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相關理論綜述

2.2.1 企業能力理論研究綜述

企業能力理論是解釋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主要理論。自1984年Wernerfelt發表《企業資源學說》開始,理論界對于現代企業能力理論的研究集中為兩種相對獨立又互為補充的觀點。其一是資源基礎觀,也稱為結構學派,以Penrose、Wernerfelt、Dierickx、Cool、Barney、Collins、Montgomery、Conner和Prahalad等為代表的學者將企業能力基礎理論統一于企業資源基礎理論之中,認為“企業是資源的集合體”,能力是企業的重要資源之一;或“資源”和“能力”兩個術語基本上是對等的和可以互換的(Penrose,1959; Wernerfelt,1984; Dierickx and Cool,1989; Barney,1986,1991; Collins and Montgomery,1995;Conner and Prahalad,1996)。其二則是能力觀,也稱為過程學派。能力學派,將企業資源基礎理論統一于企業能力理論框架內,認為企業是“能力(capability或competence)的集合體,資源是企業的重要能力之一”,強調建立和發展能產生競爭優勢的資源組合的能力,又有核心能力、動態能力兩個分支(Prahalad and Hamel,1990; Teece, Pisano and Shuen,1990; Grant,1991; Amit,1993; Foss,1993; Teece,1997)。

兩派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資源和能力進行了界定。

Wernerfelt認為企業是一系列資源和能力組成的資源束,其長期競爭優勢來自于企業擁有并控制的以無法復制、難以交易為特征的特殊資源,包括實物資源、人力資源和組織資源(Wernerfelt,1984)。Barney將企業資源解釋為企業所控制的,能提高企業自身運行效率和效益的所有資產、組織程序、企業品質、信息與知識(Barney,1991)。在資源基礎學派看來,所有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都是同質的,所以長期競爭優勢是那些“企業擁有并控制的無法復制、難以交易的特殊資源”(Wernerfelt,1984),只有那些具備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特征的“關鍵資源”才能創造持續競爭優勢(Barney,1991)。企業之間存在著資源的位勢差異,仿制者的認知、時間、經濟劣勢,會形成資源位勢障礙,從而使資源位勢差異存在下去(Wernerfelt,1984),資源的不可分割性是企業異質性的根源(Barney, 1991)。

能力觀學者Penrose認為,企業能力就是資源組配合起來完成某項任務或活動的才能(capacity)(Penrose,1959),并進一步提出資源是能力的來源,能力是導致資源產生競爭優勢的根本手段,她將企業能力歸于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使用,它決定企業成長的方向和極限。Richardson在其所著的《工業組織》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來描述企業的積累知識、經驗和技能,認為能力是企業活動的基礎(Richardson,1972)。由于能力觀缺乏對外界環境的關注,缺乏改變現狀的動力,建立在這種能力觀上的競爭優勢注定是有限和短暫的。隨后出現了以核心能力、動態能力和知識理論為基礎的競爭優勢理論。

企業能力理論發展流派眾多,但基本可以理出這樣一個發展脈絡:首先是認為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這是一種靜態的企業能力理論,即使企業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源,也不一定擁有持續競爭優勢;其次認為能力是造成企業差別化的原因,主要強調人力資源的重要性,認為它是一種具有能動性的資源,可以將現有資源不斷轉化為企業獨特的資源。企業核心能力理論(Core Competence Theory)認為決定企業優勢的是企業各種資源、技術和技能的有機組合,不是單純的企業資源,物質資源能夠發揮作用的程度完全取決于使用它的人。但它面臨動態復雜環境,存在“剛性”問題,因此出現強調組織學習能力的動態能力理論。

本研究傾向企業能力學派,并認為企業能力理論實際上是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聯系的理論集合體,它涵蓋了資源、核心能力、動態能力和知識等各種重要概念的能力學說。

2.2.2 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綜述

1.內部控制的發展

從理論上講,人類自從有了群體活動,就有了一定意義上的控制。遠古時期對公共資金的管理就是一種控制。但真正意義的內部控制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是由審計師關注并推動發展的。Bower研究英國和北美地區發現,與審計爆炸,同時發生的是內部控制的升起(Bower, 1997),內部控制已經成為公共政策討論和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

審計界公認的內部控制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內部牽制、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結構、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和全面風險管理五個階段,如表2.1。

表2.1 企業內部控制發展歷程

目前COSO框架被廣泛接受,它認為內部控制由以下五部分組成。

第一,控制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它包括組織人員的誠信、倫理價值和能力,管理層的哲學和經營模式,管理層分配權限和責任、組織、發展員工的方式,董事會的關注方向等。控制環境影響員工的管理意識,是其他部分的基礎。第二,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它是確認和分析目標實現過程中的相關風險,也是管理何種風險的依據。它隨經濟、行業、監管和經營條件而不斷變化,需建立一套機制來辨認和處理相應的風險。第三,控制活動(control activities)。它是幫助執行管理指令的政策和程序。它貫穿整個組織、各種層次和職能,包括各種活動如批準、授權、證實、調整、經營績效評價、資產保護和職責分離等。第四,信息與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處理的信息包括內部生成的數據,也包括可用于經營決策的外部事件活動狀況報告。所有人員都要理解自己在控制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以及相互的關系;必須認真履行控制賦予自己的職責,同時也必須同各利益相關方如客戶、供貨商、監管機構和股東進行有效的溝通。第五,監控(monitoring)。監控在經營過程中進行,通過對正常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以及員工履職過程中的活動進行監控,來評價系統運行的質量。評價范圍和步驟取決于風險評估和執行中的監控程序的有效性。對于內部控制缺陷要及時向上級報告,嚴重問題要報告到高層和董事會。

2004年,ERM框架在COSO框架基礎上進行了擴展。一是擴展了內部控制目標的范圍和深度,在COSO三個目標基礎上,增加了內部控制的戰略目標,同時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發展為“報告的可靠性”。二是深化和拓展了內部控制的要素,在內部控制構成要素方面將五要素演變為八要素,包括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三是ERM框架下管理者任務發生變化。在ERM框架下,CEO必須識別目標和戰略方案,并且將其分類為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性目標四類。每一個業務單元、分部、子公司的領導都需要識別各自的目標,且與企業的總體目標相聯系。目標設定后,管理層就需要識別影響業務目標實現的風險,評估產生影響的風險高低,進而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把風險降到可接受水平(ERM,2004)。

2.內部控制研究視角

Maijoor將內部控制的研究分為三類:一是審計學視角的內部控制研究,主要關心業務循環和交易層面,這類研究文獻最多,代表人物主要有Ashton(Ashton,1974), Mock和Turner(Mock and Turner, 1981),以及我國的吳水澎(吳水澎,2000)、朱榮恩(朱榮恩,2001)、閻達五和楊有紅(閻達五,楊有紅,2001)、方紅星(方紅星,2002)等。主要目的是防止組織內部的錯誤與舞弊,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從而為節約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提供制度保證。二是組織理論視角的內部控制研究,他們將控制看作是管理的一個職能領域,認為內部控制的核心目標是提高組織的經營效率和效果,實現組織戰略目標(Merchant,1998;張先治,2004;谷祺,張湘洲,2003)。該觀點認為,一個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不只局限于會計要素,還應包含觀念控制、組織戰略、組織結構、授權與分權、信息溝通、業績評價、監督和激勵等組織控制,同時也強調各種控制方式的結合。同時,內部控制伴隨著組織組織的演進和環境(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的變化而發展。三是經濟學視角的內部控制研究,主要研究外部投資者與企業內部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即公司內部治理機制(Power, 1997,1998;劉明輝,2002;程新生,2003;楊雄勝,2005;張宜霞,2007;林鐘高,鄭軍,2007)。

這些研究都是從一個側面認識內部控制,單獨任何一個視角都不是正確的內部控制描述,目前內部控制研究視角正走向融合,也應該走向融合(謝志華,2007)。未來內部控制應是一個能夠統領各視角的、有更廣闊視野、更大范圍的內部控制,一個滿足各視角需求的內部控制母體(張宜霞,2007),以組織學習為基礎的“自控制”(張硯,2005;楊雄勝,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洼县| 龙岩市| 噶尔县| 青海省| 南城县| 寻甸| 阿瓦提县| 乌审旗| 祥云县| 桦甸市| 奉节县| 柳州市| 蛟河市| 云安县| 藁城市| 抚州市| 章丘市| 综艺| 平泉县| 阿图什市| 乳山市| 慈溪市| 霍山县| 肥城市| 保德县| 泰来县| 重庆市| 阜新市| 林口县| 札达县| 平乐县| 东乡族自治县| 新余市| 龙州县| 辽源市| 黄陵县| 汪清县| 军事| 阳新县| 汝州市|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