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研究
- 段杰
- 8931字
- 2019-10-24 19:32:20
第三節 生產性服務業研究評述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普遍經濟發展迅速,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很快,成為吸引國外直接投資、吸納高素質就業人口、創造高附加值、促進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的重點行業。生產性服務業在區域經濟結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已成為許多大都市的主導產業部門,成為大多數城市最具活力、增長最快的部門(Harrington, 1995)。針對這一凸顯的經濟發展現象,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相關研究。
1.國外研究進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生產性服務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由于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在1960—1990年間快速發展,因此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的研究文獻也最多,研究范圍最為廣泛。國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體現在生產性服務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生產性服務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布局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對城市發展的作用等幾個方面。
1.1 生產性服務業與經濟增長
格魯伯和沃克(Herbert G.Grubel, Michael A. Walker,1989),根據不同的服務需求和產出,將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消費性服務和公共性服務三種類型。通過對OECD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及其作用的分析,得出這些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本國名義GDP的28%~33%,并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的最大組成部分。Harrington(1995)通過國際對比的實證研究發現,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提高就業與國民收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工業替代和實現工業化社會向服務業為主導的社會轉型關鍵。W. J. Coffey和A. S. Bailly(1991)探討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和區位間關系以及彈性生產方式(FMS,也稱柔性制造系統)的興起。他們認為,在商品生產和服務業部門生產中彈性生產方式的興起促進了生產性服務業活動的增長。Coffey(2000)經研究后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二戰”后發達國家就業增長最為迅速的部門,其創造就業的能力最強,就其促進經濟的轉變和適應性而言,生產性服務業在投資、創新和技術轉變等方面扮演了戰略性的作用。Verspagen(2005)認為,近年來經濟高速增長伴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這一事實,有力地證實了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有關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的觀點。Dremian(1992)研究了生產性服務業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可以提供專業化的高效服務給當地企業,促進關聯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同時生產性服務企業的服務對象也不斷擴大,從而為本地區經濟發展帶來更多收益。Daniels(1993)研究了多個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增長、就業、組織和空間布局,指出不均衡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在地方經濟重構中的功效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對區域地方服務業、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等方面的重要影響。Antonelli(1998)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中的金融保險業、通信服務業以及商務服務業正日益成為發展最快的領域,特別是通信服務業以及商務服務業對工業化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持續發展極為重要,并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促進作用。Aslesen和Isaksen(2007)對生產性服務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研究,認為生產性服務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響的。例如,高新技術產業可以顯著地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反過來,經濟的持續增長又會引發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更高需求,從而帶動高新技術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改造升級。Lundquist和Olander(2008)認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不同領域在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通過對瑞典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歷程的實證分析,得出生產性服務業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在近10年來大幅提高,上升趨勢非常明顯,在未來經濟中,應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1.2 生產性服務業與其他產業關系研究
富克斯(V. R. Fuchs, 1968)研究了美國1947—1958年間的投入產出表,發現其間各主要服務行業作為對農業和制造業的中間投入占全部產值的百分比都提高了。Riddle(1986)對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國的私人部門經濟中服務、高科技與信息部門之間相互關系的變化進行了研究,并探討了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各部門的發展,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在整個經濟發展中起核心作用。格魯伯和沃克(1989)對加拿大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后,就這種核心作用的原因做了進一步研究,認為生產性服務業部門是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與知識資本引進商品生產部門的飛輪,在生產過程中,它們為勞動與物質資本帶來更高的生產率,并改進了商品與其他服務的質量。其他學者對一些國家的制造業中中間投入的生產服務運用效率也進行了考察。Hayes和Erickson(1982)則發現,在最具有信息經濟特征的美國,制造業公司購買的信息服務量和其利潤凈增加量有顯著的正相關。Bessant(1995)運用超越對數函數和不變替代彈性函數(CES函數)代替柯布-道格拉斯函數(C-D函數)擴展了Hayes和Erickson的分析,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了他們的結論。Eswaran和Kotwal(2002)認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具有提高加工制造業的分工水平、延長和提升其產業鏈和價值鏈、降低其運行成本的功能,從而有助于加工制造業的轉型升級。Andersson(2004)運用聯立方程模型對服務業與加工制造業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出服務業促進加工制造業的發展效果要明顯優于加工制造業對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提升與發展。Guerrieri和Meliciani(2005)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不僅對加工制造業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具有拉動作用,是提高經濟效率和加快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還有一些學者探討了現代農業發展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關系。Kenneth Reiner(1998)認為作為直接投入的生產性服務業對現代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有重要影響。Muller和Zenker(2001)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不僅與加工制造業和現代農業有融合趨勢,而且與高新技術及知識相融合的發展趨勢也正在加快,促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的高級化。
1.3 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布局與集聚
由于生產性服務業本身的行業特點較為復雜,因此其區位選擇受眾多因素影響,尤其是某些生產性服務行業的不可存儲性、不可運輸性以及網絡規模效應等特點,使得它們普遍集中在大都市。Daniels(1985)指出,隨著電子通信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以往顯著的面對面聯系方式現在已經較少采用,但受其他許多因素(如雇員的職業素質)的影響,生產性服務業辦公場所依然集聚在大城市的中心商務區。Beyers(1996)的研究發現,1985年美國的90%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集中在大都市區,占總就業的38%。而除了銀行以外,生產性服務業在非大都市區的區位商均低于1.0。Coffey(2000)認為,在區域、國家、國際尺度下,生產性服務業都傾向于在大都市區布局,而非大都市區、甚至較小的大都市的生產性服務業則處于相對的劣勢。Wemerheim和Sharpe(2001)研究了加拿大的服務業集聚之后,發現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與產業的空間分布和產業集聚存在強烈的正相關關系。Meyer(2007)以加拿大金融保險及房地產服務業作為研究對象,對生產性服務業在市際和市內的空間集聚模式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產業專業化程度高的區域擁有高層次的勞動力資本、種類齊全的服務業及相對年輕的勞動力年齡結構,生產性服務業集中的城市最有可能成為經濟高速增長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對此,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和解釋,認為生產服務業主要分布在大城市或都市圈的格局是由其必須接近客戶的性質所決定。Stein(2002)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可以提升企業的績效和核心競爭力,相似的社會文化和共同的認同及歸屬感是產業集聚的重要誘因。Vemon和Hoover(1968)的研究表明,交通運輸狀況、勞動力供求、租賃市場的完善程度等因素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分布有顯著影響。概括起來,影響生產性服務業區位布局的三個重要因素是:外部資源的可滿足性、需求顧客的區位分布及行業企業的運行環境。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生產性服務業生產及消費過程導致其產生極強的集聚效應,但也呈現出向大都市周邊城鎮擴散的趨勢。
同時生產服務業布局郊區化擴散的趨勢也引起了學者對布局理論的思考。Gil1espie和Green(1987)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的逆大都市化趨勢。Storper(1989)認為,生產服務業的地域擴散是建立在產品生命周期模型基礎上的,一個產品要經歷導入、成長、成熟、飽和和衰退等階段,而同時這也很可能是一個產業的生命歷程。盡管生產服務業仍繼續在原有區域內進行擴展,但很快會按照標準化的生產周期過程去尋求低成本的布局。Scott(1993)在產品生命周期構成模型分析框架下做出的研究結果顯示,生產服務業從城市中心區域向城市邊緣區域擴散的現象是源于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彈性生產方式的出現:企業間的水平一體化逐漸取代垂直一體化,網絡技術的興起使得經濟發展呈現更加分散的趨勢,企業可以在更為廣闊的區域網絡內分享經濟成長的成果。Illeris(1996)認為,家庭服務業和部分生產性服務業主要考慮接近客戶,由于區域市場可以提供足夠的收益,生產性服務業趨于分散化。Gordon和Richardson(1996)通過分析美國洛杉磯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分布,認為勞動力就業因素導致的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呈現出分散化和多中心趨勢。經濟全球化及信息化下的許多重要城市已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下的重要節點,成為企業總部、金融機構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集中地,在全球的要素流動中起支配作用,向國內外其他地區輸出服務產品,從而推動著城市的快速發展。
1.4 生產性服務業與城市(區域)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與城市(區域)發展的關系也是國外眾多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大多學者認為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會促進大都市區及邊緣區總就業的實質增長和比例提高,帶動城市發展,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載體,城市服務業又是城市經濟增長的有效動力。服務業活動和機構的擴充增加了區域經濟結構的復雜性和完全性,這些服務業常常在區外有客戶,通過比較優勢進行的服務貿易為本區域帶來了較高的輸入性收入。而對于其他地方的被服務機構而言,生產性服務是重要的競爭優勢來源,其增加了這些機構的競爭力并提供了間接的出口收入。
Harrington(1989)對美國制造業衰落區域的研究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對區域的區域就業、收入和稅收的增長有直接和非直接的貢獻,且對提高區域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也有貢獻。Hansen(1990)用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美國教育、生產性服務業密度和大都市區人口規模對大都市區人均收入的效應。結果表明,在日益增加的信息導向的經濟中,生產性服務業部門的增長實際上擴大了行業內外的勞動分工和生產率。另外,生產性服務業的出口或外銷也加速了區域的發展,其起到了催化劑和樞扭的作用。薩森(Sassen, 2001)考察了世界典型服務都市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分布狀況,結果發現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分布變動狀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城市服務功能定位的演化。Coffey和Shearmur(2002)研究了加拿大蒙特利爾都市圈的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分布,發現不同的生產性服務業細分產業在市區形成空間集聚,構成了城市CBD專門化與綜合功能區模式,促進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Demdder和Taylor(2005)對高級生產性服務業空間擴張在全球城市中的分布進行了研究,認為生產性服務業高級化促使全球城市構成網絡形式,從而為進一步研究世界城市網絡關系提供依據。
2.國內研究進展
中國特定的經濟發展路徑和指導理念造成了國人長期“重生產(制造),輕服務”的觀點,因此,國內無論是政界還是學界對服務業的關注都相對較晚。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珠三角和長三角這些極具經濟活力經濟區域的出現,服務業在經濟增長中逐步顯示出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后,各界人士才對服務業加以額外的重視和關注。由于生產性服務業本身的定義、分類不統一,加之國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也尚未普遍傳入我國,因此,國內許多研究僅屬于起步階段。以本人參閱的相關研究文獻的發表時間來看,幾乎都是在2005年之后,并且2006年之前的文章多屬于評述、綜介國外研究成果類的文獻,而2007年以來,我國學者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相關研究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研究領域也相對更為廣泛。但相關文獻中多是圍繞某一個區域某一方面的狀況做出的專項研究,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全面論著,目前僅有程大中教授出版的《生產者服務論》。以下將國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相關文獻做一下簡要歸納。
2.1 國外研究成果的介紹與評述
甄峰等(2001)在《西方生產性服務業研究述評》中對西方近十幾年來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與評述。李江帆等(2004),鐘韻、閻小培(2005)介紹了西方地理學界對生產性服務業作用的若干方面的研究,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布局、快速發展原因以及其對城市與區域整體發展的作用、對地區制造業發展的作用、對地區其他服務業發展的作用以及對城市等級序列重構的作用進行了評述。高春亮(2005)從產業的內在功能和布局兩個角度歸納了國外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并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特征及其區位活動進行了綜述。唐強榮、康澤永(2010)梳理了國外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的相關研究成果,并分別從產業結構、投入產出、外包、績效和競爭力等角度做了評述。
2.2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的研究
國內關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的有關問題研究多是分區域的小范圍實證研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也是數量最多的。許多實證結果均表明在我國現階段生產結構中,制造業部門是服務業產出的主要消費者,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制造業的依賴性較強,兩者尚未實現整體的有機聯系。
李冠霖(2002)利用投入產出法,分析了美、日、英、澳、俄羅斯和中國服務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產業關聯和波及效應。其研究表明:隨著制造業生產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服務業及其內部各行業向制造業提供的生產性服務會增加;并認為運輸及倉儲業、通信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及商業服務四個行業是以提供生產性服務為主的行業。陳憲等人(2004)以我國1997年投入產出表為依據,經計算發現:在對制造業的中間需求總額中,66%來自制造業內部,僅有14%來自服務業;而制造業對服務業的中間需求,占到整個服務業中間使用的45%。鄭吉昌等(2005)從社會分工的角度分析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關系,強調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是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中獨立出來并快速興起的原因。顧乃華(2005)認為,在經濟轉型期,除了應關注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提供中間投入品發揮的對制造業的“外溢生產效應”外,也應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發揮的“外溢改革效應”。高傳勝、劉志彪(2005)在研究生產性服務業對長三角地區制造業影響時認為,上海的生產性服務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并且較好地支撐了長三角地區制造業的集聚與發展。劉重等(2006)認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兩個輪子”,兩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辯證關系,其協調發展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提高經濟的運行質量。江靜、劉志彪(2010)研究了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需求因素,認為應改變我國現在世界工廠的定位觀念,要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加強與加工制造業的產業關聯,擴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中間需求以有效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孔婷等(2010)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對加工制造業效率的提升沒有直接的影響,只是通過調節效應來間接實現加工制造業生產效率的有效提高,實現“制造業服務化”,從而促進其產業升級。高覺民、李曉慧(2011)將我國2000—2007年間的產業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加工制造業的互動關系,認為應推進整體產業結構戰略轉型,優化和升級產業結構,建立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環境,促進產業集聚和服務外包,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加工制造業的積極融合與互動。余東華、范思遠(2011)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加工制造業轉型升級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研究,認為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調整就業市場結構是解決近年來“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并存現象的有效方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2.3 生產性服務業與經濟增長
在國內關于生產性服務業與經濟增長的研究文獻出現較晚,不少研究者是借助于回歸估計方程來確定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鄭吉昌(2005)通過對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與分工深化的關系的考察,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改變了服務產品的內容、性質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突出表現是它一方面推動了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又是分工經濟的“黏合劑”。正因為這一功能,使生產性服務業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牽引力和經濟競爭力提高的助推器,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來源。劉重(2006)認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改變著以往的服務業生產和經營方式,且正在改變著產業結構。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和制造業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關系,促進了經濟增長。姚耀等(2006)以上海市為例,實證分析了生產性服務業、消費性服務業和社會性服務業三種類型的服務業在GDP增長貢獻方面上的差異,結果表明與后兩者相比,生產性服務業對上海的GDP增長貢獻最大。裴長洪和夏杰長(2006)研究了中國各個地區的服務業發展情況,發現東部地區是國內服務業產值最大的區域,東部地區大部分就業勞動力從事于服務行業。劉書翰、宋明月(2007)通過對山東生產性服務業的實證研究發現,生產性服務業中的傳統行業對山東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新興生產性服務行業。王保倫、路紅艷(2007)對生產性服務業內涵和特征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說明了生產性服務業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提高產業競爭力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夏杰長(2008)通過分析中國近幾年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發展,說明了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順應服務業結構變化規律,可以起到促進服務業升級和推動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作用。趙成柏(2008)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分析了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發現江蘇省的生產性服務業對GDP的貢獻巨大,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張亞斌等(2008)利用我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對國內東、中、西三大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生產性服務業對我國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過技術進步與創新、深化分工、提高生產效率、產業集群、改善地區投資環境以及與工業、其他服務業的互動共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同時,生產性服務業對我國各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存在差異。馮泰文(2009)采用我國制造業28個細分1999—2006年間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了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效率的作用和影響,說明了生產性服務業能夠有效地提升制造業的效率,特別是金融服務業對制造業效率的提升作用最為明顯。馮海華(2011)從產業互動視角出發,研究了生產性服務業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系,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有利于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產業競爭力,而且與加工制造業能形成雙向互動,生產性服務業的區域聚集與加工制造業的服務外包有利于帶動各產業協同發展,加快區域經濟持續增長。
2.4 其他有關研究
寧越敏(2000)分析了轉型時期上海城市生產服務業和辦公樓區位的分布特點以及影響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區位的因素。閻小培等(2003)在對廣州1985—1995年間產業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后指出,廣州生產性服務業尚處于水平較低的階段,但廣州市的經濟結構已經開始轉變,其工業優勢已在逐漸淡化,其生產性服務業已具備相當明顯的區域比較優勢并將會成為城市新的經濟基礎。程大中(2006)從投入產出角度對中、英和美三國進行比較研究后指出,在1992—2002年間,英國和美國經濟發展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國民總產出的比重保持在25%~27%,中國在2000年才達到12%左右,但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程大中同時指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于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產業分工的深化、工業化水平的提升以及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吳敬璉
(2006)指出,服務業是現代經濟增長來源之一。他認為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是我國建設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服務業和加工業的融合,并以服務業為中心將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串聯起來,才可以獲得高附加價值和高贏利率,這樣既避免“賣硬苦力”和破壞自己的生存環境,也可以保障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節約。也有部分學者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具體細分產業進行了空間分布研究。陳秀山、邵暉(2007)利用空間基尼系數、GIS技術對北京市金融業、信息咨詢業、計算機服務業三大類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布局進行研究,認為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的區位選擇是由市場規律、政府規劃、城市特色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并發現北京市的生產性服務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空間聚集的階段,并且不同行業具有不同的聚集特征。李非、蔣亞杰(2011)通過建立產業區位分布的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對我國臺灣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聚集經濟、產業關聯程度、人力資本、城市規模及企業總部需求是影響中國臺灣生產性服務業區位布局的關鍵因素,同時,產業自身發展階段、生產性服務業各細分產業也對其有一定影響。張耘等(2010)研究了北京生產性服務業的輻射作用,認為北京生產性服務業的定位應是引領全國產業創新,立足國內,輻射亞洲,在環渤海經濟圈內,各生產性服務業細分產業應有各自不同的定位。陳大文、黃愛科(2009)分析了生產性服務業對服務業整體效率提高的影響,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高級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大量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及技術資本等高端生產要素的投入,對服務業本身的產業升級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有巨大促進作用。王輝(2010)研究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關系,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在拓展其外部功能、提升產業地位,增加農民收入渠道等方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黃莉芳等(2011)基于我國1993—2008年間的數據,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研究了生產性服務業及各細分產業的技術效率,認為東部和中西部生產性服務業的技術效率存在區域差異,其中各區域的市場化水平、規模經濟及專業化水平最為顯著,在各細分產業間的影響各具差異。
可以看出,現有的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兩個特點:首先,國外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遠領先于國內。國外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研究成果遠遠多于國內,研究內容比較全面。現有文獻涵蓋了有關生產性服務業近十個方面,而國內的研究零星出現且多是對國外研究成果的介紹。這其中原因很可能是我國進入工業社會的時間不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并未得到普遍認可和重視;同時經濟結構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大,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比較多,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者對生產性服務業這一新領域的關注。其次,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上,現有的研究多數集中在紐約、倫敦、東京等國外大都市及中國香港、新加坡等東亞城市及城市型國家,而對一些區域中心城市的關注程度不夠,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這也是本書試圖進行深入探討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