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導論

1.1 引言及背景

1979—2008年我國GDP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達到9.8%,人均GDP年平均增長率達到8.6%。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09)》,23~24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在此期間,中國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2008年的不到1500萬人。許多人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稱之為“中國奇跡”(Lin, Cai和Li, 2003; Wu,2004)。1980—2005年,中國的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居世界可統計的146個國家的首位,為8.55%,第二位是韓國,為5.81%。

由于中國是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引起國內外經濟學研究者的極大興趣。學者們將這一奇跡歸結于多方面的原因。Lin、Cai和Li(2003)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跡主要來源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發展遵循了比較優勢原理。一些研究者將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跡歸結為工業化和貿易方面的改革,他們認為FDI是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Raiser,1998; Wu,1999; Demurger, 2000;魏后凱,2002)。一些學者認為主要是改革開放后國家進行了行政和財政上的分權改革(Qian和Barry,1996; Qian和Roland,1998;Chen,1993)。王小魯等(2009)則將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歸結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導致的全要素生產率上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基礎設施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由最大的瓶頸之一轉化為最顯著的“加速器”,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在改革開放的30年里,尤其是最近10年,從1998年擴大內需,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我國的三大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例如鐵路里程從1998年的6.64萬公里增加到8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從0.87萬公里增加到6.03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能源生產總量從12.4億噸標準化煤增至26.0億噸標準化煤。2000年中國開始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到2008年年底,中國的固定電話、移動電話、互聯網用戶和寬帶網用戶均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國家統計局,2009)然而,我國的基礎設施分布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區域特征。總體而言,東部基礎設施發達,中部次之,西部基礎設施薄弱,與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基本上是相吻合的。

本書主要從另一個角度,即從基礎設施的角度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進行解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種要素投入可以直接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基礎設施具有網絡效應,這種網絡效應本身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此外,改善基礎設施還能提高其他生產性要素的生產效率,因而具有溢出效應。改革開放以來,基礎設施的顯著改善必然對我國的長期經濟增長產生深遠影響。在這種理念之下,本書通過收集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驗證基礎設施建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除此之外,基礎設施尤其是網絡性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應當有較強的正外部性,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主的網絡性基礎設施還可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些結論雖然從理論上來看是成立的,但是從國內文獻看,對其進行的實證檢驗還遠遠不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 保康县| 乡宁县| 嫩江县| 甘德县| 新丰县| 武宣县| 苗栗市| 普定县| 平顶山市| 金川县| 梅河口市| 利津县| 延寿县| 墨竹工卡县| 滁州市| 邻水| 甘南县| 库伦旗| 新巴尔虎右旗| 平度市| 绥中县| 宣化县| 盱眙县| 洪江市| 临泉县| 枣庄市| 特克斯县| 固原市| 观塘区| 柞水县| 乐至县| 西畴县| 沅江市| 余姚市| 陇南市| 正安县| 日照市| 水富县| 银川市| 大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