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腐敗
- 程文浩
- 1480字
- 2019-09-27 13:58:51
總序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中國大地上進行的歷史性變革到現在已持續了20多年。在這場變革中,中國同時經歷了多重轉變:從鄉村(農業化社會)到城市(工業化社會)的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從內向型、自我完整的經濟體系向開放型、國際化的經濟體系的轉變;從以個人權威為基礎的集權管理體制向民主和法制并重的多元治理體制的轉變。在這些變革過程中,諸多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為明確改革目標、構建激勵機制、創造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的奇跡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社會的進一步轉型、市場經濟的深層次改革引起了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地區之間和內部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以及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的初步形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等,都向中國公共部門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加嚴峻的挑戰。
新時期中國改革的重點要從以提高效率為主轉變到效率與公平兼顧,從強調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轉向市場經濟與民主和法制建設并重。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公共管理的變革與創新。為此,1998年以來中國各級政府曾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機構改革,最近新一屆政府又對國務院組織機構與運行機制進行了新一輪的改革和探索,各級各地政府部門也都著手在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方面進行形式多樣的改革和創新。
這些實踐的新發展向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尤其是向公共管理領域的學者提出了許多嶄新的命題。例如,怎樣讓我們更加民主與科學地決策,避免重大公共決策失誤?怎樣縮小地區差距,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怎樣為城市與鄉村居民建立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如何有效地應對各類突發性的人為事故與自然災害?如何防止各級官員在其工作范圍內的腐敗行為?等等。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公共管理領域的學者與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同行一道,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
如果說經濟學在中國前一時期的改革與發展中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帶頭學科,那么中國現實和未來的改革與發展則為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歷史機遇。問題在于,中國公共管理學界能夠抓住機遇、承擔起時代所賦予的重任嗎?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曾落后于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甚至也曾長期落后于其他一些重要的社會科學領域,以至于在公共管理學科的基本范疇及概念上至今還有許多爭議。自1997年我國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的學科目錄中增設公共管理學科以來,對于這些問題的探討更加頻繁和激烈。顯然,這種理論探討對于一門學科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中國公共管理學術界將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理論與概念之爭上,而忽略將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與中國公共管理的改革與發展實踐相結合,將有可能最終喪失公共管理學科為中國改革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的機會,喪失公共管理學科從中國改革實踐中吸取營養和發展壯大的機會。
幸運的是,隨著公共管理專業碩士(MPA)學位教育在中國的開展,社會上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公共管理這個學科領域在中國改革與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開始關注這個學科的工作及成果。這樣,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就不僅有上述現實社會轉型和公共管理實踐發展的大力推動,而且也有公共管理教育發展的有效激勵,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好發展前景。
出于上述考慮,我們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組織出版了這套《公共管理前沿系列》論著,希望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公共管理研究與實踐領域最新的理論和學術主張,在中國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提供一個公共管理新視點、新論題的學術交流園地,使公共管理不辱使命,肩負起歷史的重任,為中國進一步的改革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薛瀾
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