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文綜燒腦題
- 學神培養系統
- 西張
- 2138字
- 2019-01-31 22:20:11
廚房這一邊,顧行儼已經放下豬肉,菜花,在鍋里翻炒著,等炒到差不多的時候,鍋里突然有豬肉變焦了。考試不會做的時候,他沒慌,如今炒菜沒水了,菜焦了,他才慌起來。
匆忙之間,他突然想起來,這個時候應該加水。他趕緊去水龍頭接了一點水,然后全部倒入鍋中,這才歇了一口氣。他想:“焦了的豬肉最好吃,吃點焦的也不錯。”
他倒了很多生抽進去,然后他看了看,就放了鹽。想著:平時老媽好像也是放這個度。他抽出手指,沾了沾汁,好像還行,然后他就熄火裝菜了。
接下來的雞蛋也勉強炒完,炒完菜的顧行儼有了一個新的感想:這真不好玩!
顧行儼端著菜走出來,雖然雞蛋有點焦,豬肉有點焦,菜花有點碎,但是勉強還是能吃的。
沈流趕緊跑過來,拿起筷子就吃了起來,剛吃下豬肉,他突然臉色發白,像中毒一樣,沒忍住就吐了出來。
“哇,呸呸,胖子,你該不會是想要毒死我吧?”
他抽了旁邊一張紙巾,擦了擦嘴,說:“我可不想和你同年同月同日死。”
顧行儼臉色變得難看起來,“哼”了一聲,愛吃不吃,這好歹也是老子的“處男作”。這人怎么就這么不識好歹呢?
沈流又笑了,說道:“也對,人不是全能的,你不會做飯,很正常嘛。”
顧行儼繼續夾了一口菜放進嘴里,心里別提有多郁悶了:“這不還行嗎?”
沈流看著顧行儼臉色不變地吃菜,他終于明白:為什么顧行儼會說自己廚藝好,原來是太“重口味”了。
沈流走進廚房,說道:“哥給你漏幾手,你這菜沒法吃,還是倒了吧。”
說完,沈流就麻溜地洗菜切菜了,顧行儼放下筷子,走進廚房,看著沈流麻利的切菜手法,再看著沈流倒油,完全沒有跳起來大叫:“燙死我了。”他突然覺得臉有點發燙,這回丟人丟大發了。
他再看著沈流高超的翻菜技巧,整個人的架勢,竟有點像高級酒店里面的掌勺大廚一樣。
等沈流把菜都裝好以后,顧行儼都能聞到那些菜散發出的香氣。沈流把菜都端到桌子上,顧行儼拿筷子一夾,嘗了起來:“的確很不賴呀,不錯不錯,流子,你什么時候有這么一手好廚藝啊?”
“我爺爺是廚師啊,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炒菜了。”沈流得意地說。
“是是是,你最厲害了!”顧行儼回答道。
“炒菜挺好玩的。”顧行儼想了想,“要不下次,你也教我炒菜吧。”
“沒問題。”沈流干脆地答應。
……
吃過飯后,兩人開始學習。顧行儼拿出沈流買的文綜練習冊,挑出了幾題給沈流練練手。
顧行儼前不久去書店的時候,買了很多練習冊,剛好,沈流這個他也做過,所以能很快地從厚厚的一本習題冊里面挑選出一些他認為是精選的題目。
沈流絞盡腦汁,費了很久力氣才做完。顧行儼看了看他,說道:“你這樣不行啊,要在規定時間做完,要不,按照你這個速度,文綜試卷肯定寫不完,還不說正確率。”
顧行儼拿起題目,挑了一道題看,是一道歷史題。
題目是:“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由此可見,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
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
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
D.錄取人數大大增加
……
顧行儼看了看沈流選的答案,他選了B,顧行儼說:“錯了,是選A。”
“啊?為什么?”沈流不解道。
“你看懂這個題目意思了嗎?”顧行儼又追問道。
“沒。”
“做這種題,也不需要語文素養特別高,只要語文素養還過關,然后大概就能翻譯出來了。當然了,沒有一點古文知識水平,這道題就靠蒙吧。”
“宋朝沿襲唐朝的制度,進士依舊是最為看中的,但是唐朝時還會兼顧到名望,而不是專門依據科考成績錄取。到了宋朝,為防止科考舞弊,實行了糊名法,科考成績成為錄取與否的唯一依據。前后的對比,說明科舉制在宋朝得到了更好的完善,不再依據名望錄取,而是專以科考成績為依據,并且為防止舞弊還實行了糊名法,可見其考試程序更加的公正公平。”
顧行儼喝了口水,又說道:“剛剛我說的是題目大意,所以從大意上看,我們就看不出B項的答案。”
“所以,你懂了嗎?”顧行儼說道。
“你這么一說,我思路都清晰了。”沈流開心地說,“不過這個題目看不懂還是白扯。”
顧行儼又翻了翻練習冊,指出一道題,說道:“那你看看這道題,誰才是古文之巔?”
沈流低頭一看,頓覺元氣大傷,這題有點坑。
題目:“1884年刊行的直隸《玉田縣志》載:“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勝數,飲食日用曰洋貨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據光緒《雄縣鄉土志》:“亞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黃蘸促燈為業,自火柴行,而此業漸歇。”綜合這些材料,可知這一時期(??)。”
A.經營洋貨和新產品的店鋪增多
B.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找到沉重打擊
C.洋貨的銷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來技術的傳入促進手工業發展
……
顧行儼笑了笑,說道:“所以,我才說,難的古文題還挺多的,不過這種題型一般不會像這種一樣,都是一般難度比較多。”
顧行儼又翻了翻這個練習冊,又找出一道題,說道:“你看看這題會做不?”
題目:“春秋戰國時期,“新樂”興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認為:新樂進退無序,“奸聲以濫,溺而不止”,舞者的動作猶如猴戲,觀賞之后既不能述說禮樂的美妙,又不能體會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這一時期(?)。”
A.社會轉型下新舊文化的沖突
B.儒家學者并不關注社會現實
C.戰亂環境中藝術發展受制約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斷發展
……
沈流:“D吧?”
“不對,是選A。”顧行儼又說,“這道題比較容易看懂。這個也是很容易錯的,很多人會在A和D之間糾結,最后還是選了錯誤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