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基礎設施與中國經濟增長奇跡

2.1 引言及背景

1979—2008年中國GDP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達到9.8%,人均GDP年平均增長率達到8.6%。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09)》,23~24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在此期間,中國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2008年的不到1500萬人。許多人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稱之為“中國奇跡”(Lin, Cai和Li, 2003; Wu,2004)。1980—2005年,中國的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居世界可統計的146個國家的首位,為8.55%,第二位是韓國,為5.81%。表2.1列舉了1980—2005年世界上人均GDP增長最快的31個國家和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GDP的平均增長率,進行國際比較和國內比較。

表2.1 世界和中國31個省區人均GDP增長比較(1980—2005)

續表

數據來源: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7, CDROM;國家統計局:《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從表2.1可以看出,即使是人均GDP增長率最低的青海省也達到了6.98%,比增長速度位于第二的韓國高出近1.2個百分點。青海地區地處青藏高原,無論是自然條件、區位優勢和交通運輸條件都遠不及韓國。由此來看,用“中國奇跡”形容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是名副其實的。

由于中國是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引起國內外經濟學研究者的極大興趣。學者們將這一奇跡歸結于多方面的原因,Lin、Cai和Li(2003)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跡主要來源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發展遵循了比較優勢原理。一些研究者將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跡歸結為工業化和貿易方面的改革,他們認為FDI是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Raiser,1998; Wu,1999; Demurger,2000;魏后凱,2002)。一些學者認為主要是改革開放后國家進行了行政和財政上的分權改革(Qian和Barry,1996; Qian和Roland,1998; Chen, 1993)。王小魯等(2009)則將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歸結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導致全要素生產率上升。

本章主要從另一個角度,即基礎設施的角度對中國經濟增長奇跡進行解釋。眾所周知,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至于什么原因使中國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張軍等(2007)以及王世磊和張軍(2008)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好的解答。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種要素投入可以直接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基礎設施具有網絡效應,這種網絡效應本身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此外,改善基礎設施還能提高其他生產性要素的生產效率,因而具有溢出效應。改革開放以來,基礎設施的顯著改善必然對中國的長期經濟增長產生深遠影響。在這種理念之下,本章通過收集1978—2007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驗證基礎設施建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本章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①對1978—2007年中國各地區三大實物基礎設施(交通、信息和能源)存量進行系統估算和測量。②試圖從基礎設施角度對中國經濟增長奇跡進行解釋,驗證基礎設施與中國經濟增長奇跡之間的關系。盡管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意義重大,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內有關基礎設施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的文獻并不多見,人們往往將中國的增長奇跡解釋為開放條件下的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投入等。③就與基礎設施相關的實證研究容易出現的測量誤差問題、數據非平穩性問題和逆向因果關系問題進行探討,并針對這些問題在實證研究中進行了相應處理。

本章剩余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紹基礎設施內涵以及對中國各地區1978—2007年各種基礎設施存量進行估算;第三部分引入本章的實證模型;第四部分說明本章中實證模型的參數估計可能會遇到的經濟計量問題;第五部分介紹本章的實證方法和估計結果,驗證各種基礎設施存量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第六部分是本章的研究結論及政策含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胶南市| 镇赉县| 苗栗市| 麻城市| 峡江县| 民乐县| 修水县| 石景山区| 绥滨县| 龙海市| 合作市| 隆尧县| 永福县| 漯河市| 新晃| 遂昌县| 陈巴尔虎旗| 芜湖市| 崇礼县| 边坝县| 葵青区| 温州市| 德惠市| 镇远县| 英山县| 银川市| 壤塘县| 尚志市| 永州市| 青田县| 大理市| 奇台县| 郴州市| 梁山县| 邵武市| 福清市| 仙居县| 柘城县| 柞水县| 镇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