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金融與供應鏈金融
- 何平平 車云月 陳曉艷
- 2367字
- 2019-10-31 11:23:41
1.4 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現狀
1.4.1 消費升級已成必然趨勢,國家戰略布局力挺支持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消費擔當了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作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頭駕馬車,消費升級的步伐一直在加快。相比一些發達國家,我國的個人居民消費支出占比還很低,未來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如圖1.8所示為我國消費支出占比,可以看出,我國個人消費支出占比較低.

圖1.8 我國消費支出占比
如圖1.9所示為我國消費支出占GDP比重與其他國家的比較。可以看出,我國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大大低于其他國家。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轉型壓力陡增,加之當前全球經濟低迷,傳統行業產能過剩,三駕馬車中投資與出口都呈現疲軟之態,未來唯有消費能夠獨當一面,因此近幾年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措施以促進消費升級,而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成為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這給消費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寶貴的機遇。

圖1.9 各國消費支出占GDP比重
如表1.2所示為與消費金融相關的政策及內容。
表1.2 相關政策內容

傳統消費金融是指向各階層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現代金融服務方式。無論從金融產品創新還是擴大內需的角度看,消費金融試點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適時地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是適應我國客觀經濟形勢的趨勢和需要的。從金融產品創新的角度看,個人信貸業務是傳統銀行難以全面惠及的領域,建立專業化的個人消費金融系統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居民個體。
如圖1.10所示為商城分期付款消費金融模式下,由商家、消費者和資金出借人三者構成的消費金融生態圈閉環。

圖1.10 消費金融生態圈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各類消費場景被接入到了消費金融。現在消費金融的內涵更為豐富,即不僅僅是“借錢消費”,更應該是“邊消費邊賺錢”,借助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和平等,構建投資者、融資者、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共贏生態圈。
1.4.2 消費金融的機會醞釀于科技進步、消費觀念與習慣的改變
互聯網的崛起使得人們在消費習慣上出現了許多改變。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電商平臺的興起,使得國內消費的整體年齡結構趨于年輕化,促使整個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與習慣發生改變。與老一輩傳統保守的消費觀念與習慣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質,消費品也逐漸從日常生活用品延拓到更為高端的商品品類。以80后、90后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更愿意花部分錢來享受生活,消費習慣也開始學習發達國家,更多地嘗試提前消費,“量入為出”的思想已經逐步被淡化。
如圖1.11和圖1.12所示分別為2014—2015年18~22歲和23~28歲的人群中購物在各分類商品下的占比。

圖1.11 2014—2015年18~22歲購物占比

圖1.12 2014—2015年23~28歲購物占比
在政策與消費需求的雙重刺激下,消費金融正進入大發展時期。目前消費金融公司主要定位于年輕人等中低端客戶人群,這部分人的消費習慣更加開放,也敢于嘗試新的消費方式,講究效率。隨著消費觀念的升級和消費習慣的轉變,消費者對消費信貸的需求也在多樣化,消費金融產品的出現正好彌補了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空白。
從京東白條、花唄等消費信貸渠道可以發現,對比以往個人去銀行申請貸款還要等審批,在審批下來之前還不知道自己能貸多少額度,現在消費信貸金融產品越來越豐富,服務越來越便捷。與消費金融密切相關的支付領域也迎來科技的變革。未來幾年科技給傳統金融服務帶來的變革,主要集中在消費金融與支付兩大領域。
1.4.3 國內居民消費杠桿率低,待挖掘市場空間巨大
從我國個人消費信貸市場的數據來看,居民消費金融市場未來擁有巨大的空間。未來幾年每年居民消費信貸規模都將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預計2020年可以達到10萬億級別。
如圖1.13所示為消費型貸款占消費支出比和個人消費貸款占消費支出比。

圖1.13 居民消費金融市場仍有較大空間
如圖1.14所示為我國居民負債水平與其他國家對比情況。

圖1.14 中國居民負債水平低于世界發達國家
從占比情況來看,居民消費信貸在全國銀行業的信貸規模中僅占20%;而從消費信貸占居民實際消費支出的比重來看,我國近年來呈增長趨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段距離。
如圖1.15所示為2010—2015年我國消費信貸占總貸款比例的變化。

圖1.15 消費信貸占總貸款比例
如圖1.16所示為我國居民消費潛力與美、法、日的對比情況。

圖1.16 我國居民消費潛力仍待挖掘
無論從消費金融的滲透率還是絕對數量來看,我國與海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隨著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觀念逐漸轉變,我國消費金融市場未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1.4.4 消費金融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應用場景決定成長空間
隨著消費金融業務的快速增長,除了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外,眾多新興市場參與主體也從各自的角度,發揮自身優勢,切入廣義的消費金融服務和個人無抵押貸款服務,形成了諸多不同的業務模式。如表1.3所示為參與消費金融的不同主體之間的對比。
表1.3 不同主體參與消費金融對比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消費金融服務更具有普惠性。各類消費金融服務不再是都市白領的獨享,許多中低端用戶群包括農民工等流動人口以及大學生等群體更喜歡、也更傾向于這類服務。從生活消費的各種場景分類,也可以衍生出許多細分市場,包括3C、租房、二手車、裝修、婚慶、旅行、教育、農業等。
如圖1.17所示為消費金融的各種消費場景。

圖1.17 消費金融的各種消費場景
場景創造需求,控制流量端口才可能有成長空間。現在許多電商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是依托于自身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面向自營商品及開放電商平臺用戶的商品,提供分期購物及小額消費貸款服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里巴巴與京東,由于電商在互聯網金融、網絡零售、用戶大數據等領域均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具有絕對優勢。
近年來,國內線上購物平臺發展迅猛,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和天貓是其中的最佳代表,阿里巴巴2014年線上交易規模全年突破了2.2萬億,近兩年增速更是始終維持在40%以上,線上活躍用戶數早在2015年初就已經突破了3.5億人,這無疑為阿里發展消費信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如圖1.18所示為消費金融整個產業鏈的分布概況。

圖1.18 消費金融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