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質量基礎工作法律制度

一、計量管理

1.計量對產品全壽命周期的支撐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量值傳遞準確可靠的活動,它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工作。產品實現過程確定和實現了產品特性,而產品特性的測量卻離不開計量活動和計量管理。從組織的采購產品的驗證,到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對產品或過程的監視和測量,再到產品交付前和交付后的活動,直至產品的全壽命周期都離不開計量活動,因此,計量具有對產品全壽命周期的支撐作用。

計量管理是組織為經濟有效地滿足社會和消費者對測量的需要而依法進行的技術管理活動。

計量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建立法定計量單位和法定計量機構,建立法定計量基準和標準,制定和貫徹計量法律、法規,對制造、修理、銷售、進口和使用中的計量器具實行依法管理和檢定,以保護國家、集體和公民免受不準確和不誠實測量的危害而進行的計量監督等。

2.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是用以定量表示同種量量值而約定采用的特定量。計量單位包括:明確的名稱、定義和符號。計量單位的符號,簡稱單位符號,是表示計量單位的約定記號,并命其數值為1,如m,kg,s等。

計量單位具體劃分為基本單位、輔助單位和導出單位。

(1)基本單位是指在給定量制中基本量的基本單位,即在計量單位中選定作為構成其他計量單位基礎的單位,稱之為基本單位,包括:

①長度;

②質量;

③時間;

④電流;

⑤溫度;

⑥物質的量;

⑦發光強度等。

國際單位制(SI)基本單位,見表2-1。

表2-1 SI基本單位表

(2)SI輔助單位有兩個,包括:

①弧度:弧度是一個圓內兩條半徑之間的平面角,這兩條半徑在圓周上截取的弧度與半徑相等。符號是rad;

②球面度:球面度是一個立體角,其頂點位于球心,而它在球面上所截取的面積等于以球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符號為sr。

(3)在SI單位中由基本單位或輔助單位以相乘或相除形式構成的單位稱為導出單位。一般有以下4種:

①具有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如頻率Hz=1/s;力N=kg·m/s2等。

②無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如面積m2,加速度m/s2等。

③由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和基本單位組合而成的導出單位,如力矩N·m;表面張力N/m;速度m/s;動力黏度Pa·s等。

④由輔助單位和基本單位或有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組成的導出單位,如角速度rad/s;輻射強度W/sr等。

3.計量基準

計量基準是指為了定義、實現、保存、復現量的單位或者一個或多個量值,經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批準,作為全國有關量的測量標準定值最高依據的實物量具、測量儀器、標準物質或者測量系統。

計量基準是我國以及國際上一部分國家,對用于統一量值并作為最高依據的測量標準器所賦予的專有名稱,亦稱為國家計量基準。

國家計量基準是指經國家決定承認的測量標準,在一個國家內作為有關量的其他測量標準定值的依據(JJF1001-1998定義)。全國的各級計量標準、工作計量器具以及標準物質測量的定值,都必須溯源于計量基準。

計量基準可以進行仲裁檢定,所出具的數據,能夠作為處理計量糾紛的依據并具有法律效力。

4.計量標準

計量標準是用以定義、實現、保存、復現量的單位或者一個或多個量值,用為標準的實物量具、測量儀器、或測量系統,其目的是通過比較把該單位或量值傳遞到其他測量器具,如1kg質量標準,100Ω標準電阻等。

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規定的準確度等級,用于檢定較低等級計量標準或工作計量器具的計量器具。

5.計量檢定

計量檢定是指為評定計量器具的計量性能,確定其是否合格所進行的全部工作,包括檢驗和加封蓋印等。它是進行量值傳遞的重要形式,是保證量值準確一致的重要措施。

國家法定計量部門或其他法定授權的組織,為評定計量器具的計量性能(精確度、穩定性、靈敏度等),并確定或證實技術性能是否合格,所進行的全部工作稱為檢定。其中檢定包括檢驗和加封蓋印。

國家檢定規程是檢定工作的依據。

按管理性質不同,可分為強制性檢定和非強制性檢定,兩者又統稱為計量法制檢定。

用于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四個方面列入國家強檢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實行定點、定期的一種檢定。

計量檢定按照管理環節的不同,可以分以下5種:

(1)周期檢定,即對使用過一段時間的計量器具進行的定期檢定。

(2)出廠檢定,即制造計量器具的企事業單位在銷售前進行的檢定。

(3)修后檢定,即對修理后的計量器具在交付使用前進行的檢定。

(4)進口檢定,即進口計量器具在海關驗放后由有關政府計量行政部門進行的檢定。

(5)仲裁檢定,即以裁決為目的的檢定。

6.計量器具管理

計量器具管理是組織的一項重要技術工作,通常包括:

(1)計量器具ABC分類和配備原則。

(2)計量器具采購與確認。

(3)計量器具領用和分發。

(4)計量器具檢定或校準。

(5)計量器具封緘和標記。

(6)計量器具使用與調整。

(7)計量器具維護與維修。

(8)計量器具封存與養護。

(9)計量器具報廢與更新。

(10)偏離校準狀態的管理。

7.商品量計量

商品量是指使用計量器具對商品進行計量所得出的商品的量值。

經營者應當保證其經營的商品量的計量準確,結算量應當與實際量相符,商品量的短缺量應當在國家規定的允許值范圍內。國家對商品量的短缺量沒有規定的,可以通過合同約定。

縣級以上計量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對經營者經營的商品量進行計量檢驗。計量檢驗應當執行商品量計量檢驗規則等相關國家計量技術規范。

8.能源計量管理制度

能源計量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完善組織計量器具配備管理,強化組織能源計量儀器儀表監管活動,健全組織節能降耗的統計、檢測和考核工作,進而提高組織節能降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能源計量管理制度通常包括能源計量器具的選用、安裝、檢驗、鑒定、使用、巡檢、維護、保養以及檔案和技術資料的存檔、保管等管理工作。

二、標準化

1.標準化管理體制

中國標準化工作實行統一管理與分工負責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按照國務院授權,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管理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

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授權的有關行業協會分工管理本部門、本行業的標準化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標準化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本部門、本行業的標準化工作。

市、縣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部門主管,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規定的各自的職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標準化工作。

2.標準的制定實施程序和要點

標準是為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

標準宜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

我國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級。

制定標準的部門應當組織由專家組成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標準的草擬,參加標準草案的審查工作。

技術委員會(TC)是在一定專業領域內,從事國家標準的起草和技術審查等標準化工作的非法人技術組織。

標準制定程序包括預研、立項、起草、征求意見、審查、批準、出版、復審、廢止等。

(1)預研階段為TC評估項目提案(PWI)的過程。PWI符合要求,由TC根據PWI形成項目建議書(NP),向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立項建議。

(2)立項階段為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對TC提交的項目建議進行審查、征求意見與批準。

(3)起草階段為TC編寫標準,完成工作組草稿(WD)的過程。標準編寫組(WG)應按計劃的內容進行起草:確認標準制定的目標準確,認真聽取各有關方面的意見,與國際相關標準進行比對,完成技術指標的實驗和驗證工作,對相關事宜進行調查分析。

(4)征求意見階段為TC對編寫小組標準草案(CD)征求意見的過程。TC應向其所有委員和其他相關方分發CD等文件,必要時可在公開的媒體上征求意見。

(5)審查階段為TC對標準最終稿(DS)進行技術審查的過程。審查方式分會議審查和函審。對強制性標準及其他技術、經濟意義重大,涉及面廣,或分歧意見較多的DS應召開會議進行審查。審查通過后由WG完善DS,TC確認DS,繼續進行。

(6)批準階段為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對報批稿(FDS)及相關工作文件進行程序審核和協調的過程。

(7)出版階段為國家標準的出版機構按照GB/T1.1的規定,對FDS進行編輯性修改,并出版國家標準的過程。

(8)復審是TC對國家標準的適用性進行評估的過程。主要工作是評估國家標準的適用性,形成復審結論。

(9)對于復審后確定為無存在必要的標準,予以廢止。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發布廢止公告,標志著某些標準被廢止。

3.標準化戰略

標準是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即制定、發布及實施標準的過程,稱為標準化。我國標準化發展的基本要求是:

(1)系統管理。堅持繼承與發展,統籌調結構、提質量、保速度、增效益。根據國家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布局,進一步調整優化標準體系結構,提高標準適應性;實施標準分類管理,優化制修訂全過程管理,促進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著力提升標準質量與水平;繼續保持較快的制修訂速度,鞏固初步解決標準老化缺失問題的成果,不斷健全標準體系;積極推行綜合標準化,強化標準實施、評價和監督,努力增強標準化的經濟社會效益。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共同推動標準化發展。

(2)重點突破。緊貼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任務和重大需求,突出優先主題和重點領域,著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標準化。加強強制性標準管理,著力提高強制性標準權威性和嚴肅性。實質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著力推動我國特色優勢領域技術和標準的國際化進程,爭取國際標準化工作新突破和競爭新優勢。

(3)整體提升。以法制為基礎,體制為保障,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采取綜合性、系統性措施,全面加強標準制修訂、實施、監督等要素構成的標準化系統的建設,科技、信息化、機構、人才、經費等要素構成的標準化工作支持系統的建設,以及標準化發展環境的建設。以系統管理推動和重點突破帶動,促進標準化發展質量效益的整體提升。

我國“十二五”期間標準化發展目標:

(1)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覆蓋第一、二、三產業,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標準體系基本健全,在重點領域形成一批重要標準。標準體系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標準適應制造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求,第一、三產業及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標準所占比例明顯提高,強制性標準與推薦性標準、國家標準與行業及地方標準之間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聯盟標準化有序發展。

(2)標準質量水平明顯提高。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標準制修訂過程管理更加科學、嚴格,標準化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標準質量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標準適用性和有效性顯著增強。與國際標準相關聯的國家標準達到和高于國際標準水平的比例超過85%。

(3)標準實施效益明顯增強。各相關方協作的標準推廣應用機制和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標準化與計量、合格評定/認證認可的結合更加緊密,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標準實施監督與評價力度進一步加大,推動標準有效實施,實施效益明顯增強。

(4)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取得新突破。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持續深化,擔任國際標準組織領導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不斷提高,實質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的水平明顯提升,有效參與制訂相關國際標準組織政策和規則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國成為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常任理事國。

(5)標準化發展基礎更加堅實。標準化法制、體制和制度不斷完善,標準化法修訂取得實質進展。標準化工作機制進一步優化,各相關方協調推進力度加大,制修訂工作更加公開透明、高效有序。技術組織體系不斷優化,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強化??蒲屑夹g機構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才隊伍發展壯大,能力素質明顯提升。科技、信息化支撐更加有力,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全社會支持和參與標準化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

4.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對標準化領域內的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準。

技術標準是標準化管理體系的核心,是實現產品和服務質量的重要前提,其他標準都要圍繞技術標準進行,并為技術標準服務。

技術標準是對生產相關的各種技術條件,包括生產對象、生產條件、生產方式等所作的規定。如產品標準、半成品標準、原材料標準、設備標準、工藝標準、計量檢驗標準、包裝標準、安全技術標準、環保衛生標準、設備維修標準、設計標準、能源標準等。

技術標準的形式可以是標準、規范、規程、守則、操作卡、作業指導書等。

任何企業都應首先以其高質量的產品(包括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標準為中心,以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標準為中心,建立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

技術標準所表達的內容一般是圍繞企業對其生產(服務)過程的結果——產品提出的質量要求、實驗方法、工藝要求等技術方面的要求。重點在于技術要求一致,一般沒有管理職責內容。

5.管理標準

管理標準對企業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管理事項所制定的標準。

管理標準是生產經營活動和實現技術標準的重要措施,它把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以及各個單位、部門崗位有機地結合起來,統一到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管理上,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管理標準是對有關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各個環節運用標準化原理所作的規定,它涉及各個管理方面,包括企業經營決策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計劃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設備管理、物資供運銷管理、經濟實體管理,以及標準化管理等。

企業管理標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圖樣、技術文件、標準資料、信息、檔案的管理標準。

(2)為進行科研、設計、工藝等技術管理工作而制訂的有關設計管理、工藝管理標準。

(3)計量管理標準。

(4)質量檢驗,審核及質量記錄的管理標準。

(5)經濟合同管理標準。

(6)半成品、協作件管理標準。

(7)生產運輸管理標準。

(8)定額管理標準。

(9)成本管理標準。

(10)設備管理標準和物料管理標準等。

此外還有生產活動原始記錄及臺賬及信息管理標準、能源管理標準、會議管理標準、計算機輔助企業管理標準等等。

管理標準所表達的內容一般是圍繞企業對其主要管理過程的控制,即對主要事情所建立的辦事程序的要求。重點在于強調辦事情時職責清楚和程序分明。

6.工作標準

工作標準對企業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工作事項所制定的標準。

工作標準是生產和提供高質量產品或服務、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實現各項技術標準的重要保證。具體來說,工作標準是對各部門、單位的各類人員的基本職責、工作要求、考核辦法所作的規定,包括職責權利、工作程序、辦事細則、考核標準和相互關系準則等。

企業應按工作崗位結構,在崗位責任制的基礎上制定工作標準。

工作標準所表達的內容一般是圍繞企業對其各個崗位的控制,在任職資格、崗位職責、崗位權限、檢查考核以及工作主要內容的要求。重點在于“責權利一致、清楚干什么、明白怎么干、任職講資格”。

工作內容其實是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的要求在該崗位的具體轉化。

三、認證認可

1.認證制度

認證制度又稱為合格評定程序,是指任何直接或間接確定技術法規或標準中相關要求被滿足的程序。它是為進行認證工作而建立的一套程序和管理制度,其中包括認證和認可兩類活動。

國家認監委是國務院為加強對全國認證認可工作實行統一管理而決定組建的。

根據國務院確定的職責范圍,國家認監委的職權范圍包括:研究起草國家認證認可、合格評定、安全質量許可、衛生注冊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發布并組織實施相關監督管理的制度、規定;研究提出并組織實施國家認證認可及合格評定工作方針政策、制度和工作規則,協調并指導全國認證認可工作;負責擬定國家實施強制性認證與安全質量許可制度的產品目錄,制定并發布認證標志(標識)、合格評定程序和技術規則;依法監督和規范認證市場,監督管理自愿性認證、認證咨詢等中介服務行為和活動,對從事認證和與認證相關業務的各類機構包括中外合資、合作機構和外商獨資機構進行資質審核和監督;管理校準、檢測、檢驗實驗室技術能力的評審和資格認定,負責中外合資、合作機構和外商獨資機構等從事校準、檢測、檢定、檢查、檢驗檢疫和鑒定等各類實驗室技術能力資質審核;歸口管理、協調認證認可及合格評定的國際合作活動;建立全國認證認可工作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綜合協調全國認證認可工作。

2.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

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是各國政府為保護廣大消費者人身和動植物生命安全,保護環境、保護國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規實施的一種產品合格評定制度,它要求產品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和技術法規。

強制性產品認證,是通過制定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和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程序,對列入《目錄》中的產品實施強制性的檢測和審核。凡列入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內的產品,沒有獲得指定認證機構的認證證書,沒有按規定加施認證標志,一律不得進口、不得出廠銷售和在經營服務場所使用。

強制性產品認證工作由國家認監委指定的認證機構負責認證的具體實施,并對認證結果負責;地方質檢部門對列入強制性認證產品目錄內的產品實施監督;生產者、銷售者和進口商以及經營服務場所的使用者對生產、銷售、進口、使用的產品負責;國家認監委指定的標志發放管理機構負責發放強制性認證標志。

強制性產品認證的基本程序主要是:

(1)認證申請和受理;

(2)樣品試驗;

(3)初始工廠審查;

(4)認證結果評價和批準;

(5)獲得認證后的監督。

3.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制度

認證,是指由認證機構證明產品、服務、管理體系符合相關技術規范、相關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或者標準的合格評定活動。

認可,是指由認可機構對認證機構、檢查機構、實驗室以及從事評審、審核等認證活動人員的能力和執業資格,予以承認的合格評定活動。

《認證認可條例》關于認證認可監督管理的規定內容包括:

(1)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可以采取組織同行評議,向被認證企業征求意見,對認證活動和認證結果進行抽查,要求認證機構以及與認證有關的檢查機構、實驗室報告業務活動情況的方式,對其遵守《認證認可條例》的情況進行監督。發現有違反《認證認可條例》行為的,應當及時查處,涉及國務院有關部門職責的,應當及時通報有關部門。

(2)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應當重點對指定的認證機構、檢查機構、實驗室進行監督,對其認證、檢查、檢測活動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檢查。指定的認證機構、檢查機構、實驗室,應當定期向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提交報告,并對報告的真實性負責;報告應當對從事列入目錄產品認證、檢查、檢測活動的情況作出說明。

(3)認可機構應當定期向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提交報告,并對報告的真實性負責;報告應當對認可機構執行認可制度的情況、從事認可活動的情況、從業人員的工作情況作出說明。

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認可機構的報告作出評價,并采取查閱認可活動檔案資料、向有關人員了解情況等方式,對認可機構實施監督。

(4)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根據認證認可監督管理的需要,就有關事項詢問認可機構、認證機構、檢查機構、實驗室的主要負責人,調查了解情況,給予告誡,有關人員應當積極配合。

(5)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國務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設在地方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在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的授權范圍內,依照《認證認可條例》的規定對認證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國務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設在地方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統稱地方認證監督管理部門。

(6)任何單位和個人對認證認可違法行為,有權向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和地方認證監督管理部門舉報。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和地方認證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并為舉報人保密。

4.檢測實驗室資質管理制度

檢測實驗室承擔了產品質量監督檢驗、質量仲裁檢驗、商貿驗貨檢驗、藥品檢驗、衛生防疫檢驗、工程質量檢測、環境監測、地質勘測、節能監測和進出口等大量的檢驗檢測任務,為政府執法部門打擊假冒偽劣商品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為審判機關裁決因產品質量引發的案件提供了準確的技術依據,為商業貿易雙方提供了公證的檢驗結果,為工農業生產和工程項目出具了科學、準確、可靠的檢測數據。

實驗室和檢查機構資質,是指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的實驗室和檢查機構應當具有的基本條件和能力。

所有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數據和結果的實驗室和檢查機構均應取得相應的資質。

資質認定的形式包括計量認證和審查認可。

計量認證是指國家認監委和地方質檢部門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為社會提供公證數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的計量檢定、測試設備的工作性能、工作環境和人員的操作技能和保證量值統一、準確的措施及檢測數據公正可靠的質量體系能力進行的考核。

審查認可是指國家認監委和地方質檢部門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承擔產品是否符合標準的檢驗任務和承擔其他標準實施監督檢驗任務的檢驗機構的檢測能力以及質量體系進行的審查。

從事下列有關檢查、檢測和校準活動的檢查機構和實驗室應當通過資質認定,以證明其檢查、檢測和校準的條件和能力符合相關的規范或者標準:

(1)為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許可提供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的。

(2)為司法機關作出的裁決提供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的。

(3)為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決定提供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的。

(4)為社會公益活動提供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的。

(5)為經濟或者貿易關系人提供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的。

(6)其他法定需要通過資質認定的。

檢測實驗室資質計量認證和審查認可程序:

(1)申請的實驗室和檢查機構(以下簡稱申請人),應當根據需要向國家認監委或者地方質檢部門(以下簡稱受理人)提出書面申請,并提交符合規定的相關證明材料。

(2)受理人應當對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初步審查,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5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書面決定。

(3)受理人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根據需要對申請人進行技術評審,并書面告知申請人,技術評審時間不計算在作出批準的期限內。

(4)受理人應當自技術評審完結之日起20日內,根據技術評審結果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向申請人出具資質認定證書,并準許其使用資質認定標志;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5)國家認監委和地方質檢部門應當定期公布取得資質認定的實驗室和檢查機構名錄,以及計量5認證項目、授權檢驗的產品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湖县| 隆德县| 达尔| 巴里| 务川| 大冶市| 普安县| 班戈县| 丁青县| 池州市| 武乡县| 阿克| 扶沟县| 池州市| 和田市| 诸暨市| 洞头县| 德庆县| 许昌县| 稷山县| 和平县| 光山县| 武夷山市| 泾源县| 碌曲县| 南涧| 忻州市| 榆林市| 金川县| 北碚区| 玉田县| 小金县| 肥东县| 资阳市| 渭源县| 宁蒗| 太仓市| 封开县| 桂林市| 临西县|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