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教育市場化與經濟增長:國際比較與中國的實踐作者名: 姚益龍等本章字數: 2563字更新時間: 2019-09-27 14:07:42
1.3.3 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
以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獲得的人力資本作為教育的產出,以教育經費、教師以及作為教育產品消費者的學生作為教育的投入(也可稱為教育資源),教育資源配置
的目標是通過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同教育種類、不同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達到教育總產出的最大化。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目標至少有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包括教育經費的配置效率,主要是指教育財政的配置效率。
第二,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也包括學生資源的配置效率。有效的學生資源配置方式是指不存在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它使得至少有一個人的受教育機會增加,而沒有使其他人的受教育機會減少,從而使得人力資本的積累最大化。因此有效率的教育資源配置本身就包含了教育的公平
。具體來說,如果按照能力
和家庭收入來刻畫學生資源中個體的特性,那么大致有以下四類學生:
,其中b, y分別表示該學生的能力和家庭收入,上畫線表示較高的能力或較高的收入,下劃線表示較低的能力或較低的收入。一種有效率的學生資源配置方式首先應當按照學生能力的高低與學校質量的好壞進行匹配,其次才能按照學生收入的高低進行匹配。家庭收入至少不能作為唯一的匹配標準。如何提高學生資源的配置方式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提高
-類型的學生進入好學校的機會注。這一點在基礎教育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按片入學”制度下,雖然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接受教育,但是高能力低收入的學生所在學區的學校質量并不一定能夠與該生類型匹配。在這一點上,看似公平的“按片入學”制度減少了基礎教育的人力資本形成總量,從而損害了社會的整體福利。在以后的章節,我們將證明在引入合適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下,與單一的公立教育體制下的資源配置方式相比,學生資源的配置效率將會得到提高。
注無論是否引入市場機制,類型的學生都能夠順利地進入好學校,
類型的學生通過市場或非市場方式總能夠進入好學校,而
類型的學生在目前的公立教育體制下也能夠滿足基本的教育需求,雖然不一定能夠進入好學校。
通過引入競爭機制來提高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是教育市場化的核心目標。由于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本身就包含了教育的公平,因此問題的核心在于教育市場化能否提高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并進而促進教育公平。由于教育同群效應的存在,導致能力較低的學生(消費者)更愿意與能力較高的學生(消費者)在同一所學校(生產者)接受教育,得到來自高能力學生的正外部效應,也叫做教育的微觀外部效應。這種效應將會提高受益者的未來收入。我們通過一個簡單的教育資源配置模型來說明,由于教育同群效應的存在,教育市場化如何提高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并且,在現有“一費制”的公立教育體制下,是如何損害教育資源配置并導致教育的不公平。
假設學生具有兩種類型的能力稟賦:考慮一個經濟體由相等人數的高能力學生(H)和低能力學生(L)組成,僅有一種私人產品,用來交易、接受教育等,每個學生的資源稟賦為若干單位的私人產品。每個學校只有兩名學生,學校的類型為HH(兩個高能力的學生), HL(一個高能力和一個低能力的學生)和LL(兩個低能力的學生)三種類型,并且學校的運營需要兩個單位的私人產品。每類學生的效用函數如下:
UL(x, LL)=4+x
UL(x, HL)=7+x
UH(x, HH)=6+x
UH(x, HL)=4+x
式中x表示教育的支出。由效應函數的設定可以看到,同群效應的存在使得低能力的學生可以從高能力的學生那里得到正的外部效應。為了教育產出最大化,最優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應當是一個高能力學生和一個低能力學生組成HL類型的學校,而不是高能力學生和低能力學生分別單獨組成HH和LL類型的學校。令q(ω, H H), q(ω, H L), q(ω, LL)表示不同類型的學校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的收費,其中ω=H, L。上述定價函數必須隱含假定低能力的學生不能在HH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同樣,高能力學生也不能在LL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
由于每種類型學校的運營成本為兩個單位的私人產品,因此q(H, HH)=1, q(L, LL)=1。在這些價格下,高能力學生得到的效用為6-q(H, H H)=5,低能力學生得到的效用為4-q(L, LL)=3。因此,如果要使高能力學生有激勵與低能力學生一起學習,必須使得4-q(H, HL)≥5,即q(H, HL)≤-1;但是同時也要使得低能力學生的效用至少保持在原有的水平,7-q(L, HL)≥3,即q(L, HL)≤4。因此,要使教育資源配置最優化,必須對學生實行差別定價,低能力學生所繳費用一部分用來覆蓋學校運營成本,另一部分還要用來補償高能力學生。一個可能的合理定價為q(H, HL)=-1, q(L, HL)=4,假如此時每個學生的資源稟賦都足以支付學費,那么這種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就是最優的,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最為明顯。
但是,在現有的“一費制”教育體制下,q(ω, HH)=q(ω, LL)=q(ω, HL)=1,高能力的學生將沒有足夠的激勵加入HL類型的學校,所有的高能力學生都將在HH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而低能力的學生雖然有動力加入HL類型的學校,但是這樣的學校僅僅有低能力的學生參與,最終的結果依然是高能力學生和低能力學生分別單獨組成HH和LL類型的學校。最糟糕的是,一些高能力學生的稟賦可能不足以支付1個單位的私人產品,此時,由于“高學費”,即使高能力學生有激勵去參與HL類型的學校,也無法接受教育。更遑論那些低能力且稟賦也不足以支付學費的學生了。
但是在教育市場化下,高能力學生不但無須支付學費,反而由于成績優秀可以從學校獲得至少1個單位私人產品的獎學金,高能力學生不存在無法接受教育的情況,在這一點上教育市場化無論公平還是效率都較公立教育更勝一籌。進一步假定依然存在一部分低能力孩子,其資源稟賦無法支付學費。這時仍有兩種解決辦法:一種是公、私立教育并存,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由國家支付,學生可以免費入學,但是公立學校的類型必然是LL型的,因為公立學校對高能力的學生形成不了激勵。但是,此時教育資源的配置依然存在帕累托改進,這就是第二種方法,教育全面實行市場化,但是政府需要通過一些間接手段,比如教育券制度,補貼窮人,使其能夠支付q(L, HL)
的學費,從而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就達到了最優化,實現了教育的公平與效率。
通過這個簡單的教育資源配置模型,證明了教育市場化是如何同時達到教育的公平和效率,而目前貌似公平的“一費制”是如何損害教育的效率并造成了更大的教育不公平。我們將在第3章通過一個更為詳細的教育市場定價模型闡釋教育的市場化機制及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