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4年6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大運河流淌了2500多年,縱貫3200千米,為中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沿岸擁有數不清的碼頭、官倉、船閘、橋梁、堤壩、衙署、寺廟、會館、歷史街區和園林,如此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中國大運河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傳承和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國大運河申遺是運河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一步,申遺成功之后如何加以保護和利用,如何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更加重要的課題。只有了解大運河,才能真正熱愛她,在了解和熱愛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利用她。《中國大運河百問》作者姜師立,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期間,曾任大運河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牽頭城市揚州市申遺辦副主任,申遺成功后又任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揚州市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親歷了大運河申遺的過程,組織或參與了大運河申遺的宣傳動員、遺產價值研究、大運河遺產監測預警、遺產保護工程方案制訂和實施等申遺的關鍵工作,他是名副其實的大運河的熱愛者。如今他將許多珍貴的資料及多年的研究成果匯集成書,奉獻給廣大讀者,以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大運河,熱愛大運河,有利于激發全社會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熱情,有利于更好地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蓬勃發展。
《中國大運河百問》一書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后系統介紹以中國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的書籍,對運河沿線的文化符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與研究,在文化傳承、文化認同和文化走出去等層面,該書具備較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化積累價值。該書分中國大運河的概念及發展階段、中國大運河與漕運、世界遺產的中國大運河、中國大運河遺產點介紹、中國大運河遺產的保護、琳瑯滿目的中國大運河遺產、中國大運河與歷史名人、中國大運河與城市發展、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發展、中國大運河與旅游發展十章。采用一問一答的寫法、圖文結合的形式,讓讀者了解中國大運河的前世前生、中國大運河形式多樣的遺產、中國大運河遺產保護的傳承脈絡。
該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大運河的文化內涵、傳統功能和歷史價值,對于后申遺時代中國大運河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傳承中華文脈、實施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及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等具有重大社會價值。同時,本書通過講述中國大運河故事,傳播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和中國聲音,讓更多的人認識大運河,領會大運河的價值所在,進而讓民眾更加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歷史,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民族文化軟實力,從而為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奠定堅實基礎。
張廷皓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
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