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 模型修正和結果討論

4.1 模型修正

本研究借助結構方程模型方法,運用極大似然估計的方法來計算模型擬合指標和各路徑系數的估計值,從而得出各潛變量之間的關系。通過實證研究,并且結合相關理論和檢驗結果,論文假設H1c, H4b, H4f, H5c, H6c, H8b, H8d, H8e, H8f在統計意義上不顯著,因而,在電子商務技術采納階段,嘗試把網絡外部性、環境基礎設施因素兩個潛變量刪除;在電子商務技術整合階段,嘗試將網絡外部性、貿易伙伴準備情況以及環境基礎設施因素等潛變量刪除。并對修正后的模型重新進行了檢驗。

經過多次修正,模型的χ2/df=1.125,結果滿足要求。近似誤差均方根指標RMSEA值為0.042,絕對擬合指數GFI值為0.926,調整的擬合指數AGFI值為0.879,均處于模型可接受的水平;規范擬合指數NFI值為0.919(接近于1),非規范擬合指數NNFI值為0.921,比較擬合指數CFI值為0.913(接近于1),增量擬合指數IFI值為0.935,均超過了門檻值0.9,從整體上可以得出,模型修正后是可以接受的,結果見表3。

表3 修正后模型擬合結果

表4對模型路徑假設的標準化估計值及其顯著性水平進行了分析,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實證研究的數據與大多數的假設是吻合的。

表4 模型路徑假設的標準化估計值及顯著性水平

經過模型修正和假設檢驗,可以得出電子商務技術擴散影響因素的最終結果,如圖2所示。揭示了各潛變量對電子商務技術擴散兩階段的影響作用。

圖2 實證研究最終結果

4.2 實證結果的討論

(1)對于技術因素,假設H1a和H5a被理論模型強烈支持。這說明了電子商務技術的相對優勢越明顯,企業越容易采納它。假設H1b和H5b也被模型所支持,說明復雜性因素與電子商務技術擴散具有顯著的負向關系。假設H1c和H5c沒有得到實證結果的支持,說明相容性因素和電子商務技術擴散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但是,很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相容性是技術擴散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Premkumar et al.,1994[55]; Tornatzky & Klein,1982[56])。

本文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電子商務技術擴散過程中相容性的影響作用效果。首先,由于網絡的普及,企業之間信息的交換和傳輸并不像過去那么復雜了。企業之間的信息系統像ERP和EDI能夠很容易地進行兼容,而且,今天很多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都具有在線信息交換的功能,因而它們和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商務技術的結合不存在問題,所以技術相容性對于電子商務技術來講并不是難題;其次,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商務技術與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價值和經驗非常一致。Nambisan & Wang(1999)發現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商務技術在企業間擴散速度很快[72]。大多數在本研究中的被調查者(73%)認為他們擁有很豐富的互聯網知識,這些被調查者(大部分是企業中級以上管理人員)在理解電子商務技術的功能方面并沒有障礙,電子商務技術具有很好的管理相容性。所以本論文認為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商務技術和企業現存的信息技術之間相容性很好,相容性對于電子商務技術擴散的影響作用并不明顯。

(2)對于組織層面的影響因素,假設H2a和H6a被實證結果所支持。這說明了企業電子商務技術水平與電子商務技術擴散顯著正相關。而且在技術整合階段,該因素的影響作用要稍大于技術采納階段;假設H2b和H6b被實證結果強烈支持,這表明了信任對于電子商務技術擴散來講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論文實驗結果和Beverly et al.(2005)[73]的研究結論一致,即組織對電子商務技術的信任與電子商務技術擴散效果顯著正相關。假設H2c和實證結果一致,而H6c與實證結果不一致,即高層管理者的支持與電子商務技術整合沒有顯著相關性。原因主要是高層管理者一般情況下主要關心企業對電子商務技術的采納,而對于技術整合則很少關注。高層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了為電子商務技術采納提供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上,而對于該技術在企業內部的應用情況如何,以及如何與企業的業務流程相結合,一般由企業的中層領導來具體組織實施,高層管理者很少關注。假設H3a和H7a與論文的實證結果一致,即企業規模越大,資本實力越雄厚,越容易做出采納的決策。而在技術整合階段,企業規模的影響作用是負面的。電子商務對于企業來講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商務模式(Zhu & Kraemer,2003)[20],在其技術整合階段,通常要求企業對其原有的信息系統、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進行重組才能適應其要求。而大企業往往規模龐大、業務流程更為復雜,所以流程重組更加困難(Zhu & Kraemer,2005)[23]。同理,企業閑置資源與電子商務技術采納顯著正相關,與電子商務技術整合顯著負相關,因而,假設H3b和H7b也得到了實證結果的支持。

(3)對于環境層面的影響因素,假設H4a被實證結果所支持。這表明,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企業更加渴望采納新技術(Teo et al.,2006)[74]。在電子商務技術整合階段,競爭壓力與技術整合具有負相關性。這說明了競爭壓力過大,會迫使企業倉促上馬新技術,但卻忽略了企業自身的技術條件對于新技術的適應性,因而假設H8a也得到實證結果的支持。假設H4b和H8b與實證研究結果不一致,即網絡外部性對電子商務技術擴散的影響作用不明顯。這個結果與以往的研究結論不一致,本文認為,網絡外部性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加速新技術的擴散(比如網絡技術發展的初期階段),但是,在市場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它對新技術擴散的促進作用就不顯著了(Taylor et al.,1995)[75]。本文中,網絡外部性對于電子商務技術擴散并沒有表現出顯著的相關性,這說明了電子商務技術擴散賴以存在的基礎——互聯網已經很普遍了。H8c沒有得到實證結果的支持。貿易伙伴準備情況和企業電子商務技術整合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標準化的路徑系數為0.002)。主要原因是在電子商務的技術整合階段,該技術能否被企業有效利用主要與企業的技術水平、信息技術基礎以及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配合有關,而與貿易伙伴的準備情況關系不大。假設H4d和H8d與實證結果一致,這表明了企業之間的信任關系對于電子商務技術擴散的影響作用非常顯著。企業之間的信任關系越穩定,市場越透明,越有利于電子商務技術的擴散。H8e沒有得到實證結果的支持,即中介因素和電子商務技術整合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標準化的路徑系數為0.007)。原因是中介對于電子商務技術擴散的推動作用主要發生在技術采納階段,在技術整合階段,其影響作用就不顯著了。假設H4f和H8f并沒有得到實證結果的支持,這表明本論文所調研的對象所在的地區(主要是哈爾濱和大慶),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已非常完備,企業在采納和整合電子商務技術時不需要再考慮環境基礎設施的狀況是否達到技術的要求了,因而,環境基礎設施因素對電子商務技術擴散的影響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山县| 泸西县| 修水县| 丰原市| 克什克腾旗| 清新县| 灵丘县| 娄底市| 新宁县| 潢川县| 凌云县| 双辽市| 甘洛县| 扶风县| 米易县| 兴仁县| 盘山县| 宿松县| 灌云县| 黔东| 苍溪县| 阳高县| 宝兴县| 澄江县| 鹤庆县| 桑日县| 伊川县| 禄丰县| 武夷山市| 长丰县| 平泉县| 长沙县| 二连浩特市| 红桥区| 鄢陵县| 郸城县| 连云港市| 榆中县| 衢州市| 凤台县| 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