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就是理生活
- 艾瑪·沈
- 1997字
- 2019-09-09 16:24:29
前言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莎士比亞《暴風雨》
一日,坐在香港街頭的一家茶餐廳吃下午茶。斜前方有一塊半透明的玻璃窗,既可以照見餐廳內部,又能透光看出窗外。
玻璃窗的畫面里,左邊有一個老婦人,眼神渾濁無力,正透過玻璃看向窗外。她面前放著一杯奶茶,冉冉升著熱氣。她就佝僂著身子坐在那里,徐徐不見動作。
畫面的右邊是一個穿著學校制服的小女孩,八九歲光景,扎著兩個小辮子。或許是剛放學,一邊吃叉燒炒蛋,一邊嘰嘰喳喳地與身邊的菲傭聊天,表情靈動歡快,很是可愛。
隔一陣子,窗外走過一位妙齡女子,因玻璃顏色較深,從外面看上去也似一面鏡子。只見她停在窗邊,梳理頭發,整飭妝容。位置就恰好站在這一老一少中間。
眼前這面玻璃窗,就浮現出一幅有趣的畫面:從左至右,從滿面皺紋、蒼老枯瘦的老嫗,到裊裊娜娜、風姿綽約的女子,再到明眸皓齒、巧笑嫣然的女童,像電影倒帶一樣,越來越鮮活生動,把女人的一生都展現了出來。
我看得有些愣神。人的一生只有匆匆幾十年。如果讓老嫗就此返老還童,她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于是,我萌生了寫這本書的念頭:回顧我們踏入社會后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初踏入社會、即將組建小家庭、步入中產門檻、創業困境、有了一定規模的工作室、中層精英、穩定的中年生活、達到一定資產規模后的全球配置、收入過高想要合理節稅,以及到最后規劃如何更好地將財富傳承至下一代,去探討在這不同的人生階段,應該如何理財,才能讓生活更加美好。
有人說,談錢太俗。可是,生活中遇到的80%以上的問題都與錢有關。女孩想要接受更好的教育——需要錢;妙齡女子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需要錢;老嫗想要更好的醫療、更安詳的晚年——需要錢……
女人如此,男人亦然。要想征服星辰與大海,至少身后要有財力讓你義無反顧。
錢不是最重要的,但當你缺錢的時候,它就如同一條粗粗的麻繩,捆綁住了你自由的靈魂。只有當你成為這條繩索的掌控者時,你才能隨心所欲,做你想做的事。
“理財”這個詞古已有之,卻到近些年才流行了起來。由于不如經濟學、會計學、工商管理等學科那么專業和“高大上”,因此未能成為一門系統的學科。大家零零散散地從各個學科中汲取養分,悟到一些原理和方法。
在過去財富野蠻生長的三十多年里,很多人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但卻沒有培養起相應的理財觀念和意識。
坊間,推廣理財的,要么是財經方面的專家,寫宏觀基本面、技術趨勢、投資技巧,指標技術一大堆,讓普通百姓望而卻步;要么是受自身利益驅使的保險或基金產品經紀人,只推廣與自身業務相關的產品,說得天花亂墜,讓人不敢盡信;要么著眼于在各平臺上輾轉騰挪、鉆空子賺小便宜的小伎倆,真正系統的、針對普通家庭生活的、淺顯易懂的理財書籍并不多。
因此,借著梳理人生不同的階段,通過幾個家庭面臨的不同問題,我著重介紹了理財的十大模塊,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大家搭出一幅完整的、體系化的理財圖景。
讓大家不會一提到“理財”,就只會聯想到賺錢、投資和買保險,明白理財是一個集認識自身、設定目標、控制消費、管理債務、職業發展、購入和盤活資產、配置與風險、架構設計和傳承規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
讓大家不會誤以為理財只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應該是通過合理調配有限職業生涯的財富盈余、適當利用負債來支付人一輩子的支出,以達到個人終生消費的效用最大化。
讓大家不會誤以為錢只要越多就會越好,而忽視了收入來源的結構和現金流的狀態。
讓大家不會誤以為只要投資就會面臨非常大的風險,必須是金融專業人士才能操作。希望大家明白,理財是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的事,只要做好資產配置,了解風險管理的方法,就能在承受一部分能承受的風險的基礎上,實現資產的增值和保值。
讓大家不會誤以為一個投資公式就能適合所有家庭,一個理財方案就能適用人生的所有階段,而應該明白理財背后的原理,要根據不同家庭的實際狀況和不同需求來量身定做。
理財就是理生活。無論你是幼童、妙齡女子還是老嫗,無論你處于人生的哪一個階段,從現在開始,打開心扉,跟著艾瑪來一場時光旅行。我們一起探討理財知識,并思考其在自己家庭的應用,去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人與人的差距,除了運氣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認知差距影響下的一次次選擇所造成的距離。自你翻開這本書起,我相信,你這一次的選擇絕對沒有錯。
我們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在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我們說:“前半生,我們不猶豫;后半生,我們不后悔。”
祝大家在未來都不會后悔!
本書讀者對象
所有對理財感興趣、想要更好的生活的普羅大眾,包括但不限于:
· 家庭或個人遇到財務問題的人士,如“月光族”“蝸居族”及債務繁重人士。
· 對未來的財務方向產生困惑的人士。
· 之前一直靠直覺和消息投資,不了解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的人士。
· 僅對某一種或幾種投資品類熟悉,但不了解理財全景的專業投資人士。
· 需要了解財富傳承和節稅規劃的人士。
參與本書編寫的人員還有張增強,在此表示感謝!
艾瑪·沈
2018年3月23日 中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