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銀行理財產品
第一節 銀行理財產品概述
一、理財產品市場
在理財產品市場中,眾多金融機構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它們包括銀行、券商、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公司、保險公司、第三方理財公司等。近年來,我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非常迅猛,市場上出現了眾多可供投資者選擇的投資理財產品。從需求角度來分析,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引致的居民財富迅速積累與理財產品相對稀缺之間的矛盾很突出;從供給角度來分析,理財產品市場是眾多金融機構實施業務轉型的迫切需求,能給機構帶來更多業務機會與中間業務收入。同時,理財產品承載著對投資者資產保值、增值的功能,可以有效對沖通貨膨脹對購買力的侵蝕。
理財產品市場在我國發端于2002年,2005年以后得到大規模的發展,在經歷了2006年、2007年的股市大牛市之后,從2008年至今,股市一直表現欠佳,市場上缺乏好的投資機會,因而理財產品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相對于其他金融機構提供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最為多樣化,規模也是首屈一指,同時,銀行理財產品更能覆蓋到各種風險收益特性以及各種資產規模的客戶。對于投資者來講,了解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市場細分化程度越來越高,覆蓋到大眾市場、中產階級市場以及私人銀行,每個市場的產品以及業務范圍側重點不同。大眾市場包括存取款、貸款、信用透支、保險、外匯結算、轉賬支付等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中產階級市場包括債券、衍生品、信托、私募股權、對沖基金和遺產信托等;而私人銀行則包括法律、稅務、遺產、戰略、心理、家族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管理、子女傳承管理、休閑生活管理、企業發展與管理等方面。
二、理財產品市場發展的推動力
(一)財富增長與投資產品匱乏的矛盾
理財產品的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來自于居民財富增長與投資品種單一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不斷增長,如下圖所示。

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我國居民的收入從總體上進入小康至富裕水平,分化也越來越嚴重。根據2010年世界銀行報告,在中國1%的富裕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遠遠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均衡、資本市場發展的不成熟以及嚴格的監管帶來了世界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投資渠道窄、投資風險高。對大多數居民來講,沒有專業性的知識來評估不同投資產品的風險收益狀況,同時加上我國金融市場的高波動性,人們的有效投資范圍進一步受到限制。從一個側面來看,我國居民的儲蓄存款一直居高不下,這點與醫療及養老金等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及股市低迷有關,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居民缺乏風險收益比較高的有效投資渠道,是不得已而為之。
(二)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迫切要求
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嚴重依賴于存貸利差盈利模式,但隨著利率市場化造成的存貸利差不斷收窄,不得不尋求業務轉型,以便在激烈的同業競爭中占得先機。業務轉型的重心在于大力發展中間業務,而金融理財業務能夠整合銀行的資產、負債與中間業務,給銀行帶來很大的綜合收益。
銀行高度重視理財市場與理財產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監管相對寬松。商業銀行介入資產管理業務可以有一定選擇,可以發展自身理財業務,也可申請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從事基金業務,但兩者之間在監管方面有很大差異。若從事基金業務,手續煩瑣,需要多個監管部門的批準。而從事理財業務則手續相對簡單,監管也比較寬松。根據銀監會2005年11月正式頒布實施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將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證收益計劃”和“非保證收益計劃”,其中“非保證收益計劃”又分為“保本浮動收益計劃”和“非保本浮動收益計劃”。保證收益計劃需要銀監會審批,而非保證收益計劃僅需在發行前10個工作日報送材料即可。其二,投資范圍差異。如果股票市場低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差異化優勢會更明顯。銀行借助理財產品發行募集到的資金可以投向其他市場,比如貨幣市場、債券市場或外匯市場,甚至銀行可以將募集到的資金進行海外資產配置,有利于銀行從全球化的廣義視角進行資產管理。
(三)目前形勢下居民有效對抗通脹的需求
在金融領域,人們往往關注的不是名義收益率,而是實際收益率。所謂實際收益率,是指名義收益率在扣除了通貨膨脹后的取值,衡量了資金的實際增值。在目前經濟形勢下,我國經濟以保增長、防通脹為主要基調;從居民角度講,讓資產戰勝通貨膨脹,在保值基礎上實現增值是首先考慮的因素。通常的情況是,若居民將資產以儲蓄方式持有,往往儲蓄利率扣除通貨膨脹之外的實際收益率為負值。別說資產增值,甚至連保值目標也達不到。而銀行理財產品大多屬于低風險但收益率較儲蓄利率高的產品,并且投資門檻不高,普通投資者可以達到,是居民對抗通脹實現資產保值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