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試溝通巧技能
- 劉平青等
- 2019-09-09 16:38:50
第二章 面試前:溝通巧技能
第一節(jié) 自我認知
溝通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包括人與自我的溝通。我們總是在意與別人的溝通,卻忽略了自我溝通的重要性。在與別人溝通之前,求職者首先應該認知的便是自我。只有正確認知自我,才能保證高效的面試溝通。
一、什么是自我認知
首先要糾正許多求職者的一個錯誤觀念,自我認知不是一味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或是沉浸于自己的優(yōu)勢。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客觀地看待自我、接受自我,直面最真實的自己,并找到自我成長的路徑。在面試之前,求職者要正確認知自我,才能有助于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所謂的自我認知,需要理解三個最基本的問題,即“是什么”“有什么”和“要什么”。
(一)是什么
自我認知的第一步就是認清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不僅關系到求職,更與自己的整個人生息息相關。具體來說,要全面認清自己,至少需要了解以下四個方面:性格特征、興趣愛好、技能特長和工作價值觀。
1.性格特征
提及自我認知,求職者首先會想到用什么形容詞來形容自己?“內(nèi)向”還是“外向”?“活潑開朗”還是“沉著穩(wěn)重”?每個人由于基因、原生家庭、學習教育、生活環(huán)境等元素的影響,在自我成長中會形成自己的特有個性。自我認知的第一步,就是正確地識別自己的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關鍵在于融入合適的環(huán)境中。不同的性格特征適合不同的工作崗位,如果強迫自己從事與自我性格特征格格不入的工作,不僅會感到不舒適,而且也沒辦法做好工作。
2.興趣愛好
不少研究表明,興趣愛好是影響人們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因素?!皭垡恍懈梢恍小被蛘摺案梢恍袗垡恍小保肯嘈沤^大部分求職者更傾向于第一種,而現(xiàn)實情況卻是第二種居多,原因在于求職者對自己喜歡什么都說不清楚。
不少求職者感覺自己似乎沒有什么興趣愛好,或者感覺興趣愛好太多了。這是由于求職者過分在意外界的看法,忽略了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或者由于外界的壓力導致自己沒有精力去培養(yǎng)自身的興趣愛好。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在興趣培養(yǎng)過程中受到了挫折,缺乏成就感。求職者應該正視自己的興趣愛好,用足夠的自信和投入度去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當然,這需要求職者注重日常的積累,而不是在面試前敷衍了事。
3.技能特長
“你擅長什么?”幾乎是每個面試官都會提及的問題,而又有多少求職者能清楚地回答出來呢?技能特長既有天賦方面的才能,也有通過后天的學習而獲得的能力,而更多的是由興趣愛好轉(zhuǎn)變而成的。
如果求職者的技能特長與工作要求相匹配,就大大增加了面試成功的概率,不僅如此,在工作開展過程中也會更加得心應手,容易取得成就感。所以,在面試前,求職者一定要正確辨別自己的技能特長。
4.工作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對待生活方方面面的選擇傾向,而此處所指的價值觀特指工作價值觀,即人們追求的與工作有關的目標。工作價值觀是人們在工作中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對求職者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起到?jīng)Q定性作用。
在選擇工作過程中,有人看重薪酬,有人看重戶口,有人看重發(fā)展空間,這就是求職者的工作價值觀。在面試之前,求職者要考慮清楚自己的工作價值觀,將自己看重的因素進行排序,并與現(xiàn)實情況相對比,爭取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
案例2-1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小王和小林在大學時是睡上下鋪的好友。畢業(yè)時,小王認為,個人要想發(fā)展,就應當進大公司去尋找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因為大公司名氣大,牌子硬,管理規(guī)范,發(fā)展的機會很多。所以,他立志要到大公司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并且通過努力如愿以償進了一家大公司。小林則認為,人在哪里工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還認為,在小公司里,人少,個人發(fā)展的機會反而可能更多。所以,畢業(yè)時他找了一家小公司。
后來,在工作實踐中,由于小王所在的公司人才濟濟,他只能做一些與自己的專業(yè)沒有什么關系的雜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他所在部門的重要工作都由領導安排其他人去做,根本輪不到他去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小林的公司由于人手少,有了活大家一起干,工作成果見效快,他的才能在這里也很快就顯露出來。不久,小林的公司由于業(yè)務發(fā)展了,成立了一個策劃部,由他出任策劃部的經(jīng)理,負責招聘一批年輕人來部門工作。
小王和小林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一個是郁郁寡歡,很不得志;另一個是如魚得水,快馬加鞭。
(資料來源:筆者依據(jù)相關資料整理)
(二)有什么
認清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固然重要,但自我認知并不僅限于此,這也是求職者經(jīng)常忽略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即進一步認清自己有什么。這里所謂的“有什么”,具體是指求職者所擁有的身體素質(zhì)、所具備的資源條件和所處的外界環(huán)境。
1.身體素質(zhì)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選工作之前,不要被薪酬待遇蒙蔽了雙眼,卻忽略了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夠勝任該工作。對于頻繁的出差、常態(tài)化的加班、朝五晚九的工作時間,或者是一些對身體素質(zhì)有特殊要求的崗位,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住考驗?當然,沒有公司會要一個病懨懨的求職者,為了能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生活,求職者應該養(yǎng)成積極鍛煉的好習慣。
2.資源條件
無論是制作簡歷還是正式的面試,一個中心原則就是打造出自己的亮點,而這亮點就來源于自己所具備的資源條件。所謂的資源條件包括自身的軟硬實力、工作經(jīng)驗、客戶資源、人脈關系、技術方案等方面。如果求職者在面試過程中能夠準確地告訴面試官“我擁有 ××× 客戶資源”“我掌握了 ××× 技術”等,至少能為自己提供有利的籌碼。
3.外界環(huán)境
嚴格來說,分析外界環(huán)境并不屬于自我認知的范疇,但一個人如果想要正確地認知自我,就不能脫離自己所處的大環(huán)境。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就讀于理工科學校的大學生,畢業(yè)后想找工作,如果選擇一個性質(zhì)相近的行業(yè)(比如汽車制造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行業(yè)等),就會比其他就讀于文科學校的求職者更有優(yōu)勢。不想做一個隨波逐流的求職者,就要學會分析外界環(huán)境,將自我放到實際環(huán)境中去分析,才能找準自我定位。
(三)要什么
自我認知的最后一步,也是自我認知的最終目的,就是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也就是確定自己的目標。目標又分為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既要有為之持續(xù)奮斗的長期目標,也要有切實可行的短期目標。在確定目標的過程中要考慮眾多因素,前面所提及的個人特征、身體素質(zhì)、資源條件、外界環(huán)境等方面都會影響自己的決策,這是一個復雜的決策系統(tǒng),需要求職者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和現(xiàn)實要求,客觀理智地做出決策,切忌片面思考問題,或者被某方面因素蒙蔽了雙眼。
當然,脫離實踐來談目標是不切實際的。只有真正投入到實踐中,才能熟悉某項領域,才能認清自己想做什么、適合做什么。在最終的選擇來臨之前,先為自己積累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切忌閉門造車。
二、如何認知自我
既然自我認知如此重要,求職者如何才能正確地認知自我呢?常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種:回歸自我、自我總結(jié)、借助他人和測評工具。
(一)回歸自我
回歸自我的方法主要是指通過原生家庭尋找自我。原生家庭是一個人一生中與他人接觸最早、維持最久,也是最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單位。在自我認知階段,梳理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通過對家庭影響的分析,比如情感、性格、價值觀、生活習慣等方面,能夠更加準確地認清自我,同時也對“我為什么是這個樣子”有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當然,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脫離原生家庭,以“獨立的自我”出現(xiàn),去接受新環(huán)境的影響,在工作生活中不斷自我成長。
(二)自我總結(jié)
要做一個會干活的人,更要做一個會總結(jié)的人!如果每天只是忙碌地在應付生活和工作,到頭來則連自己為什么要工作都沒想清楚。不妨偶爾停下腳步,放空自己,靜下心來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求職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jié)習慣,比較有用的方法就是寫日記和讀人物傳記。通過寫日記來記錄生活和工作的點點滴滴,思考自己對待生活、工作的態(tài)度和行為。通過讀人物傳記,為自己找到一面鏡子:一方面,思考自己與那些名人是否有相似之處,名人又是怎么做的;另一方面,反思自己與名人相比的不足之處,向名人學習。在不斷的自我總結(jié)中,才能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
此外,自我總結(jié)也不能忽視對自我情緒的管理。靈魂與肉體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靈魂不僅影響著肉體,也會通過肉體來傳達,情緒即是如此。對待自己的情緒,求職者首先要認識它,然后是接受它,最后是紓解它。情緒有喜怒哀樂之分,其本身并無好壞之分,求職者應該認識并接受它。但是,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要盡量避免由于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就需要求職者能夠合理地紓解自己的情緒。
(三)借助他人
認知自我并不意味著求職者只能通過自己的苦思冥想來找到答案,他人的意見也能幫助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請一些敢于說真話的領導、同事、同學、老師、朋友或戀人,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或評價。當然,求職者也不能完全聽從別人的看法,把自己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邯鄲學步”終究只會迷失自我。正確的做法是客觀地看待他人的意見,不偏聽、不寡信,不驕傲、不自卑,將別人的意見作為參考,幫助自己更加客觀、更加有理有據(jù)地認知自我。
(四)測評工具
如果求職者實在不知道如何認知自我,不妨試試通過一些測評工具。比較經(jīng)典的測評工具有MBTI、霍蘭德職業(yè)興趣測試、北森測試等。這些測評工具會通過一系列問題和情景模擬,根據(jù)被測者的回答來分析被測者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方面,并為被測者推薦適合的工作崗位。當然,測試的結(jié)果只能作為參考,需要求職者客觀地對待。
案例2-2 霍蘭德職業(yè)興趣測試
霍蘭德職業(yè)興趣自測(Self-Directed Search)是由美國職業(yè)指導專家霍蘭德(John Holland)根據(jù)他本人大量的職業(yè)咨詢經(jīng)驗及其職業(yè)類型理論編制的測評工具。
霍蘭德認為,個人職業(yè)興趣特性與職業(yè)之間應有一種內(nèi)在的對應關系。根據(jù)興趣的不同,人格可分為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yè)型(E)、傳統(tǒng)型(C)、實際型(R)六個維度,每個人的性格都是這六個維度的不同程度的組合。
● 社會型(S)
共同特征:
喜歡與人交往、不斷結(jié)交新的朋友、善言談、愿意教導別人。關心社會問題、渴望發(fā)揮自己的社會作用。尋求廣泛的人際關系,比較看重社會義務和社會道德。
典型職業(yè):
喜歡要求與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夠不斷結(jié)交新的朋友,從事提供信息、啟迪、幫助、培訓、開發(fā)或治療等事務,并具備相應能力。如:教育工作者(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社會工作者(咨詢?nèi)藛T、公關人員)。
● 企業(yè)型(E)
共同特征:
追求權力、權威和物質(zhì)財富,具有領導才能。喜歡競爭、敢冒風險、有野心、抱負。為人務實,習慣以利益得失、權利、地位、金錢等來衡量做事的價值,做事有較強的目的性。
典型職業(yè):
喜歡要求具備經(jīng)營、管理、勸服、監(jiān)督和領導才能,以實現(xiàn)機構(gòu)、政治、社會及經(jīng)濟目標的工作,并具備相應的能力。如項目經(jīng)理、銷售人員、營銷管理人員、政府官員、企業(yè)領導、法官、律師。
● 傳統(tǒng)型(C)
共同特點:
尊重權威和規(guī)章制度,喜歡按計劃辦事,細心、有條理,習慣接受他人的指揮和領導,自己不謀求領導職務。喜歡關注實際和細節(jié)情況,通常較為謹慎和保守,缺乏創(chuàng)造性,不喜歡冒險和競爭,富有自我犧牲精神。
典型職業(yè):
喜歡要求注意細節(jié)、精確度、有系統(tǒng)、有條理,具有記錄、歸檔、根據(jù)特定要求或程序組織數(shù)據(jù)和文字信息的職業(yè),并具備相應能力。如秘書、辦公室人員、記事員、會計、行政助理、圖書館管理員、出納員、打字員、投資分析員。
● 實際型(R)
又稱為“現(xiàn)實型”。
共同特點:
愿意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工作,動手能力強,做事手腳靈活,動作協(xié)調(diào)。偏好于具體任務,不善言辭,做事保守,較為謙虛。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歡獨立做事。
典型職業(yè):
喜歡使用工具、機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對要求具備機械方面才能、體力或從事與物件、機器、工具、運動器材、植物、動物相關的職業(yè)有興趣,并具備相應能力。如技術性職業(yè)(計算機硬件人員、攝影師、制圖員、機械裝配工),技能性職業(yè)(木匠、廚師、技工、修理工、農(nóng)民、一般勞動者)。
● 研究型(I)
又稱為“探索型”。
共同特點:
思想家而非實干家,抽象思維能力強,求知欲強,肯動腦,善思考,不愿動手。喜歡獨立的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知識淵博,有學識才能,不善于領導他人??紤]問題理性,做事喜歡精確,喜歡邏輯分析和推理,不斷探討未知的領域。
典型職業(yè):
喜歡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獨立的定向任務,要求具備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將其用于觀察、估測、衡量、形成理論、最終解決問題的工作,并具備相應的能力。如科學研究人員、教師、工程師、電腦編程人員、醫(yī)生、系統(tǒng)分析員。
● 藝術型(A)
共同特點:
有創(chuàng)造力,樂于創(chuàng)造新穎、與眾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實際。具有一定的藝術才能和個性。善于表達、懷舊、心態(tài)較為復雜。
典型職業(yè):
喜歡的工作要求具備藝術修養(yǎng)、創(chuàng)造力、表達能力和直覺,并將其用于語言、行為、聲音、顏色和形式的審美、思索與感受,具備相應的能力。不善于事務性工作。如藝術方面(演員、導演、藝術設計師、雕刻家、建筑師、攝影家、廣告制作人),音樂方面(歌唱家、作曲家、樂隊指揮),文學方面(小說家、詩人、劇作家)。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