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質量法律制度

第一節 產品質量法律制度

一、產品質量責任

產品質量責任是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以及對產品質量負有直接責任的人違反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產品質量義務應承擔的法律后果。生產者、銷售者違反產品質量義務的行為表現為: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法律、法規對產品質量所作的強制性要求;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就產品質量向消費者所作的說明或者陳述;產品存在缺陷。

廣義的產品質量法規通常包括《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工業產品質量責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以下簡稱《認證認可條例》)等涉及產品質量的專門性法律、法規規范。同時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及《刑法》等。

1.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1)生產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生產者應當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且產品質量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①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應當符合該標準;

②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

③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產品質量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并符合下列要求:

①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

②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

③根據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要求,需要標明產品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稱和含量的,用中文相應予以標明;需要事先讓消費者知曉的,應當在外包裝上標明,或者預先向消費者提供有關資料;

④限期使用的產品,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⑤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當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

裸裝的食品和其他根據產品的特點難以附加標識的裸裝產品,可以不附加產品標識。

《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八條規定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有放射性等危險物品以及儲運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產品,其包裝質量必須符合相應要求,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作出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標明儲運注意事項。

《產品質量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生產者不得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產品。

《產品質量法》第三十條規定生產者不得偽造產地,不得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

《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生產者不得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

《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生產者生產產品,不得摻雜、摻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

(2)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產品質量法》明確規定了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包括:

①銷售者應當建立并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明產品合格證明和其他標識。

②銷售者應當采取措施,保持銷售產品的質量。

③銷售者不得銷售國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銷售的產品和失效、變質的產品。

④銷售者銷售的產品的標識應當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

⑤銷售者不得偽造產地,不得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

⑥銷售者不得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

⑦銷售者銷售產品,不得摻雜、摻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

2.產品違約責任和產品侵權責任

產品的違約責任也稱產品合同責任、產品瑕疵擔保責任,是指產品的銷售者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明示或交易雙方默示的產品質量義務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

產品質量違約責任是指出賣人交付的產品與合同約定的產品質量不符,合同沒有約定質量標準的,按照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沒有的雙方協商,協商不成的按照交易慣例解決,仍不能解決的按照商品的通用質量標準來確定商品的質量。只要出賣人交付的商品不符合約定,那么買受人就可以要求出賣人承擔產品質量的違約責任。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產品侵權責任也稱產品缺陷責任、產品責任,是指生產者、銷售者應當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是因侵權損害的發生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它所侵犯的是財產權、人身權等絕對權利。由于產品質量侵權責任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行為人還可能承擔行政或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的制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產品質量違約責任的訴訟時效為一年,即用戶、消費者在產品售出后一年內要求銷售者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即修理、更換、退貨、賠償。

3.企業常見質量法律風險及其風險防范策略

企業質量法律風險指企業所生產、提供或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因其存在的缺陷、瑕疵或其他產品或服務特性未能滿足使用產品的組織或個人所在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質量標準以及合同內容對產品的適用性、安全性、可維修性和其他特性的要求時,產品生產者、銷售者或者其他責任者所可能承擔的不利法律后果的風險。

產品質量風險主要來自兩個大的方面,即因產品瑕疵導致產品質量風險和因產品缺陷導致的產品質量風險。

產品瑕疵是指產品不具備良好的特性,不符合明示的產品標準,或者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所表明的質量狀況,但是產品本身并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

產品缺陷是指存在于產品的設計、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裝配或說明指示等方面的,未能滿足消費或使用產品所必須合理安全要求的情形。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不合理的危險是指產品存在明顯或者潛在的,以及被社會普遍公認不應當具有的危險。這種危險主要表現為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因素。不合理的危險有兩種情況:

(1)有的產品本身不應當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性,但因設計、生產上的原因,導致存在一定的危險。

(2)某些產品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在正常合理的使用情況下,不會發生危險,這類危險屬于合理危險。

質量法律風險存在于企業產品實現的所有過程和活動中。因此,企業應主動辨識所有流程和活動中的質量法律風險,形成質量法律風險源清單,有計劃地組織針對質量法律風險建立和實施運行控制措施和制度。

強化對產品設計和開發過程中與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維修性等特性與法律法規或國家標準規定的一致性控制,強化產品的技術標準管理,最低層面也要做到企業標準的及時備案,抵制和杜絕制造或生產無標產品。

強化進貨產品驗證環節的控制,杜絕采購的不合格產品或服務,從源頭上規避可能導致質量法律風險的原材料或原配件流入生產或服務提供過程。

強化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中工藝紀律和服務提供規范的執行控制,嚴格按照標準和規范組織生產和服務提供,強化過程監督,杜絕不合格產品或服務流轉到下一過程或工序。

強化依據標準和規范的要求對所有產品和過程的監視和測量,及時發現不合格品或不合格服務,并進行有效處置,防止誤用。妥善保留所有的監視和測量記錄,用以證實其行為滿足質量法律的規定,以便一旦發生法律風險,可及時有效地提供出有利的法律證據。

強化對合同中涉及產品質量水平承諾條款的審查,確保所有與產品質量承諾有關的條款內容必須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或國際先進標準,或企業標準的要求,用詞準確,避免消費者產生異議。

強化產品標識,確保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并符合下列要求:

(1)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

(2)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

(3)根據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要求,需要標明產品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稱和含量的,用中文相應予以標明;需要事先讓消費者知曉的,應當在外包裝上標明,或者預先向消費者提供有關資料。

(4)限期使用的產品,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5)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當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

企業一旦遭遇質量法律風險,應積極主動應對,查明原因,妥善處理,避免法律風險升級。

二、質量監管制度

1.產品質量監督抽查

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是國家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及地方產品質量監督部門按照產品質量監督計劃,定期在流通領域抽取樣品進行監督檢查,了解被抽查企業及其產品的質量狀況,并按期發布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公報,對抽查樣品不合格的企業采取相應處理措施的一種國家監督活動。監督檢查工作由國務院產品質量監督部門規劃和組織。法律對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查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執行。

監督抽查分為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下簡稱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國家監督抽查和縣級以上地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組織的地方監督抽查。

監督抽查的產品主要是涉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產品以及消費者、有關組織反映有質量問題的產品。

監督抽查的樣品應當由抽樣人員在市場上或者企業成品倉庫內待銷的產品中隨機抽取,不得由企業抽樣。抽取的樣品應當是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或者以其他形式表明合格的產品。

檢驗機構應當出具抽查檢驗報告,檢驗報告應當內容真實齊全、數據準確、結論明確。

被抽查企業對檢驗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檢驗結果之日起15日內向組織監督抽查的部門或者其上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書面復檢申請。逾期未提出異議的,視為承認檢驗結果。

負責監督抽查結果處理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以下簡稱負責后處理的部門)應當向抽查不合格產品生產企業下達責令整改通知書,限期改正。

監督抽查不合格產品生產企業應當自收到檢驗報告之日起停止生產、銷售不合格產品,對庫存的不合格產品及檢驗機構按規定退回的不合格樣品進行全面清理;對已出廠、銷售的不合格產品依法進行處理,并向負責后處理的部門書面報告有關情況。

對因標簽、標志或者說明書不符合產品安全標準的產品,生產企業在采取補救措施且能保證產品安全的情況下,方可繼續銷售。

監督抽查不合格產品生產企業經復查其產品仍然不合格的,由所在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責令企業在30日內進行停業整頓;整頓期滿后經再次復查仍不合格的,通報有關部門吊銷相關證照。

2.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

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是生產許可證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由國家主管產品生產領域質量監督工作的行政部門制定并實施的一項旨在控制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生產條件的監控制度。該制度規定:從事產品生產加工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必須具備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基本生產條件,按規定程序獲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方可從事產品生產。沒有取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不得生產產品,任何企業和個人不得無證銷售。

國家對生產下列重要工業產品的企業實行生產許可證制度:

(1)乳制品、肉制品、飲料、米、面、食用油、酒類等直接關系人體健康的加工食品。

(2)電熱毯、壓力鍋、燃氣熱水器等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

(3)稅控收款機、防偽驗鈔儀、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備、無線廣播電視發射設備等關系金融安全和通信質量安全的產品。

(4)安全網、安全帽、建筑扣件等保障勞動安全的產品。

(5)電力鐵塔、橋梁支座、鐵路工業產品、水工金屬結構、危險化學品及其包裝物、容器等影響生產安全、公共安全的產品。

(6)法律、行政法規要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以下簡稱《工業產6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的規定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其他產品。

具體許可范圍產品范圍可見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的生產許可證工業產品目錄。

任何企業未取得生產許可證不得生產列入目錄的產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銷售或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列入目錄的產品。

國家對實行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的工業產品,統一目錄,統一審查要求,統一證書標志,統一監督管理。

企業取得生產許可證,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有營業執照。

(2)有與所生產產品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

(3)有與所生產產品相適應的生產條件和檢驗檢疫手段。

(4)有與所生產產品相適應的技術文件和工藝文件。

(5)有健全有效的質量管理制度和責任制度。

(6)產品符合有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7)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規定,不存在國家明令淘汰和禁止投資建設的落后工藝、高耗能、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情況。

法律、行政法規有其他規定的,還應當符合其規定。

企業生產列入目錄的產品,應當向企業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申請取得生產許可證。

企業正在生產的產品被列入目錄的,應當在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內申請取得生產許可證。

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受理企業申請后,應當組織對企業進行審查。依照列入目錄產品生產許可證的具體要求,應當由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組織對企業進行審查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企業申請之日起5日內將全部申請材料報送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

對企業的審查包括對企業的實地核查和對產品的檢驗。

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企業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將對企業實地核查的結果書面告知企業。核查不合格的,應當說明理由。

企業經實地核查合格的,應當及時進行產品檢驗。需要送樣檢驗的,核查人員應當封存樣品,并告知企業在7日內將該樣品送達具有相應資質的檢驗機構。需要現場檢驗的,由核查人員通知檢驗機構進行現場檢驗。

自受理企業申請之日起60日內,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應當作出是否準予許可的決定,作出準予許可決定的,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企業頒發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證書(以下簡稱許可證證書);作出不準予許可決定的,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應當書面通知企業,并說明理由。

生產許可證有效期為5年,但是,食品加工企業生產許可證的有效期為3年。生產許可證有效期屆滿,企業繼續生產的,應當在生產許可證有效期屆滿6個月前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提出換證申請。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應當依照《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規定的程序對企業進行審查。

許可證證書應當載明企業名稱和住所、生產地址、產品名稱、證書編號、發證日期、有效期等相關內容。

在生產許可證有效期內,企業不再從事列入目錄產品的生產活動的,應當辦理生產許可證注銷手續。企業不辦理生產許可證注銷手續的,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應當注銷其生產許可證并向社會公告。

企業必須在其產品或者包裝、說明書上標注生產許可證標志和編號。

銷售和在經營活動中使用列入目錄產品的企業,應當查驗產品的生產許可證標志和編號。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許可證證書、生產許可證標志和編號。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許可證證書和生產許可證標志。

縣級以上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根據已經取得的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對涉嫌違反《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的行為進行查處并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1)向有關生產、銷售或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列入目錄產品的單位和檢驗機構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其他有關人員調查、了解有關涉嫌從事違反《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活動的情況。

(2)查閱、復制有關生產、銷售或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列入目錄產品的單位和檢驗機構的有關合同、發票、賬簿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3)對有證據表明屬于違反《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生產、銷售或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的列入目錄產品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國務院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主管部門應當對企業實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監督檢查。

3.進出口商品檢驗

進出口商品檢驗是指由國家設立的檢驗機構或向政府注冊的獨立機構,對進出口貨物的質量、規格、衛生、安全、數量等進行檢驗、鑒定,并出具證書的工作。目的是經過第三者證明,保障對外貿易各方的合法權益。國家規定,重要進出口商品,非經檢驗發給證件的,不準輸入或輸出。

進出口商品檢驗的內容確定進出口商品的品質、規格、重量、數量、包裝、安全性能、衛生方面的指標及裝運技術和裝運條件等項目實施檢驗和鑒定,以確定其是否與貿易合同、有關標準規定一致,是否符合進出口國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等有關規定,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有如下權利:

(1)依法對進出口商品實施檢驗;依法管理民間檢驗機構。

(2)依法對進出口商品的質量和檢驗實施監督管理。

(3)依法調查取證和采取強制措施;依法處罰權;依法收費等權利。

另外,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在行使檢驗權利的過程中,也應承擔如下的義務:

(1)依法對進出口商品實施檢驗的義務。

(2)保密的義務。

(3)反饋信息并采取相應措施的義務。

(4)依法處罰的義務。

(5)禁止執法過度或過當的義務。

進出口商品檢驗內容包括:

(1)品質檢驗:主要是對貨物的外觀、化學成分、物理性能等進行檢驗。

(2)數量和重量檢驗:按合同規定的計量單位和計量方法對商品的數量和重量進行檢驗。

(3)包裝檢驗:對貨物包裝的牢固度、完整性進行檢驗。

(4)衛生檢驗:對肉類罐頭食品、奶制品、禽蛋及蛋制品、水果等貨物進行檢驗。

(5)殘損鑒定:對受損貨物的殘損部分予以鑒定,分析致殘原因及其對商品實用價值的影響。

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的法律法規依據主要包括:

(1)《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

(6)《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

進出口商品檢驗應當根據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物或者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原則,由國家商檢部門制定、調整必須實施檢驗的進出口商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并公布實施。列入目錄的進出口商品,由商檢機構實施檢驗。

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進出口商品實施檢驗的內容,包括是否符合安全、衛生、健康、環境保護、防止欺詐等要求以及相關的品質、數量、重量等項目。

法定檢驗的進口商品的收貨人應當持合同、發票、裝箱單、提單等必要的憑證和相關批準文件,向海關報關地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報檢;法定檢驗的進口商品未經檢驗的,不準銷售,不準使用。

進口實行驗證管理的商品,收貨人應當向海關報關地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驗證。

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的發貨人應當在國家質檢總局統一規定的地點和期限內,持合同等必要的憑證和相關批準文件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報檢。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未經檢驗或者經檢驗不合格的,不準出口。

出口商品應當在商品的生產地檢驗。

出口實行驗證管理的商品,發貨人應當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驗證。

國家對進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衛生注冊登記管理。獲得衛生注冊登記的出口食品生產企業,方可生產、加工、儲存出口食品。獲得衛生注冊登記的進出口食品生產企業生產的食品,方可進口或者出口。

進出口商品的報檢人對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作出的檢驗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檢驗結果之日起15日內,向作出檢驗結果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或者其上級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以至國家質檢總局申請復驗,受理復驗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或者國家質檢總局應當自收到復驗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復驗結論。技術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復驗結論的,經本機構負責人批準,可以適當延長,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30日。

進出境的樣品、禮品、暫準進出境的貨物以及其他非貿易性物品,免予檢驗。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列入目錄的進出口商品符合國家規定的免予檢驗條件的,由收貨人、發貨人或者生產企業申請,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批準,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免予檢驗。

4.特種設備安全監察

特種設備,是指對人身和財產安全有較大危險性的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的其他特種設備。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是指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的政府行政機關,為實現特種設備安全目的而從事的決策、組織、管理和監督檢查等活動的總和。

目前,我國特種設備的法規標準體系可分為法律、法規、部門規章三個層次,包括。

(1)《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

(2)《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3)《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

(4)《特種設備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規定》。

(5)《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監督管理辦法》等。

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檢測人員和作業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相應資格,方可從事相關工作。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在特種設備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內,向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辦理使用登記,取得使用登記證書。登記標志應當置于該特種設備的顯著位置。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建立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安全技術檔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1)特種設備的設計文件、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安裝及使用維護保養說明、監督檢驗證明等相關技術資料和文件。

(2)特種設備的定期檢驗和定期自行檢查記錄。

(3)特種設備的日常使用狀況記錄。

(4)特種設備及其附屬儀器儀表的維護保養記錄。

(5)特種設備的運行故障和事故記錄。

特種設備生產、使用單位和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應當接受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依法進行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對在用特種設備應當至少每月進行一次自行檢查,并作出記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在對在用特種設備進行自行檢查和日常維護保養時發現異常情況的,應當及時處理。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使用或者停產停業整頓:

(1)特種設備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內,未向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登記,擅自將其投入使用的。

(2)未依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建立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的。

(3)未依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對在用特種設備進行經常性日常維護保養和定期自行檢查的,或者對在用特種設備的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測量調控裝置及有關附屬儀器儀表進行定期校驗、檢修,并作出記錄的。

(4)未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定期檢驗要求,在安全檢驗合格有效期屆滿前1個月向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提出定期檢驗要求的。

(5)使用未經定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的。

(6)特種設備出現故障或者發生異常情況,未對其進行全面檢查、消除事故隱患,繼續投入使用的。

(7)未制定特種設備事故應急專項預案的。

(8)未依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對電梯進行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的。

(9)未按照安全技術規范要求進行鍋爐水(介)質處理的。

(10)特種設備不符合能效指標,未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整改的。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使用未取得生產許可的單位生產的特種設備或者將非承壓鍋爐、非壓力容器作為承壓鍋爐、壓力容器使用的,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使用,予以沒收,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三、特殊行業質量法律制度

1.食品業質量法律制度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為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2009年2月28日,國家頒布了《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的適用范圍包括:

(1)食品生產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飲服務。

(2)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

(3)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于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的生產經營。

(4)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5)對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的安全管理。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組織制定、實施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對食品、食品添加劑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進行風險評估,包括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評估、風險特征描述4個部分。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成立由醫學、農業、食品、營養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

(1)為制定或者修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提供科學依據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

(2)為確定監督管理的重點領域、重點品種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

(3)發現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的。

(4)需要判斷某一因素是否構成食品安全隱患的。

(5)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認為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其他情形。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信息,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對經綜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較高程度安全風險的食品,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提出食品安全風險警示,并予以公布。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標準法律制度,為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強化食品強制性標準建設。

食品安全標準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1)食品、食品相關產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規定。

(2)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

(3)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

(4)對與食品安全、營養有關的標簽、標識、說明書的要求。

(5)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

(6)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質量要求。

(7)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

(8)其他需要制定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

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應當依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并充分考慮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參照相關的國際標準和國際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并廣泛聽取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意見。

企業生產的食品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應當制定企業標準,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國家鼓勵食品生產企業制定嚴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企業標準應當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在本企業內部適用。

國家建立食品生產經營法律制度,規范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質量安全行為。

食品生產經營應當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并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與生產經營的食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食品原料處理和食品加工、包裝、貯存等場所,保持該場所環境整潔,并與有毒、有害場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規定的距離。

(2)具有與生產經營的食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生產經營設備或者設施,有相應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風、防腐、防塵、防蠅、防鼠、防蟲、洗滌以及處理廢水、存放垃圾和廢棄物的設備或者設施。

(3)有食品安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保證食品安全的規章制度。

(4)具有合理的設備布局和工藝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與直接入口食品、原料與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觸有毒物、不潔物。

(5)餐具、飲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應當洗凈、消毒,炊具、用具用后應當洗凈,保持清潔。

(6)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證食品安全所需的溫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將食品與有毒、有害物品一同運輸。

(7)直接入口的食品應當有小包裝或者使用無毒、清潔的包裝材料、餐具。

(8)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應當保持個人衛生,生產經營食品時,應當將手洗凈,穿戴清潔的工作衣、帽;銷售無包裝的直接入口食品時,應當使用無毒、清潔的售貨工具。

(9)用水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10)使用的洗滌劑、消毒劑應當對人體安全、無害。

(11)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要求。

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準入制度。從事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食品流通許可、餐飲服務許可。

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對職工食品安全知識的培訓,配備專職或者兼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做好對所生產經營食品的檢驗工作,依法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

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并執行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的人員,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員,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每年應當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參加工作。

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記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名稱、規格、數量、供貨者名稱及聯系方式、進貨日期等內容。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進貨查驗記錄應當真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建立食品出廠檢驗記錄制度,查驗出廠食品的檢驗合格證和安全狀況,并如實記錄食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日期、生產批號、檢驗合格證號、購貨者名稱及聯系方式、銷售日期等內容。

食品出廠檢驗記錄應當真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國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并記錄召回和通知情況。

國家規定食品生產檢驗制度。食品檢驗實行食品檢驗機構與檢驗人負責制。食品檢驗報告應當加蓋食品檢驗機構公章,并有檢驗人的簽名或者蓋章。食品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對出具的食品檢驗報告負責。

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食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樣檢驗。進行抽樣檢驗,應當購買抽取的樣品,不收取檢驗費和其他任何費用。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法律制度,國務院組織制定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上級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方案,定期檢查本企業各項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隱患。

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報告后,應當立即會同有關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減輕社會危害:

(1)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對因食品安全事故導致人身傷害的人員,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立即組織救治。

(2)封存可能導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進行檢驗;對確認屬于被污染的食品及其原料,責令食品生產經營者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予以召回、停止經營并銷毀。

(3)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責令進行清洗消毒。

(4)做好信息發布工作,依法對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處理情況進行發布,并對可能產生的危害加以解釋、說明。

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立即成立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指揮機構,啟動應急預案,依照前款規定進行處置。

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立即會同有關部門進行事故責任調查,督促有關部門履行職責,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責任調查處理報告。

調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單位的責任,還應當查明負有監督管理和認證職責的監督管理部門、認證機構的工作人員失職、瀆職情況。

2.纖維質量監督法律制度

為了加強對棉花質量的監督管理,維護棉花市場秩序,保護棉花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國務院頒布了《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

棉花經營者從事棉花加工經營活動,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資格認定。

棉花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棉花質量內部管理制度,嚴格實施崗位質量規范、質量責任及相應的考核辦法。

國務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主管全國棉花質量監督工作,由其所屬的中國纖維檢驗機構負責組織實施。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質量監督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棉花質量監督工作。設有專業纖維檢驗機構的地方,由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在其管轄范圍內對棉花質量實施監督;沒有設立專業纖維檢驗機構的地方,由質量監督部門在其管轄范圍內對棉花質量實施監督(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和地方質量監督部門并列使用時,統稱棉花質量監督機構)。

棉花經營者加工棉花,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按照國家標準,對所加工棉花中的異性纖維和其他有害物質進行分揀,并予以排除。

(2)按照國家標準,對棉花分等級加工,并對加工后的棉花進行包裝并標注標識,標識應當與棉花質量相符。

(3)按照國家標準,將加工后的棉花成包組批放置。

棉花經營者不得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皮輥機、軋花機、打包機以及其他棉花加工設備加工棉花。

棉花經營者銷售棉花,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每批棉花附有質量憑證。

(2)棉花包裝、標識符合國家標準。

(3)棉花類別、等級、重量與質量憑證、標識相符。

(4)經公證檢驗的棉花,附有公證檢驗證書,其中國家儲備棉還應當粘貼公證檢驗標志。

棉花經營者收購、加工、銷售、承儲棉花,不得偽造、變造、冒用棉花質量憑證、標識、公證檢驗證書、公證檢驗標志。

國家實行棉花質量公證檢驗制度。棉花經營者向用棉企業銷售棉花,交易任何一方在棉花交易結算前,可以委托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對所交易的棉花進行公證檢驗;經公證檢驗后,由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出具棉花質量公證檢驗證書,作為棉花質量、數量的依據。

棉花質量監督機構在實施棉花質量監督檢查過程中,根據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對涉嫌違反《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規定的行為進行查處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1)對涉嫌從事違反《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的經營活動的場所實施現場檢查。

(2)向棉花經營單位的有關人員調查、了解與涉嫌從事違反《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的經營活動有關的情況。

(3)查閱、復制與棉花經營有關的合同、單據、賬簿以及其他資料。

(4)對涉嫌摻雜摻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其他有嚴重質量問題的棉花以及專門用于生產摻雜摻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棉花的設備、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為了加強對繭絲質量的監督管理,明確繭絲質量責任,促進繭絲質量的提高,維護繭絲市場秩序和繭絲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國家質檢總局頒布《繭絲質量監督管理辦法》。

繭絲是蠶繭和絲的統稱。蠶繭主要包括桑蠶鮮繭、桑蠶干繭、柞蠶鮮繭、柞蠶干繭等。絲主要包括生絲、絹絲、絲等。

國家質檢總局主管全國繭絲質量監督工作,其所屬的中國纖維檢驗局負責組織實施。

省、自治區、直轄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繭絲質量監督工作。設有專業纖維檢驗機構的,由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在其管轄范圍內對繭絲質量實施監督;沒有設立專業纖維檢驗機構的,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其管轄范圍內對繭絲質量實施監督。

繭絲經營者從事收購桑蠶鮮繭或者加工桑蠶干繭活動的,必須在設施和環境、設備和儀器、從業人員、質量檢驗標準、內部質量保證制度等方面具備規定的條件,并經過專業纖維檢驗機構的審核。

國家推行繭絲質量公證檢驗制度。桑蠶干繭銷售逐步實行質量公證檢驗;其他有必要進行質量公證檢驗的繭絲(含國家儲備的繭絲),由國家確定實施公證檢驗的繭絲品種、類別和實施公證檢驗的環節。

繭絲質量公證檢驗證書是繭絲質量、數量的依據。

纖維質量監督機構可以在繭絲收購、加工、銷售、承儲活動所涉及的場所實施繭絲質量監督檢查。

監督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繭絲經營者從事桑蠶鮮繭收購、桑蠶干繭加工活動是否具備規定的質量保證條件;繭絲經營者收購桑蠶鮮繭是否按要求進行儀評;未經質量公證檢驗的繭絲質量、數量和包裝、標識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國家的有關規定;繭絲的標識以及質量憑證是否與實物相符等。

纖維質量監督機構進行繭絲質量監督檢查,以及根據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對涉嫌違反《繭絲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的行為進行查處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1)對涉嫌從事違反《繭絲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的繭絲經營活動所涉及的場所實施現場檢查。

(2)向與繭絲經營活動有關的人員調查、了解涉嫌從事違反本辦法的經營活動的有關情況。

(3)查閱、復制與繭絲經營活動有關的合同、單據、賬簿以及其他資料。

(4)對涉嫌摻雜摻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其他有嚴重質量問題的繭絲以及直接用于生產摻雜摻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繭絲的設備、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繭絲經營者收購蠶繭,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從事收購桑蠶鮮繭的,具備《繭絲質量監督管理辦法》所規定的質量保證條件。

(2)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以及技術規范,保證收購蠶繭的質量。

(3)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以及技術規范,對收購的桑蠶鮮繭進行儀評。

(4)根據儀評的結果真實確定所收購桑蠶鮮繭的類別、等級、數量,并在與交售者結算前以書面形式將儀評結果告知交售者。

(5)不得收購毛腳繭、過潮繭、統繭等有嚴重質量問題的蠶繭。

(6)不得偽造、變造儀評的數據或結論。

(7)分類別、分等級置放所收購的蠶繭。

繭絲經營者加工繭絲,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從事桑蠶干繭加工,具備《繭絲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的質量保證條件。

(2)從事生絲生產,具備相應的質量保證條件。

(3)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以及技術規范,對繭絲進行加工,不得使用土灶加工等可能導致繭絲資源被破壞的方法加工繭絲。

(4)按照《繭絲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對加工的繭絲進行包裝。

(5)按照《繭絲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對加工的繭絲標注標識。

(6)標注的標識與繭絲的質量、數量相符。

(7)對加工后的桑蠶干繭進行合理放置,保證放置在一起的桑蠶干繭的品種、類別、等級、蠶繭收購期(繭季)、養殖地域(莊口)一致。

(8)合理貯存,防止繭絲受潮、霉變、被污染、蟲蛀鼠咬等質量損毀。

繭絲經營者不得使用按國家規定應當淘汰、報廢的生產設備生產生絲。

對加工的繭絲進行包裝應當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以及技術規范的規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技術規范中沒有規定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包裝物無毒、無害、清潔。

(2)有足夠的牢固性,能夠耐受正常的運輸和貯存。

(3)能防止加工的繭絲受潮、霉變、被污染、被蟲蛀鼠咬等質量損毀。

對加工的繭絲標注標識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有中文標明的繭絲名稱、原產地域、蠶繭收購期(繭季)。

(2)有中文標明的繭絲加工者的名稱、地址、聯系方法和加工日期。

(3)標明繭絲的類別、等級、重量、批號、包號或者件號。

(4)執行的標準編號。

(5)按國家規定附有產品合格證。

(6)國家有關標注標識的其他規定。

繭絲的標識應當標注在繭絲或者其外包裝的顯著位置上,標識的字跡應當清楚、牢固、便于識別。

繭絲經營者銷售繭絲,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建立并嚴格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明繭絲的標識、質量憑證、質量、數量。

(2)每批繭絲附有有效的質量憑證,質量憑證有效期為6個月;在質量憑證有效期內,發生繭絲受潮、霉變、被污染、蟲蛀鼠咬等非正常質量變異的,質量憑證自行失效。

(3)繭絲包裝、標識符合《繭絲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的規定。

(4)繭絲的質量、數量與質量憑證、標識相符。

(5)經公證檢驗的繭絲,必須附有公證檢驗證書。有公證檢驗標記粘貼規定的,應當附有公證檢驗標記。

繭絲經營者承儲國家儲備繭絲,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建立健全繭絲入庫、出庫質量檢查驗收制度,保證入庫、出庫的國家儲備繭絲的質量、數量與標識、質量憑證相符。

(2)按照國家規定維護、保養承儲設施,保證國家儲備繭絲質量免受人為因素造成的質量變異。

(3)國家規定的其他有關質量義務。

為了加強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明確質量責任,保護毛絨纖維資源,維護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國家制定并頒布了《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

國家質檢總局主管全國毛絨纖維質量監督工作,其所屬的中國纖維檢驗局負責組織實施。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質量監督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毛絨纖維質量監督工作,其所屬的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在各自管轄范圍內對毛絨纖維組織實施質量監督;沒有設立專業纖維檢驗機構的,由質量監督部門在其管轄范圍內對毛絨纖維組織實施質量監督。

國家實行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制度。國家質檢總局在全國范圍內對經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的毛絨纖維組織實施監督抽驗,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質量監督部門在本行政區域內對經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的毛絨纖維組織實施監督抽驗。

監督抽驗的內容是: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證書和檢驗標志是否與實物相符;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實施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是否客觀、公正、及時。

纖維質量監督機構對公證檢驗和未實施公證檢驗的批量山羊絨以外的毛絨纖維實施監督檢查。

監督檢查的內容是:毛絨纖維質量、數量和包裝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毛絨纖維標識以及質量憑證是否與實物相符等。

纖維質量監督機構進行監督檢查以及根據涉嫌質量違法的證據或者舉報,對違反《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的行為進行查處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1)對涉嫌從事違反《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的收購、加工、銷售、承儲活動所涉及的場所實施現場檢查。

(2)向與毛絨纖維收購、加工、銷售、承儲活動有關人員調查、了解與涉嫌從事違反《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的經營活動有關的情況。

(3)查閱、復制與毛絨纖維收購、加工、銷售、承儲活動有關的合同、單據、賬簿以及其他資料。

(4)對涉嫌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其他有嚴重質量問題的毛絨纖維,以及直接用于生產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設備、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毛絨纖維經營者收購毛絨纖維,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按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真實確定所收購毛絨纖維的類別、等級、重量。

(2)按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挑揀、排除導致質量下降的異性纖維及其他非毛絨纖維物質。

(3)對所收購毛絨纖維的水分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規定的,進行晾曬、烘干等技術處理。

(4)對所收購的毛絨纖維按類別、等級、型號分別置放,并妥善保管。

(5)對所收購的毛絨纖維按凈毛絨計算公量。

毛絨纖維經營者從事毛絨纖維加工活動,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具備符合規定的質量標準、檢驗設備和環境、檢驗人員、加工機械和加工場所、質量保證制度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條件。

(2)挑揀、排除毛絨纖維中導致質量下降的異性纖維及其他非毛絨纖維物質。

(3)按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對毛絨纖維分類別、分等級加工,對加工后的毛絨纖維成包組批。

(4)按國家標準、技術規范,對加工后的毛絨纖維進行包裝并標注標識,且標識有中文標明的品種、等級、批次、包號、重量、生產日期、廠名、廠址;標識與毛絨纖維的質量、數量相符。

(5)經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的毛絨纖維,應附有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證書和標志;未經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的毛絨纖維,應附有質量憑證,質量憑證與實物質量相符。

從事毛絨纖維加工活動,不得使用國家明令禁用的加工設備。

毛絨纖維經營者批量銷售未經過加工的毛絨纖維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1)進行包裝要防止異性纖維及其他非毛絨纖維物質混入包裝。

(2)類別、型號、等級、標識與國家標準、技術規范相一致。

(3)經過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或《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檢驗的毛絨纖維,須附有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證書、標志或《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檢驗的證書;既未經過毛絨纖維質量公證檢驗也未經過《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檢驗的毛絨纖維,附有質量憑證,質量憑證與實物質量相符。

(4)對所銷售的毛絨纖維按凈毛絨計算公量。

(5)建立并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

(6)國家規定的其他要求。

毛絨纖維經營者銷售經過加工的毛絨纖維,除應當保證所銷售毛絨纖維符合前款要求外,還應當保證符合《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關于“按國家標準、技術規范,對加工后的毛絨纖維進行包裝并標注標識,且標識有中文標明的品種、等級、批次、包號、重量、生產日期、廠名、廠址;標識與毛絨纖維的質量、數量相符”的要求。

山羊絨纖維經營者批量銷售山羊絨的,應當符合《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關于“毛絨纖維經營者銷售未實施公證檢驗的批量山羊絨,須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專業纖維檢驗機構或者其指定的地(市)級以上專業纖維檢驗機構申請檢驗”的規定。

毛絨纖維經營者承儲國家儲備毛絨纖維,應當建立健全毛絨纖維入庫質量驗收、出庫質量檢查制度,保證入庫、出庫的國家儲備毛絨纖維的類別、型號、等級、數量、包裝、標識等與質量憑證相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利辛县| 安远县| 榆中县| 泽库县| 扎囊县| 双峰县| 雅安市| 侯马市| 阜康市| 黄冈市| 双辽市| 平果县| 深州市| 怀化市| 高陵县| 香河县| 浙江省| 张掖市| 浠水县| 岳阳县| 天全县| 龙胜| 翼城县| 临猗县| 北宁市| 宁津县| 扶沟县| 济源市| 云和县| 德保县| 中牟县| 保定市| 鄂伦春自治旗| 红桥区| 望都县| 龙江县| 兴海县| 隆子县| 固始县| 宕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