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寶瑄日記(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
-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童楊校訂
- 5306字
- 2019-02-28 15:49:23
十一月壬子
初一日 晴
錄西史。次申壽母,往賀宴。于庭作幻劇,俶詭譎變。晡,歸。晚,復(fù)詣,張燈高會,歌弦綢繆,夜深群歸。
初二日 晴
錄西史。馳書子涵。晡,赴西女約。女,意大利人,能操三國語。屋高潔,養(yǎng)花操琴。其夫,商人也,貌豐碩。昨來握晤,惜言語不通。晚,返舍,與蓮兄圍棋。夜,觀《說文》。君主之天下,以一人之德聯(lián)萬民而遍愛之,以養(yǎng)其欲、給其求也。民主之天下,集萬民之智以自聯(lián)而相愛,亦無弗養(yǎng)其欲、給其求也。君無常德,民有常智,是故至治在民主。
初三日 晴
燕公過譚:膠州為德?lián)詵|方無寸土,不獲與英、法、俄爭利也,其計良得。不知無腦國何以應(yīng)之?又云:臺中生番有倫理,而以殺人為教,年齒加長不能操刃者,恥與為伍。蓋以是為豪舉也。所殺皆異類,無論番漢,亦強本種意。今中國士夫,動曰強種,不免土番計智,尚不自覺。圣人教人抑惡扶善,何嘗別種類邪!文字尚簡,取其便也。繁冗則耗心目于無用,而害有用,豈僅為觀美邪!雖然,貴達(dá),簡而不達(dá),何益?夜,觀《緣論》,釋格致家言,謂性靈在質(zhì)點內(nèi)即佛,故識生于極微,為所緣義,質(zhì)點即極微義也。極微總聚,無生識理。《緣論》宗旨如此。
初四日 晴
詣峻齋廬,坐有粵人,述檀香山中、日人格斗事,記之。日人自戰(zhàn)勝,驕甚。旅他國者,遇華人輒無禮,或市物不予值。檀香山,美地也,多粵人,皆粗工有膂勇者,積怨言于領(lǐng)事。因美官告日人曰:甲午之役,敗者官軍,非百姓也,請擇地與汝國人搏戰(zhàn),無握寸兵,以一當(dāng)三。日人曰:諾。乃以三百人來,華出百人,約毆死無償。于是合斗踴躍,俄日人死者二百馀人,華工死傷數(shù)人而已。駐檀香山諸國士女皆鼓掌,稱中人不懦。
初五日 晴
昳,詣《時務(wù)報》館,見游臺灣人遺卓如書,述臺中風(fēng)土及日人據(jù)后情狀甚詳。日所遣官多不肖,虐視臺民。聞日朝欲易人往治,不果。復(fù)至《蒙學(xué)報》館晤浩吾,所出書多養(yǎng)童稚之腦氣者。晚歸,觀諸報,有治聾機,能使聲細(xì)者洪,如顯微鏡使物小者大也。奇!
初六日 晴
錄外史。昳,雜作親友書。先人忌,晚,陳酒肴瞻拜。夜,觀《真惟識量》,旨深詞奧。
初七日 晴
錄外史。晡,造杏孫廬,暮返。夜,觀《八識規(guī)矩》,合三離二觀塵世,注云:鼻、舌、身三合中取境,眼、耳二離中取境。意謂香味觸合而后知,聲色離而亦覺。精語。《第八頌》云:“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fēng)。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后來先作主公。”狀阿賴耶識也。
初八日 晴
錄外史。晡,頤齋過譚。共憂大局之危,百姓之窮困。愚謂:貧生于惰,人不務(wù)本而逐末,不勤動而坐食,宜其困也。財者流通之具耳,饑不可食,寒不可衣。所食者粟,所衣者帛。粟于何出?出于耕。帛于何出?出于織。今天下耕織之人少,而食粟衣帛之人多。物不足以給之,則不得不翔貴,于是有衣食不贍之人矣。孟子曰:圣王之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言菽粟之多也。菽粟多,而天下之人多歸于農(nóng),皆務(wù)本而勤動,抑可知矣。勤則富,惰則貧。夜,與蓮兄圍棋。
初九日 晴
錄西史。日中,偕母妹妻女造歐陽石芝廬映相。石芝時返粵。晡歸,俄詣美人林樂知譚。時局危險,德人無禮,俄陰謀可畏。夜,觀《相宗八要》竟。覽《成惟識論》,大之外有大,不能〔周〕其外;小之內(nèi)有小,不能窮其內(nèi)。大奇事。恢恢太虛,果何物耶?思之思之,坐臥生癡。余又嘗謂:一粒之微,析之千年不能盡也。特目所不睹耳。
初十日 晴
錄外史。昳,訪燕公,不遇,歸。晡,讀唐人樂府。夜,觀《成惟識論》。孔子曰: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墨翟見染絲而悲曰:染蒼則蒼,染黃則黃。佛言本有種子,亦類熏習(xí),令其增盛,習(xí)之為義,大矣哉!
十一日 晴
錄外史。晡,觀唐人古賦,無所記。
十二日 雨
覽諸報。近日大地形勢,俄與德、法聯(lián)盟,日與英聯(lián)盟,分二黨,皆嚴(yán)備,水陸交警聽調(diào)遣,太平洋懼有戰(zhàn)事。膠州則德人堅不退,俄不允助,我勢岌岌。暹羅國頗振,變諸政,崇新法,其勢漸興。王于今年游歷歐邦,諸國敬之;其視我國,蓋鄙夷而不屑道也。《時務(wù)報》紀(jì)其游事詳盡。古巴自立,美人助之,西班牙不得已許之。希、土和議將定,歐美諸洲庶幾無事矣。
十三日 雨
錄西史。《經(jīng)世報》云:美洲墨西哥之索諸拉地,掘土得中國字古碑。有華人往視,知為二千年物也。與中國傳所云:有華人至墨西哥西海濱之說相合,奇。《粵東報》載歐榘甲《春秋公法序》,不知其書何若,殆有可觀。《春秋》張三世,所謂據(jù)亂之世以力勝,升平之世以智勝,太平之世以仁勝。又云:據(jù)亂世,內(nèi)其國,外諸夏;升平世,內(nèi)諸夏,外彝狄;太平世,內(nèi)外遠(yuǎn)近大小若一。此理如銅墻鐵壁,更無疑義。余謂:以今時勢言之,其國者,所居國也;諸夏者,凡歐、美、亞有教化之國也;彝狄者,亞洲之黎、猺、苗、羌、蒙古、生番,非、澳、美諸洲之紅、黑人諸種皆是也。今猶據(jù)亂世,故諸國雖已文明,猶爭雄不相下。所謂內(nèi)其國,外諸夏,以力勝也。迨升平時,諸強國皆聯(lián)約弭兵,或盡變民主;而未受教化之種,猶待鉗勒,未能平視。所謂內(nèi)諸夏,外彝狄,以智勝也。至太平時,榛塞盡辟,教無弗被,學(xué)無弗講,種無同異,人無知愚,悉皆平等。所謂內(nèi)外遠(yuǎn)近,大小若一,以仁勝也。仁衰而尚智,智塞而角力,力極而返智,智積而歸仁,循環(huán)之常也。力始于手搏,一變而為刃矢,再變而為槍炮。力窮矣,智所開也。智始于競利,一變而為格物,再變而為治心。智竭矣,仁所由日生也。無智無仁而有勇,據(jù)亂尚力之世也。有智有勇而無仁,升平之世。智仁勇皆備,乃見太平。
十四日 晴
錄外史。晡,造中巽廬,方大修書樓,明春將辟學(xué)塾。俄詣次申,即至農(nóng)學(xué)會晤羅式如譚。有德人據(jù)膠,為俾士麥主持之說。昏黑,之《蒙學(xué)報》館見浩吾。浩吾論五洲皆尚切音字,中國僅存象形,此所以不可行也。且象形不若切音之速達(dá)于腦而易記,蓋耳根去腦近,眼根去腦遠(yuǎn)。象形以目治,切音以耳治也。浩吾欲以英字母拼中國音,此事恐難,其音不盡合。是日《蒙學(xué)報》出。
十五日 晴
錄外史。晡,詣張聽帆先生談?wù)摗N鲊嘤媒穑∑鋽y之便也。十二本士本士亦銅錢一枚,合中錢四十文,為一先令,十先令合金錢一元,即一鎊。每鎊配銀十元,過五鎊始用券。英例如此。暮,穰卿招飲,坐有康長孺弟幼博。
十六日 晴
錄外史。羅式如過談。愚謂:中國人知富國在礦,而不知在農(nóng)。礦開而不務(wù)農(nóng),中國之貧如故也。何也?礦出五金,流通之具耳;人賴以生者在衣食。衣食不能給,得金何用?不如務(wù)農(nóng),出產(chǎn)多,則商務(wù)盛而利權(quán)奪,不患無金,不患不富。不務(wù)農(nóng)而僅開礦,則所得金仍流溢于外,中國何所利耶?故云重礦不如重農(nóng)。覽《格致匯編·延年益壽論》,謂人之老,皆肌肉漸變堅硬所致。
十七日 晴
康幼博過譚,謂中國不變法,當(dāng)歸咎于圣祖。蓋圣祖與俄大彼德同時,非不知泰西之強也,然而不知變計以自振,宜今日之弱也。或者天以四百兆失教化黃種,使驟強,將為地球患,姑抑之令徐蘇醒,所以保太平耳。錄外史。夜觀《成惟識論》。
十八日 陰,風(fēng)急,大寒
錄外史。過午,詣穰卿談。穰卿前有說,謂辦諸事無資,可將各省礦抵外人,借百萬萬以興創(chuàng)實政。言之為人詆訾,與余意相符。蓋彼亦視礦輕也。又云:膠事政府求俄助,俄云:如所有礦鐵諸政歸我,則出調(diào)停,否則不能。夜,觀西劇,幾榻精麗,男女笑語歌舞,或彈絲,清厲動人。俄滅燭,作大山碪巖,女子廣袖,翩躚舞飄轉(zhuǎn),云起電射,五彩譎變,觀者鼓掌雷動。
十九日 晴
觀康長孺《新學(xué)偽經(jīng)考》,所云《史記》言秦焚書,皆非博士所職者,按其原文殊可疑。西國教人為學(xué),由淺入深,極有次第。中國古時亦然。如《六經(jīng)》經(jīng)序,見古書者多首稱《詩》、《書》,次《禮》、《樂》、《易》、《春秋》。長素《史記經(jīng)說》足證,《偽經(jīng)考》中臚列甚詳。蓋《詩》有韻語,且多鳥獸草木之名,足以陶情適性,故為破蒙第一書。《書》道政事,知古今,故為第二。書,猶西人識字書,讀畢即授以粗淺輿地史學(xué)也。《禮》者教人成德之具也,故為第三。《樂》之精眇,能熏人入德而不自知,學(xué)人之極事也。舊云無書,然習(xí)之必有具,故為第四。若《易》與《春秋》,微言奧旨,天人之秘,萬事之原,非學(xué)至深者不能窺,故為第五、第六終焉。后人不知,顛亂次序,妄以《易》居首,意若尊之,而不知失向?qū)W之涂徑矣。晡,造燕公廬譚。燕論今人動詆國朝漢學(xué)諸家考訂瑣碎,一字千言,以為勞心無用,敗壞人才坐此。不知君權(quán)獨重之世,文網(wǎng)峻密,通才碩彥,不遁而之此,無以寄其懷。自海氛起,而始弛士子譚時政之禁,蓋其時不同也。
二十日 雨
錄外史。蓮兄至自城內(nèi),與彈棋為戲。愚謂作文必練其聲者,便于耳也。必簡其句者,便于目也。聲練則入耳而清,辨之易也;句簡則入目而明,覽之省也。皆有益實事,非如聽曲觀優(yōu),賞心悅目而已。
二十一日 晴
錄外史。晡,步至英大馬路,俄就中巽譚。暮返,覽《偽經(jīng)考》,其疑《左氏傳》為《國語》所分出者,頗有見。圣人制禮,范圍天下之機器也。是故冠昏以別夫婦,喪祭以親父子,鄉(xiāng)射以序長幼,朝聘以嚴(yán)君臣,使民日循蹈其中而相忘也。治據(jù)亂之天下,不得已出此。
二十二日 晴
錄外史。造林樂知廬譚。林論皇帝,謂能以權(quán)力制人者也,故維多利亞,英人謂之君主,印度則尊之曰皇帝。然則皇帝者,實大盜之別名耳。碎佛有云:賊盜者,其行為;鬼神者,其體制;鼠竊者,其心術(shù);皇帝者,其名號。雖然,維多利亞猶不可同日語也。中國自春秋以還,天下之君主多變盜寇。至戰(zhàn)國末,諸盜為一盜并。自是而后,或分或合,卒成以盜易盜之天下。而諸儒方爭盜統(tǒng)不已,如辨正統(tǒng)及非正統(tǒng),尤可笑也。
二十三日 晴
至農(nóng)學(xué)會,偕羅式如、蔣伯斧詣穰卿家,同往王家厙勘地。日中,過妻弟匯東,留食,歸途視襄孫、中巽,皆見。晡,返舍。錄外史。暮,燕生偕俞恪士及喻庶三走訪。昨聞林言,俄國尼希利黨固痛惡君主,且欲蕩滅一切新政律法,以是西人目為亂黨。夜,觀書。愚按《易·乾》九四或躍在淵一節(jié),可為《公羊》孔子改制之證,無所謂王魯也,隱然為在淵之龍耳,所謂素王也。長孺詆劉歆列儒于諸子之一,比之胡、漢并稱,不為無見。儒為孔子國號,尤與愚意合。
二十四日 陰
錄外史。晡,觀書。教主之興,多靈奇幻怪事。如耶穌能起死人驅(qū)鬼,佛氏能為符咒以治猛獸毒蛇,皆先使人敬畏,而后其道大行。意者教主果有神通,非如是不足動人之聽歟。孔子雖無甚怪異,然而察萍實,辨墳羊,識防風(fēng)之骨,世震其多能,故以圣稱之。至其所以為圣者不在是,猶佛之圣不在治獸蛇,耶穌之圣不在起死人也。顧非世俗人所能知,則又不得不借是以震悚之,三圣之權(quán)教耳。
二十五日 晴
錄外史。晡,詣俞恪士譚論。《周官》一書,長孺決為劉歆偽造以媚新莽。然觀其書,條理精密,廣大美備,且多名理,使歆能造,歆亦圣人也。且竭盡心力,而僅媚一人,媚人之術(shù)多矣,何必然?歆愚不至此。意者《周官》在當(dāng)時一斷爛古《縉紳》耳,歆讀而重之,稍有所竄亂,謂即所以媚莽,猶可言也。若全書硬造,萬無是理。《書》古文,恐系夫子刪定外所遺之篇,即謂后人撰擬,亦必有所據(jù)。本捃摭而成,然不盡劉歆自筆也。歆以一人而造《周官》,造《書》,造《毛詩》,造《爾雅》,造彝鼎古字,且編竄諸書,無所不至,試問有此精力否?且造之何益?若云取名托諸他人,則無名以媚莽,《周官》一書足矣,《詩》、《書》、《爾雅》將誰媚耶?長孺據(jù)《漢書·河間魯共列傳》無壞壁及獻(xiàn)書事,以為鐵案。愚謂壞壁諸事,或當(dāng)時流傳之說,劉歆附會以為異耳。若云諸書皆出其手,則攻之適以尊之,歆果圣人也。
二十六日 陰,微雨
觀書。許叔重《說文序》云:字者,孳乳而浸多也。然則字之為用,非不可隨時因物創(chuàng)造,后人泥古,往往憎后出之字為俗,不以入文;遂至有新物而無新字,輒用借代法,有時而窮矣。必謂切音字可新造,象形字不可造,亦未聞其義也。
二十七日 晴
錄外史。晡,造燕公廬譚。燕有駁長孺《偽經(jīng)考》語,極確。謂秦既不許天下挾《詩》、《書》,斷無其朝廷復(fù)設(shè)博士教人以《詩》、《書》之理。意焚書后所用博士,大抵職本朝掌故典冊而已。蕭何入關(guān),所收圖書即此類也。長孺云:秦欲愚天下,非欲自愚。若自焚其朝廷所藏者,是自愚也。不知秦為治皆本法家,無取《詩》、《書》之義。是在秦為廢物,何必藏之。且長孺云:吏即博士,使天下學(xué)者往受業(yè)。然則秦非僅不自愚,并不欲愚人矣。與焚書之旨相反,此何解邪?燕復(fù)有《儒法辨》、《儒兵辨》、《儒道辨》、《儒俠辨》,皆極精。蓋法家忠一姓,儒忠萬姓;兵家為君御侮,儒為民除暴。道與俠,其輕君之旨與儒同也。惟道家知其不可為而獨善其身,儒知不可為而以身爭之;俠欲以勢力侵民賊之權(quán),儒欲以義理破獨夫之智。
二十八日 冬至,晴
錄外史。晡,訪枚叔譚。愚謂孔子茍得志于世,必開議院。何以知之?試觀宓子賤治單父,孔子問所以治。對曰:此地有賢于不齊者五人,皆教不齊所以治之術(shù)。孔子善之,以為堯、舜清微其身,以聽觀天下,不過是也。介子推相荊,孔子使人往視,還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湯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以治其國,有不濟(jì)乎?可以得圣人之微意矣。
二十九日 晴
枚叔招飲,坐有恪士,譚次謂:相傳國朝世祖出家之說,有數(shù)證可信。其一,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漢皇好神仙,妻子思脫屣。”而吳詩為當(dāng)時禁書,今始得見也。其二,五臺山與本朝創(chuàng)業(yè)事無與,而自圣祖、世宗數(shù)君屢幸五臺,此不可解。可知當(dāng)日文網(wǎng)方密,有多軼事不敢紀(jì)載者,后人無由得聞。晚歸。夜,錄外史。
(二)〔三〕十日 晴
宴恪士、燕生、枚叔諸人于一品香樓,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