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道德經(jīng)》的道論

《道德經(jīng)》一共81章,由《道經(jīng)》37章和《德經(jīng)》44章組成,其哲學思想非常豐富。以下我們通過原文來把握《道德經(jīng)》的主要思想。《道德經(jīng)》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它的道論,老子用了不少章節(jié)來闡述什么是“道”以及“道”的特征,大致來說,“道”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道”是不可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jīng)·道經(jīng)》第一章)

其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帛書乙本》)作: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通行本與這個版本最大的區(qū)別是把“恒”字改為了“常”字,為什么要把“恒”字改為“常”字呢?這涉及避諱問題,漢文帝名劉恒,全國上下都要避免用這個字,所以改為了“常”字。《道德經(jīng)》全書22條“恒”全改為了“常”,但仍作“永恒”的意義解。此外,通行本的避諱主要還有:“邦”字,避劉邦諱改為“國”;“盈”字,避惠帝劉盈諱改為“傾”。

這句話的意思是:可以用語言描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字。老子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語言缺陷的人,他認為最高深的道理是無法用語言描述清楚的。言不盡意,語言能表達一部分的思想和感情,但無法表達全部的思想和感情,特別是道理中的精髓部分和感情中的細微部分。如果語言能夠表達全部的思想和感情,那么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不會發(fā)生誤會了,但實際上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生各種誤會。同樣,如果任何高深的道理都能夠描述清楚,那么很多絕學就不會失傳了。莊子就舉過一個例子: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莊子外篇·天道篇》)

莊子通過輪扁斫輪的故事告訴我們,最微妙的“道”是描述不出來的,只能靠個人自己去體悟。如果能夠完全描述出來,那么,也許就意味著很多東西都是可以通過語言的傳授而學會的,但這是不可能的。譬如你很佩服莎士比亞,覺得他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很強,想象很豐富,但是即使莎士比亞每天教你怎么寫劇本,你還是寫不出他那樣的劇本來。因為那些最高深、最微妙的技巧,真的用語言無法表述。

其二,關(guān)于“道”和“德”。“道”的本義是道路,我們從某地到某地,必須通過某一條道路。同樣的道理,我們辦事要想達到某一種目的,必須通過某一種方法、原則。于是在詞匯相對貧乏的古代,“道”就由“道路”義引申出另一種含義,那就是規(guī)律、原理、原則,等等。

老子認為宇宙間的規(guī)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各種具體事物的規(guī)律(這類規(guī)律又叫作“德”),比如天有天的規(guī)律,地有地的規(guī)律,人有人的規(guī)律。這種具體事物的規(guī)律,也即特殊規(guī)律是可以認識的,因此相對來說,也就可以用語言把它表述出來。因為這類具體事物的規(guī)律將會隨著這一事物而消亡,所以它不是永恒的;另一類是萬物所共有的規(guī)律,也即普遍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是各種特殊規(guī)律的總和,由于它深奧、微妙、復雜,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普遍規(guī)律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在,是永恒不變的。

“道”是老子也是道家的最高概念,它產(chǎn)生萬物,是天地萬物的根源,高于上帝,也高于鬼神,上帝也要按“道”的規(guī)律辦事,否則他就當不了上帝,而鬼神的靈力也是來自于“道”,失去了“道”,就如《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所說的:“神無以靈,將恐歇。”熊鐵基《中國老學史》認為,“道”的意義有三:首先,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其次,講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再次,講生活的準則,屬于倫理道德的范圍。可見,“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那么什么是“德”呢?“德”就是具體事物的規(guī)律。“德”大約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先天的德。萬物一旦產(chǎn)生,就必定具備各自的本性和本能。比如,人一生下來就知道吃喝,這就是人的最初本能。而這個最初的本能,道家認為就是“道”所賦予的,所以道家把“德”看作“道”的一個部分;二是指后天的德。我們知道,“道”是客觀存在,人們學習的目的就是得“道”,然而人們又不可能把所有的“道”全部掌握,那些已經(jīng)被人們掌握的這一部分“道”就叫作“德”。所以王弼說:

德者,得也。……何以得德?由乎道也。(《老子道德經(jīng)注·下篇》)

你得到的那一部分“道”就是“德”。也就是說,“道”是整體,“德”是部分;“道”是客觀的,“德”是主觀的。

其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一句還有另外一種斷句法:“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jīng)》是開放性的,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為《道德經(jīng)》作注。愈有討論、有分歧,《道德經(jīng)》的生命力才愈強。因此,我們不必把《道德經(jīng)》解釋成一個死的文本,不要給學生形成思維定式,盡可能給學生留一點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讓他們在以后的日子里自己去思考、去感悟。

“無”是指“道”的原初狀態(tài),天地萬物開始之前的樣子,即現(xiàn)存宇宙之前的狀態(tài),它是非有,超乎形象,故名為“無”。聯(lián)系《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和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以大致了解老子的宇宙發(fā)生論和本體論。

“有”指“道”由原初狀態(tài)演化為現(xiàn)存宇宙的第一個階段,其特點是有實體而未分化,呈混一狀態(tài),類似于“道生一”中的“一”。天地或陰陽是“有”分化后的最初矛盾形態(tài),這便是“一生二”中的“二”。天地或陰陽交感,形成多種多樣的矛盾共同體,由此產(chǎn)生萬物,這便是“三生萬物”。

其四,“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多欲的人,在認識事物時會受到主觀欲望的蒙蔽和干擾,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而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

其耆(通“嗜”)欲深者,其天機淺。(《莊子·大宗師》)

莊子認為人的欲望太多太深,天然智慧就少。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列子·說符》)

對黃金的貪欲,使這個齊國人面對滿市場熙熙攘攘的人群視而不見。

莊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于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zhí)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zhí)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

莊周反入,三日不庭。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于濁水而迷于清淵。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今。’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戮,吾所以不庭也。”(《莊子·山木》)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欲望蒙蔽了人們的雙眼,使他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背后的危險。那些鋃鐺入獄的貪官們大都如是。

(二)“道”是空虛無形的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jīng)·道經(jīng)》第四章)

“道”是空虛無形的,如果遵循著它辦事,也許就不會要求把事情辦得圓滿。“道”是那樣的深邃、復雜,好像是萬物的主宰:它挫去萬物的鋒芒,從而解脫它們之間的紛爭;調(diào)和它們的光芒,從而使它們像塵土一樣普通。“道”是無形無影的,但似乎存在著。我不知道是誰產(chǎn)生了“道”,只知道它出現(xiàn)在上帝之前。

辦事圓滿為常人所追求,那么老子為什么反對“圓滿”呢?《管子·白心》說:“日極則仄,月滿則虧。”古人觀察得知,太陽到了最高處以后,就開始走下坡路;月亮圓了以后,就開始虧損。于是,老子就得出一個結(jié)論:“物壯則老。”(《道德經(jīng)·道經(jīng)第三十章)這種觀察結(jié)論是正確的。既然“盛”是成功與衰敗的轉(zhuǎn)折點,那么辦事就不要求“圓滿”,不求達到“盛”,以免走向衰落。陶宗儀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初,真人(邱處機)自行在歸,道由宣德日,一富家新居落成,禮致下顧,將冀一言以為福。既入其室,默然無語,輒以所持鐵柱杖于窗戶墻壁上,頗毀數(shù)處而出。主人再拜希解悟。曰:“爾屋完矣美矣。完而必毀,理勢然也。吾不爾毀,爾將無以圖厥終。今毀矣,爾宜思其毀而欲克保全之,則爾與爾子子孫孫,庶幾歌斯哭斯,永終弗替!”主人說服。吁,真人真之道也。(《南村輟耕錄》)

有一富豪的宅院修造得十分華美,邱處機就用自己的鐵拐杖把窗戶、墻壁搗毀幾處,原因是宅院修得太完美了,而“完則必毀”,為了使這戶人家能夠長期享有這處住宅,他才做出這一舉動。

這種做法并非丘處機的發(fā)明。先秦修宮殿時,工匠必須在主殿大梁上砍個小缺口。平民百姓建房子,搬進去的時候要揭掉屋上的三片瓦。

西方也同樣有類似不求完滿的說法。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有一次參加音樂會,當時一個小提琴手拉得非常完美,蕭伯納對他說:“這樣美妙的聲音不是人間應該有的,連上帝都會嫉妒。所以你一定要在睡覺前拉幾個破音,以便讓上帝知道你并不是那么完美。”

一個人的光芒太耀眼了,是會刺傷到別人的,所以老子提倡“和光同塵”,不傷害別人,反過來別人也就不會傷害到你。韓非子講過一個這樣例子:

紂為長夜之飲,歡以失日,問其左右,盡不知也。乃使人問箕子。箕子謂其徒曰:“為天下主而一國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辭以醉而不知。(《韓非子·說林上》)

箕子假裝醉酒,和光同塵,用以保全自己。與他相反的是屈原,屈原在《漁父》中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他只能自沉汨羅江了。

(三)“道”產(chǎn)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道經(jīng)》第二十五章)

其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有一個事物混然而成,它出現(xiàn)在天地之先。它無聲無形,獨立存在永不改變,循環(huán)運動永不停止,可以把它當作天地萬物產(chǎn)生的基礎(chǔ)。

此處所講的“道”的特性:它產(chǎn)生萬物,是萬物之母,在天地產(chǎn)生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

其二,“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古代貴族男子,生三月后取名,二十歲行冠禮,取字。

其三,“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大”使事物運動發(fā)展,發(fā)展下去就會走向極盛,走向極盛后又要反過來回到原處。

其四,“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此處的“王”字,牟鐘鑒先生據(jù)傅奕本改為了“人”字(牟鐘鑒老子新說》)。有一定道理,但不改,基于上下文意,我們也應同樣把這個字理解為“人”的意思。

人與其他動物有許多不同之處,這是客觀事實。但我們還應考慮這些不同是質(zhì)的不同還是量的不同。道家的回答是: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不同是量的不同,而非質(zhì)的不同。人與其他動物本質(zhì)相同——從形體上看,都是氣的產(chǎn)物;從精神上看,都是道的產(chǎn)物,都具有欲望、智慧等。這可以說是道家主張人與萬物平等的理論基礎(chǔ)。

《孟子·離婁下》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孟子注疏卷八上)從整體來看,人與其他動物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我們所看到的區(qū)別只是表象的、非本質(zhì)性的。無論從道德方面看還是就智慧方面看,人與動物都是“百步與五十步”的關(guān)系。在道德方面,鳥為食亡,人為財死,這是低層次的相同;人有自我犧牲精神,動物也有自我犧牲精神(如蟻兵、工蜂的無私行為,雌性鳥獸的母愛等),這是高層次的相同。在智慧方面,人的確遠遠超過了其他動物,但這并不是本質(zhì)問題,因為其他動物也有自己的智慧,動物的智慧與人的智慧只是量的區(qū)別,而不是質(zhì)的差別,在某些方面,人的智慧還比不上動物,更為重要的是,人在表現(xiàn)自己智慧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同樣程度的愚蠢,例如發(fā)動戰(zhàn)爭就是最明顯的證據(jù)。總之,人的確在不少方面比動物高了一個、甚至幾個層次,但這種“高”,只是量的高,而非質(zhì)的差別。我們可以任意宰割其他動物,我們能因此就說人與動物有本質(zhì)區(qū)別嗎?如果可以這樣說,那么虎狼與牛羊也可以說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因為虎狼也可以任意宰殺牛羊。

人應該低下高昂的頭,應該謙虛一些,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過是動物之一種。人之所以一直以動物中的貴族自居,甚至認為人同其他動物有著本質(zhì)的差別,那不過是“自貴而相賤”(《莊子·秋水》)的結(jié)果。如果我們能夠懂得其他動物的語言,聽聽他們的意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也許已經(jīng)把人類視為最卑劣、最殘酷、最貪婪、最危險的公敵。當然,這只是想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使站在人的立場上也得承認,至少截至目前,為自然萬物帶來最大災害的無疑是人類。

與道家相反,儒家持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天生萬物,人最高貴。正是由于人最為高貴這一理論,使得不少人在滿足自己的欲望時,絲毫也不顧惜為滿足自己欲望而犧牲的生靈,我們不妨看看唐代的張氏兄弟在這一方面的“杰出”表現(xiàn):

(張)易之為大鐵籠,置鵝鴨于其內(nèi),當中取起炭火,銅盆貯五味汁,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即回(旋轉(zhuǎn)),表里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張)昌宗活欄驢于小室內(nèi),起炭火,置五味汁如前法。(張)昌儀取鐵橛釘入地,縛狗四足于橛上,放鷹鷂活按其肉食,肉盡而狗未死,號叫酸楚,不復可聽。易之曾過昌儀,憶馬腸,取從騎破脅取腸,良久乃死。(《朝野僉載》)

張氏兄弟的這些行為,不是用“殘酷”二字就可以形容得了的。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有些人無所不用其極,莫說是親臨其境,即使聽起來也讓人毛骨悚然。而像這樣的人,古今都不少見。

其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從天地而來,故其活動要效法天地。古代中國人是效法天地甚至于崇拜天地的。古人祭天祭地,祭山川神靈,敬畏自然,連挖口水井都要向官府報批。明成祖朱棣在武當山修道觀,規(guī)定手下人只能隨地賦形,不得破壞山體。現(xiàn)代人隨便挖地,恣意采掘地下的煤炭、石油,恨不得把地下挖空,其不良后果顯而易見。山西近八分之一的土地下面是空的,沒有地下水,也難以種莊稼,地面出現(xiàn)陷坑,房屋歪斜倒塌。幾千年來人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依靠天地,養(yǎng)活自己,但僅僅幾十年的采挖,就全部破壞了這里的環(huán)境。古代人想著子孫后代,現(xiàn)代人大概只想著自己。

與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的觀點剛好相反,老子主張自然為人立法。很顯然,道家并沒有像一些儒家那樣,把人視為天地之“心”。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老子提出泛愛萬物的主張。道家不但認為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而且認為人與物之間也是平等的,因為人和萬物都是“道”產(chǎn)生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道德經(jīng)·道經(jīng)》第二十七章)

圣人總是善于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于挽救使用萬物,所以沒有被遺棄的物。這些做法可以說是明智的。

道家泛愛萬物,提倡最大限度的“公”。《呂氏春秋》記載這樣一件事: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呂氏春秋·貴公》)

荊人愛自己國家的人,對他們一視同仁;而孔子則要求去掉“荊”字,愛所有的人;至于老子,則要求去掉“人”字,泛愛萬物,視萬物與人為一體。莊子把愛物的思想表述得更為清楚: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莊子·馬蹄》)

在這段短短的文字中,莊子反復致意,認為在最理想的社會中,人與包括鳥獸、草木在內(nèi)的天地萬物是互不傷害、和平共處的。而這在事實上并非不可能。《晉書》載:

郭文字文舉,……少愛山水,尚嘉遁。……入?yún)桥d余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倚木于樹,苫覆其上而居焉,亦無壁障。時猛獸為暴,入屋害人,文獨宿十余年,卒無患害。……嘗有猛獸忽張口向文,文視其口中有橫骨,乃以手探去之。……(人)又曰:“猛獸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獨不畏邪?”文曰:“人無害獸之心,則獸亦不害人。”(《晉書·隱逸列傳》)

這個故事有助于對《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的理解。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道德經(jīng)·德經(jīng)》第五十章)

其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這段話的意思是:在人從生到死的一生中,生存的途徑占十分之三,死亡的途徑占十分之三,本來是為了生,結(jié)果反而陷入死亡的途徑也占十分之三,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用來保養(yǎng)生命的方法太過分了。過分地保養(yǎng)身體,把身體看得太重,是養(yǎng)生的大忌。譬如古人為了追求長生,服食金丹,結(jié)果適得其反,中毒而死。現(xiàn)代也不乏這類人,保健品吃不停,結(jié)果也是適得其反。

其二,“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善于養(yǎng)生的人清凈寡欲,心性純和,陸行不與兕虎相爭,兕虎自然不會用角、用爪去傷害他;入軍不與對手相爭,不懷兇心,兵器自然不會加至他身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坡区| 栾川县| 安达市| 肇州县| 宜州市| 林西县| 韶关市| 分宜县| 栾川县| 沈阳市| 长泰县| 桦南县| 台南市| 崇信县| 乌审旗| 镇原县| 广河县| 拉孜县| 兴义市| 茶陵县| 义马市| 樟树市| 浙江省| 乾安县| 图木舒克市| 如皋市| 太和县| 长治市| 西吉县| 西昌市| 平阳县| 墨脱县| 长垣县| 沧州市| 泸溪县| 微博| 敖汉旗| 马尔康县| 定陶县| 浦县| 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