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謝青云譯注
- 1790字
- 2019-02-28 16:03:22
李意期
【題解】
李意期,一作李意其,其故事主要見于此篇。其中劉備向他問卜的一段事,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蜀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用了葛洪的《神仙傳》內容,在元末明初小說《三國演義》中,他又被稱為李意。
李意期者,本蜀人[1],傳世見之。漢文帝時人也[2],無妻息。
人欲遠行速至者,意期以符與之,并丹書兩腋下[3],則千里皆不盡日而還。
或說四方國土宮觀市廛[4],人未曾見,聞說者,意不解。意期則為撮土作之[5],但盈寸,其中物皆是,須臾消滅。
或行,不知所之,一年許復還。于是乞食,得物,即度與貧人。于城都角中,作土窟居之,冬夏單衣,飲少酒,食脯及棗栗[6]。
【注釋】
[1]蜀:古為四川成都一帶,今為四川省界內。詳見《李阿》篇注。
[2]漢文帝:即漢文帝劉恒。詳見《河上公》篇注。
[3]丹書:此處指以墨書寫符文的朱漆竹簡,古代術士用其施展法力。
[4]市廛(chán):城市中商店云集的街區。
[5]撮(cuō):聚起,多指用簸箕狀的器具鏟起東西。
[6]脯(fǔ):水果蜜漬后晾干的成品,果干。
【譯文】
李意期本來是蜀地人,好幾代人都見過他。他是生活在漢文帝時的人,沒有妻子兒女。
有人要去遠方希望能盡快到達,意期就拿了道符給他,并把丹書夾在那人兩側的腋窩下,于是一千里的路都不需要一天就能趕回來。
他有時跟人說起四周國家的風土人情和宮殿建筑及市集樣貌,別人都未曾看見過,聽他說的人,也不是很明白。李意期就聚土建造起來,建好后只有一寸大小,其中都是他說的那些事物,但一會兒就消失不見了。
他有時出行,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一年多后又回來了。意期把乞討得來的東西,都送給貧困的人。他在城墻的一角,做了個土窯洞住著,冬天和夏天都穿著單衣,偶爾喝點酒,吃各種果干,還有大棗及板栗。
劉玄德欲伐吳,報關羽之死[1],使迎意期。意期到,甚敬之,問其伐吳吉兇。意期不答,而求紙,畫作兵馬器仗十數萬,乃一一裂壞之,曰:“咄[2]!”又畫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乃徑還去。備不悅,果為吳軍所敗,十余萬眾,才數百人得還,甲器軍資略盡。玄德忿怒,遂卒于永安宮[3]。
意期少言,人有所問,略不對答。蜀人有憂患,往問之,兇吉自有常候。但占其顏色若歡悅,則善;慘戚,則惡。后入瑯琊山中[4],不復見出也。
【注釋】
[1]劉玄德欲伐吳,報關羽之死:劉玄德即三國時劉備(161—223),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西晉陳壽《三國志》為其立傳稱他為“先主”。關羽(?—220),為其結拜兄弟,三國名將,赤壁之戰后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攻打魏國樊城(今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后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吳軍所擒并被殺。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章武元年(221)發兵攻打吳國,章武二年(222)在夷陵之戰中被吳將陸遜打敗,死傷部眾約八萬余人。第二年,劉備在憤恨羞愧中,死于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中。
[2]咄(duō):表示驚怪。
[3]永安宮:為劉備托孤的故址。章武二年(222),劉備被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敗歸巫山建平,還守魚復,改縣名永安,營房亦名永安宮,現位于重慶奉節師范學校院內。
[4]瑯琊(lángyá)山:瑯琊,古也作瑯邪(古音lángyé),亦作瑯玡,是山東東南沿海地區的古老地名,歷史上曾有瑯琊邑(縣)、瑯琊國、瑯琊郡、瑯琊道,涵蓋今山東臨沂以及青島、諸城、日照一帶。瑯琊治所臨沂曾誕生了以瑯琊王氏、瑯琊顏氏、瑯琊諸葛氏為代表的世家大族。瑯琊山,據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二四“諸城縣”條下記載,在今山東諸城東南一百四十里。今山東青島瑯琊鎮有瑯琊臺風景區。
【譯文】
劉備想要討伐吳國,為關羽之死報仇,派人把李意期請來。意期來了后,劉備對他十分尊敬,向他詢問征伐吳國的吉兇。李意期不回答,卻要來紙筆,在紙上畫出十幾萬的兵馬武器,又一點點把紙撕壞,說道:“唉!”又畫了一個大人,然后在地上挖坑把它埋了,做完這些就徑自回去了。劉備看完很不高興,后來果然被吳軍打敗,十幾萬兵馬,只有幾百人回來了,兵甲武器軍用物資都喪失殆盡。劉備忿恨惱怒,接著就死在永安宮里。
李意期很少跟人說話,有人來問他事,他也不怎么回答。蜀地人有擔心的事,就去問他,是吉是兇都有特定的表現。要是看到他臉色歡快愉悅,說明是好事;要是他的表情很凄慘,就有壞事發生。后來他進入瑯琊山,就再也沒人看見他出來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