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7298字
  • 2019-09-12 19:01:49

引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于成人來說,教育問題可以總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理性的自我導向。對于兒童來說,問題有些相似,但也存在不同:兒童尚不成熟,能否得到恰當的指導尤為重要。事實上,成人有時也需要外界的指導。如果我們愿意,完全可以讓兒童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發展,如果有兩萬年的時間在一個良好的環境里自我完善,他們最終也許可以接近成人文明的行為規范。可惜,這種假設是不現實的,所以兒童的教育與成長離不開成人的關注和指導。

在這方面,對兒童教育的無知是最大的難題。一個成人要完全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和喜惡的原因,也就是理解自我心理,已經很困難,更別說去了解兒童的心理,并借助合理的知識給予他們指導了。

個體心理學非常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這不僅是源于此研究領域本身有重要意義,還因為研究兒童心理的同時,能夠幫助我們認識成人的性格特征和行為舉止。個體心理學和其他心理學不同的是,它不允許理論和實踐之間有脫節。個體心理學注重人格的整體性,同時研究了在人格整體性的發展和表現中,個體心理學本身所付出的努力。就這一點來說,個體心理學的科學知識就是關于實踐的知識和智慧,因為知識本身就是認識實踐中的錯誤和繆論。不管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個體本身,只要掌握了這種科學知識,就能隨即把它運用到對人格整體性的指導實踐中去。

個體心理學將研究方法與理論相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個體心理學看來,個體性由人格的統一性所驅動和左右,因而個體心理學關于人類行為的各種理論方法,都反映了人格統一性在心理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互關系。所以,本書引言部分試著先從整體上提出個體心理學的觀點,在后續的章節中詳細探討和說明各種相關問題。

人類發展中的一個基本事實是,人的心理始終存在一種有動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兒童從最早的嬰兒期起就處于這種持續不斷地追求發展的努力之中。這種努力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但無時無刻不存在著,追尋著一個偉大、完美而優越的藍圖。這種努力和對目標的追尋,反映了人類思考和想象能力的特質,也主導了我們生命中所有的特殊行為,甚至會主導和控制我們的思想,讓我們的想法不再客觀,而是被自己已經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標所限制。

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隱蔽地藏在每一個人的存在中。每一個人既代表個體的統一性,又保留個體的獨特性。因此,個體既像一幅獨立的畫卷,又是創造畫作的藝術家。他不是一個絕不會犯錯的工作者,也不是一個對自我身心完全了解的人,而更接近于一個弱者,一個容易犯錯、有瑕疵的人。

就指導個體來說,特別要注意的是:個體的統一性及其獨特生活風格和目標,是建立在個體對生活事實的主觀看法上,而不是建立在客觀的現實基礎上。個體對一個事實的看法和認識,從來都不是這個事實本身。因此,雖然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里,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依據自己對事物的主觀想法來塑造自己。有些主觀想法甚至很客觀、很充分。但我們必須始終考慮到的是,在人類個體的發展過程中,有些想法是錯誤的、失敗的,特別要關注的是,人類童年時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它們影響并主導了我們后續生活中的許多事情。

有這樣一個臨床案例:一位52歲的婦女,經常蔑視比自己年齡大的女性。這是因為,她想起很小的時候,她的姐姐備受關注,這讓她產生了屈辱感和被忽視感。用個體心理學中的“縱向”理論觀點來分析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在她的生命早期和現在,也就是接近生命的晚期,一致存在著同樣的心理機制和動機,那就是她總擔心別人蔑視自己,或在發現別人更受優待和偏愛的時候會產生憤怒和易激惹的情緒。就算我們不了解這個女人的一生或是她個體的特殊一致性,但我們依然能夠在給出的這兩個事實的基礎上,運用心理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填補這種不了解的空白。這時的心理學家,就像是一個小說家,用行為主線、生活習慣、行為模式來構建一個立體的人,且保證以一種整體人格沒有被破壞的方式來構建。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甚至可以預測這個女人在特定場合下的行為,并能清晰地描述這個女人作為個體,其特殊的“生命線”的行為特征。

對個體性格有建設意義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都以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為前提,那就是個體的自卑感。所有的小孩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刺激他們產生改變處境的動力,以此來驅散這種自卑感。如果是處于一個相對優越的環境中,個體的這種自卑感會得到減緩。心理學把這種由自卑感引發,并最終獲得心理改善的過程稱為心理補償。

現在最重要的是,這種自卑感和心理補償作用很可能會導致人們犯錯。自卑感可能會激發客觀成就,也可能會導致個體純粹的、增加自我個體和客觀事實之間距離的心理調適或心理補償。自卑感會讓人感到非常不幸,而唯一能克服自卑感的方式就是發展個體的心理補償特征,但心理補償最后也未必能夠完全克服個體的這種自卑感。可即便如此,發展心理補償特征在個體心理學上還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有三類兒童可以很好地詮釋具有心理補償特征的個體發展。第一類是出生時身體較為虛弱或存在缺陷的兒童;第二類是被嚴厲對待而沒有得到任何疼愛的兒童;第三類是受到了太多溺愛的兒童。

據此,我們可以把這三類兒童作為三種基本情況進行例證,以此研究和理解更多普遍類型的兒童。雖然不是每一個兒童生來殘疾,但令人震驚的是,很多兒童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由于心理缺陷或器官劣勢而引發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特征的原型,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殘疾兒童中的極端例子而獲得。至于被嚴厲管教和溺愛過甚的兩類兒童,其實所有的兒童都不同程度地具備這兩類中的某一類特征,有的甚至兩者皆有。

所有這三類主要的情況都會使兒童產生一種不滿足感和自卑感,進而引發超出人類能力范圍的過度雄心。這種自卑感和對優越感的追求,是人類生活中同樣基本事實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在病態的情況下,很難說夸大的自卑感和膨脹的優越感哪一個弊端更大。在一定程度上,兩者幾乎在同一范圍內同一節奏交互出現。在所研究的案例中,我們發現由極度的自卑感所引發的過度野心,像一種毒藥毒害著兒童的靈魂,讓他永不滿足。這種不滿足無法產生有用的行為,由于它來自不恰當的野心,最終的行為也是徒勞的。它扭曲了兒童的性格特征和個體行為,且類似于一個永久的刺激劑,讓兒童變得過分敏感,戒備心極強,唯恐自己受到傷害或是被忽視。

這種《個體心理學》雜志上隨處可見的人類個體類型,長大后會成為沒有能力、無長進、神經過敏、稀奇古怪的人。如果他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就會成為一個不負責任、容易犯罪的人,因為在他們眼里只有自己,沒有其他人。他們在道德和心理上,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發現,他們中一部分人逃避現實和客觀事實,而去建立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新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他們做著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好像自己已經實現了想象,以此來獲得心理上的安寧。其實,他們只是在內心的理想世界中構造現實,用以縮小悲慘現實和心理之間的差距。

心理學家和父母都需要留意一點,評判所有成長發展的標準是兒童或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水平。這種社會情感在兒童的正常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每一個導致這種社會或公共情感減弱的干擾,都會對兒童的心理成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可以說,社會情感是兒童是否健康成長的晴雨表。

個體心理學圍繞著社會情感的本質,提出并發展了自身的教育學理念。這種理念就是,家長或監護人一定不能讓兒童只跟一個人密切接觸,一旦放任了兒童的這種唯一性接觸,會導致其對今后的生活準備不好或準備不足。

有效了解兒童社會情感發展程度的一個途徑,就是觀察他在剛進入學校時的行為。進入學校后,兒童會遇到人生中最早和最嚴厲的考驗。對兒童來說,學校是一個新環境,這就考驗了兒童面對新環境和陌生人時所展現出的準備情況。

在孩子入學準備方面,家長普遍表現得知識不足。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成人在回想自己的學校歲月時,會覺得那是一場噩夢。當然,教育得當的學校可以彌補兒童在早期培養過程中這種準備不足的情況。理想的學校應該在家庭和現實的世界中建立一個平臺,它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書本知識的地方,也是教授生活和藝術的地方。但是,我們一方面期待著有這樣的學校存在,以便克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清楚,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失敗和弊端。

在分析家庭教育的弊端時,學校只能作為一個指示器,確切地說,學校對兒童來說并不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環境。兒童剛進入學校時,由于父母事先沒有教育他如何與別人相處,因此兒童會感到孤單,結果被視為孤僻、異類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初的孤獨感會越來越強烈,從而偏離正確的成長軌道,他也會因此成為問題兒童。出現這種狀況后,人們會把責任歸咎于學校,但事實上,學校不過是讓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浮出水面而已。

問題兒童在學校能否取得進步,在個體心理學中一直是一個開放性的、尚無定論的問題。不過,我們總能夠證明,一個兒童入校時遭遇挫敗是個危險的信號。這個信號不只是學業上的危險,更是心理上的危險,這意味著孩子開始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這種源于挫敗感的自信缺失,會讓孩子嘗試規避一些有意義的行動和任務,而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尋找另一個出口,另一條通往自由和成功的快捷之路。這條路往往不是被社會認可的正常軌道,而是一條自我的、可以通過自身優越感建立的補償自卑的結晶。對于經常受挫的個體來說,由于這條捷徑能夠使他快速獲得心理優越感,因而對他充滿了吸引力。相比社會所認可的正常軌道,這條摒棄了社會和道德的責任感、觸犯法律的捷徑,可能更容易讓他們表現突出,滿足他們的征服感。但是,選擇這樣一條獲得優越感的路,常常暗示了兒童內心潛在的怯懦和軟弱,雖然他們外在的行為表現得很有膽量和勇氣。這種怯懦體現在,他們只會去嘗試做一些自己確定有把握成功的事情,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優越感。

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些為非作歹的人一樣,他們表面上膽大妄為,實際上內心很怯懦、很軟弱。我們由此可知,孩子在危險較小的情況下,也會通過各種細微的動作出賣他們內心真正的軟弱。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孩子或成人,站著的時候總是要依靠某些東西。如果用陳舊的觀念來理解這些行為,用傳統的方式來培訓這些兒童,這些癥狀表面上會被治療,潛在的問題卻無法得到根本的解決。成人可能會這樣說一個孩子:“不要總靠著別的東西。”事實上,問題并不在于孩子依靠某些具體的東西,而是他感覺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無論是用懲罰還是獎勵的措施,都很容易說服孩子放棄這種軟弱的身體依靠,然而,孩子內心對于支持的強烈渴求并沒有得到滿足,問題還會繼續。一個好的教育應當是讀懂這種軟弱,用同情和理解來根除孩子潛在的心理問題。

優秀的教育者從某個單一的跡象就能推斷出很多品質或特征的存在。對于一個喜歡依靠某些東西的孩子,我們可以立刻推斷出他肯定存在焦慮和依賴等特質。通過參照我們熟知的案例,我們就能夠為其重建人格。簡而言之,我們應該理解,要治療的這個兒童屬于被縱容的類型。

現在,我們來研究另一種類型的兒童性格特征,即缺乏關愛的兒童。在那些對人類危害極大的人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這類兒童的性格特征,只不過那些人表現得更為突出和極端而已。他們所有的生活和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事實就是在孩童時期遭到虐待。由此,他們發展出了較為冷漠的性格,變得善妒和怨恨,無法容忍別人開心。我們發現,這種善妒的人不僅存在于那些惡貫滿盈的罪犯中,也可能存在于正常人之中。當這類人管教孩子時,總覺得小孩不應該比自己小時候更快樂。這種觀點不僅存在于有孩子的家長當中,也存在于管教別人的孩子的監護人之中。

這種想法和觀點并非出于惡意,只是直白地反映出這類人的心態,他們在成長時期遭受過惡劣的對待和嚴厲的管教。這類人信奉一點,不打不成器,且會列舉出各種證據和例子,為自己不當的嚴格教育進行辯護,但這并不能完全讓人信服他。這個簡單的事實證明,所謂的權威教育使得兒童和教育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心理學家通過探索和聯系各種不同的癥狀,并對探索結果進行一些實踐之后,構建出了一個完整的個體人格系統,借助這個系統能夠把個人隱藏的心理外顯化。通過此系統,我們考察的每一個要點都會影射出個體完整的人格,但只有我們在考察的每一個要點上都得到同樣的結論時,結果才是令人滿意的。個體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對個體進行考察時,我們不能刻板地對理論方案和系統概念進行運用,這一點再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在所有的調查研究中,我們必須找到一切可能支撐我們論點的表現依據。只有當我們成功地證實了我們最初的試驗性假說,比如,當我們在個體行為中的其他方面也發現了同樣的頑固或挫敗特質時,才能夠確定地說,個體的整體人格都符合頑固或挫敗的性格特征。

在這一點上,必須記住的是,我們所考察研究的個體并不理解自己本身的行為表現,因此,他也無法掩飾真實的自我。我們可以透過他的行為來認識他的個性,他的個性并非通過他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表現出來,而是通過他在環境中的識記行動得以體現。這并不是說他有意欺騙我們,而是我們已經覺察到了,一個人的有意識思維和無意識動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個差距只有一個公正客觀的、富有同情心的局外人才能夠最好地溝通。這個局外人,無論他的身份是心理學家、家長或老師,都應當學會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來詮釋個體的人格特征。這些客觀事實體現了個體本身都未曾意識到的、一種有目的的個人追求。

這樣一來,人們處理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三大基本問題的態度,就比對其他任何問題的態度都能更好地體現個體真正的自我。第一個問題就是社會關系,這個我們在關于個體對現實的主觀看法和客觀看法之間的比較中討論過,但這種社會關系的問題也牽扯到一個具體的任務,那就是如何結交朋友以及與他人相處、個體要怎樣面對這一任務、答案是什么。如果一個人說朋友、社會關系和自己沒有關系,他認為以此就能規避我們關于社會關系的問題,那么漠不關心就是答案。基于這一答案,我們可以得出關于他性格的發展方向和人格構成的一些結論。此外還要注意的是,社會關系并不僅僅是簡單的結交朋友和與人相處,同時它還包括由此而引申出的抽象品質,比如友誼、同志之情、忠誠、誠實等。個體對于社會關系問題的答案,也體現出他對這些抽象品質的看法和態度。

第二大問題涉及個體想要如何利用生命,即他想在普遍的社會分工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如果我們可以認為,社會關系的問題不僅僅由自我個體或你我之間的關系所決定,那我們也可以認為,社會分工問題是由人與地球(世界)關系的基本關系所決定的。如果可以把世界上的全人類減少為一個人,那么這個人依然跟世界有著密切的關系。此時,他想從這個世界上獲得什么呢?就像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一樣,第二個職業問題的解決方案也不是片面或自我的,而是由個人和世界之間的關系決定的。這種關系是雙向關聯的,人類沒有辦法自己掌握決定一切。個體的成就并不取決于其主觀意愿,而是取決于其和客觀現實之間的關系。基于此,個體對于職業問題的回答及回答方式,都很好地解釋了他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態度。

第三個基本問題源于人類的兩性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同樣不是個體自我的、主觀的,而是必須依據兩性關系的內在客觀邏輯來解決。個體怎樣看待異性呢?如果采用一種典型的個人主觀看法,那同樣是錯誤的。只有對兩性關系的所有問題經過深思熟慮后,才能得到正確的解決之道。而且,對于愛情和婚姻問題的正確決斷中存在的任何一個偏解,都代表了性格中的一個錯誤,這一點是有依據的。當然,這種錯誤決斷帶來的諸多負面和危害性的后果,都可以解釋為是由個體潛在的錯誤人格導致的。

為此,我們可以根據個體對這三類基本問題的回答發現他大致的生活方式和個人目標。這個個人目標無所不能,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反之,他的每一個行為都影射出了這個目標。因此,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跟他人交往合作,是致力于生活中的有益層面,那么在他對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中,我們就會發現這個有益目標的明顯痕跡,也會從中發現其個人目標具有有效性和建設性。同時,隨著這些有效性和建設性行為的實施,個體也會收獲幸福感、價值感和力量感。相反,如果這個個人目標是由自我問題和社會生活中的消極方面所決定,那么個人就會發現自己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基本問題,也就無法享受正確解決這些問題所帶來的樂趣。

這些基本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很強,且這些基本問題所衍生出的社會生活中的特定任務和目標,也只能在社會或公共環境中得到合理的解決。也就是說,必須基于社會情感才能得以解決,這就又強化了這些基本問題之間的關聯性。這種特定的任務和目標在人類的孩童早期就出現了,即此時我們的感官已經開始成熟發展,并遵循于我們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見、所說、所聞等各方面所受的刺激,也遵循于我們和兄弟姐妹、父母、親戚、熟人、同事、朋友、老師之間的關系來成長發展。這些特定的任務和目標,還會以同樣的影響方式伴隨個體的一生。那些游離于社會之外的個體,也將失去自我,失去朋友,無法獲得成就。

因此,個體心理學理論有根據地認為,對社會有益的事物就是“正確的”事物。這種理論認為,每一個對社會標準的背離都是偏離了正確之道,這種偏離會導致個體和客觀法律以及必要的客觀現實之間發生沖突。這種沖突使個體首先產生了有悖于自己本意的無價值感,同時由于個體感覺自己受到侵犯,便會產生更強烈的報復心。最后可以說,偏離社會標準就是違反了人們內在的社會理想,而我們每個人,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都會懷有這種共同的社會理想。

個體心理學一直強調,把兒童的社會意識作為其成長發展的測試,因此,個體心理學很容易理解和評價每一個兒童的生活風格。因為,一旦兒童面臨生活問題,他就像正處于測試中一樣,展示出自己對于生活的準備是否充分。換句話說,他會展示出現實生活中他是否有社會意識或社會情感,是否有勇氣和理解力,是否有對社會普遍有益的目標。此時,我們可以嘗試去發現他努力向上的方式和節奏,發展他的自卑感程度和社會意識的發展強度。所有這些相互滲透、緊密聯結,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是牢固的、難以打破的,直到我們發現這個整體的構成缺陷并完成重建為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措美县| 麻江县| 盖州市| 多伦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天柱县| 来凤县| 二连浩特市| 木兰县| 手游| 万源市| 天全县| 桦南县| 府谷县| 潮州市| 厦门市| 黄平县| 吉安市| 贵南县| 宁乡县| 武山县| 九江市| 威信县| 合阳县| 车致| 建昌县| 贡嘎县| 台南县| 洞头县| 新安县| 泸溪县| 商丘市| 剑阁县| 剑河县| 城口县| 白水县| 梓潼县| 元阳县| 祁连县|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