指數。通常,這兩個統計數字說明了相似的情況,但也存在兩個重要的差別,使這兩個數字不一致。
第一個差別是:GDP平減指數反映了國內生產的所有物品與勞務的價格,而消費物價指數反映了消費者購買的所有物品與勞務的價格。例如,假設由波音公司生產并出售給空軍的一架飛機的價格上升了,盡管這架飛機是GDP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普通消費者購買的物品與勞務籃子中的一部分。因此,反映在GDP平減指數中的物價上升了,但消費物價指數并沒有上升。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沃爾沃公司提高了其汽車的價格。由于沃爾沃汽車是瑞典生產的,所以這種汽車并不是美國GDP的一部分。但是,因為美國消費者購買沃爾沃汽車,所以這種汽車是普通消費者一籃子物品中的一部分。因此,像沃爾沃汽車一樣,進口消費品價格的上升反映在消費物價指數中,但并未反映在GDP平減指數中。
當石油價格變動時,消費物價指數和GDP平減指數之間的第一種差別特別重要。雖然美國也生產一些石油,但美國用的大部分石油是進口的。因此,石油和汽油、燃料油這類石油產品在消費者支出中的比例遠遠大于在GDP中的比例。當石油價格上升時,消費物價指數上升的速率比GDP平減指數要大得多。
第二個差別反映在如何對各種價格進行加權以得出一個物價總水平的數字。消費物價指數比較的是固定的一籃子物品與勞務的價格與基年這一籃子物品與勞務的價格,而勞工統計局只是偶爾改變這一籃子物品的構成。與此相反,GDP平減指數比較的是現期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價格與基年同樣物品和勞務的價格。因此,用來計算GDP平減指數的物品與勞務的組合自動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動。當所有價格都同比例變動時,這種差別并不重要。但是,如果不同物品與勞務價格的變動量不同,人們對各種價格加權的方法對整個通貨膨脹率就是至關重要的。
【補充資料】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
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的許多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1901—1985)提出的,他也因此獲得了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庫茲涅茨在題為《國民收入》的一篇論文中認為,國民收入一詞可以從三種不同角度下定義:一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所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的總價值;二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由于協作生產這些產品和勞務所取得的收入;三是指這些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具有雙重身份的居民從他們的收入中消費的商品和勞務。
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精心設計出來了一套估算國民收入的方法及理論原理。這種核算體系作為一個整體,是由一些基本的宏觀經濟變量(相互聯系的產品流量和收入流量)組成的一套定義性恒等式構成的。這套恒等式雖然不是一套描述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的理論結構即宏觀經濟模型,但由于它提供了國民經濟的結構和運動過程的全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是用具體的事物以直觀的形式例解了抽象的理論分析中出現的經濟變量,因而理解它的設計方法和原理,不僅對于理解后面各章的內容,特別對于從理論聯系政策的角度,理解政府政策措施的機制(有關變量的相互作用原理)和效應,都是十分有用的,并且這一體系成為了宏觀經濟學模型及預測的基礎。
從經濟理論發展史來看,宏觀經濟理論的研究一般伴隨著對有關變量的經驗數據的測算或估算。例如,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開創者之一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年)在《賦稅論》(1662年)、《獻給英明人士》(1665年)和大約在17世紀初寫成的《政治算術》等論著中,聲稱他不采用“比較級或最高級的詞語進行思辨式的議論,相反地采用了數字、重量和尺度來表達自己想說的問題,只進行訴諸人們的感覺的議論,借以考察在自然中可見的根據的原因,至于那些以個人的容易變動的思想意見、胃口和情緒為依據的原因,則留待別人去研究?!迸涞诓粌H考察了一國的人口、財產和勞動收入同該國的財政收支的關系,分析了國民財富的構成及其增長的原因,提出了作為財富之母的土地上的生產物,是由作為財富之父的、更有主動作用的勞動生產出來的論點,揭示出一種商品(如谷物)的一定量與鑄幣的交換比率,取決于谷物和白銀的生產所耗費的勞動等科學的論點,配第在《獻給英明人士》中還估算出當時英國的全部財產價值大約是2.5億英鎊,這些財產每年產生的收入大約是1500萬英鎊,估算出英國的年支出大約是4000萬英鎊,指出支出超過財產收入的2500萬英鎊是靠人民的勞動收入來提供的。這實際上可看作是對英國的國民收入進行的第一次估算,即把勞動收入和財產收入(包括租金收入)之和作為國民收入,并用國民消費支出來表示國民收入的去向。
重農學派創建人魁奈醫生的《經濟表》作為抽象的宏觀經濟模型,表達了均衡地實現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所需的條件??卧陉U述《經濟表》的其他有關論著中,實際上是把簡單再生產模型作為基點,進一步論述了實現擴大再生產和出現縮小再生產的情況,并相應提出其促進法國富強的政策處方??卧谄淅碚摲治鲋惺褂玫臄祿?,雖然屬于例解性質,但其中使用的變量,顯然是以法國當時的國民經濟的具體情況為背景的。
在本世紀,正是經濟周期問題的理論研究,特別是為了對國民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做出預測,推動了對國民收入進行核算的工作。1920年在美國建立的民間研究機構國民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在美國制度學派創始者之一米切爾的(Wesley C.Mitchell,1874—1948)主持下進行了美國國民收入的估算工作。米切爾運用他倡導的經濟統計方法,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推動了米切爾開創的國民收入估算工作。
1932年根據美國參議院決議,美國商務部承擔了估算國民收入的產業來源和在各種形式的收入之間的分配。作為官方的一項經常性工作,美國商務部在NBER的專家配合下,1934年出版了《國民收入1929—1932年》。在這部著作中雖然明確提出了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凈值的概念,即從生產的角度描述國民經濟在一年間創造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但這里估算出的國民收入,是從參與國民產品和勞務的生產的各生產要素的收入匯總而成的,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當時可供利用的資料的限制。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通論》不僅加速了國民收入核算的發展,而且還影響了它的發展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國政府出于戰爭期間物資動員和經濟管制這兩種需要(如為了擬制重整軍備的計劃,美國政府必須知道,根據美國的生產潛力,可以動員多少人力物力,從民用生產轉入戰備生產;在資源用于生產軍火以后,人民的收入超過民用消費品的供給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壓力究竟有多大等),迫切需要有關GNP的統計資料,因而美國商務部從1941年起開始編制GNP的工作。與此同時,在英國戰時內閣服務的一些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編制出第一次英國官方估算的國民產品(National Product)和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的資料。在英國戰時內閣工作的凱恩斯在其《如何籌措戰費》(1941年)一書中,根據英國在GNP生產方面的潛力,結合軍用、民用的總需求,測算了私人消費需求超過民用商品供給會造成的通貨膨脹壓力,提出了實行配給制和物價管制以及動員人民購買戰時公債以消除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的綜合性對策。
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得以普遍推廣。1986年,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統計處編印了《國民經濟賬戶體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即人們通常所稱的SNA體系。目前,這一體系已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用。在美國,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稱為“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NIPA),由美國商業部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定期在網上進行公布。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也開始采納SNA體系,目前我國的宏觀經濟的統計指標已經基本上與國際接軌。運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可得到一系列描述經濟狀況的統計數據,這些數據是理論分析和制定宏觀政策的依據。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資料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