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平利的云
  • 周建偉
  • 6151字
  • 2019-11-18 14:41:08

跑村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來平利后,這是我一直信奉的。為此,剛到平利一個多月,我就跑了精準扶貧第一輪49個重點村中的43個,足跡遍布縣里東南西北的各個“犄角旮旯”。跑村時,就像毛主席在《農村調查》里提倡的,我始終保持“滿腔的熱情”“眼睛向下的決心”“求知的渴望”,不端大學老師的“臭架子”“甘當小學生”,不懂就問,絕不裝懂。每一次調研回來后,我總是第一時間整理調研材料,總結調研經驗,琢磨改進調研內容、方法,力求一次比一次問的準,弄得清。幾個村跑下來,我也多少摸到門道,知道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工作的關鍵點,不問外行話。通過調研,我大致對全縣各鎮的基本鎮情和貧困村的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走訪調研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貧困戶精準識別不準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困境等。

貧困戶精準識別工作經過三輪產生,即村民大會民主評議、村里公示、鎮里公示,最后才報到縣扶貧局確認和公布。理論上講,其程序設計應該是很嚴密的,能將真正的貧困戶識別出來。可在基層實際操作時,卻并非如此。有些村的貧困戶沒報上來,有些村報上來的不太貧困。究其原因,至少有兩點:一是貧困戶數量確定不科學,二是貧困戶識別機制有缺陷。

扶貧局把所有貧困戶在政府網站上予以公示,我把公示名單下載以來,把全部22671戶(56700名)貧困戶按致貧原因進行分類,力圖弄清楚貧困成因。可在表里屢屢出現讓我疑惑的地方。如貧困戶家庭的人口有不少都是一人或兩人,難道有這么多貧困戶都是單身或無子女?后來,一問才知,之所以出現很多貧困家庭人口一人、兩人,是因為在確定貧困戶時,村民根據以往經驗認為被評為貧困戶會有很多好處,個個想爭。

調研時,有一回八仙鎮鴉河口村朱支書告訴我,早些年低保名額少的時候,大家并不爭,村里最窮的人才能當上低保戶。大家還反感被評為低保戶,認為那是沒面子的事。有些貧困戶被村里評為低保戶,甚至會跑到村里要求取消,說他不窮,罵村長瞧不起他。后來低保“面積”大了,村里名額多,很多達不到低保標準的人也能享受低保。村民的想法也在慢慢產生變化,變成“不要白不要”“要得到的是能人”,再無人不想搶低保,更別說拒絕了。村里不勞而獲的思想漸漸盛行,低保戶、貧困戶的身份已成為能人的標志,更別說其本身的“含金量”。這次精準扶貧一出臺,大家就搶破了頭。既然這樣,那是不是逐個甄別申請人的收入水平后,再根據國省貧困線確定就行呢?不行,這在基層實際上根本行不通,主要原因是一地的貧苦戶數量是分配好的。

理論上講,貧困戶的數量本應通過實地調查確定。各村按照貧困線標準衡量出具體貧困戶數,由下而上,由村貧困戶數得出鎮鄉貧困戶數,再由鎮鄉數得縣市數,進而得一省、一國貧困戶總數,一級一級往上匯總而來。黨中央也三令五申明確禁止“指標層層分解”,可事實上各地的貧困戶數量還是自上而下分配而來。省上根據全省總數確定各市的貧困戶數和貧困人口數,市上確定各縣的相應數量,各縣再根據情況分配到各鎮各村。因此,各村在識別貧困戶時,只能按“坑”放“蘿卜”,必然埋下隱患。當一村貧困戶實際多于分配的名額時,就會出現一個“坑”里放幾個“蘿卜”;當一村貧困戶少于分配的名額時,就會出現“坑”里不放“蘿卜”放“牡丹”的現象。

這種數量確定的先天不足,導致精準識別在很多時候變成村民“分蛋糕的藝術”。當然,分蛋糕不一定就有問題,可不幸的是我們“分蛋糕的藝術”太“藝術”。在村里精準識別時,貧困戶是經村民大會民主評議產生的。村民民主評議往往簡化成投票。在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實踐環境中,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物質利益驅動、村民受教育程度和民主決策能力等因素影響,投票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村里家族勢力的對比。

一般來說,大姓在村里不管何種事務中都擁有更大話語權,貧困戶評議也不例外。如果貧困戶在村里屬于小家小戶,很容易就過不了民主評議的“關卡”,成為被遺忘的少數。如果貧困戶有幸屬于大姓,能夠參與這個游戲,則又面臨一個新問題,當名額少、競爭者多時怎么分?從基層操作看,通常參與競爭的家庭經濟情況差不多,加上農村收入水平調查的困難,最終結果往往是“妥協”,大家都評上。可都評上還不能突破貧困人口總數,就只好在家庭人口上做文章。家庭人口被“藝術”處理成需要的數字了。

在城關鎮涼水溝走訪貧困戶

精準識別貧困戶機制缺陷除了這種“分蛋糕的藝術”外,還在于面臨的一個實際困難,即按照政策,低保戶都是此輪精準扶貧對象。我私下了解到,在基層工作實踐中,低保戶分配是鄉鎮調動各村工作積極性、應對上訪等危機的有限物質手段之一。很多時候,低保戶并不是村里的貧困戶,而是村里上訪戶或者村干部的親戚。把低保戶直接列入精準扶貧對象,本身就意味著精準識別的失靈。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運,我觀察到的這些精準識別不準確問題,并不是充滿“謬誤與偏見”的一家之言。事實上得到了最有力的佐證。我到平利一年后,審計署抽取了扶貧任務繁重的地區審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地方的落實情況,結果驚人。在貧困人口基數大、近年來脫貧任務完成較好的廣西馬山縣,審計組發現馬山縣認定的扶貧對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貧建檔立卡標準,其中有343人是財政供養人員,有2454人購買了2645輛汽車,43人在縣城購買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為個體工商戶或經營公司。2014年上報的已完成扶貧任務中9%左右屬虛報,而且該縣財政扶貧資金專戶結轉結余近億元,導致多個產業扶貧開發項目和貧困村沙石屯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進緩慢。此審計結果一出,不僅輿論界嘩然,也直接導致了黨中央出臺精準識別“回頭看”政策。黨中央向全國通報了馬山案,要求全國所有貧困地區限期自查精準識別工作,中省分管機構則抽樣復查。政策出臺后,國家扶貧辦沒有提前通知,突然來安康到旬陽縣進行調查,全市的氣氛一下緊張了,在市里的組織下,各縣全面展開“回頭看”。

根據省市文件安排,各縣要按照“干部上門登記照相、媒體公開公示、群眾自評監督”的工作要求,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拉網式核查,逐戶逐人核準家底狀況、致貧原因、收入來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況,確保貧困戶識別“零差錯”。縣里為確保信息的真實可信,要求所有貧困戶門口必須懸掛扶貧工作牌,牌上標記貧困戶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和幫扶干部信息。一時間,風聲鶴唳。這期間我又跑過幾個貧困村,發現“回頭看”相當于重新做了一遍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兩年前的工作基本等于白做。而且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村委會人手不夠,很多村還得花錢雇人核查信息,行政成本無疑增加。我不禁感嘆,精準扶貧開展已有兩年多,精準扶貧對象還不準確甚至是錯的,扶貧的“精準”從何談起?我不禁感嘆,認真何其難又何其易!難,世上事就怕認真,可世上事往往缺的就是認真;易,認真在這兒不過簡單一招,精準識別“回頭看”。

“回頭看”,看什么?從小了看,看的是確定的扶貧對象準不準;從大了看,看的是政府的執行,政府的信用。就后一個角度看,精準扶貧不單單是扶貧,更是重建社會信用的一部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社會的崩盤,必然首先表現在政府信用喪失,政府失去權威性。可以說信用的破產是政權垮掉的重要原因。只看這一維度,就足可見精準扶貧所圖之大,戰略之高,眼界之寬。

跑村時,我通常會和鎮村領導先在村委會開座談會,按照自己擬的提綱了解情況,請村干部介紹村情和脫貧計劃,然后再走訪幾戶貧困戶實地調查。在調研中,有兩個村子讓我印象格外深刻,即八仙鎮韓河村和長安鎮雙楊村。

到韓河村,我們是在村支書家院子里座談的。院子后面的土坯房灰暗、殘缺,讓人看到被時代拋棄的失望;村支書對脫貧無思路、無計劃,只是一味要求鎮里多些支持,讓人看不到村里脫貧的希望。

雙楊村的印象首先來自于扶貧局公示的貧困戶信息。按信息顯示,全村有貧困戶248戶654人。表里有近十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直接寫的是“貧困”,還有致貧原因“雙女戶”之類。按我讀了這么多年書學到的中文知識理解,不管是“雙女戶”還是“貧困”都不是貧困原因啊?我根本無法判斷到底屬于哪類原因。抱著這個疑問,有天晚上吃飯閑聊時,我把這當作一個閑聊的話題說了。沒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分管農業和扶貧工作的大林縣長特地找到我說,這事應該先告訴他,不應該在前一天那個場合說。我諾諾,卻并不太理解為何。沒過多久,我在縣政府網站上看到縣委吳書記去雙楊村檢查工作的新聞,原來雙楊村黨支部是后進渙散黨支部,該村領導班子屬于軟弱渙散的典型。

跑村跑得越多,我越發現,一個村的好壞除了地理環境、交通便利等客觀環境外,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村領導班子的配備。我常看到,兩個地理位置差不多的村子村容村貌有很大差異,也常發現貧困村的領導班子多不得力。我深深感覺到,要解決貧困村的發展問題,首先要在村班子建設上做文章。一年多后,我對精準扶貧進展進行了一次“再調研”,兩個村都讓我驚喜。再次到韓河村走訪時,村里面貌有了超出我預期的好變化,原來村支書和村長都換成了想干事、能謀事、能干事的人。到雙楊村走訪時,更是發現村支書換成了本村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屈孝余,村主任則由縣財政局退二線科級干部胡奎擔任。二人在匯報中,對村里的發展規劃思路清晰、方案具體、煥然一新。

跑村常要走308省道,因此總在百里畫廊里來來去去。有一天,路上聊起百里畫廊的建設,我聽到了一則軼事。據說,當時建設百里畫廊時,鳳橋村的工作難度大,推進特別慢。政府督查室幾次督查,鎮領導找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可工作就是沒有進展。當時的縣委書記“一招制敵”,“片紙釋兵權”,就把問題解決了。他以私人名義給鎮委書記、鎮長寫了封信,信很短,只有寥寥數語,意思是縣里將按某月某日的會議紀要,根據干部管理相關規定進行問責。信發出去不久,項目就搞定了。一封短信,威力竟如雷!

聽到這則逸聞時,我細細思量,如雷威力之關鍵應該在“問責”。問責,是一個我們常常聽聞卻少見落實的詞語,特別是中共十八大前在政府和國有單位,“問責”一詞口號多于實質。竊以為,問責問的是推諉扯皮之責、玩忽職守之責、慵懶散漫之責,要的是干部的勇于擔當、盡心盡責、主動作為。沒有問責,任何制度約束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毫無用處。有問責才有約束,有約束才有擔當。后來在縣里工作越久,我越深刻理解“擔當”二字之用。很多明明是小事情難度不大,卻遲遲得不到解決;有些問題難度巨大,卻解決順利,其核心差別在于相關干部的擔當。而擔當除了來自干部自身內在要求外,更取決于外部制度的約束。在平利期間,我每天都要花點時間上學校網站,了解最新動態,每每為學校的新氣象、大發展欣喜激動,但讓我最觸動的卻是一個小新聞。在一則關于校黨委常委會會議的報道中,有一小段是關于圖書館改造工程嚴重滯后問題的處理。主要領導和相關校領導作檢討,常委會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是我知道的交大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讓我看到了學校執行制度的決心。我當時就激動地在微信上予以轉載,并寫下自己的感受,“創新港建設固然讓人興奮,對圖書館改造工程延誤的追責才更讓人看到希望。沒有問責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管理,沒有良好的管理,兩個一流就無從談起。”

后來,我掛職結束后,聽說黨中央在精準扶貧工作上,實行貧困地區不脫貧主要領導不能升遷政策。政策一出臺,全國各貧困市縣的書記、市(縣)長都把扶貧作為一號工程來抓,足見政策抓住了工作的要害。中國的事情在人。要解決中國的問題,關鍵在于解決人的問題;解決人的問題,關鍵在于解決領導干部的問題;解決領導干部的問題,關鍵在于解決主要領導的問題,即扣住關鍵少數。相信此令一出,精準扶貧被重視程度會有質的變化。

跑村是件辛苦的體力活,尤其是有時連著幾天一口氣跑幾個鎮,更是人困馬乏。能堅持下來,除了因為自己迫切想第一時間了解縣情,掌握第一手資料,也有賴于我有幾個好同伴,楊主席、順武、建平主任。

我、楊主席、順武,是一輛車上的三只螞蚱。

這個說法源于我某天的突發奇想,個人覺得是對我們三個人關系的最佳解釋。我們是外出工作“鐵三角”,不管是跑村還是去市里開會辦事。我們三人性情相投,在風塵仆仆的下鄉跑村路上,三人或嚴肅探討,或戲謔打鬧,一路談笑風生。路上的這些交流是高效調味品,把疲勞調安逸,把辛苦調甘甜,把緊張調放松。

楊主席是政府辦司機、工會主席,善酬酢,交友廣泛,五湖四海均朋友;為人仗義,講誠信,樂于助人,讓人樂于親近,在縣里有“楊縣長”的外號。兩件事能看出他的為人。他妻子原在政府招待所工作,招待所改制,縣領導找他談,希望他動員妻子下崗。他二話沒說,沒跟領導討價還價,讓妻子直接下崗回家。后來,招待所幾番折騰,真正下崗的不多,親屬是政府工作人員的更是沒有人下崗。可事已至此,他也沒去找領導提要求。倒是縣領導覺得過意不去,鼓勵他讓愛人開了個茶葉店,平時多照顧點生意。結果,妻子的茶葉店收入遠比在招待所時高,他算是因禍得福。他給縣長、常務縣長都開過車。一般來說,縣里的司機能跟實權縣領導,不愿意跟掛職縣長,可他從不拒絕辦公室的工作安排,近些年掛職縣長基本都是他負責開車。別人認為他傻,跟著帶不來好處的縣長還跑得積極。他卻說,雖然掛職縣長的確給不了什么實際利益,但給掛職縣長開車等于多交了幾位北京、省里的朋友,這個比那些具體利益更有價值。

順武兄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高才生,畢業時因家人強烈要求回縣里就業,便到西河職業中學當老師,一直做到學校的教導主任。兩年前才由學校轉到政府,是政府辦文秘股的干將,屬于“一個人干幾個人活還任勞任怨”的主。他個子雖不高,卻是“小鋼炮”,渾身充滿能量和朝氣,走路辦事都有股虎虎之氣,一點都不像近四十歲的中年,反倒像十四歲的少年。他愛運動,每天下班后只要有時間就會去打乒乓球、快走,夏天還經常去游泳。更難得的是,他“動若脫兔,靜若處子”,不僅是運動健將,還是垂釣高手,節假日常半夜動身驅車幾十公里,只為找了好地方安靜釣魚。每次跑村調研,都是順武兄提前聯系協調好,保證了調研的順利進行。而且,他雖在政府工作時間不長,但行政能力強,熟悉縣里情況,是我在平利期間的得力助手和行政導師。幸虧有他,我在縣里工作適應還算迅速。

除“三只螞蚱”外,縣扶貧局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建平主任也是常和我們一起跑村的成員。按慣例,下鄉調研扶貧工作時,扶貧局會派名領導和我們一起,其中陪我們調研最多的是建平主任。他是縣里有名的攝影師,大才子,據說縣里陜南徽派建筑設計草圖就出自他手。他本是中學美術老師,政府里不少工作人員都是他的學生。十幾年前縣里建設新農村,打造陜南徽派建筑,需要人設計草圖,整個政府辦沒有合適人才,就將他從學校借調到建設辦公室。借調結束后,他就留到了政府部門。除了因發際線太靠后使得發型“受限”,他可謂渾身都透著藝術家的范兒,甚至他的辦公室都有這股子勁。我去過一回他的辦公室,房間不大,也是政府樓里普通的一間房,但進去后就是能感受到一股藝術的氣息。這種感覺很難描述,可能只是辦公室里放置了幾個小配件,或是辦公室里家具布置角度的不同。從他的身上,我雖沒學到多少專業攝影知識,也沒能提高些藝術鑒賞能力,但我卻有機會加深了“多角度看世界”的認知。他的作品里,很多對象根本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色,卻在他的鏡頭里呈現別樣的美。從中,我悟到,美本來就存在,只看觀察者有無辨美識美的能力,很多事物角度不同可能呈現不同景色。物如此,人亦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青区| 辰溪县| 汤阴县| 台山市| 大石桥市| 电白县| 瑞安市| 三亚市| 正镶白旗| 灌南县| 晋宁县| 彭山县| 华亭县| 庄河市| 绍兴县| 信丰县| 句容市| 醴陵市| 政和县| 太湖县| 广丰县| 慈溪市| 邢台市| 荃湾区| 黔西县| 信宜市| 巴青县| 田林县| 无为县| 临猗县| 望谟县| 朝阳县| 横山县| 安阳市| 清苑县| 兖州市| 苗栗市| 江孜县| 金寨县| 大渡口区| 上林县|