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裸裸的經濟學
- (美)查爾斯·惠倫
- 2276字
- 2019-01-24 14:17:01
麥卡迪女士的行為是不是推翻了經濟學?
經濟學始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每個人盡可能使自己的境況變得更好。用專業術語講則是追求個人效用(有點類似于“幸福”的概念,只是范圍更寬泛些)最大化。我從打流感疫苗和納稅中獲得效用。雖然這兩件事都不會讓我感到特別高興,但它可使我遠離流感死亡或免蹲監獄。也就是說,從長遠來講它使我的生活變得更好。經濟學家并不怎么關注是什么給予我們效用,他們僅僅認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我喜歡咖啡、古老的房屋、經典電影、小狗、騎自行車和其他任何東西。世界上任何人都有各自的偏好,他們可以和我們的相同,也可以和我們的不同。
事實上,不同人有不同偏好,這樣看似簡單的事情有時反而會被老練的政策制定者所忽視。舉例來說,富人和窮人的偏好不同。同樣,當我們變得越來越富有時(我們所希望的),我們每個人的偏好可能會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對于經濟學家而言,“奢侈品”一詞有其專業解釋:隨著我們變得更加富有,我們對這種商品的購買數量會上升,例如跑車和法國葡萄酒。對環境的關注也是一種奢侈,這一點看起來不那么明顯。富裕的美國人比貧窮的美國人愿意拿出他們收入中更多的錢用于保護環境。這個原理同樣適用于跨國比較,富國比窮國愿意投入更多的資源用于環保。原因很簡單:我們關心孟加拉虎的命運是因為我們有能力關心——我們有住房、有工作和清潔的水,甚至我們能為我們的小狗買生日蛋糕。
有一個棘手的政策問題:雖然我們生活舒適,但將我們的偏好強加到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身上是否公平?經濟學家認為這不公平,但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這么做。當我在星期天的《紐約時報》上看到南美鄉村居民正在砍伐原始熱帶雨林和破壞稀有生態環境時,我感到十分震驚和憎惡,差點兒打翻我的星巴克咖啡。但我不是他們,我的孩子并沒有挨餓,也沒有死于瘧疾的危險。假若我是他們,如果砍伐一片珍貴的野生動物棲息地能夠養活我的全家,使我能夠買得起一頂蚊帳的話,那么我將磨利斧頭,開始砍伐。我不會在乎有多少蝴蝶和鼬鼠被我殺害。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不重要。事實上,它很重要。從長期來看,窮國會因為破壞環境而變得越來越貧窮,這樣的例子有許多。很明顯,如果發達國家再慷慨一些,那么巴西的農民也不至于被迫在破壞熱帶雨林和購買蚊帳之間作出取舍。這才是更根本的問題:我們將自己的偏好強加于那些生活與我們有巨大差異的人們身上,顯然是錯誤地運用了經濟學。本書在后面討論全球化和世界貿易的問題時,這個理念將是關鍵所在。
關于個人偏好,還有一個重要之處:效用最大化與自私行為的概念是不同的。1999年,《紐約時報》報道了奧莎拉·麥卡迪(Oseola McCarty)的訃告,她在密西西比的哈提斯堡做了一輩子女工,享年91歲。她在一個簡陋的小屋里獨自度過了一生,家里僅有一臺只能收到一個頻道的電視機。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麥卡迪女士并不窮,事實上,在她逝世前的4年里,她陸續向南密西西比大學捐獻了15萬美元,將其作為貧窮學生的獎學金,但是她從來沒有在這所大學里上過學。
奧莎拉·麥卡迪的行為是不是推翻了經濟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否正被召回斯德哥爾摩?不。只是因為她從儲蓄金錢和最終將其捐獻中獲得的效用比從大電視機和高檔公寓中所獲得的效用更大。我們所有人作出決定的方式也是如此。我們可能會為金槍魚多付幾美分以保護海豚,或給一個自己喜歡的慈善機構捐點錢。這兩件事均會給我們帶來效用,都不是自私的行為。美國人每年給各類慈善機構的捐款總額超過2 000億美元。我們為陌生人敞開大門,我們作出明顯的利他主義行為。無論人們怎樣定義那些行為,它們都沒有與“每個人盡可能使自己的境況變得更好”這一基本假設相矛盾。該假設并不意味著我們總能作出完美或者非常好的決定。我們辦不到。但是考慮到當時所有的可供信息,我們每個人確實努力地作出了最好的決定。
所以,閱讀本書的幾頁內容后,我們對這個深奧而古老的哲學問題有了答案:雞為什么要過馬路?因為這樣可以使它的效用最大化。
記住,效用最大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生活是復雜的,充滿了不確定性。在任何時候,我們有諸多事情可以做。實際上,我們所作的任何決定都包含某種權衡。我們可能在現在的效用和未來的效用之間進行權衡。例如,你可以在公司年度野餐時,用船槳狠狠敲你老板的腦袋,以此獲得暢快的滿足。但是,那種瞬間的效用很可能會被在美國聯邦監獄里苦蹲幾年所產生的更大的負效用所抵消。(盡管那也是一種選擇。)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許多決定都會涉及在今天的消費與未來的消費之間作出權衡。我們可能在研究生院度過幾年艱苦的生活,因為它可以顯著地提高我們未來的生活水平。或者,我們可能在今天用信用卡購買一個寬屏電視機,但信用卡上的債務利息將減少我們未來所能消費的數額。
同樣,我們在工作和閑暇之間進行權衡。投資銀行家每周工作90個小時可以獲得很高的收入,而高收入能購買許多商品,但是這樣他們只剩下很少的時間來享受這些商品所帶來的快樂。我29歲的弟弟是一個成功的管理顧問,他的薪水至少比我的薪水多一倍。但是他工作時間相當長,有時甚至沒有時間休息。2001年秋天,我倆興致勃勃地報名參加了羅格·艾伯特(Roger Ebert)教授在晚上開設的電影課,而我弟弟一連錯過了13周的課程。
無論我們的賬戶里有多少錢,我們都能將其花費在購買商品和服務上,直到把錢用盡。當你買這本書時,實際上,表示你已決定不將這筆錢花在別處(即使你偷了此書,你也要往夾克里塞上你的斯科特·特洛的小說,以此欺騙別人)。同時,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之一。現在你正在讀書,而不是在工作、與狗一起玩耍、申請去法學院讀書、逛商店等。生活是有取舍的,這就是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