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概念的種類

(一) 知識點與規則

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人們通過概念來定義與描述對世界的認識和思維活動,概念的變化和擴大反映了人類對世界的知識和認識的擴展。概念用詞語來表示,它和詞語是緊密聯系而又相互區別的。詞語是概念的物質外在,沒有詞語,概念就不可能存在;概念賦予詞語一定的意義和內容,詞語的意義不斷充實的過程也就是概念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

概念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內涵指概念的質,即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所特有的屬性,例如“森林是以喬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從而形成的一個生態系統的總體”。其中,“喬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就是概念“森林”的內涵。外延指概念的范圍,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的范圍,例如“森林按林業經營的目的可分為用材林、防護林、薪炭林、經濟林和特種用途林”,這就是從外延角度說明“森林”的概念。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反比關系,內涵越少則外延越大,內涵越多則外延越小。

明確概念就是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定義是明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劃分是明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

根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情況,可以把概念分為不同的種類。

1.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據概念反映事物屬性的抽象與概括的程度,可分為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但抽象性和具體性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具體概念是按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的概念,如“男人”“女人”“張三”“李四”等;抽象概念是按事物內部的本質特征形成的概念,如“正確”“善良”“大于”“相等”等。

2.單獨概念和普遍概念

單獨概念是指外延只有一個事物的概念,如“長江”“地球”“張三”等。普遍概念是指外延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的概念,如“樹木”“三個”“作品”等。

3.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據概念所反映的是否為事物的總體,可以將概念分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指將事物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反映的概念,其外延是一個集合體,如“中國共產黨”“森林”“叢書”等。非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的非整體即反映事物的類或其子類的概念,其外延是一個非集合體的概念,如“中國共產黨黨員”“樹木”“《老人與海》”等。一般來說,集合概念前不可以用“所有”“每個”等數量詞進行修飾。

我們可以通過概念的基本屬性,來區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例如:魯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都讀完的,《吶喊》是魯迅的作品,所以《吶喊》不是一天能夠讀完的。該推理中“魯迅的作品”前后出現了2次,分別表達了不同的概念,第一次出現指的是魯迅作品的集合,是集合概念,第二次所指的是魯迅作品這個種屬,是一個非集合概念。這個推理將兩個概念當成同一個概念來進行推理,出現了邏輯謬誤。

4.正概念和負概念

根據概念所反映的是事物具有某種屬性和不具有某種屬性,可以將概念分為正概念和負概念。正概念是反映事物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如“國家”“正義”等。負概念是反映事物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如“不正確”“非理性”“無原則”等,一般用“不”“無”“非”等來修飾。

(二) 分類實戰與突破

是否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考試中,針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常常考核對其一致性進行判斷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如果發現語言描述中,某一個概念在前、后出現概念內涵與外延不一致的情況,要考慮是否存在“偷換概念”的錯誤。這種錯誤,常常出現在集合概念與非集合概念的判斷中。

考試中,同一個概念,在某一語言的描述過程中,在某一句中,表達的是集合概念,而在另一句中,表達的是非集合概念,這時,需要學會辨別。

在這個推理中,第一個“人”表達的是一個集合概念,而第二個“人”表達的是一個種屬概念,是非集合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了一個看上去存在謬誤的結論,這種錯誤,我們常常把它稱做“偷換概念”(或者“混淆概念”)。

在這個推理中,第一個“魯迅的著作”表達的是一個集合概念,而第二個“魯迅的著作”,表達的是一個非集合概念,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提示點】考試大綱中,不再對邏輯學專業知識進行考查,因此,不需要記憶邏輯術語,但需要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什么樣的錯誤。現在的考試中,常常通過“相似性比較”來考核考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三) 歷年真題與點睛

例題1:(2010年第49題)克魯特是德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北極熊,北極熊是名副其實的北極霸主,因此,克魯特是名副其實的北極霸主。

以下除哪項外,均與上述論證出現的謬誤相似?

A.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小雅是兒童,因此小雅是祖國的花朵。

B.魯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讀完的,《祝福》是魯迅的作品,因此《祝福》不是一天能讀完的。

C.中國人是不怕困難的,我是中國人,因此,我是不怕困難的。

D.康怡花園坐落在清水街,清水街的建筑屬于違章建筑,因此,康怡花園的建筑屬于違章建筑。

E.西班牙語是外語,外語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的必考科目,因此,西班牙語是普通高校招生必考科目。

【自測】


【解析】答案選D。

題干描述中,第一個“北極熊”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而第二個“北極熊”,是集合概念,因此,題干的描述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選項中:A 中的“兒童”, B中的“魯迅的作品”, C中的“中國人”, E中的“外語”這幾個概念,均出現了同樣的謬誤。

選項D中出現的3個概念,在前后是同一的。

(四) 難點破解及提高

1.概念內涵與外延的判定(推理中概念的“同一律”)

同一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斷。公式:“甲是甲”或“甲等于甲”。


練習1:請說明下面句子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否一致。

(1) 中國人很勤奮。

(2) 勤奮的人都是中國人。

(3) 小胡是人民醫院的護士。

(4) 人民醫院的護士畢業于各個學校。

(5) 人類是最高級的生物。

(6) 我是人類,所以我是最高級的生物。

答案:(1)(3)(6)是非集合概念;(2)(4)(5)是集合概念。

因此,三組句子中“中國人”“人民醫院的護士”“人類”這三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不一致。


練習2:“中國”這個對象是否屬于“聯合國”這個概念的外延?

答:不是。因為“中國”不具有“聯合國”這個概念的內涵。


練習3:“中國”這個對象是否屬于“聯合國成員國”這個概念的外延?

答:是。

2.類的性質與集合性質的不同

練習:請問以下的推理是否可行?

(1) 張華是甲班的同學,甲班是以學習成績好為特點的,因此,張華的學習成績也好。

(2) 張華是獲得優秀獎的同學,獲得優秀獎是以成績好為前提的,因此,張華的學習成績好。

(3) 維達律師事務所是以刑事案件著稱的事務所,李剛是以離婚案件辯護著稱的律師,因此,李剛不是維達律師事務所的律師。

(4) 電動汽車屬于機動車,因此,應該遵守機動車管理規定。

答案:

(1) 是錯誤的。甲班的集合的屬性是成績好,但在這個集合中,并不一定所有的成員都具有這個屬性,因此由此推出張華成績好是不可行的。

(2) 是正確的。在獲得優秀獎這類人中的基本特點是成績好,這個屬性是每個個體需要遵守的,因此張華的成績也好。

(3) 是錯誤的。維達律師事務所集合的特點不一定所有的成員都具有。

(4) 是正確的。電動汽車是屬于機動車這個類的,因此,這個類中的特點其也要滿足。

【提示點】類的性質必然屬于組成類的每個個體(分子);集合體的性質不必然屬于組成集合體的每個個體。


例題2:(2012年第42題)小李將自家護欄邊的綠地毀壞,種上了黃瓜。小區物業管理人員發現后,提醒小李:護欄邊的綠地是公共綠地,屬于小區的所有人。物業為此下發了整改通知書,要求小李限期恢復綠地。小李對此辯稱:“我難道不是小區的人嗎?護欄邊的綠地既然屬于小區的所有人,當然也屬于我。因此,我有權在自己的土地上種黃瓜。”

以下哪項論證,和小李的錯誤最為相似?

A.所有人都要對他的錯誤行為負責,小梁沒有對他的這次行為負責,所以小梁的這次行為沒有錯誤。

B.所有參展的蘭花在這次博覽會上被訂購一空,李陽花大價錢買了一盆花,由此可見,李陽買的必定是蘭花。

C.沒有人能夠一天讀完大仲馬的所有作品,沒有人能夠一天讀完《三個火槍手》,因此,《三個火槍手》是大仲馬的作品之一。

D.所有莫爾碧騎士組成的軍隊在當時的歐洲是不可戰勝的,翼雅王是莫爾碧騎士之一,所以翼雅王在當時的歐洲是不可戰勝的。

E.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掌握當今世界的所有知識,地心說不是當今世界的知識,因此,有些人可以掌握地心說。

【自測】


【解析】答案選D;

題干中提到的“小區的所有的人”是一個集合,小李是集合中的一員,但集合中的一員未必一定要具有集合所有的特點。

選項D中,“所有莫爾碧騎士組成的軍隊”是一個集合,其特點未必其成員一定具有。

本題中常常選錯的答案是選項C,該選項中,兩個條件均為否定性描述,指的是不屬于集合的情況描述,是無法得到確定性答案的。

3.比例與數的區別

在邏輯判斷題目中會涉及有關數字的判斷,如比例、百分數、平均數、趨勢判斷等,從命題角度看,一般不考數值的計算與比較,而是在相對數字方面制造一些“陷阱”。

3.1 “平均數”陷阱

在我們計算平均數時,常常指的是算術平均數,其計算公式為:平均數=(數1+數2+…+數n)/n。其表示的是一組對象的整體水平。

平均數無法反映個體的具體情況,很多考生在解題時容易忽視這一點,掉入“平均數陷阱”。因此,在解題時,要注意平均數的群體概念。

例題3:(2000年第34題)最近南方某保健醫院進行為期10周的減肥試驗,參加者平均減肥9千克。男性參加者平均減肥13千克,女性參加者平均減肥7千克。醫生將男女減肥差異歸結為男性參加者減肥前體重比女性參加者重。

從上文可以推出的結論是?

A.女性參加者減肥前體重都比男性參加者輕。

B.所有參加者體重均下降。

C.女性參加者比男性參加者多。

D.男性參加者比女性參加者多。

E.男性參加者減肥后體重都比女性參加者輕。

【自測】


【解析】答案選C。

題干中,男性平均減肥13千克,女性平均減肥7千克,如果參加者中男性和女性人數一致,則得到平均減肥的重量應該是中位數10千克。而本題中平均減肥9千克,更偏向于女性試驗者的平均值,所以可以斷定女性參加者比男性多。

選項B則是提出了數字類題目的又一個關鍵問題——基數,由于題干中沒有明確基數及個體下降的數量,所以無法得出B選項中的結論。


3.2 “比例”陷阱

百分比陷阱,一般題干僅提供兩種事物的某種比率就比較出兩種事物的結果,其陷阱就在于該百分比所賴以計算的基數是不同的。


例題4:(2007年第38題)鄭兵的孩子即將升高中。鄭兵發現,在當地中學,學生與老師的比例低的學校,學生的高考成績普遍都比較好。鄭兵因此決定,讓他的孩子選擇學生總人數最少的學校就讀。

以下哪項最為恰當地指出鄭兵上述決定的漏洞?

A.忽略了學校教學質量既和學生與老師的比例有關,也和生源質量有關。

B.僅注重高考成績,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C.不當地假設:學生總人數少就意味著學生與老師的比例低。

D.在考慮孩子的教育時忽略了孩子本人的愿望。

E.忽略了學校教學質量主要與老師的素質而不是與數量有關。

【自測】


【解析】答案選C;題干中,所指的是“學生與老師的比例低”的學校,而結論是“選擇學生總人數最少”的學校,這里“總人數少”和“比例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3.3 絕對數與相對數

在很多數字類型題目中,往往利用絕對數與相對數的比較,來迷惑考生,我們舉個例子:“在統計今年社科賽斯MBA考前輔導的考生錄取結果的時候發現,北京的考生占30%,其他省份的占70%。”在這段描述中,能夠推出其他省份的考生更容易考上MBA嗎?顯然不行。因為我們不知道北京和其他省份分別有多少人參加考試。如果在參加考試的總人數中,北京所占人數超過30%,其他省份的所占人數不足70%。則說明北京的考生更容易考上。

在邏輯考試中,常常會這樣提問,特別是在公務員考試中更為常見,我們要將這種題型的本質理解透徹:絕對數不說明問題,相對數才能說明問題。


例題5:(2010年GCT第1題)去年,有6000人死于醉酒,有4000人死于開車,但只有500人死于醉酒開車。因此,醉酒開車比單純的醉酒或者單純的開車更安全。

以下哪項陳述如果為真,將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論證?

A.不能僅從絕對數量的多少判斷某種行為方式的安全性。

B.醉酒導致意識模糊,醉酒開車大大增加了釀成交通事故的危險性。

C.醉酒開車死亡的數目已分別包含在醉酒死亡的數目和開車死亡的數目之中。

D.醉酒死亡的概率不到0.01%,開車死亡的概率是0.015%,醉酒開車死亡的概率是33%。

【自測】


【解析】答案選D;

題干中比較了不同情況的安全性,而論據利用了絕對數字,存在漏洞。

選項D說明如果按照相對比例去分析,能夠有力地說明醉酒開車更危險,有力地削弱了題干的論證。

選項B, C 僅僅是生活化的情景描述,對題干中的論證起不到削弱的作用。


【提示點】在邏輯考試中,如果在題干中出現了“比例”或“率”的概念,要注意其概念是否前后一致。比例高,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數量多,或率增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西县| 天台县| 全州县| 江永县| 云南省| 方山县| 花垣县| 丰都县| 陇西县| 满洲里市| 崇阳县| 新龙县| 文山县| 新和县| 安庆市| 临沭县| 瑞昌市| 桓台县| 乐安县| 阿克| 逊克县| 丽水市| 定日县| 佛山市| 沂源县| 建湖县| 和顺县| 基隆市| 万山特区| 昆山市| 镇宁| 望谟县| 广丰县| 六枝特区| 洪泽县| 屯门区| 泰安市| 江津市| 焉耆| 古交市| 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