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華神童故事(中華經典故事)作者名: 鄧凌原本章字數: 1548字更新時間: 2019-02-28 15:46:45
黃琬解說日食
黃琬(wǎn)是東漢末年的名臣,他曾與司徒王允共同策劃,除掉了大惡賊董卓,因此威名大振。
黃琬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在祖父黃瓊的撫育下長大,小小年紀不僅聰慧異常,而且能言善辯,是遠近聞名的神童。
建和元年(147),黃琬的祖父升遷至河北、山東交界的魏郡擔任太守,黃琬也跟隨祖父前往該地。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黃琬生活得非常快樂。
這一年正月里,因氣象有變,天空突然發生了日食。魏郡所轄的十幾個縣正好位于日食帶上,所有的老百姓都親眼看到了日食發生的過程。他們以為日食就是天狗(一種傳說中的動物)想把太陽吃掉,所以敲鑼打鼓,希望把天狗趕跑。
黃琬長這么大,還是頭一次看到日食,他覺得很興奮。
按照當時的規定,只要地方上有奇異的事情發生,地方官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匯報給朝廷。作為魏郡太守的黃瓊自然不敢怠慢,他帶著黃琬,坐上馬車,日夜兼程趕赴京城。
在朝堂之上,黃瓊將此事匯報給皇帝,并表示此事并未給當地帶來災害,日食過后,老百姓依舊安居樂業。
皇帝非常滿意,夸贊了黃瓊幾句,就讓他離開了。
黃瓊正準備重返魏郡,突然宮中有人前來傳旨,說太后想要了解日食的真相,即刻召黃瓊進宮,并囑咐道:聽說黃家小孫子聰明伶俐,特許帶進宮中,面見太后。
一聽說祖父要帶自己進皇宮,黃琬樂不可支,連忙問道:“爺爺,皇宮大不大?是不是很漂亮?皇上很威嚴嗎?太后長什么樣子?”
黃瓊來不及回答孫子的一連串問題,他命人給黃琬穿戴整齊,同時向他囑咐了一些宮中的禮節,便匆匆忙忙前往皇宮。
進入皇宮后,只見太后端坐殿中,顯得慈祥而和藹,旁邊簇擁著許多宮女,個個美若天仙。
黃瓊祖孫倆連忙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響頭。
太后命人將黃瓊攙扶起來,并指著黃琬問道:“這就是你的孫子黃琬嗎?今年幾歲了?”
“回太后,微臣的孫子今年七歲了。”黃瓊畢恭畢敬地回答道。
太后滿意地點點頭,問道:“哦!黃琬,你在魏郡看到日食了嗎?”
黃琬用清脆的聲音答道:“托太后洪福,我看到了。”
太后轉向黃瓊問道:“日食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這個問題讓黃瓊非常困窘,他一時間不知道用什么準確、形象的語句來解說日食的樣子,只好紅著臉支吾道:“這……這……日食嘛……”
看到祖父為難的樣子,黃琬靈機一動,他用手肘碰了碰祖父的身體,并悄悄地湊過去說道:“爺爺,您就說日食像每月月初時上弦的月牙。”

日食景象
黃瓊一聽,大為驚喜,連忙朗聲將孫子的說法報告太后。
太后聽罷笑道:“哦,原來如此,看來是天狗的嘴巴太小,吞不下整個太陽啊!”說完,又好奇地問道:“剛才你的小孫子跟你說什么悄悄話呢?可不許瞞我啊。”
黃瓊擔心太后責罰,連忙伏地請罪,并如實回答道:“他是在教我怎么回答太后您的問題呢。”
太后笑道:“果然是個聰明的孩子,名不虛傳,我早就看出來了。”說完,便重重獎賞了黃琬。
【博聞館】
古代的日食記錄
日食是一種天文現象,當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如果三者恰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就會發生日食現象。
我國古代關于日食的記錄非常豐富。公元前1217年五月二十六日,河南安陽發生了一次日食,人們仰望天空,發現之前光芒四射的太陽,突然產生了缺口,光色也暗淡下來,但不久之后又開始復原。這就是人類歷史上關于日食的最早記錄,它被刻在一片甲骨上。
此外,一些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秋》和歷代史書中,都有關于日食的記載。
漢代的古墓中還曾經出土過一塊記載日食的石頭,上面畫著“日月合璧”的圖畫,即太陽與月亮重疊在一起,這是當時的日食記載。那時候的人們不僅簡單地記載日食發生的時間,而且對日食發生時太陽的位置、開始時刻和全部日食的時間等,都進行了明確的記錄。
從春秋時期到清代,我國一共記載了一千六百多條日食記錄。這些記錄對于現代天文學研究而言,仍有很大的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