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計算機的迷霧(第2版)
- 李忠
- 1720字
- 2019-10-21 11:59:40
序言
56年前,我從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那時,中國還沒有自己的計算機,國家建立我們這個研究所,就是為了研發中國自己的計算機。我很幸運,能夠進入計算所,親身參與了新中國在計算機事業上從零到有的發展歷程。
今天,人們可能認為計算機沒什么了不起,可能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好幾個計算機,隨時隨地都可以叫計算機給自己做事,但是在我們那個時候,計算機是非常神秘、非常稀罕的。就拿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臺計算機為例,這臺計算機稱為“119機”,每秒鐘運算5萬次,是用“電子管”做的,人們稱為“第一代計算機”,這是最早的技術。后來發展到“第二代計算機”,是用“晶體管”做的,然后發展到“第三代計算機”,是用“集成電路”做的,最后發展到“第四代計算機”,就是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做的。沿著這條路徑,計算機發展就和集成電路的發展融合起來了。現在可以說,集成電路是計算機的核心技術,是計算機的載體,是計算機的主要成分,集成電路的發展決定著計算機的未來……
不過,人們都有探索自然奧秘的好奇心,盡管計算機已經隨手可得,有人還會有興趣去了解:計算機怎么會一步步地變得能干起來、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了解這些事,對人們求得自己的進步也有意義,這其實就是科普的價值,通過科普來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等等。
本書作者有志于科普計算機的知識,向廣大讀者奉獻了這本普及計算機知識的《穿越計算機的迷霧》一書,這其實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對于生活在今天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要把人們“拉回”到計算機發展的早期,讓他們了解那些早期困惑計算機工作者的難題,這有點像對計算機進行“考古”的味道了!對于很多小朋友來說,他們生活在一個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以隨時隨地上網、打電話、聊天交友、購物的時代,他們會認為這個世界一直就是這樣,為什么還要去“考古”呢?
然而實際上,幾十年前的生活并不是這個樣子。我們現在所享受的這些便利,都起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從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而開始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使信息處理數字化、自動化,隨后,利用電子計算機的技術原理,人類成功地把更多的事物數字化,例如聲音、圖像、文字、圖紙、生產流程、交易記錄、商品參數,等等;并產生了很多像電腦終端、智能手機、數字電視、交換機、路由器這樣的數字信息處理設備,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可以在電腦和手機上搶購商品、看視頻、即時通話,無現金支付、網上就醫……的技術基礎。
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就像一個村子,每個國家都是一個村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地球村的村民。然而,從古到今,這都不是一個和平寧靜的村莊,戰爭、饑餓威脅著人類,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也極不均衡。在歷史上,中國曾長期遭受西方發達國家的禁運制裁和技術封鎖。今天,中國在航空航天、量子通信、超算、核能、高鐵、港口龍門吊、挖泥船、高溫超導、納米科技、量子計算、正負電子對撞機、高性能計算機、北斗導航等方面的進步與突破基本上都是在外國的技術封鎖下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完成的。
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的命脈,事關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國互聯網事業作出重要指示: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必須突破核心技術這個難題,爭取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實現“彎道超車”。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要建設數字中國,發展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提高我國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從娃娃抓起。這就需要喚起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在他們的心里播下熱愛科學的種子,而這正是廣大科普工作者的工作。
在此,我再次向廣大的青少年推薦這本《穿越計算機的迷霧》的計算機科普著作,這是一本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科普讀物,它既講清了電子計算機的工作原理,也能夠極大地激發青少年對于信息技術的興趣,引導他們走進科學的殿堂。
倪光南
二〇一八年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