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食住行故事(中華經典故事)
- 侯宇亮 種方 王帆
- 1304字
- 2019-12-04 19:18:30
黃道婆衣被天下
今天我們能穿上鮮亮舒適的棉布衣服,要歸功于一個人,她就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黃道婆,后世人們又稱她作“黃母”或“黃婆”。
黃道婆出身于南宋松江府烏泥涇(jīng)鎮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松江就是今天的上海。當時正值宋元交替,戰亂四起,天災不斷,百姓深受其苦。十幾歲的黃道婆為生活所迫,被賣到一戶有錢人家做了童養媳。不幸的是她的公婆非常刻薄,不僅讓黃道婆整日紡織勞作,還時常毒打她。終于有一天,黃道婆再也無法忍受婆家的虐待,決心逃走。她趁夜一口氣逃到黃浦江邊,躲進了一艘正要起航南行的商船,隨船到了“天涯海角”崖州(今海南島)。崖州這片土地上居住著勤勞善良的黎族人民,逃難到此的黃道婆向當地一戶人家訴說了自己的經歷,他們非常同情她,就好心地收留了黃道婆。黃道婆與黎族人民同吃同住,很快適應了那里的生活,融為當地的一分子。
當時的崖州廣種棉花,棉紡織技術在全國首屈一指,黎族姑娘們個個都是紡織好手,她們織出來的棉布質地緊密,色彩鮮艷,穿在身上既舒適又美觀,而且棉布厚實柔軟,經久耐用,在當地被廣泛使用。黃道婆從小在織布機旁長大,熟知紡織的技藝。她的家鄉松江一帶也種棉花,可是由于家鄉的棉紡織技術十分落后,棉布并沒有在松江一帶流行,昂貴的絲織品普通百姓又穿不起,所以多數人還是穿著粗糙的麻布衣服。黃道婆在崖州看到這樣精湛的棉紡技術和精美的棉布制品,不由得心馳神往,心想:如果能將這技術帶回家鄉該多好??!于是她開始用心地向黎族姐妹學習棉紡織技術,研究紡棉工具,了解并熟悉織棉布的工序,黃道婆還在實踐中融合家鄉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漸成為崖州的一位紡織能手。

黃母祠坐落于上海市植物園內?!耙卤惶煜隆睅讉€字為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所題。
光陰荏苒(r?n rǎn),黃道婆已在崖州生活了近三十年,這時元朝已統一天下,百姓生活較戰時安定了許多,習得一身精湛紡織技術的黃道婆,覺得是時候重返故鄉了。她告別了情如親人的黎族同胞,踏上歸程。回到烏泥涇鎮后,黃道婆請來工匠,仿黎族的棉紡工具制作了軋棉機、彈棉工具和紡車,然后開始教人使用這些工具制棉紡布,大大提高了家鄉的棉紡效率。她還將黎族“錯紗配色”的織造技術傳授給鄉民,使得松江地區也能織出花樣繁復的棉布來。一時間,棉紡織品成了松江的暢銷貨,百姓的衣、被、床單都用它,棉布逐漸取代麻布成為物美價廉的日用品。隨后,松江棉布遠銷各地,在全國打響了名號,得到“衣被天下”的美稱,松江府很快成了當時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黃道婆去世后,松江百姓為感念她的恩德,建了黃母祠紀念她。在上海,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
【博聞館】
怎么識別純棉制品
棉織品比麻織品、絲織品有著許多長處,它柔軟舒適,冬天穿貼身保暖,夏天穿透氣吸汗,所以不僅宋元之后百姓喜歡穿棉布衣服,到了今天,純棉衣服仍是人們衣櫥里的必備品。那么買衣服時,我們怎樣識別衣服的布料是不是純棉的呢?首先可以摸一摸,純棉的衣服手感會比較柔軟厚實。當我們試穿時,純棉的衣服感覺比較涼爽,不悶熱。我們還可以抽取一小段衣線燃燒,如果是純棉,燒過的衣線就可以捻碎成黑色的灰燼。這些方法你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