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血長城:寫給年輕人的解放軍史
- 徐焰
- 2673字
- 2020-12-11 18:56:57
古田會議指南,土地革命奠基
1929年1月,面對國民黨重兵“會剿”井岡山,山上又缺少冬衣和糧食,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突圍向東進軍,進入贛南和閩西,開辟了大片新根據地,成為后來的中央蘇區。紅軍隊伍得到擴大時,部隊中的一些不良傾向也暴露出來,這又是舊式農民意識和舊軍隊軍閥主義思想的反映。
紅軍初創時期,部隊內實行民主有時會走上另一個極端。有些官兵對上級決議、指示如感到不合意即不愿執行,甚至有過打仗前大家舉手表決去不去。井岡山斗爭中,紅四軍第二十九團由湘南暴動農民組成,多數人想家時竟全團通過回鄉決議,導致集體跑下山,隨之潰散。
除極端民主化之外,重軍事輕政治、流寇思想和軍閥主義等舊軍隊思想也在滋長。一些人強調“軍官權威”,認為“黨太管事了”,并主張“司令部對外”。干部中有些在舊軍隊待過的人,動不動就對士兵打屁股、關禁閉、濫施肉刑,造成不少人逃跑。后來的《古田會議決議》第七章,就專門列舉了“三縱隊第八支隊部某官長愛打人,結果不僅傳令兵、伙夫差不多跑完了,軍需上士及副官都跑了。九支隊第二十五大隊,曾經有一時期,來了一個最喜打人的大隊長,群眾送給他的名字叫做鐵匠”。

老畫家嚴敦勛、翁元章創作的油畫《大別山農民起義》,描繪了黃安、麻城起義的場面。
1929年8月,陳毅化裝去上海向中央匯報紅四軍的情況,周恩來、李立三和陳毅組成一個委員會經共同研究,發出了“中央九月來信”。11月下旬,毛澤東遵照中央指示重新擔任紅四軍前委書記。他針對軍隊中的錯誤思想,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例如專門找因愿意打人而獲得外號“鐵匠”的大隊長談話,批評了他愛打人的壞習慣,使這個同志改正了舊的軍閥作風,直到最后犧牲都再沒有打過戰士。
1929年12月28日、29日,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在上杭縣古田村的曙光小學隆重召開,一致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后來通稱“古田會議決議案”。
這個決議,首先強調紅軍必須絕對服從黨的領導,批評了單純軍事觀點和極端民主化等錯誤傾向,規定了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原則和方法。此前,毛澤東就提出了紅軍的三大任務——第一,打仗消滅敵人;第二,打土豪、籌款子;第三,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幫助群眾建立工農革命政權。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毛澤東明確規定了紅軍“是一個執行階級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而不是單純的軍事組織,這也堪稱古今中外建軍史上的創舉。

何孔德、彭彬、高虹所繪油畫《古田會議》,表現了毛澤東在會議上講話的情形,他左邊坐著的是陳毅、朱德。

老畫家鄭洪流油畫《紅軍上政治課》,表現了當時紅軍注重政治教育,提高覺悟并嚴格紀律要求的情形。
古田會議決議在廢止肉刑、規定不許打罵士兵的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全新的措施。部隊內實行黨委領導制度,建立強有力的政治工作,并確定了民主集中制等具體原則。古田會議決議的精神經過中共中央推廣,全國各地紅軍也都先后照此實行,從而使紅軍進一步肅清了舊軍隊影響,奠定了人民軍隊建軍的基礎。
2014年12月,習近平又在福建上杭縣古田鎮主持召開了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又稱“新古田會議”。他重申了毛澤東當年強調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的原則,要求我軍始終保持人民軍隊的本色和作風。當年古田會議的精神,至今對軍隊建設還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軍隊的基礎是士兵。從上井岡山開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就不發餉(也沒有能力發餉),靠什么招兵呢?毛澤東首先實行的創舉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動員翻身農民參軍。入伍的翻身農民雖沒有薪餉,共產黨卻給了他們祖祖輩輩盼望的土地,他們要為保衛這一成果而戰,這比舊軍隊花錢雇來的兵要勇敢得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軍銜時有1000多位身經百戰的老戰士被授予將軍,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土地革命時參加紅軍的農民。首批將軍們的籍貫大多集中于幾個“將軍縣”,如紅安、興國、平江、麻城、金寨等縣,這里都是徹底實行了土地革命的地方。
毛澤東上井岡山的第二年,于1928年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十幾年后他在延安寫《〈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又總結其不足說:“在這以前,是沒有任何經驗的。這個土地法有幾個錯誤:(一)沒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沒收地主土地,(二)土地所有權屬政府而不是屬農民,(三)禁止土地買賣。”
《井岡山土地法》的不足,是受蘇俄革命實行“土地國有制”的影響,即沒收地主的田地后屬于蘇維埃政府公有,只交農民耕種,并不分給他們當成私有財產,當地農民參軍參戰的積極性自然就不太高。
1929年4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從井岡山突圍到達了江西南部的興國縣。毛澤東通過進行社會調查,很快制定了一部新的《興國土地法》。這部土地法有一個最根本的變化,就是打破蘇俄模式,不再沒收一切土地,只沒收地主的田地分給農民。這等于是承認農民的土地私有,是真正意義的“打土豪、分田地”。農民得到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土地,參軍、參戰、保家保田的積極性馬上就調動起來了。

井岡山市紀念館中“插標分田”的雕塑,表現了當年打土豪后向農民分田地的情景。
《興國土地法》解決了農民的切身利益,興國縣就成了毛澤東表揚的創造了“第一等工作”的蘇區模范縣,后來也是全國最有名的“將軍縣”之一,共出過54名開國將軍。這個僅有28萬人口的縣,有8萬人參加紅軍。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時,8萬紅軍中有2.7萬是興國縣人,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的只有2000人,等于每長征一里就損失一名興國縣人。

馮法祀于1951年創作的油畫《興國調查》,表現了毛澤東通過調查制定了新的正確的土地法,從而發動起廣大群眾。
在全國第一“將軍縣”的湖北黃安縣,農民也是因為分到土地,而踴躍參加紅軍、赤衛隊。黃安縣后來改名紅安縣,的確是多少萬人用鮮血染紅的。紅安縣參加紅軍的有5萬人,犧牲的干部、戰士和群眾共14萬人。這個縣后來出了解放軍的61個將軍,出了202個省軍級干部,出了兩任共和國的國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
許多研究紅軍歷史的人認為,看一看興國縣、紅安縣,就知道“打土豪、分田地”這一政策的威力,就會知道土地革命有何等的堅韌性!
毛澤東通過土地革命,創造了養兵、訓兵、帶兵、用兵的全新方式,終于建立起一支雖以農民為主體,卻由無產階級領導(通過共產黨)的新型革命軍隊。土地革命,農民戰爭,再有共產黨的領導,這三者相加就構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基本內容,這也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建設人民軍隊的三個基本條件。
在發動土地革命、農民戰爭和實施共產黨的領導這三個方面,毛澤東都做出了全黨公認的無可比擬的杰出貢獻,自然就成為最高統帥。改革開放開始后,鄧小平還深刻地總結說:“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