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物流的發展障礙與推進策略
- 許笑平
- 3652字
- 2019-11-22 15:23:08
2.4 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外部壓力
如果說內部動力激起了部分企業自發的物流綠色化行動,那么外部壓力則會迫使更多的企業不得不對其物流實施綠色化改造。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外部壓力主要來自社會公眾、供應鏈環境、綠色壁壘和政府監管等四個方面。
(1)社會公眾的監督是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市場壓力
社會公眾在選擇有形產品或無形服務時,除了通過手中的“貨幣選票”向企業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念外,還可以通過新聞媒體、非政府組織或民間團體等機構對企業的經營行為實施監督。社會公眾的監督已經成為企業經營行為的巨大約束力量,它也是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市場動力。
隨著傳播媒體的多元化和普及化,反映公眾心聲的各類新聞機構在綠色觀念的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蘇丹紅”事件就是社會公眾通過新聞媒體對企業行為實施監督的典型案例。當“蘇丹紅”問題首次曝光后,肯德基很快就公開向社會公眾表示了道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負面影響。但不久以后,類似的問題又重新出現在肯德基的食品之中。進一步調查原因發現,問題出在企業的物流系統上。事件首次曝光后,肯德基準備收回全部蘇丹紅產品,但企業的物流中心在追溯問題產品時出了漏洞,導致類似的問題再次出現。該事件一方面說明,企業的物流系統如果不具備嚴格的社會責任監督機制就很難保證企業整體社會責任的完成;另一方面,該事件也體現了社會公眾的監督在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此外,社會公眾的監督力量還可以通過非政府組織或各種民間團體的行為體現出來。發達國家的一些非政府組織或民間團體設立了很多針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考核指標體系,也有一些機構專門針對某些特定的企業社會責任進行評優排名。如非政府組織設立的SA8000和AA1000標準、全球報告倡議計劃、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富時4好指數等。這些考核指標和排名次序猶如一把無形的標尺,衡量各個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優劣水平,對企業行為形成了巨大的監督力量,因為在信用體系發達的國家,這些指標和名次既可能影響客戶企業物流的外包決策,又可能影響物流企業(尤其是規模較大的物流企業)的融資成本,甚至還可能對物流企業的業務資質構成威脅。
(2)供應鏈的激勵是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經營壓力
當今市場的競爭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而決定供應鏈競爭力的主導因素是核心企業。同傳統企業的競爭力一樣,核心企業在主導建立供應鏈競爭力的時候也要考慮物流的綠色化問題,并將這種意識觀念通過自己在供應鏈中的影響力傳導到所有成員企業,迫使供應鏈中的其他成員企業不得不實施企業物流的綠色化改造。
英國最大的零售企業Tesco公司為了適應綠色化浪潮,采取積極措施減少包裝,并要求其供應商持續消減塑料箱和紙箱的使用量;為了減少物流活動對周邊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Tesco使用新技術減少噪音,并要求旗下便利店調整配送時間、減少配送頻率。供應鏈的激勵對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這種推動作用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實現。
① 建立新的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
傳統的供應商評價可能更多地關注價格、質量、交貨期等指標。隨著綠色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綠色指標作為評價供應商的重要因素。沃爾瑪、雅芳、家樂福、松下等跨國企業紛紛引入道德指標或環保指標對其合作伙伴進行評定和選擇。其中,物流綠色化程度也是新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針對美國企業進行的一項研究中,Walton列出了這些企業選擇供應商的前10項環境評價指標,即環境事件被揭發的記錄、次級供應商的環境管理績效、危險廢棄物管理水平、有毒廢棄物管理水平、產品與法律之間是否存在沖突、ISO14001認證情況、逆向物流規劃狀況、產品的環境友好程度、對破壞臭氧層物質的管理以及對影響空氣質量的物質排放管理等。
② 構筑企業物流綠色化的激勵機制
建立了新的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并不意味著要將不符合評價標準的原有供應商全部拒之門外,再去重新搜尋和選擇新的供應商,因為這將意味著整個供應鏈成員的重新選擇和重新組合,所付出的代價將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核心企業通常在保持供應鏈原有合作關系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通過技術支持或管理輸出,幫助成員企業改變傳統物流模式,推進企業物流的綠色化改造。為了提高成員企業參與物流綠色化行為的積極性,核心企業還通過以下方式構筑企業物流綠色化的激勵機制。
第一,經濟激勵。采取鼓勵或限制性措施,促使整個供應鏈活動保持與環境相容。具體措施包括技術創新補貼、押金—償還制度、保證金制度、信息系統與權利再分配制度等。
第二,信息共享。為了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提高綠色物流系統的服務能力、知識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及適應全球市場競爭的能力,供應鏈上的成員企業必須實現信息共享,以便降低“牛鞭效應”(The Bullwhip Effect),提高供應鏈整體利潤水平,增加成員企業福利,并改善成員企業活動與環境的相容性。
第三,文化激勵。文化激勵已經發展成為現代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供應鏈企業在選擇戰略合作伙伴時,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選擇和培育具有環保理念的企業,并通過采購、生產、運輸、包裝、分銷、回收和廢棄等行為的綠色化來推動整個供應鏈的綠色化。
(3)綠色壁壘的增強是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國際壓力
綠色壁壘是指在現代國際貿易體系中,進口國以健康和環保為名,通過頒布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苛刻的環保技術標準,以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的貿易保護措施,其主要表現形式有綠色關稅、綠色市場準入、“綠色反補貼”、“綠色反傾銷”、環境貿易制裁、推行國內PPM標準及其他標準、強制性綠色標志、強制要求ISO14000認證、繁瑣的進口檢驗程序和檢驗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購、押金制度等。跨國企業的大量進入和國際貿易的迅猛增長,一方面促進了我國國際物流需求的大幅攀升,另一方面也對我國物流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綠色壁壘就對我國物流綠色化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它體現在產品包裝、流通加工以及逆向物流等各個環節當中。
美國政府規定進口商品包裝不得使用稻草,否則將被強行燒毀;新西蘭農漁部也要求進口商品的包裝不得使用干草、稻草或竹席;歐盟規定進口商品的木制包裝箱、木制托盤都必須經過熏蒸滅菌處理。2000年,歐盟進一步提高企業逆向物流的服務標準,規定家用電器、電子產品、通信用品的回收率應達到60%以上,個別產品類型的回收率甚至高達75%。伴隨這些規定的出臺,我國出口商品在產品包裝、流通加工和逆向物流等環節所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使國際物流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增加了出口商品的總成本,降低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由于這些規定都是根據進口國的資源條件和消費偏好制定的,對所有進口商品具有強制性約束力,作為出口商的中國企業必須遵照執行,否則就可能失去市場。因此我國企業不得不關注物流領域的環境問題,主動推進企業物流的綠色化進程。
(4)政府的監管是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制度壓力
市場的力量并不總能帶來社會財富的最大化,現實中存在許多“市場失靈”的地方,物流綠色化就是其中之一。“市場失靈”的存在正是政府對其進行監管的理論依據。
德國早在1986年就制定了《廢物管理法》,并于2002年3月批準了《舊汽車法》的修正案,該修正案規定,汽車生產廠商和進口商有義務回收報廢車輛。同時,德國政府還從2001年2月開始實施《家用電器再循環法》,要求生產企業回收空調、電視、冰箱和洗衣機等四種家用電器。日本也在2000年制定了《廢棄物處理與清潔生產法》和《有效利用資源法》等法規。美國是發展循環經濟范圍最廣的國家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已有半數以上的州政府制定了不同形式的資源再生循環法規。自1979年以來,我國也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年,2004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1996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1987年,1995年修訂、2000年修訂)等四部專項法和八部資源法以及三十多項環保法規。
面對政府的監管,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經營行為。在物流方面,企業要么堅持傳統經營模式而承擔沉重的許可費、環境稅或罰金壓力;要么更新設備、改進管理,推進企業物流的綠色化改造。顯然,從長遠看,后者才是明智的選擇。
不論是基于理論的解釋還是基于現實的推斷,企業物流的綠色化都存在其發展的必然性,發達國家的部分成功案例也為企業物流的綠色化趨勢提供了有力佐證。但是,企業物流的綠色化不可能一帆風順,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也是如此。目前許多企業仍然缺乏推進物流綠色化的積極性,有些企業的物流綠色化措施完全是在各種外部壓力下的被動行為。
我國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速度更加緩慢,與發達國家之間尚存在不少的差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應該指出的是,在推動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縮小或消除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因為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的物流綠色化也才開始起步,企業物流綠色化還遠遠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因此,我們必須立足現實、從長計議,認真研究企業物流綠色化發展的內生和外生變量,找準隱藏其中的各種障礙因素,并對這些障礙逐一進行分析和化解,以推動我國企業物流的綠色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