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交往心理策略
- 鄧兮
- 1663字
- 2019-09-30 14:12:10
話中有話,意在言外
很多時候,人們不能采用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而往往采用一種婉轉的說法,話里有話。這個時候,作為聽者,我們需要能夠從對方的表面話語深入挖掘出對方的“弦外之音”,辨別對方的真實想法,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只有識別出對方的真實想法之后,我們才能作出正確的回應。
有一位商人見到德國大詩人海涅(海涅是猶太人),對他說:“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島,你知道島上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嗎?”海涅說:“你說吧,是什么?”商人說:“在那個島上呀,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驢子!”海涅回答說:“那好辦,要是我們一起去塔希提島,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了。”
這里,商人把“猶太人”與“驢子”相提并論,顯然是暗罵“猶太人與驢子一樣”,而海涅聽出了對方話里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時話里有話,暗諷這個商人是個驢子,使商人自討沒趣。
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并不困難,關鍵是要有相應的對策來回應對方。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就是個中高手。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么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后,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受祿,本想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很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這位記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總理:你們中國人怎么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我們美國進口?結果周總理說這是朝鮮戰場的戰利品,反而使這位記者丟盡顏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做個有心人,能夠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話里之話”,如此才能在人際交往中贏得主動權,讓自己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
我們都知道,聽人說話要聽出“弦外之音”,以便在人際交往中處理好關系。如果你不懂得如何聽人說話,不去動腦子思考他人話中暗含的深意,那么,你不僅會被人看成一個沒有大腦、不懂人情世故的人,還可能會因為理解錯誤而引起尷尬或不必要的麻煩。
有一戶農家,住在半山腰上,平日辛勤種田,生活雖不富裕,但還算過得去,只是,如果有個額外的開銷,經濟就會變得很吃緊。話說這天,男主人很久以前認識的一個普通朋友千里迢迢來訪,兩人雖然很少見面,但是交情還算不錯。一家人非常高興,于是好酒好菜招待朋友,男主人高興地與他聊到天明。誰知這客人一住下來,就沒完沒了,連續住了很長一段日子,而且似乎沒有打道回府的意思。
這個時候,家里的菜已經快要吃光了,偏偏正逢梅雨季節,雨不停下來,就無法下山去買糧食和蔬菜,真是糟糕。婦人對丈夫說:“都快沒吃的了,你想想辦法啊!”丈夫無奈地回答道:“他不走,我總不能請他自己離開吧!”婦人說:“我不管你怎么做,反正已經快沒米下鍋、沒菜可吃了,你再不解決,我們三個人就一起餓死好了!”婦人越說越氣,最后竟拂袖而去,留下不知如何是好的男主人。
隔天飯后,主人陪著客人聊天,欣賞著窗外的景致,談著以往的趣事。這時候,主人忽然看到庭院的樹上有一只鳥正在躲雨,而且這只鳥的體型非常大,是以前從沒見過的鳥類。于是,主人靈機一動,對客人說:“你遠道而來,這幾天我都沒有準備什么豐盛的菜肴招待你,真是不好意思!”
“別這么說,我覺得一切都很好,你和嫂子款待周到,讓我吃得好、睡得好,我心里感激不盡呢!”
“看,窗外樹上有一只鳥,你看到了嗎?”
“看到了。怎么啦?”
“我等一下準備拿斧頭把樹砍了,然后抓那只鳥來煮,晚上我們喝酒時,才有下酒菜呀,你覺得如何?”
客人想了半天,十分疑惑地問:“當你砍樹的時候,鳥兒可能早就飛了吧,你怎么能抓住它呢?”主人悻悻地看著完全不了解主人用心的客人,說:“怎么會呢,在這個世間,還有更多不知人情世故的呆鳥,大樹都已經倒了,都還不知道要飛呢!”
一個不通人情世故、不會察言觀色、不會傾聽他人話外之音的人,是不會招人待見的。人生在世,人情世故不可不懂,聽人說話,也要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話外之話,弄明白他人心中的真實想法,如此才能夠讓彼此的溝通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