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型企業研究:網絡化環境,商業模式與成長路徑
- 司春林
- 1585字
- 2019-10-31 18:06:26
前言
本書是2007年立項的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研究,項目批準號(07AJL014)]的研究成果。關于這一項目研究的意義以及本書研究的特點將在導論中論述。本前言只就參與這一項目的研究者與本書的寫作過程作一簡單記述。
我申請并負責這一項目,是因為有關這一課題的研究內容是我的專業領域。先后參與這一課題研究的,除了我,還有我的一部分學生。實際上在這一課題開始之前,我與學生們早就開始研究其中的問題了。例如課題組中的陳衍泰博士在2002年與2003年開始研究創新網絡與開放式創新問題,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是對開放式創新的研究。如今他已經是一個大學年輕的教授了,有了更寬廣的研究領域與興趣,但與這本書有關的問題仍然是他的重點研究方向。
如果說陳衍泰博士與我一起所作的研究是這一課題的預研究,那么其他四位研究者都把這一課題的一部分作為自己的專門研究,開始他們的博士研究或博士后研究。本書最核心的部分是關于創新型企業商業模式的研究,這正是王云美博士的研究方向。王云美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又是個完美主義者,曾經以第一名考取管理科學的博士生,但即使這樣還曾為自己的一點點失誤在我面前后悔不已。這個很難說是優點還是缺點的“點”,使他在決定承擔這一課題的核心部分時猶豫再三。我與王云美博士記不清有多少次的討論,是構成這本書的主線。
梁云志博士的研究方向是培養創新型企業的創新服務體系,她研究的重點是孵化器,研究的角度是商業模式創新。梁云志博士有較豐富的工作經歷,兼有會計師與律師的資歷,所以她在研究中常常能關注來自實際中有價值的問題。她對上海30多個各種類型的孵化器都做過細致的調查,與一些科技園的負責人及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她還搜集了全國的數據用于實證分析。她的論文使人感到落在實地,她認為所有的研究都應該有應用價值??赡苁且驗閼延羞@一信念,她畢業后選擇了創業,從事培育創新型企業的實踐。
劉蘭劍博士與李守偉博士分別來自兩個高校,他們在各自的學校都是被重點培養的年輕教授。兩人研究的領域都是創新網絡。創新網絡是創新研究的新視度與新思潮。嚴格地說我對這一領域原來涉足不深。劉、李來到復旦大學,我覺得我從他們那里學到的可能比他們從我這里學到的要多。本書中有關網絡的研究,不少內容來自這兩位博士后的研究。
雖然都研究創新網絡,但兩位博士后研究的角度不同。李守偉博士主要研究網絡的整體性能,善于應用數學工具與定量研究方法研究網絡的特征。他的研究與鈥宓特雷斯較為接近,為此我曾介紹他去法國格勒諾布爾商學院跟隨鈥宓特雷斯作了半年的訪問研究。通過博士后研究,李守偉也順利完成了他負責的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劉蘭劍博士主要研究創新網絡中的企業創新。他師從黨興華教授,是國內較早從事創新網絡研究的學者。劉博士關注的不是網絡的整體性質,而是網絡中企業的創新行為與創新績效。
臧志彭博士參與課題研究的時間不長,他作為我招收的最后一位博士后研究者,非常珍惜對這一課題的參與。
研究工作是一個不斷產生想法與提升想法的過程。這一課題的研究計劃是按照我最初的想法設計的。組織團隊完成這一課題研究,意味著把我個人的想法變成團隊成員的想法。經過團隊的一番研究,匯集到一起,再消化吸收,我的想法就得到提升。課題的研究過程是我與六位研究者合作與互動的過程。
我雖然對他們的成果總體上還算滿意,但是被吸收在本書中的所有研究內容我都根據自己的理解作了修改。所以本書中存在的錯誤與紕漏,由我負責。本書初稿成稿于2012年9月,2013年年底開始,我又用半年多的時間集中精力修改多遍,近40萬字的初稿被修訂成現在的20余萬字。如果算上從2006年的醞釀階段,本書的寫作已歷經9年。我自己寫的書不多,因為寫一本書總需要七八年的時間,這一次雖然有較強的團隊,仍未能破例。
最后,我在此特別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支持,沒有出版社編輯的熱心相助,這本書不可能這樣順利出版。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