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松玩轉理財產品大全集
- 海天理財
- 3800字
- 2019-09-29 15:44:29
3.1 全面認識P2P理財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火熱發展,網上理財已經被百姓所熟識。而P2P理財更是受到眾多網民的追捧,近兩年十分火熱快速地發展,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3.1.1 P2P理財的概念
所謂P2P,是“Peer to 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義,因此P2P可以理解為“伙伴對伙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
P2P理財源于P2P借貸。P2P借貸是一種將非常小額度的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
P2P這個概念在2006年引入中國,并迅速發展起來。如今的P2P服務平臺,即將一端有房產作抵押擔保、短期需要資金周轉經營的高端借款人,與另一端——有閑置資金,但限于國內投資渠道少而難以找到合適投資模式的高收入人群對接起來,解決雙方各自的需求,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
舉例來說就是,借款人(A)如需10萬元,向平臺(B)申請借款——平臺(B)對其進行審核,發布借款公告(各種標)——投資人(C)通過在平臺上投標,將錢通過平臺(B)借給借款人(A)——約定期限到期后,借款人(A)通過平臺(B)償還本金及之前所約定的利息,如圖3.1所示。

圖3.1 P2P理財模式圖
3.1.2 P2P理財的起源
P2P網絡借貸平臺通常宣稱它們有兩個起源,一個是尤努斯(又稱尤納斯)教授;另一個是英國的Zopa。很有意思的是尤努斯與英國的Zopa網絡借貸平臺是兩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
起源一的尤努斯教授生于1940年,他的貢獻是做了窮人的銀行,解決了窮人的借貸需求,并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其模式跟現有的各大銀行沒有任何差別。
而起源二中的英國Zopa,則完全是基于21世紀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而應運而生的新模式。網絡的高效化使傳統的借貸模式可以從N21(運用網絡做直銷)、12N(企業網上申請貸款)的兩步走模式,直接跨越到N2N(個人對個人放款)模式,省去了中間銀行,這也是Zopa所宣稱的“摒棄銀行,每個人都有更好的交易”的來源。P2P網絡借貸充分發展的結果是把銀行從借貸業務鏈中擠出去,因此有人將Zopa稱為互聯網上第一家P2P銀行。
3.1.3 P2P理財的現狀
從2006年P2P商業模式進入中國以后,經過8年的發展,其收益性與穩定性已經得到了客戶與市場的認可,可以說P2P這種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是非常成功的。不過,較快的發展速度也使得P2P市場“魚龍混雜”,從第一家公司出現到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剛剛成立的公司。并且因為P2P的盈利模式和銀行的盈利模式是一樣的,靠的就是息差和服務費進行盈利,因此P2P也得到很多投資人的青睞,它們紛紛進入這個行業。
然而,眾所周知,P2P模式最難的并不是理財端,而是借款端,只有先有了借款人才會有理財端的債權轉讓,因此很多公司一上來就做信用抵押,因為難度很低,有的用車輛抵押,有的用礦產抵押,這些在真實性、重復性、變現等方面都不能確保。
不過從總體來看,目前的P2P確實是一種很好的投資渠道,它既不像前幾年剛出來的時候存在第一撥吃螃蟹的風險,也不是到后期人盡皆知的時候利率會降低,現在正是一個好時機,當然這個時候更要擦亮眼睛,尋找一個實力雄厚、發展穩健的公司。
3.1.4 P2P理財的優勢
P2P理財又叫P2P信貸或P2P借貸,是指以公司為中介機構,把借貸雙方對接起來實現各自的借貸需求。現在的P2P主要是通過網絡平臺對接供方與需方,做到信息的快速對接,使得投資和融資的需求快速匹配,雖說目前法律風險弊端較為明顯,但是相對于其他理財方式,P2P理財擁有明顯的投資優勢。
1.與銀行理財相比
(1)“收益率”方面。網絡融資P2P高、銀行理財低。
銀行以手續費、托管費、管理費等名義,瓜分了理財投資者大量收益。
網絡融資P2P投資收益明碼實價,普遍為18%~20%,是銀行理財產品的4倍有余。
(2)抵押擔保方面。網絡融資P2P有、銀行理財無。
銀行理財實際是投資者借給銀行的一種信用貸款,除了銀行信用之外,沒有任何風險抵補措施和手段,出現理財損失,投資者往往無可奈何,只能忍氣吞聲。
網絡融資P2P普遍都有借款人足值資產或高質量債權作抵(質)押,并履行抵押登記手續,同時引入第三方擔保公司履行逾期代償義務,可以說為理財資金安全加上了雙保險。
(3)真實項目掛鉤方面。網絡融資P2P清楚、銀行理財糊涂。
現實當中,銀行理財經理大部分不清楚他們賣的是什么,不知道資金用途、收益與何掛鉤、產品風險等,理財經理賣得稀里糊涂,客戶買得也稀里糊涂。
網絡融資P2P理財需要資金需求方提供真實的借款用途和項目信息,投資者可自主甄別和選擇借款項目,做到了心中有數、明明白白。
(4)流動收益方面。網絡融資P2P按月(季)付息、銀行理財到期付息。
銀行理財普遍都是產品到期后一起結算本息,購買期間不能給投資者帶來穩定的現金流收益,容易導致投資者流動性不足或緊張。
網絡融資P2P理財采取按月(季)付息、到期還本的方式,既降低了理財風險,也能滿足日常的流動性需求。
2.與信托理財相比
(1)資金門檻方面。網絡融資P2P幾乎無門檻、信托理財門檻高。
信托理財不為大多數投資者所熟悉,主要原因就在于其高門檻,信托公司推出的各款信托產品的資金門檻大多在100萬元以上,普通投資者就只能是望“檻”興嘆。
網絡融資P2P通過互聯網歸集資金,成本小、效率高,普遍未設置資金門檻,是目前市場上最“親民”的投資理財渠道。
(2)流動性方面。網絡融資P2P好、信托理財差。
目前,市場上推出的信托產品投資期限以1~2年的居多,投資期間信托產品變現能力較差,若投資者信托資產配置較多,容易導致流動性緊張。
網絡融資P2P有多種期限可供投資者選擇,尤其是短期理財產品流動性較好,可以滿足投資者的短期理財需求。
3.與私人借貸相比
(1)議價能力方面:網絡融資P2P強、私人借貸弱。
民間私人借貸普遍會遇到這種情況:不熟的人不敢借,熟悉的人不敢喊價。網絡融資P2P平臺好比一個融資超市,能夠實現自由議價和充分議價。
(2)抵押擔保方面:網絡融資P2P規范、私人借貸不規范。
民間私人借貸多采取白紙黑字借條形式,是傳統的信用借款,遇到借款人違約,多采取扯皮、上門等極端追討方式,成本高,效果差。網絡融資P2P理財抵押擔保手續完備,若遇違約,可以實現輕松抵償或代償。
(3)風險管理方面:網絡融資P2P專業、私人借貸業余。
民間私人借貸風險管理手段少、水平低、成本高。網絡融資P2P理財公司普遍都有專業的貸前、貸中和貸后管理團隊,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借款用途、抵押物等真實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同時運用網絡、電話等途徑進行全方位佐證,相當于替投資者進行了專業的風險把關。
3.1.5 P2P理財的弊端
P2P網絡借貸的缺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缺乏監管依據
從網絡借貸平臺的業務性質來看,可以將P2P借貸歸類為網絡版的民間借貸中介。由于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個人對個人貸款的法律條文,有關民間借貸中介的法律法規也是空白,網絡借貸平臺等民間借貸中介的合法性無法得到確認,因此,網絡借貸平臺的活動始終處于法律的邊緣,缺乏對其進行監管的依據,各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或銀監會派出機構都無法對其實施有效監管。
2.風險自己承擔
鑒于網絡方式的虛擬性,借貸雙方的資信狀況難以完全認證,容易產生欺詐和欠款不還的違約糾紛,而風險需放貸方自己承擔。
盡管有些借貸網站能提供很多風險控制方式,如拍拍貸在網絡社交圈的朋友中“借錢”和“還錢”,齊放網要求借款的學生必須通過若干認證,同時所借款項需經由所在學校賬戶,再發給學生本人,但是,這些都只是一些輔助的手段,缺乏實質性的約束力,如果借款人惡意賴賬,最終所放貸資金的安全無法得到保證。拍拍貸目前已經遇到一些違約的情況,網站協助催收,但是由于相關程序較為煩瑣,違約成本居高不下,同樣面臨較大的違約風險。
3.易引發社會問題
首先,由于網絡借貸需要大量實名認證,借款人的身份信息及諸多重要資料留存網上,一旦網站的保密技術被破解,資料泄露可能會給借貸雙方帶來重大損失。
其次,如果網絡借貸平臺開立第三方賬戶,而貸款經由此賬戶代為發放,那么在網絡借貸平臺疏于自律,或者內部控制程序失效和被人利用等情況下,則可能出現捏造借款信息而非法集資的情形。當網絡借貸平臺總的放貸金額達到一定的水平時,風險控制如果出現問題,就會產生嚴重后果,可能危及社會穩定。
3.1.6 P2P理財的擔保方式
關于P2P理財的擔保方式,新浪財經專欄作家常勝先生曾在《P2P理財:陷阱還是機會》一文中指出,P2P理財的擔保方式通常包括無擔保、風險保證金補償、公司擔保三種類型。
1.無擔保
顧名思義,無擔保方式就是沒有風險擔保措施或保證金,對于無擔保的方式,投資者需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進行取舍。
2.風險保證金補償
所謂風險保證金補償,是指平臺公司從每一筆借款中都提取借款額的2%作為風險保證金,獨立賬戶存放,用于借款人不正常還款時對投資者的墊付還款。風險保證金不足以彌補投資者損失時,超出部分由投資者自行承擔,但投資者可以自行或委托P2P公司向違約人追償剩余損失。
對于風險保證金補償方式,投資者可重點關注以下方面:平臺公司風險保證金提取的比例、該比例與公司壞賬率大小關系、風險保證金上期末余額與本期代償數額的比率。
3.公司擔保
采用公司擔保方式的P2P借貸目前數量不多,直覺上大家會認為由公司提供擔保會很安全,但卻未必,提供擔保的公司自身出現問題、喪失擔保能力在各個行業領域都是常有的事。投資者除要關注提供擔保的公司整體實力外,還需了解該公司自有凈資產與對外擔保總金額的比例。
專家提醒
目前的P2P平臺以及微金融機構資金實力有限,其資金流量不足以支持所擔保的額度,也出于規避法律風險的考慮,P2P平臺應根據自己的實力合理引進其他擔保公司或合格的第三方作為擔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