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道:總經理與員工說
- 秦志軍
- 1465字
- 2019-09-16 12:59:11
沒干透的干豆角
(2009年10月10日)
中午和同事在一家小店吃筋餅,除了點幾個小菜外,自然要點幾盤絲菜,其中素椒土豆絲必選,還點了一盤干豆角絲炒肉絲。
菜上來后,阿輝發現干豆角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干,就說:“這不是干豆角吧?”
阿東說:“是,用水泡過了,要不然你吃不動。”
阿輝懷疑地說:“不對吧?干豆角不會這么嫩?!?/p>
阿東堅持說:“干豆角泡之后一炒就是這樣?!?/p>
阿輝進一步反駁:“那干豆角的顏色也不能這么綠,應該是黃色或黑色的才對?!?/p>
阿東一聽馬上說:“誰說的?……”
沒等阿東說完,邊上的阿偉說了一句話,這場爭辯就結束了。
阿偉說:“是干豆角,但沒干透?!?/p>
為什么阿偉這一句話就使阿東和阿輝停止了爭辯呢?阿偉的這句話太藝術了,前半句使阿東感到安慰,你看我說得對吧!而后半句又使阿輝找到了支點,你看我說的也沒錯吧!兩個人都找到了平衡點,所以也就不再爭論了。
無獨有偶,晚餐時,就學生在學校多讀書少社交到社會上有發展,還是多社交少讀書到社會上有發展這一話題又有一番爭論:
李總說:“我看在學校里要多些社交,在社會上社交能力強還是吃得開?!?/p>
張主任說:“我不這么認為,學生在校主要把學習搞好,因為只有把知識掌握好了,到社會上才能夠吃得開?!?/p>
李總說:“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出了校門到了工作崗位,社會交往不行,會喪失很多機會。即便學習好,但幾次機會趕不上也就完了。我們單位就有一位本科生,業務挺好,但牛哄哄的,脾氣挺犟,結果出國學習,別人都去上了,就他沒去上。結果幾年之后,本來學計算機的,后來不得不改行了?!?/p>
張主任說:“在學校學習好的學生,即使社交不懂,但是他要學起來也很快,有一本書名為《滄浪之水》,說的是一個研究生畢業走進省衛生廳,一開始什么都不懂,凈說大實話,碰了幾次壁后,很快就學會了社交,后來當了廳長。”
在邊上聽著,覺得每個人都說得有道理,而且每個人都能列舉出了實例,你能說出孰是孰非嗎?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爭論比比皆是??墒侨藗兇蠖己雎粤艘粋€問題,那就是在他們爭論時,往往都是站在了問題對立的兩端,而且隨著爭論的進行而越來越向著端點邁進,即走進了非白即黑的誤區。
這使我想起曾經學畫畫的一段經歷。當你在一張白紙上畫素描時,第一筆下去顯然就是黑白分明,可是當你完成那幅素描時,你會發現那第一筆已經不是黑的了,而是灰色的,并且很有可能是淺灰色。在白與黑之間有無數級的灰,專業上稱為灰度。而自然界中大部分物體平均灰度為18%。
灰度理論有些專業,還是阿偉這句“沒干透的干豆角”高明。高就高在它在“干”與“鮮”之間取了一個不確定的中間;高就高在它使爭論雙方都能找到平衡點;高就高在它淺顯簡單、易懂易記,如能在生活中及時應用可以避免人鉆牛角尖。
朋友,當你再和某人爭論得不可開交時,不妨停頓一下,想一想這是不是一盤“沒干透的干豆角”,也許就能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點,避免無謂的爭論。再從哲學的層面上講,每個人都有他的“成心”,“成心”就是成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成長經歷,這個成長經歷帶來的我們最根本的感受世界的方式就是這個成心。圣人有一個成見,普通人也有一個成見。在莊子看來,你憑什么說你的成見就比我的高呢?因此莊子有一個觀念叫“辯無勝”,我們說真理要經過辯論,辯論贏的就是真理。莊子說不對,辯論贏了可能是因為口才好,未必是真的。那我們找一個公證人來,可是如果公證人跟我的想法一樣,他憑什么斷定我們倆的是非?要是他跟你的想法一樣,他還是不能衡量我們的是非。而他要是跟我們倆的想法都不一樣,那三種不確定性又怎么能確定一個真理?莊子尚且這樣認為,我們還要爭論出誰勝誰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