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與規范:證券業務合同法律風險分析與處理
- 鄭國生等
- 1261字
- 2019-11-22 15:32:21
前言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證券業務觸及的范圍不斷擴展,幾乎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證券法律制度體系逐步完善和健全,監管愈加嚴格和規范,對從業人員素質及行為要求逐步提升。證券公司風險更多體現為具體業務中的合同風險、操作風險。
金融既是社會資源及價值配置、組合與流通的重要工具,也是風險暴露的重要領域;風險無處不在。要想讓風險最終不至于對實際業務產生危害和損失,只能通過適當、優化的方式予以控制和管理。從法律角度看,每一項證券業務,都是在一定法律制度規則下進行的;業務開展過程實際上就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所進行的交易流程,與之相伴的是風險的傳遞與分擔,相關各方的關系就體現為約定的權利義務。雖然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無法單純通過交易模式或者合同架構的設計予以完全消解,但交易結構的適當與優化、合同架構的完善,是有效防范風險最基本的重要環節。
多年來,筆者在審核合同時,尤其是涉及創新業務的法律論證,最大的挑戰就是法律風險邊界點的適當把握。沒有業務是最大的風險;風險控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法律服務的目的是保障交易、促成交易。風險把關過嚴,或者把風險過多轉嫁對方,不僅有失公平,也難以達成交易;風險把控失之過寬,敞口過大,也有悖管理初衷。因此,做到寬嚴相濟、適度把控、實現雙贏,是法律風險管理人員最基本也是必備的素質要求。
一流公司需要有一流業務支撐;一流的業務更需要一流的風險管理體系。鑒于此,為加強學習和自我專業水準的提升,應對業務發展和市場不斷變化,筆者試圖通過比較研究國內外同類業務的交易模式、規范體系,梳理、歸納、提煉各項業務的法律架構、風險表現形式、風險防范措施,供日常工作參考所用。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同人交流時,對方對此積極認可,建議匯編成冊出版,以饗讀者。
2012年年初,筆者著手準備法律風險點梳理。但最初牽頭此項工作的王科先生于2012年5月1日不幸辭世,稍有耽擱。2012年6月,為應對當時蓬勃開展各類業務創新,我們重新啟動了這項工作,并于2012年11月形成初步框架及文稿。其后,根據法律、法規、監管規則的變化,適時進行了四次系統修訂和更新。全書參考國外成熟經驗,結合本土規則、業務現狀,嘗試梳理其中的法律風險,探索規范有效的防范措施。架構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著眼于對成熟國際經驗的借鑒、學習;
其次,本土業務規則的研究、剖析;
最后,以法律風險點為落腳點,系統分析并梳理出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滄海桑田斗轉星移。社會在不斷變化,創新是永恒的話題。本書以業務創新為支點,以規則規范為原則,取名《創新與規范》。
我們始終秉承依法合規的服務理念,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規范與效益相結合。本書沒有對證券公司所有業務進行分析,只是針對創新業務、交易結構復雜、處理難度大的問題,從法律角度進行嘗試性研究,有的放矢,不是成熟模式;其在內容結構、分析深度、尺度把握等方面,難免存在某些方面的疏漏或謬誤,但我們力求做到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用。在此,恭請學界專家、業界同人不吝批評、指正。
編者
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