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經濟:中國新故事
- 張新紅等
- 2923字
- 2019-11-18 14:48:10
一、認識產能共享
隨著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制造業產能共享開始起步。那么,究竟什么是制造業產能共享?它涵蓋的內容和范圍包括哪些?有哪些特征和類型?為什么要大力發展產能共享?為了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制造業產能共享的發展態勢,首先需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產能共享
制造業產能共享是共享經濟在制造業領域的滲透,它擁有共享經濟本身的特點,也蘊含著制造業的行業特性。制造業產能共享主要是指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以使用權共享為特征,圍繞制造過程各個環節,整合和配置分散的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最大化提升制造業生產效率的新型經濟形態。
從共享的范圍來看,制造業產能共享貫穿設計、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全鏈條;從共享的對象來看,制造業產能共享涵蓋設備、工具、物料、倉儲、知識、技術、人力等制造資源,以及設計、試驗、生產、管理、維護等制造能力;從共享的效果來看,有利于打造產業鏈縱向集成、跨產業橫向交融的制造業生態圈。

制造業產能共享的主要對象
(二)基本特征
制造業產能共享是制造業和共享經濟的結合,因此兼具制造業行業及共享經濟雙重特征,具體如下。
主體特征:以制造企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為主。制造業產能共享的參與主體主要是企業,包括大型制造企業、中小制造工廠,以及研發、物流、倉儲、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企業,也就是說生產制造過程中涉及的所有企業均可參與其中。
技術特征:基于互聯網平臺。互聯網平臺是共享經濟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條件,因此制造業產能共享也離不開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實際應用中,平臺既可以是龍頭制造企業自身搭建的開放式平臺,也可以是由第三方互聯網企業搭建的共享平臺。
效果特征:生產資料和制造能力的高效配置。需求方可以根據自身的生產需要選擇共享內容和共享方式,靈活的選擇和大量主體的參與實現了制造資源的快速流動和生產能力的高效配置,滿足多樣化生產需求,提高了整體生產效率。

制造業產能共享的主要特征
(三)主要類型
從當前主要的共享內容來看,制造業產能共享主要包括設備共享、技術服務共享、生產能力共享和綜合性服務共享等。
設備共享主要是指生產設備與工具的共享,通常采用分時租賃的模式。國外較為典型的平臺有美國的Machinery Link共享平臺、荷蘭的Floow2共享平臺和3D Hubs(全球最大的3D打印機網絡聯盟)。中國典型的設備共享平臺有魯班世界等。在很多企業內,存在閑置的生產設備和檢測儀器,可以通過平臺共享給其他需要這些設備和儀器的企業。而中小企業可以低成本、低門檻地使用一些更優質的制造設備。
技術服務共享主要是指制造過程中所有技術及服務能力的共享,包括人力、知識、管理、運維等要素。技術服務通常依托云平臺和智能化設備,在制造共享過程中獲取信息并提供相應服務。典型企業有沈陽機床廠i5智能機床、上海明匠等。
生產能力共享主要是指企業制造能力的共享。制造企業將自身的生產能力開放,通過互聯網平臺與需求方實現有效對接,打造個性化、柔性化的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典型平臺有淘工廠、優制網、生意幫等。
綜合性服務共享主要是指研發、供應鏈、銷售網絡、物流、倉儲、服務等資源的共享。通常是大型制造企業開放自身優質資源,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協作、創新、資源、生產等綜合性服務。典型平臺有海爾的海創匯、美的集團的美創平臺等。

制造業產能共享的主要類型
(四)重要意義
中國制造創造過令全世界矚目的奇跡,通過標準化的流程向全世界輸出了大量的優質產品,但隨著全球經濟過剩、市場日益復雜,制造業在中國的日子越發艱難,來自客戶的需求飄忽不定,有的時候要忙到深夜,有的時候要閑到發慌。更棘手的是,制造業在高峰期對于資源的投入常常是天文數字,在接到訂單之后,企業主就開始拿地、興建廠房、招募人力、購買設備等;但落入低谷時,制造業又非常難熬,大量的閑置人力無法處理、設備使用率降低,且依舊要支付租金,以及廠房、設備本身的折舊成本。
因此,面對亟待轉型的制造業,近一兩年來國家開始大力鼓勵發展面向制造業的共享經濟。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如果能夠把兩個優勢疊加起來,將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和倍增效應。在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日益凸顯的今天,共享經濟對推動中國傳統制造業生產體系的重構,可能會產生多維度影響。
共享經濟模式向制造業領域的深入滲透、全面融合及再次創新,是重構中國供給側生產結構的重要途徑,是壯大中國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激發中國經濟未來潛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制造業產能共享的重要意義
1.催生經濟增長新動能
新一輪產業變革的重要特征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持續創新,并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中國是制造業大國,產業規模大、產業體系完整,但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仍處于起步階段,互聯網在制造業各環節的應用尚不夠深入。共享經濟作為互聯網經濟的新業態,將催生經濟增長新動能。
一是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共享經濟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提升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增強產業供給的能力和水平,為經濟增長持續注入新活力、新動力,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
二是擴大產業投資新領域。制造業產能共享將加速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工業云、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成為支撐制造業發展的關鍵設施,將成為產業投資的熱點,并將進一步帶動制造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及智能化工廠改造。
三是降低交易成本。制造體系中研發、設計、制造、運輸、服務等各個環節都將匯聚在共享平臺當中,大規模用戶的參與加上生態化運營,減少了制造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制約,以及企業之間、供應鏈之間、各個環節之間的交流成本,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產能利用效率。
2.重構制造業供需結構
一是擴大中高端供給。共享經濟開放性、個性化、靈活性、合作性等特征,能夠推動孤立、分散、低價值、低效率的制造體系向完整、高價值、高效率的制造業體系轉型,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構建新型制造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二是滿足個性化需求。共享經濟改變了制造業的運行模式,消費者成為生產制造過程的深度參與者,個性化消費需求可以被精準定位,有助于改善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不協調問題,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三是緩解淡旺季失衡。當前制造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在淡季時,訂單不足,勞動力、設備等閑置率高;在旺季時,生產壓力大,勞動力供應緊張,生產成本加大。制造業產能共享能夠在更大范圍內調度未充分利用的制造資源,更好地匹配供需雙方,降低旺季生產成本,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淡季、旺季需求波動問題。
3.激發創新活力
制造業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創新最集中、最活躍的領域。共享經濟正在推動制造業創新主體、流程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
一是優化創新流程。通過“創造性重組”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重構制造體系中的分工、合作和協同關系,降低創新創業活動中的協作成本,提高生產交易效率。
二是降低創新門檻。共享經濟改變了原有的商業模式,隨著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開放資源,中小企業可以通過以租代買、按時付費等方式,低成本地共享大企業的優質制造資源,創新門檻不斷降低,創新組織越來越小型化、分散化和創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