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漢字故事(中華經典故事)作者名: 徐劍 張欣 喻英賢本章字數: 950字更新時間: 2019-02-28 15:40:00
左右默契的形聲字
形聲字占漢字總數的90%以上,可以說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絕大多數字都是形聲字。對于形聲字,我們并不陌生,例如在識字時常用的“妙招”——讀字讀半邊,說的就是形聲字。
“讀半邊”是形聲字的一大特征,因為形聲字是由兩部分組成的:表示讀音的“聲旁”和表示意義的“形旁”。我們經常讀的“半邊”就是指“聲旁”。表示聲音的“聲旁”參與造字可是漢字創造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們知道,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都是通過視覺上的字形來表示意義的,它們能很清晰地表示字的意義,卻不能反映出這個字的讀音,這無疑給漢字的普及和使用帶來諸多不便,形聲字卻可以彌補這些缺陷。形聲字的造字過程也很簡單,它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像拆機器一樣把形聲字分解開來,我們會發現,哪怕是最復雜的形聲字,也是由象形、指事、會意三類字組成的。我們就拿“茅”字來還原一下形聲字的造字過程。
古人在造“茅草”的“茅”字時,就從象形字、指事字或者會意字里面找一個讀音跟“茅”相同的字,最好這個字又比較常用,于是矛盾的“矛”字就被挑選出來。然后再在“矛”上加一個偏旁,一方面要跟“矛”在字形上區分開來,另一方面,也讓新造字能反映出一部分意義來。茅是一種草,所以就給它加一個表示草的符號,于是“艸”就跟“矛”組合成了表示茅草的“茅”了。

從造字過程的還原中,我們知道古人是通過發音來創造形聲字的,它的聲旁實際上就標識著這個字的讀音,而形旁則跟意義有關系,比如跟水有關系的都帶有“氵”,如江、河、湖、海;跟山有關系的都帶有“山”,如峰、嶺、岱、嵩,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博聞館】
“讀半邊”也會鬧笑話
根據形聲字的造字規則,人們只要認識聲旁就知道這個字的讀音了,可是為什么“讀半邊”還會鬧出這么多笑話來呢?這又要歸功于偉大的時光了。與字形一樣,古今的讀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這個變化發展不均衡,有些字的讀音變化得快,有的至今還是跟古音相同。這樣就造成了古時的同音字,現在讀起來卻有很大差異了。例如江、紅、缸三個字,都是以“工”為聲旁,這說明在造字的時候它們的讀音是一樣的,但是慢慢地就分化成聲母不同的三個讀音了。所以我們可要留神了,既要利用形聲字的特點幫助我們又快又多地識字,也要避免“讀半邊”鬧笑話,最好還是動手查查字典,以字典的讀音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